連孫權都想盜掘的南越王墓到底有何特別之處
Posted 造型
篇首语: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連孫權都想盜掘的南越王墓到底有何特別之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連孫權都想盜掘的南越王墓到底有何特別之處
兩漢盛行厚葬,因而留存下來很多豪華的墓葬,即便經歷兩千年來反覆的盜掘,在今天還是有很多陵墓留下了許多非常值得一看的出土文物,它們有滿城漢墓、徐州漢墓、永城漢墓、臨沂漢墓、長沙馬王堆漢墓、南昌海昏侯墓以及這裡要講的廣州南越文王墓。
廣州南越王墓為南越國第二代趙眜(又稱趙胡)的陵寢。之所以稱之為陵寢,主要是因為在墓中發現了“文帝行璽”金印,它不僅補充了史書中對於神秘南越國的記載,也證實了關於趙眜稱帝的傳聞。
公元前204年,南海尉趙佗趁中原混戰之際,攻擊吞並桂林、象郡後創立了嶺南歷史上第一個地方政權——南越國。至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被漢滅亡為止,南越國享國九十三年,共傳五代,即:趙佗、趙眜、趙嬰齊、趙興、趙建德。《史記》有南越尉趙佗列傳,《前漢書》有兩粵傳,這是對南越國歷史最原始的記錄。
南越國的創立始於秦末天下打亂。“天下共苦戰鬥不息,以有侯王”,項羽分封諸王,自封為西楚霸王,都彭城。漢王劉邦還定“三秦”,楚漢之爭正式開始,中原大地進入群雄逐鹿的滾滾硝煙之中。此時,南海尉趙佗已在嶺南經營許久,他既不從楚,亦不助漢,而是“擊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越武王。”立國稱帝,實行“偏霸”的策略。
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後,將趙佗視為心腹大患。公元前202年,剛剛取得楚漢之爭勝利的劉邦便以長沙、豫章、象郡、桂林、南海為封地,將“至忠”吳芮封為長沙王。其主要目的便是為了“塞嶺南之口”,不讓趙佗逾嶺而擊北,問鼎中原。其後,劉邦多次對趙佗採用懷柔與強硬並存的政策,一面封趙佗為南越王,一方面又遙奪南越國而封南海王。因此,趙佗與劉邦之間毫無信任感而言,他實際上也對漢朝採用了若即若離的政策。
公元前189年,漢惠帝病死,呂後專政。呂後一改高帝時的政策,強勢對待南越,禁粵關市,使得趙佗在公元前183年撕破了偽裝,自稱南越武帝(或者說是恢復了稱帝),與呂後斷絕了臣屬關係,分庭抗禮。直到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即位後,才恢復南越王趙佗的王籍和“通使如故”,趙佗也相應地取消帝號,再次表示臣服於漢。這種臣服當然只是一種政治手段而已,在其後的日子裡,他使用兩面三刀的手段,一方面在給漢文帝的上書中,聲稱絕不稱帝,一方面“其居國,竊如故號名”。
不僅趙佗本人仍稱南越武帝,其孫趙眜即位後,也稱南越文帝。第三代南越王趙嬰齊即位後,“即藏起先武帝、文帝璽”。主要因為趙嬰齊曾以南越國太子身份在長安做人質,直到漢武帝建元六年趙眜病重,才獲準歸國。因“居長安久,益畏漢”,故而自南越王第三代起,才真正不敢稱帝。趙嬰齊死後,隻諡為明王。在這裡趙嬰齊恐怕不只被“嚇大”的原因,中原實力在增強,南越在衰弱,這種反差他可能比任何人都有更深的體會。
南越國和漢朝這種君臣關係,一直只見諸於史料,未實物印證。三國時期孫權聽聞趙佗墓中奇珍異寶甚多,曾派人專門盜掘,但終不可得,隻掘取了嬰齊之墓。墓中有“金印三十六,一皇帝信璽,一皇帝行璽。”這一材料佐證了南越王有稱帝的史實,但仍無法坐實。直到廣州越秀山西邊象崗之上的南越文王墓被發現,南越國的歷史才真實地浮現於人們眼前。
南越王墓墓室分前後兩部分,共七室。前部分為前室、東( 左) 耳室、西( 右) 耳室,平面呈橫長方形;後部四室,有主室( 後中室)、東側室( 後左室)、西側室( 後右室) ,三室平行縱列, 在主室的後端由兩堵石柱分隔出一個後藏室,整個後部平面呈方形。
