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中國貴族
Posted 孔子
篇首语: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学会努力奔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說中國貴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說中國貴族
作者 | 李零,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本文來自李零先生在“當代學術開放講堂”的演講文字稿。
李零:大家下午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說中國貴族》。剛才尹吉男教授說我最初的題目是《說世襲平民》,這兩個其實是同一內容,就是把題目換了一下。
大家比以前更喜歡炫耀出身
李零:我就言歸正傳,我們大家都讀過魯迅的《阿Q正傳》,阿Q的意思是什麽呢,就是阿貴。窮人常常用富和貴給孩子取名字,比如說海大富還有陳永貴,都是農家孩子們常起的一種名字。窮人造 反,陳勝是一個代表人物,早先他在地裡乾活的時候說了一句話:“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苟富貴,無相忘。”別人都以為他是在說胡話,他回應道:“你們這些小麻雀怎麽知道鴻鵠之志?”其實大富大貴的確是所有窮人的最高理想。那什麽是貴族,有時候很籠統,比如說世族大家、有錢有勢有派有范,大家這樣的印象不能說都錯,但並不是一個準確定義。
我們先從這個“范”開始說起。現在的世界到處散發著保守情緒,中國也不例外,什麽都吃後悔藥。本來以為經過文 化 大 革 命,血統論可以休矣。錯,現在大家比以前更喜歡炫耀出身。只不過是反過來了,地主資本家好,國民黨軍、警、憲、特好,北洋軍閥好,滿清遺老遺少更好,再不濟也得是個禦膳房給皇上做飯的。那可不是一般人。大家熱衷尋根,一代一代跨著輩往前倒騰,特想找一個與 黨無關,與受苦人無關,反正不是大富就是大貴的親戚。
現在流行民國范,說什麽民國的流氓都比現在有范。那麽什麽是“范”?范就是Style,Style不光看你的作品也要看你的扮相。現在什麽不是表演啊,范就是你的穿著打扮言談舉止,你一站那大家就能看出你身份。
我記得1981年的時候,西安商店裡到處貼了一種小廣告,山西話管這個廣告叫露布(音),露布上說:“本店新到石頭眼鏡,預購請速。”那個時候山西老漢時興戴一種眼鏡,就是那種茶色平板的兩個圓片,黑糊糊跟熊貓是的。然後頭上再戴一個瓜皮帽,後來我看溥儀的照片,不是他穿龍袍或者穿西裝的那種,而是他穿長袍馬褂那種。發現皇上和老漢都是一樣打扮。
前些年發明了一種國服,就是扣排的綾羅綢緞,中間有一個福字壽字,花團錦簇,有人說這種服裝有兩大優點。一個可以取代毛服,二還可以區分於西裝。即不會把外國人嚇著,又凸顯了中國特色。其實毛服就是中山裝,中山裝才是民國範兒。季羨林先生經常穿一身中山裝,出國都不肯換。王世襄先生穿中式服,可能也許該叫前國服。我也有那麽一件,是的確良的,領口下面有一排扣子,或者就是用尼龍大扣一帖,一脫衣服呲拉一下。其實這種服裝應該說是一種文革Style,早先是沒有的,現在也沒有。
貴族從哪兒來
李零:大家很關心貴族是從哪裡來的,咱們也進行一番追根溯源。不僅要原富還要原貴。貴族的特點就是血統高貴。他為什麽高貴呢,那就得問他爸爸,可是他爸爸前面還有爸爸,你一直追根刨底問下去的話,就像中國古書的一種講法,假托神意編個瞎話。說他最老的祖奶奶吃了一種什麽米,或者偷了一個什麽蛋或者踩一個什麽巨人的腳印,感孕而生。
