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為什麽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
Posted 皇帝
篇首语: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楊堅為什麽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楊堅為什麽叫隋文帝,而不是隋太祖
昨天突然有人私信問我,他說“為什麽楊堅會叫隋文帝呢?開國皇帝不應該叫太祖嗎?比如明太祖、宋太祖、元太祖、清太祖等等開國皇帝不都是叫太祖嗎?為什麽楊堅就沒有呢?難道他沒資格嗎?”,所以我今天就專門寫這麽一篇文章來闡述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是楊堅作為隋朝開國皇帝的身份絕對是不容置疑的,那麽他為什麽會叫隋文帝呢?而不是太祖呢?首先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一定要了解兩次詞,那就是“諡號”和“廟號”。
諡號就是古時候人們對死去的皇族、諸侯、大臣等地位很高的人,根據其生平的事跡進行總結,然後給出或褒或貶或惡或同情的稱號,簡單的說就是蓋棺定論。諡號制度起源於商朝,卻成於周朝,現在大家所認同的是在西周的恭王或懿王時期諡號制度被制度化,後在秦始皇時期由於始皇帝認為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以下犯上的意思所以就在它廢除掉了,後在西漢時期,又被重新恢復,直至清朝滅亡才正式消失。諡號往往有一到兩個字組成(當然僅限於唐朝之前,在唐朝之後皇帝的諡號就越來越長,比如清朝皇帝的諡號就多達二十二字),有褒平惡之分,比如文、武、明、睿和莊等這些就是褒諡,惠、獻等這些就是平諡,而煬、靈、厲這些就是惡諡,可以說基本上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帝諡號都離不開這些,當然唯獨就一個例外,那就是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君主孫權,他的諡號卻是大,是為大帝,而這諡號也是獨一無二的,除了孫權無人用過。
而廟號不同於諡號,在古代諡號是地位高的人都可以用,而廟號卻只能用於皇帝,它是用於皇帝在皇族家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而一旦皇帝有了廟號,那就意味著這位皇帝就有著屬於自己的家廟,將單獨被供奉在廟宇中,但是如果皇帝沒有廟號則雖也會建立家廟,但是在數代之後就會被毀掉,然後這位皇帝的靈位則會被移到太廟與其他的先祖一起被後人供奉,當然這種做法只在兩漢盛行,後來隨著廟號的濫用,基本所有的帝王都被合於一處祭祀,僅留下開國君主單獨祭祀。廟號同諡號都起源商朝,但是在周朝的時候周王室隻保留下了諡號,卻拋棄了廟號,所以在看周朝皇帝的時候,我們都會發現周朝皇帝是沒有廟號的。而廟號被起用的時候同樣是在西漢時期,但是在兩漢廟號的使用卻不同於諡號,在當時兩漢的皇帝每個人都有諡號,但很多皇帝都沒有廟號,終兩漢有廟號的皇帝就只有七位,即太祖劉邦、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詢、世祖劉秀、顯宗劉莊和肅宗劉炟,而兩漢其余的十九位皇帝都無廟號,當然其中曾經也有幾位皇帝有廟號,比如穆宗劉肇、恭宗劉祜和敬宗劉保等,但是最後都因功績不足被相繼取消廟號,可以想象在兩漢非有大功於社稷的皇帝基本都很難有廟號,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西漢對於廟號的使用是非常嚴謹的。
同時在當時對於“祖”和“宗”的使用,兩漢也是極其嚴格,除了開國皇帝能稱祖,比如太祖、高祖、烈祖等,其他的後繼之君都只能為“宗”,比如太宗、太宗和中宗等。但是到了三國時期,隨著魏國對自家帝王,除了被廢的都賜予廟號,且都使用了“祖”,自此廟號和“祖”開始被逐漸濫用,而到十六國時期,連後趙、前燕和西秦這等小國都開始為自家的帝王用上廟號,甚至都稱“祖”,比如後趙高祖石勒、西秦太祖乞伏熾磐等等,自此廟號開始被大規模濫用。此外,其實我們要了解一個皇帝大概是怎麽樣的,其實看他廟號就知道了,比如一般叫太祖和高祖的都是開國皇帝,太宗一般都是將國家帶入盛世的皇帝,興宗、成宗、顯宗一般指的是守成之君,高宗一般都是指的將國家有盛帶到衰的海底,哀宗、思宗則一般用於那些本不該是亡國之君的皇帝。當然這些都是個大概,由於廟號都是人取的,所以並不能一概而論,也有誇大的意思,比如南北朝的宋文帝劉義隆,他的廟號就是太祖,但是他並不是開國皇帝,所以廟號也並不是全都是真正的評價。