南越文王墓中最重要的出土物即文帝行璽金印。行璽是皇帝六印之首。《漢舊儀》載: “ 璽皆白玉蠕虎鈕, 文日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凡六璽。”據此,南越王趙眜在位時的確稱為南越文帝。印面呈田字格狀,邊長3.1厘米,寬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含金量是98%。印面陰刻“文帝行璽”四字,小篆體,書體工整,剛健有力。“文帝行璽”金印出土於墓主人的胸部位置。應是南越文王的發布命令的官印。金印的印鈕是一條遊龍,盤曲成“S”形,龍頭伸向一角,首尾及兩足分置四角上,似騰飛疾走,龍身上的鱗片和爪是鑄成後鑿刻的。龍腰隆起用以穿印綬。出土時,金印印面溝槽及印台四壁都有使用和碰撞的痕跡,還隱約可以看到印泥的痕跡,顯然,是墓主生前的實用物。“文帝行璽”以龍為鈕,黃金鑄成,僭稱帝璽,打破了秦漢時期天子用璽以白玉為材料,以螭虎為印鈕的規製。它是我國目前考古發現的最大的一枚西漢金印,也是唯一的漢代龍鈕帝璽。
玉衣又稱“玉匣”,是漢代帝王和高級貴族死時的貼身“玉棺”。以玉衣斂裝的習俗在歷史上曾經風行了三百餘年。漢人迷信玉,以為玉衣可使屍體不腐。目前中國考古出土的完整玉衣有十幾套,南越王的絲縷玉衣是我國迄今所見的年代最早的一套形製完備的玉衣。南越王的絲縷玉衣,長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用絲線穿系和麻布粘貼編綴做成。分為:頭套、上身衣、袖套、手套、褲筒和鞋六部分。出土時,因南越王屍體和編綴玉衣的絲線已經腐朽,玉片散落在地,專家花了三年多時間修整複原。
南越王墓出土各種玉璧達56件之多,其中主棺室就有47件,當然這不能說明墓主對玉璧的喜愛。玉璧在漢墓中的作用,通常是用來防腐的,但如果出現於死者頭部附近,也有一些被用為升仙的轉化通道。南越王墓主棺室出土的一件大玉璧,是墓中所有玉璧中最大的一件,其雕刻精致,紋飾古樸莊重,是我國已知玉璧中體形最大、龍紋飾最多的一塊,被稱為“璧中之王”,它或許便與升仙之途有關。
這件玉鋪首的形製非常獨特。採用了非對稱的方式來製作鋪首,一側有螭虎紋飾,鋪首面部殘留有朱砂,或別有用意。
這件七星紋銀帶鉤,鉤首為龍頭形狀,鉤身裝飾著北斗七星紋。它是南越王墓出土的唯一一件與天文有關的文物,因而十分珍貴。
八節鐵芯玉帶鉤出土自墓主人棺槨的頭箱,所謂帶鉤,顧名思義就是束衣帶的鉤,它是漢代貴族身份的標誌之一。這件帶鉤19.5厘米,重197.5克。由一根鐵柱穿連8塊玉而成。鉤首為龍頭,瘦瘦長長。鉤尾為虎頭,用一塊玉細致地雕刻出老虎的凸眼、直鼻、獠牙、胡須、濃眉。鉤身刻有鱗和鰭,和繚繞的雲紋。
金鉤扣玉龍出土於南越王的右肩部位,整體由一條青玉雕刻的玉龍和一個金質的虎頭帶鉤組合而成,形成一幅龍虎爭鬥的生動圖景。玉龍長身體彎曲成S形,回首張口,銜住背鰭,尾巴回卷,下半端折斷,斷口兩邊各鑽有3個小圓孔。它應該是當時已斷,主人因為喜愛而令人修複的。金帶鉤是鑄成的,器表打磨光潔,鉤尾和鉤首都作虎頭形。鉤尾的虎頭雙眉上揚,額頂鑄出一個漢字的“王”字,非常形象。虎口形成的套銎,剛好套住玉龍的折斷處。把龍、虎兩神靈動物巧妙地用不同材料做成一器,看樣子也是帶鉤。
這件角形玉杯出土自墓主棺槨頭箱。用一整塊青玉雕而成,呈犀牛角造型,口橢圓,腹中空。高18.4厘米,口徑5.9-6.7厘米,口緣厚0.2厘米,重372.7克。器表上面線刻一尖嘴獸,回環往複,生動逼真。相傳犀牛角的酒杯可以溶解毒物,玉雖不能解毒,南越國的玉匠卻借題發揮,就著石頭的形狀施刀,綜合運用玉雕的各種工藝方法,在器身上巧妙布局各層紋飾,再經過細致的打磨,二千年後玉角杯仍放射出溫和恬潤的光澤。