貴族都是有世襲有譜牒的。不但財富世襲,而且身份也世襲。一代一代往下傳。讀歷史有一件事最清楚,就是全世界最先富起來的人是一些人上人,這種人上人可能就算是最早的貴族了。考古學家講良渚遺址還算是新石器時代呢,當時物質好貧乏可是人已經兩極分化了。老百姓住的地方還有死了埋葬的地方全都在低處,洪水來了,不想當魚鱉你就趕快上樹或者上船,現在這裡是一片一片長滿了竹林。而貴族就不一樣了,貴族住在高的地方,四周有一個很大很厚的城牆,既可以防盜賊也可以攔洪水。他們的確是人上人,住在高處不說,住的那個大平台,果園那一帶完全令人想不到地面是人工弄的,開車都得走半天。這些貴族們死了以後埋在祭壇上面,一個一個祭壇就像是金字塔。過去我在北京看展覽關心就是良渚玉器,現在真正讓我感覺到震撼的實際上是這些用土堆起來的台子。你把他的土方量算一下的話,跟金字塔也是有一比的。
貴族有一個特點就是非常講血統,我們知道養馬有所謂的純血馬,純血馬都是要登記造冊的。這個貴族也一樣,非常強調血統要純之又純。歐洲貴族門上有族徽,牆上有盔甲刀劍,馬廄裡面養著馬;日本貴族也這個樣子;中國貴族金玉滿堂,這個金不是黃金是青銅。商代銅器上面有族徽,這個器皿是哪一家的分得非常清楚。西周銅器有一種銘文叫策命金文,策命封賞的時候就會把天子委任狀重複一遍,你爺爺你爸爸有很大的功勞,現在我要任命你,讓你繼承他的差事繼續當他們當過的官。最後結束的地方都有一個套話,就是永保佑子子孫孫,這些都是跟延續他的香火有關。
貴族很講究姓氏。有一個姓就是帶女字旁的姓,像什麽姬姓薑姓。如果要通婚的話一定要女字旁的姓,因為普通人是沒有這種姓氏的。值得注意的是什麽呢?東周以來同姓銘文有個特點,一上來就自報家門,說我是某某之子某某之孫。凡說這個話的人,其實都跟他銘文講的非常顯赫的祖宗差了輩。這說明什麽呢,說明再厲害的貴族傳不了多少代,族要分,財要散,血緣要稀釋。先頭還可以說血濃於水,後來水越拆越多,和注水豬肉一樣。
東周時期距離文武周公的時代已經非常遠,社會上有很多落魄公子舊王孫。他們如果要把自己的世襲往前面倒騰那也不得了,比如孔子的祖上是宋國大司馬,再向上追溯他是商湯的後代,比周都老派,但在魯國他是第四代的移民,他爸爸是小官,鄉鎮幹部,他媽是當地的土著,姓顏的人。他們倆都認為自己是小邾國後代,那個小邾國的墓就在山東棗莊。孔子年輕的時候很窮,乾過很多下賤的工作,但是喜歡談論貴族政治和貴族道德。孔子周遊列國,古代叫宦遊,現在叫跑官。東周時期這種人到處找工作,寫求職廣告說,當時的貴族要學問沒學問要道德沒道德,佔著茅坑不拉屎,所以應該選賢任能。有本事的人不僅可以當大官,而且應該當大官。所以當時就有所謂布衣卿相的宣傳,像伊尹、傅說這些人。
就連堯舜禪讓的傳說也一下火了起來。禪讓其實是說選接班人這個事只能由領導指定,你要懂事你得堅辭不就,讓領導在後面追。你到公司應聘總不能跟老闆說,我的要求也不高,你把位子讓給我得了,我肯定能把公司辦好。戰國時期禪讓從幻想變成現實,有一個很有名的例子,“齊人伐燕”。燕王效法大禹把王位讓給他父親的老臣子之,孟子大怒,認為亂了名分,不合“王道”,勸齊宣王發五都之兵,入侵燕國,燕王死難,子之被垛成肉泥。
當時大家都認為制度很不好應該改革,但是改革的思路不一樣,比如說吳起和商鞅從表面上看跟孔子的立場是相反的,其實殊途同歸,他們也不滿意當時的政治制度。不同在於,孔子說,東周罹患全怪沒有照周公老規矩辦事,咱們還是回到周公那個時代吧。吳起商鞅不信這套,說既然官吏倒置,最好的辦法應該是加強軍權,並且不是尊周天子,而是一方面要尊本國的諸侯,一方面削平各國小貴族。讓諸侯成為本國唯一的貴族。就像給果樹修枝一樣,所有多餘的枝杈都給他剪掉。他們還有氣魄,快刀斬亂麻給後世立規矩。當然就壞了既得利益集團的事,人家當然不幹了。所以他們的下場都很慘,吳起被亂箭射死,商鞅被五馬分屍。這種改革十八世紀的歐洲也有,但是比我們晚了2000多年了。
秦始皇用商鞅法推行二十等爵製,二十等爵製下面有一個大軍,今天叫勞改隊,也有等級。有了這個制度,人不問出身,只要你地種得好,殺敵殺得多,可以一級一級往上爬。該殺的殺,該罰的罰,從此除了皇親國戚誰都不是貴族。高官厚祿地位在高,那叫高官不叫貴族。
《殷周制度論》更像一篇建國大綱
李零:中國超現代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中國的官文化發達,文官制度完善,特別是有一套選官制度,從平民到高官有直通車,這是西方沒有的。
