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制則無盛世

Posted 官吏

篇首语:如果不能改变结果,那就完善过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無法制則無盛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無法制則無盛世

中國古代歷史上盛世局面的出現,固然有其多方面的原因。

但是毫無例外的是,每一個盛世都與法制的狀態密切相關。盛世的開啟,離不開法制的推動;盛世的維持,離不開法制的保障;盛世的衰落,也與法制敗壞密切相關。只有制定了治國之法並且加以認真實施,盛世才能得以開創和維持。

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

盛世的開創,需要用立法來加以引導,而已取得的成果,也需要用立法來加以確認和保障。如大唐盛世的開創,就是和法律的完善indivisible。

從經濟上而言,唐朝建立之後,國家掌握大量無主荒地,從而可以全面推行均田法,使得農民獲得口分田和永業田。均田法的實施,使民安於時、農安於田,既抑製了貧富差距的擴大,又實行租庸調的稅法,減輕農民的賦役負擔。這是貞觀之治的物質基礎。

從行政上而言,國家實行三省六部制度,法律確認“中書取旨,門下覆奏,尚書施行”的運行機制,從而使秦漢時期宰相專權之弊不複存在,收到中央機關各有分工、相互製約之效,使得國家機器運轉有序,提高了治國理政的效能。

從法制上而言,自武德起至開元時,朝廷始終注意完善國家的立法,建立了以唐律為主體的令、格、式、典、敕、例等各種法律形式相配合的法律體系。在司法上強調依律斷罪、刑訊有度、死刑複審、大案要案會審等一系列司法制度,一掃以往枉法裁斷、擅自刑訊之弊端,特別是提出了“德禮為本,政教為用”的法制原則,形成了中國古代法文化的最基本的特點。

唐代陸贄在《唐陸宣公奏議序》卷四中提到:“官吏多自清謹,製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滑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說的是,貞觀年間,官吏多數清廉嚴謹,王族大戶都不敢欺壓百姓,這充分說明了厲行法治所起到的震懾作用。

這正應了北宋王安石的那句名言:“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

法既定之後,擇賢吏執法

法既定之後,擇賢吏執法,才能維護法律的權威與治世的功能。法既定之後,如何有效地實施法律,執法之吏就成為關鍵。

誠如荀子所論:“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再好的法律,如果沒有良好的執法官員來執行,也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古代盛世的出現,與大批奉公守法的賢吏是分不開的。

如漢文帝時有人“犯蹕”(侵犯皇帝通行禦道),文帝欲處重刑,但司法官廷尉張釋之隻判罰金四兩。文帝不悅,責問張釋之,釋之對曰:“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時,上使立誅之則已,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傾而天下用法皆為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

意思是說,國家的大法,並不是天子一人之法,而是與天下共同遵行之法。朝廷司法官如果不依法斷罪,所造成的惡劣影響就是全國的司法官都不依法斷罪。這對國家是非常危險的。張釋之的答對使漢文帝警醒,聽從張釋之的判決,維護了法律的尊嚴。

再如,貞觀年間唐太宗曾發話,對偽造資歷的官吏處死刑。不久,溫州司戶入伍柳雄偽造資歷案發,朝廷司法官大理寺少卿戴胄“據法斷流”。“太宗曰:‘朕初下敕,不首者死,今斷從流,是示天下以不信矣。’胄曰:‘陛下當即殺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虧法。’太宗曰:‘卿自守法,而令朕失信耶?’胄曰:‘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言者,當時喜怒之所發耳。陛下發一朝之忿,而許殺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臣竊為陛下惜之。’”

由於戴胄強調“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於天下”,如果違法行事,法律就失去了信任,不能使法取信於天下。這深深打動了唐太宗,表示:“朕法有所失,卿能正之,朕複何憂也。”這些為吏者都是執法如山的典範,而這些為君者同樣也是遵法奉法的明君。

所以,古代盛世的出現,明君賢吏均不可或缺。安史之亂以後,均田製遭到破壞,藩鎮擁兵自重,皇帝庸懦無為,官吏枉法行私,大唐由盛轉衰。此時,法雖為舊時良法,但執法之吏卻難稱良吏,所以白居易感概說:“雖有貞觀之法,苟無貞觀之吏,欲其行善,不亦難乎!”

明末清初,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總結歷史的經驗,提出選擇賢吏,任用他執行“畫一之法”,避免單純任法與任吏的弊病。他的法與吏的統一論很值得研究與借鑒。

“法者,天下之儀表也”要使吏民都知法、習法、守法。管子說:“法者,天下之儀表也”,意思是法是天下人行為的規範。法家主張“法莫如顯”,意思是法律要公開,以便天下吏民知法守法。

唐朝《永徽律》制定以後,為了使執法之官和百姓都能懂得法意,正確理解律文的規定,特別集國家博學碩儒共同製成了《永徽律疏》,疏解律文,便於吏民知曉。在科舉中還特別設明法科,培養執法的官吏。