這件雙出廓的透雕龍鳳渦紋璧長60厘米,是墓主組玉佩中的一件,極其精美。南越王墓共出土組玉佩11套,這一套最為華麗,共由玉、金、玻璃、煤精球等不同材料的32個飾件組成,以雙鳳渦紋璧、透雕龍鳳渦紋璧、犀形璜、雙龍浦紋璜4件玉飾自上而下為主件。中間配以4個玉人、5粒玉珠、4粒玻璃珠、2粒煤精珠、10粒金珠,玉套環居於最末端,形成一套大小有別、輕重有序、色彩斑斕的華貴配飾。
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直徑10.6厘米,厚0.5厘米,是一件裝飾玉器,堪稱國寶。它出土於墓主右眼位置,青白玉雕成,土沁呈黃白色。在設計上,玉佩分為內外兩圈,內圈透雕一條遊龍,外圈透雕一隻鳳鳥,站在龍的前爪之上。龍尾和後爪伸向外圈,鳳冠和尾羽上下延成卷雲紋,把外圈空間填滿。鳳鳥回眸凝望遊龍,龍鳳似喃喃細語,妙韻天成。龍鳳相對,寓意吉祥。這件玉佩雕鏤精細,構圖完美和諧,主次分明,是漢代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其器形圖案被選為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館徽。
屏風是室內陳設的用具。這件屏風出土於主棺室東側,是我國漢代考古首次發現的實用漆木屏風。由於出土時屏風部分已朽爛,僅存一些銅構件和漆片散落在地,專家們根據構件的出土位置、構件造型科學複原。該屏風不僅規模大,而且結構奇巧。它中間的屏門可以向外開啟,兩側的翼障以折疊構件連接,可以展開。它的上部裝飾有插著羽毛的朱雀和雙面獸首造型的頂飾,中間是紅黑兩色的卷雲紋圖案,下部是人操蛇造型的托座。
在南越王墓西耳室的一個漆盒內放有用朱絹包裹的劍飾43件,可分為8套。在主棺室出土有5把玉具劍,所附劍飾共15件,兩者合計達58件。它們均用青玉雕琢而成,運用透雕、線雕、浮雕等技法,雕刻出螭虎、瑞獸、鸚鵡等,將質地、造型、寓意等完善結合起來。在同一墓中出土款式如此眾多、構圖奇巧、工藝高超的玉劍飾,堪稱為漢代劍飾藝術之冠。玉具劍在漢代是貴族身份的標誌,在近年發現的海昏侯墓葬中,我們也發現了很多這樣的劍飾。
節是古代用於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的信物,是我國古代使者所持的憑證。目前我國已出土的節有:管形節、龍節、虎節等。這些節多出土於湖南、湖北、安徽等楚文化區域。文中這件虎節長19厘米,最高11.6厘米,最厚1.2厘米,用青銅鑄成扁平板的老虎形狀,成蹲踞之勢,虎口大張,尾部彎曲成“8”字形。虎身上的斑紋鑄有彎葉形淺凹槽,內貼金箔片,雙面共用60片。虎眼、虎耳均由細金片勾勒出。虎節正面有錯金的銘文“王命命車途”,從銘文可知,它是一件調動車馬的信符。南越王墓出土的這件虎節,從文字、紋飾等方面看,與楚文化有淵源關係。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錯金虎節。
這件銀製器物,李零稱之為裂瓣紋豆,蓋身相合呈扁球形。蓋子和盒身上採用錘牒工藝製成對向交錯的蒜頭型凸紋。這種工藝與紋飾、造型是古代西亞波斯銀器的特點,與中國本土的傳統技藝不同。我們通常認為它是一件舶來品,銀盒進入中國後,工匠根據漢代銀器的特點,在蓋子上焊接了蓋鈕,在盒底加了圈足,還在器身上留下了許多銘文。可見,西漢時期,廣州已是中國重要的港口和商品集散地。
南越王墓出土漢式銅鼎共18件,其中9件器身有“蕃禺”或“蕃”的銘文。番禺就是今天的廣州,它在秦朝時是南海郡的郡治,南越國時為都城,這件“蕃禺”銅鼎說明廣州建城已有221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廣州城市建設史的重要物證。
南越王墓出土了五件玉雕舞女,為漢代樂舞提供了生動的實物資料,上面兩件玉舞人便是其中代表作。左邊的一件高3.5厘米,她有非常有趣的髮型和精美的服裝,請留意她的舞姿:一手拋袖上揚到腦後,一手向身後甩袖,彎腰擺臀,口微張開,似在歌詠,是典型的越人跳楚舞的形象。玉雕舞女在漢代諸侯王墓中常有發現,但多為扁平玉塊,這種圓雕玉舞人,尚屬首見。