王國維的《殷周制度論》,是很有名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講商周有什麽不同,但更像是一篇建國大綱。不光講學術,還宣傳政治主張。他說,人類最理想的制度就是周公的制度,所謂的《周公之製》其實並不是孔子說的周公之製,而是從秦到清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制度。皇權世襲加選官製,缺一不可。皇帝一定不能選,官一定要選。如果像西方那樣選領導,在他看來天下就亂了。
王國維是個了不起的學者,但是他的文化立場是保守主義的。從秦始皇以來中國的貴族是什麽呢?中國史書茲茲於一姓之興旺,秦始皇以下世襲貴族都是以朝代為斷線。比如漢朝姓劉,唐朝姓李,宋朝姓趙,明朝姓朱。秦朝最短,只有十來年。漢朝最長,有四百多年。一般王朝也就一二百年,或者二三百年。
秦始皇本姓趙,他才是原始意義上的貴族
李零:秦始皇號稱始皇帝,皇是三皇,帝是五帝,把所有高貴的頭銜集於一身,原來意義上的貴族他是最後一人。始皇嬴姓,但是我們不能把它叫嬴政,電視劇都是錯誤的。嬴姓是帶女字旁的姓,男人有姓但是不能加在名字前面,女人才在名字前面冠姓。大家都以為秦始皇是陝西人,但是他的祖庭卻在曲阜。嬴姓西遷,先入山西者為趙,後入陝甘者為秦,秦趙是同族的。趙是最初住在霍山下,也就是洪洞縣的趙城鎮。天水趙氏、邯鄲趙氏、太原趙氏都是來源於趙城。北大漢簡有一篇叫《趙政書》,可以證明秦始皇是叫趙政。這種氏,漢以來才叫姓。我們只能管它叫趙政,不能叫嬴政。
跨朝代的貴族千年只有孔姓
李零:中國有沒有跨朝代的貴族,有,只有一家,就是姓孔。孔子是素王,沒有王位的王,中國讀書人奉他為萬世師表,但是他只是一個精神貴族。
在貴族底下有平民。人分三六九等,從來就不平等。統治者說既然不平等,當然得分高低貴賤,重要的是長幼尊卑有秩序。這種秩序孔子叫禮,秦始皇叫法。
大家都知道印度有四大種姓,僧侶、武士、平民、賤民。身份是固定的,生下來是哪一種,世世代代就是哪一種。
中國跟印度不一樣,我們的四民秩序是士、農、工、商。士早先是武士後來是文士,文士是讀書人,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高不是讀書本身有多高,而是讀書才能做官,除了皇上他們就是當時的成功人士、人上人。農地位也在工商之上,很多讀書人都是從農村來的,上層和下層有流動。和尚、道士不從事生產,處於社會邊緣,沒有特殊地位。傳統中國優點是世俗程度高,沒有教皇,只有皇帝;沒有小貴族,只有皇親國戚,賜給他們食邑,讓他們做一個不問政事的藩王。權力高度集中,國家大一統,民族多元化,宗教多元化,階層有流動,下層有文化。
抗戰時候咱們唱的是“工農兵學商一起來救亡”,工農兵學商對官而言,全都是平民百姓。
讀書人根本就不是一種人
李零:讀書人當然很重要了,但是士不是僧侶,儒學不是宗教,孔子不是教皇。西方傳統裡面僧侶、武士地位最高,僧侶源於巫婆、神漢,他們以神道設教,壟斷神義,壟斷知識。西方的大學都是從廟裡來的。這種人當然是人上人。世界上的大宗教本來都是解救受苦人的學說,比如基督教就是古羅馬的社會主義運動,但後來變味了,成了買賣,成了精神鴉片和洗腦工具。什麽人最容易信教?孤苦無告的人最容易信教,婦女比男人更容易信教。歐洲中世紀教會比君主權力大,神是虛擬領導,無所不在,永遠領導你,譚嗣同有詩:“眾生絕頂聰明處,只在虛無縹渺間。”
武士是當兵打仗的人。他們的軍頭現在叫軍閥.大人有大刀,你有命,你不聽話,殺!當然很厲害,這也是一種人上人。西方的世俗統治靠武士,武士的頭子是君臨塵世的王。美國推行世俗化選來選去多半是這類強人。伊朗之前有個國王巴列維,他的父親叫禮薩·汗,本來是一個哥薩克小兵,就是以軍閥起家。所以不要以為是國王就有多少代,他就兩代。但是軍閥再厲害,地盤有限,壽命有限,他們管得著的地方歸他們管,管不著的地方歸神管。西方中世紀王權不夠強大,宗教是唯一的大一統。世俗君主都是基督徒,除了世俗事務都得歸教皇管。普天之下都歸教皇管,所以他們的僧侶地位要比我國高。
中國士農工商頭號是士,中國讀書人從名義上講都是孔子的學生,孔子供在文廟裡,每個縣城都有,孔子也是一個虛擬領導,孔子是所有老師的老師,但不是神。文廟裡沒有出家人,儒家反對出家,讀書人父母在不遠遊,死了還得丁憂守製,他們不是僧侶,中國沒有精神。要說精神貴族只有一家就是孔家,但是孔家也不管學政,仕途是歸政府管的,孔子不是教皇,他只是在精神上領導這些讀書人。宗教如果沒有大眾就不能叫宗教,儒學不是宗教。