那麽說了這麽說,我想大家都明白了,看過楊堅的介紹的肯定知道,楊堅的諡號是“文皇帝”,廟號則是“高祖”,那麽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其實楊堅文皇帝的諡號卻不過分,這是美諡。而高祖的確也配的上作為開國皇帝的楊堅,那麽很多人都不明白他為什麽不叫太祖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楊堅把太祖的廟號給了自己的父親楊忠了,在楊堅創立隋朝之後他就追諡自己的父親為武元皇帝,廟號太祖,所以自然而然他就不能是太祖啦,再者高祖和太祖的意思是一樣的,《漢書詳解》中說到“蓋邦配天地,是為高祖,而尊號加之於上,雖昭穆之太祖廟,此亦高祖之廟也。”,所以這兩個廟號並無本質上的區別。
那麽又有人問了,為什麽隋文帝不流行叫廟號高祖呢?而是叫諡號文帝呢?不是說後世的史學界都習慣稱呼唐朝之前的皇帝為朝代加諡號的嗎?而稱呼唐朝之後的皇帝都是朝代加廟號的嗎?怎麽到了隋文帝就不一樣了呢?是稱他諡號文帝呢?這裡我只能說這是史學界的習慣,稱呼那個聽起來順耳就怎麽稱呼咯,沒有那麽多的道道,你想怎麽稱呼都行,只是現在主流的史學家都稱他為隋文帝,所以大家也就跟著這麽稱呼啦,沒必要那麽在意。
相关参考
要想解釋項羽為何不殺劉邦,就得從項羽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同時也得從人性的角度來解讀問題,其實項羽是一個非常感性的人。什麽叫感性?感就是感情,性就是本性,合起來就是感情本性,意思就是:感情用事、多愁善感、
導讀:《資治通鑒》上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記載:陳朝至德元年(公元583)十一月,陳後主陳叔寶遣散騎常侍周墳、通直散騎常侍袁彥出使隋。陳叔寶聽說隋文帝楊堅狀貌異人,便讓袁彥畫像而歸。當陳叔寶看到楊堅的畫像後
導讀:《資治通鑒》上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記載:陳朝至德元年(公元583)十一月,陳後主陳叔寶遣散騎常侍周墳、通直散騎常侍袁彥出使隋。陳叔寶聽說隋文帝楊堅狀貌異人,便讓袁彥畫像而歸。當陳叔寶看到楊堅的畫像後
1.露馬腳。為何用“馬腳”而非“人腳”?人們常用“露馬腳”來形容某人撒謊露出破綻,但為什麽要用“露馬腳”而不是“露人腳”呢?相傳,朱元璋與一位未纏“小腳”的馬姑娘結了婚。一天,馬氏乘坐大轎走上金陵的街
初平二年(191年),劉備因功被封為平原相。這是劉備此生第一個太守級別的官職,讓他正式進入漢末群雄的行列。既然是東漢太守級別的官職,那麽劉備的官職為什麽是“平原相”而不是“平原太守”呢?由於西周以及春
俗語說得好,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早時不計算,過後一場空。做人沒有十全十美,但一定要知道得失取捨,不可頭腦固執。鬼谷子說:凡是計謀不可能同時忠於兩個對立面,必然違背某一方的意願。通俗地說,就是進和退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國必然走向統一。根據當時三國實力而言,曹操是最有希望統一天下的,可人有生老病死,這是自然法則,誰也無法改變。三國鼎立之時,曹操已經時至晚年:曹操內心比誰都想一統天下,無奈
大家都知道康熙晚年的時候,九子奪嫡的事情。甚至於說這件事對中國歷史還是有很大的間接影響的。其實康熙並不是只有九個兒子,而是有35個皇子。可是為什麽最後只有九個兒子參與了奪嫡事件呢?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兒子
元朝,是中國古代史上武備最為強盛的時期之一。元太祖成吉思汗,雖然在治理國家方面非其所長,但要論及用兵打仗,確實是古代軍事家中當之無愧的第一集群的頂尖水準,一生輝煌戰績,足以和歷史上任何一位天才軍事家相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出自於《莊子·胠篋》,意思是偷帶鉤的人要處死,篡權的人卻成為諸侯。自古得天下者,主要靠兩種手段。一是"打",二是"竊"。因此"竊"也是很有前途,主要是看你"竊"的多大?如果是"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