右邊的舞人是南越王右夫人組玉佩(B組)中的組件之一。這套組玉佩由七件玉雕組成,自上而下依次為兩件透雕玉環、玉舞人、兩件玉璜、玉管。小玉環雙面透雕龍紋,大玉環雙面透雕兩龍兩獸(見下圖),互相纏繞。玉舞人高4.9厘米,寬1.8厘米,工匠將舞女長袖飄飄、扭腰擺臀的瞬間定格,極為傳神。通過這些玉舞人我們可以知道南越國宮廷舞蹈中流行的情況。
承盤高足杯,通高17厘米,放在南越王棺槨的頭端,由高足青玉玉杯、遊龍銜花瓣玉托架、銅承盤三部分組成,造型呈三龍拱杯之勢,它共由金、銀、玉、銅、木五種材料作成,工藝精巧、造型奇特。在南越王墓中出有五色藥石的實物(下圖),所以這件承盤高足杯可能是南越王生前用來承聚甘露、服用長生不老藥的器具。
這件玉佩造型也很奇特,裡頭有鳳鳥、雲紋、還有舞人,看樣子有很多豐富,而不僅僅是一個飾物那麽簡單。
蘭台揮麈[公眾號artlch]往期悅讀
相关参考
三國時期,戰火紛飛,群雄割據,英雄輩出。最終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曹魏曹操,漢蜀劉備,東吳孫權都先後自立為王。這三大陣營之中就存在這天下眾多豪傑。東吳在三國戰爭之中出現的頻率可能稍微要低一些,但是曹魏
一份清代乾隆年間的地契,至今仍被陳氏的後人珍藏著。乍看上去,該地契似乎並無特別之處,但細細推敲,卻在價款的表述上措辭奇特,給人以別出心裁之感,恰與多年在收藏者所在村莊盛傳的一個傳說相吻合。地契措辭有蹊
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修建了北京城與故宮。這兒從此就成了明清帝王居住的寢宮。但凡皇帝所居住的地方就總會有一些故事,而且還可能會出現說不清道不明的“詭異傳說”。時至今天,故宮還有3個比較“詭異”的地
編者按:開闊新視野,分享好知識!《新知問答》是新華網客戶端和知乎聯合出品的知識類問答欄目,致力在互聯網海量信息中發現、聚合和傳播高品質原創內容。秦始皇陵是被人盜掘過的,但是沒有挖到地宮,地宮是皇陵的核
編者按:開闊新視野,分享好知識!《新知問答》是新華網客戶端和知乎聯合出品的知識類問答欄目,致力在互聯網海量信息中發現、聚合和傳播高品質原創內容。秦始皇陵是被人盜掘過的,但是沒有挖到地宮,地宮是皇陵的核
《停雲館帖》居明代私刻叢帖之冠是有著不同於其它叢帖的原因:第一點:文徵明做為明代優秀突出的書法家,其在選帖時自然更專業,更是優中選優,這是專業級的選材。第二點:文徵明一生閱帖無數,更是臨帖無數,這同當
導語:在中國歷史文化對外輸出過程中,常藉助外國本土文化及人物類比舉例,好讓他們更加具象化的了解我國歷史。諸葛亮作為三國時重要的軍事奇才,當我們向外國人介紹他時,常拿外國與之媲美的歷史人物來進行比較介紹
人們都知道,歷史上,子房張良、諸葛孔明都是了不起的偉大軍師。對比這兩位先賢,元末明初的劉基,即劉伯溫,看似不如他們那樣顯山露水,實際卻毫不遜色於他們。?後人讚賞劉基道:「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南越王墓是中国西汉时期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史记》称为赵胡)的陵墓。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在中国大酒店的北侧,越秀公园西侧。赵眜是南越国建国的第一代君王赵佗的孙子,号称“南越文帝”,
在美軍的歷史上,共授予了十名五星上將,並且大部分被授予這一榮譽稱號的將軍所用時間都很長。其中,潘興從准將到五星上將用了13年,馬歇爾從上校到五星上將用了20年,麥克阿瑟從上校到五星上將用了16年,布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