中國很特殊的一點就是在於中國的文人士大夫是一種很特殊的人。現在的讀書人都喜歡吹捧讀書人,說老百姓是暴 民,不像他們有知識、有理性、有高雅品位、有社會關懷、以天下為己任,是人類良心。
其實讀書人根本就不是一種人,很難靠這種漂亮話給他們定位。
中國讀書人都斷不了做官的念想
李零:四民士為首,讀書為哪般?答案是做官。中國讀書人有個高貴頭銜“文人士大夫”,這個詞英文怎麽翻譯呢?Scholars?Officials?就是他又是個官又是個學,模棱兩可的一個詞。學者都是預備役的官僚,摩拳擦掌,就像我們少先隊說“時刻準備著”,當官才是終極目標,當不了啦或者下來了才以隱逸自高。
中國學者的理想是“學者中官最大,官僚中最有學問”。但當上官你是官,當不上官你還是老百姓。一部《儒林外史》寫得真好,超現代。中國的讀書人都斷不了做官的念想,做官、當大官那是極少數,其他人只能入於外史。中國讀書人是個能上能下的階層,你別光拿眼睛往上瞅。他們很多人都出身寒微,來自基層。科場不利,幹什麽的都有。當幕僚的,當塾師的(就是孩子王),裡巷行醫、江湖賣卜,落地秀才連上山落草的都有。你把他捧得太高不對,貶得太低也不對,還是讀讀《儒林外史》吧。
一個故事進來一個故事又出去,《儒林外史》的結構是這樣的。人物也很多,這些人多半都是諷刺對象,形象高大的人物只在一頭一尾。開頭是王冕,在村裡邊放牛賣畫不肯做官;結尾是四個市井奇人,琴棋書畫各一位,自娛自樂,糞土當官。
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並不涇渭分明
李零:過去我以為大隱隱於市是中國的人文幻想。但乾嘉之際,溫州有市井七子。這七個人職業是鐵匠、魚販、銀匠、營卒、菜販、理發師和茶館裡跑堂的,可居然吟詩作賦小有名氣。研究中國你別以為鄉村市井裡面全是文盲,其實什麽大傳統、小傳統、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在咱們中國並沒有那麽涇渭分明。畫家、書法家有些是貴族,沒錯。比如宋徽宗,八大山人。但很多都扯不上,作者群籠而統之說是文人士大夫,但是他們自己標榜的身份不是農就是樵或者是無名漁夫,沒有人拿大官當雅號的。齊白石有一首詩“記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貴動公卿。如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齊白石是布衣,原來是個雕花木匠,自稱魯班門下。他就是個現實版的王冕。我去過浙江諸暨縣王冕的家,真正的王冕跟小說中的王冕不一樣,小說理想化了。
研究藝術史的很多人都以為,匠氣是俗氣的代名詞。雷德侯教授講藝術史特別看重書法,我們講藝術史一般不會從字講起,但是他的《萬物》一上來講的就是字。他說,中國的藝術特點是工廠藝術,十年磨一劍。什麽都是磨劍,但什麽又不是磨劍呢?恐怕就連最自由的所謂文人畫其實也免不了重複製作。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不也如此嘛。
藝術史、藝術和工藝是什麽關係,文人和匠人是什麽關係,文人畫該怎麽定義,一部藝術史有多少是文人的貢獻,這些都是問題。白石老人以畫名,但是詩書畫印他說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故意把畫擱最後。
中國的壁畫,爬高上低都是匠人所為;用青田石、壽山石刻印,這個事在以前也是匠人的事,像吾丘衍、趙孟頫他們的印都是自己寫字然後讓匠人去刻,因為鑄銅印文人乾不了,就是用象牙或者牛角刻章也不好刻。石印過去都說是王冕發明的,不對。南京市博物館有一枚陰紋的印章,上書兩字“隱逸”。這是1960年從南京一座宋墓出土的。宋時江浙一帶,民間有人用這類石頭雕小玩藝兒賣,文人受他們啟發,模仿著來,才有所謂篆刻。然而治印這些並不是文人的強項。文人的強項就是畫上題詩寫字。文人會寫字,所以宣傳什麽書畫同源、筆墨異曲。這些俗人懂嗎?