明清時期,朝廷為了彌補士人以製藝(八股文)作為躋身官場的敲門磚,卻對法律茫然不知的缺陷,在明清律中特設“講讀律令”條,每年定期考核官吏的律例知識,不合格者,或罰俸或議處。這條法律規定,明清時期曾經認真執行過。

明清律學的發展,特別是清朝《大清律例》簡易讀本的普及,是和官吏準備的法律考試有一定的聯繫。這種官吏的普法教育,是每年定期舉行,是常態化的,不是隻搞一次一時,也頗有借鑒意義。

除要求官吏習法執法外,也要求百姓知法守法。商鞅曾講過一段名言:“吏明知民知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就是說,當官吏知道百姓懂得法律,所以不敢以非法對待。中國古代還在鬧市公布刑象之圖,向百姓宣傳法律。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使老百姓懂得法律,還特別制定了《大明律直解》,他說:有了這本書,老百姓可以“寡過矣”。歷史的經驗證明,老百姓知法是施行法治的廣闊的群眾基礎和保證。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永徽律疏》又稱《唐律疏議》,是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編,是唐朝立法的最高成就。由於疏議對全篇律文所作權威性的統一法律解釋,給實際司法審判帶來便利,以至《舊唐書·刑法志》說當時的“斷獄者,皆引疏分析之”。《永徽律疏》是我國迄今為止完整保存下來的一部最早、最完備、影響最大的封建成文法典。它總結了中國歷代統治者立法和注律的經驗,繼承了漢代以來德主刑輔的思想和禮律結合的傳統,使中國封建法律至此發展到最成熟、最完備的階段,標誌著中國封建立法技術達到最高水準。(宋遊輯)

本文原載於北京日報2016年2月15日,原標題為《無法制則無盛世》

來源:北京日報 | 作者 張晉藩

編輯:袁昕

流程編輯:吳越

相关参考

中國歷史上無法持續的盛世

宮玉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道德的自律無法約束官員的逐利衝動,無法防止官場腐敗的蔓延,而官場集體性腐敗的結果是統治成本的不斷上升和治理效率的不斷下降,最終使整個社會無法正常運轉。在中國歷史上曾經出

宋朝從重文輕武到辱武,與藩鎮割據、五代無必然關係

上文「李煜清平樂,宋朝醉東風,今人憶蘿月:虛幻的盛世圖景」,我們談了《清平樂》作為曲調、詞牌名,充分展現了世人特別是一些經濟唯一主義者們的觀點。宋朝的經濟和文化繁榮是任何人都不會否認的,然而,這種繁榮

穿越時光,十大歷史古城帶你重溫昔日盛世

2014-12-17世界邦如果說歷史是一條長河,那麼那些無數經歷歲月風塵的古城就好比是河中的沉船,滿載著昔日的榮耀與繁華靜靜地躺在河底,凝固著一段段鮮活的歷史,保存著一個個古老的秘密。就讓我們跟隨以下

穿越時光,十大歷史古城帶你重溫昔日盛世

2014-12-17世界邦如果說歷史是一條長河,那麼那些無數經歷歲月風塵的古城就好比是河中的沉船,滿載著昔日的榮耀與繁華靜靜地躺在河底,凝固著一段段鮮活的歷史,保存著一個個古老的秘密。就讓我們跟隨以下

望遠鏡  背上行囊,去世界十大歷史古城重溫昔日盛世

如果說歷史是一條長河,那麼那些無數經歷歲月風塵的古城就好比是河中的沉船,滿載著昔日的榮耀與繁華靜靜地躺在河底,凝固著一段段鮮活的歷史,保存著一個個古老的秘密。就讓我們跟隨以下這十處歷史古城,穿越時光,

望遠鏡  背上行囊,去世界十大歷史古城重溫昔日盛世

如果說歷史是一條長河,那麼那些無數經歷歲月風塵的古城就好比是河中的沉船,滿載著昔日的榮耀與繁華靜靜地躺在河底,凝固著一段段鮮活的歷史,保存著一個個古老的秘密。就讓我們跟隨以下這十處歷史古城,穿越時光,

宗法制是什么

宗法制是古代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对族人进行统辖管理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它在商朝后期已经存在,到周朝变得更为典型和系统。根据儒家经书《礼记》的记载,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主要在各国诸侯下面的贵族集团中

历史上的法制小典故

一、古代法制小故事100字数1、鼠狱张汤在西汉武帝时曾任廷尉、御史大夫,一生主持审判许多重大案件,用法严酷。他小时候即已显露出作法官的潜质。一次他父亲外出,他一人在家,老鼠将肉偷走。他父亲回来,很生气

法家之法实现了法制社会

原标题:法家之法实现了法制社会?敢不敢再搞笑一点|文史宴文/陈思在网上经常看见把法家之法跟现代法治混为一谈的搞笑言论。法家之法跟现代法治基本上背道而驰:法家之法王在法上,现代法治王在法下;法家之法是游

高一历史宗法制的名词解释

宗法制度是从宗族社会的宗法制度演变而来的,是皇室王室根据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建立世袭统治的制度。它的特点是部族和国家组织的结合,父权制和政治层面完全相同。该制度始于商代,在商代发展,并在周代完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