可是就連這樣的事也不盡然。西方的抄手經常都是奴隸,我國的竹簡帛書還有敦煌卷子,字寫得那麽漂亮,卻並不是什麽書法家的作品。寫字抄書,從秦漢到明清主要是書吏,就是所謂刀筆吏,像刑名師爺那樣的小官。他們的看家本事是寫字。
文人會寫字,主要與考試和當官有關係。即使連王羲之一類的書聖,也不是今天理解的書法家。寫字是他們的日常生活,沒有人寫個便條就拿去展覽。過去的人天天寫字,當然寫得好,就連管账先生都比現在寫得好。沈從文說:“書法家出則書法亡。”很有道理。
相关参考
雅昌快訊馬王堆漢墓長沙國貴族生活特展將登陸杭州 感受漢代的浪漫與神奇
(雅昌藝術網訊)據良渚博物院和湖南省博物館官方微博透露,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即將登陸美麗的餘杭。繼今年9月在大連現代博物館展出後,12月26日,「馬王堆漢墓」長沙國貴族生活特展將在良渚博物院免費向公眾開
為你還原二千多年前貴族奢靡生活2014年12月26日至2015年3月15日,良渚博物院臨時展廳將免費向公眾開放由良渚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共同承辦的「馬王堆漢墓:長沙國貴族生活特展」。馬王堆漢墓,是新中
為你還原二千多年前貴族奢靡生活2014年12月26日至2015年3月15日,良渚博物院臨時展廳將免費向公眾開放由良渚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館共同承辦的「馬王堆漢墓:長沙國貴族生活特展」。馬王堆漢墓,是新中
西方稱贊他為 ”鐵腕外交”,為中國收復兩塊地,卻不會說中國話
民國時期的外交一度艱難,因為我們沒有相應匹配的國力,因此在國際上很難有發言權,即便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交官,面對這一類情況也有心無力,比如顧維鈞,拒簽凡爾賽和約,甚至在日本九一八事變占領東北以後,參
西方稱贊他為 ”鐵腕外交”,為中國收復兩塊地,卻不會說中國話
民國時期的外交一度艱難,因為我們沒有相應匹配的國力,因此在國際上很難有發言權,即便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外交官,面對這一類情況也有心無力,比如顧維鈞,拒簽凡爾賽和約,甚至在日本九一八事變占領東北以後,參
很多中國人認為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聰明的民族之一。能和中國人比肩的大概只有猶太人、日耳曼人。很多西方的專家教授和研究機構也支持這樣的觀點。事實真是如此嗎?恐怕未必。其實有很多事實都表明,中國人在很多方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出身於沒落的宋國貴族家庭,刻苦好學。曾從事“儒”(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山東曲阜)人,出身於沒落的宋國貴族家庭,刻苦好學。曾從事“儒”(貴
姓氏是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如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姓:姬
阿斯塔那古墓群位於新疆吐魯番市三堡鄉、二堡鄉,西距吐魯番市約40公里,南距高昌故城約2公里。古墓群分布在三堡鄉以北至二堡鄉以東地帶,有墓葬數百座,是晉唐時期高昌國貴族和平民的公共墓地。這裡出土文物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