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維憑借一座劍門關,為何能擋住鍾會15萬大軍

Posted 都城

篇首语:宁可身骨苦,不叫面皮羞。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薑維憑借一座劍門關,為何能擋住鍾會15萬大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薑維憑借一座劍門關,為何能擋住鍾會15萬大軍

公元263年8月,執掌曹魏大權的司馬昭發動了魏滅蜀之戰。此戰,曹魏總共派出了18萬大軍。當然,這18萬大軍一開始沒有集中在一起,而是兵分三路來進攻蜀漢。其中,鄧艾率領3萬多兵馬,進攻遝中一帶的薑維,諸葛緒率領3萬多兵馬,負責堵截薑維,防止薑維回防蜀地,至於鍾會,則率領10多萬大軍,以此正面進攻蜀漢的門戶——漢中。

結果,鍾會順利突破了漢中防線,可是,諸葛緒卻沒有攔住薑維。於是,鍾會趁機兼並了諸葛緒手中的兵馬。在此基礎上,鍾會直接執掌了15萬左右的兵馬,這也為鍾會最終造反埋下了伏筆。不過,雖然鍾會擁兵15萬,卻被薑維擋在了劍閣一帶,遲遲無法兵臨成都。那麽,問題來了,薑維憑借一座劍門關,為何能擋住鍾會15萬大軍?

首先,在魏滅蜀之戰中,遠在遝中的薑維,先是鄧艾交手,然後甩開諸葛緒,從而趕在鍾會之前來到了劍閣。而就鍾會來說,握有15萬兵馬,卻遲遲無法突破劍閣防線,這也是鄧艾能夠後來居上,立下滅蜀大功的重要原因。換而言之,如果鍾會順利突破劍門關這一道關隘,根本就不需要鄧艾冒險偷渡陰平了。在劍閣之戰中,防守一方的薑維最多擁有5萬兵馬,這是因為蜀漢總共只有10萬兵馬,這10萬兵馬分布在各個要地,加上都城成都還留有一定的預備兵馬。因此,薑維在劍閣能動用的兵馬,最多只有5萬人。

但是,憑借著這5萬兵馬,薑維卻讓鍾會的15萬兵馬寸步難行。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劍門關確實是一個“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關隘,完全可以和函谷關、虎牢關等相提並論。在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以漢德縣有“大劍至小劍隘束之路三十裡,連山絕險”,於此“鑿石架空為飛梁閣道,以通行旅”。又於大劍山峭壁中斷兩崖相峙處,倚崖砌石為門,置閣尉,設戍守,成為軍事要隘。

從地圖上可以發現,劍門關處在崇山峻嶺之間,是漢中到成都的重要通道。在劍門關的兩側,都是險峻的高山。在此基礎上,薑維只要用很少的兵力守住這座關隘,那麽,劍閣之外的敵人,就很難突破這道防線。也即鍾會雖然有15萬大軍,但是,在攻打劍門關的時候,一下子只能動用數百上千人,根本無法將兵力上的優勢發揮出來。

同樣的道理,薑維的兵馬雖然只有5萬人,約為鍾會大軍的三分之一。但是,薑維兵力上的短板,已經被劍閣的地形優勢所掩蓋。在漢末三國時期,只要步兵、騎兵、水師等兵種,本來就很難逾越這些易守難攻的關隘。此外,鍾會大軍在攻打劍門關的時候,仰攻,也即從低處向高處進攻,這本來就是事倍功半的進攻方式。

因為鍾會一方處在低處,在攻打劍門關的時候,需要更大的消耗,而薑維作為防守一方,完全可以借助於弓箭等器械,以此最大程度殺傷對方。在損兵折將之後,鍾會大軍因為突破不克,只得暫時引兵後退,而薑維則繼續據守。一定程度上,此時的曹魏大軍,可謂處於 “突破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又是前狼後虎、進退維谷的僵局。鍾會屢攻不下,但劍閣又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不能放棄,加上魏軍糧食不繼,軍心開始動搖,這讓鍾會的手下已經開始擔心前功盡廢了。

不過,在鍾會和薑維相持在劍閣一帶的時候,鄧艾卻創造了古代戰爭歷史上的奇跡。對於鄧艾來說,提出了偷渡陰平的建議。在鄧艾看來,自己在進攻涪城的時候,如果薑維從劍閣趕來救援的話,那麽劍閣勢必防禦空虛,鍾會可以順利突破劍閣防線。如果薑維不來救援涪城,則自己可以順勢直指蜀國都城成都。

最後,在鄧艾偷渡陰平後,薑維並沒有回師救援了。一定程度上,這或許是因為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手中,還握有一支禦林軍,足以抵擋偏師突襲的鄧艾。況且,薑維牽製鍾會的15萬大軍,本來就容許其分兵支援後方。但是,讓薑維失望的是,諸葛瞻並沒有據險而守,反而主動出擊,和鄧艾大軍展開正面較量。於是,鄧艾成功斬殺諸葛瞻及張遵、黃崇等人,魏軍進佔綿竹,並立即進軍成都。當鄧艾兵臨成都之後,蜀漢兵多在劍閣,而成都兵少。所以蜀國君臣聞魏軍到來時,皆不知所措。有人建議先逃向南中地區,也有人建議東投孫吳,其中譙周這位老臣則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

對此,在筆者看來,不管是先逃往南中,還是投靠東吳,實際上都會帶來一定的轉機,也即當時的蜀漢,並不是到了非投降不可的地步了。因為鍾會的15萬大軍需要巨大的糧草消耗,而蜀地道路艱險,諸葛亮的幾萬兵馬都經常因為運糧困難而退兵,所以,只要再拖幾個月的時間,這場戰役完全會有轉機的。可惜,後主劉禪沒有負隅頑抗,而是向鄧艾歸降。直到後主劉禪歸降時,鍾會依然無法突破劍閣防線,因此,後主劉禪這才下詔給薑維,命令其放棄抵抗,從而讓薑維前期的努力全都功虧一簣。

相关参考

垓下之戰還有10萬大軍,為何項羽隻帶800精銳騎兵逃亡

垓下之戰嚴格說來是滎陽成皋對峙戰的延續,公元前203年,楚漢雙方已經在滎陽到成皋一線相峙幾年,糧草、兵員都嚴重短缺,於是雙方議和,以鴻溝為界劃分楚漢勢力範圍。協議簽訂後,項羽就率10萬大軍東撤,項羽剛

鰲拜手握40萬大軍,為何早不下手推翻康熙,落得個階下囚的下場

鰲拜不推翻康熙,是因為他其實對清朝忠心耿耿,直到康熙設計擒拿他之前,他都沒想過要謀反,等到康熙動手之後再想已經來不及了。更何況,清朝初年也不存在鰲拜謀反的土壤。康熙是怎麼抓的鰲拜?金庸小說《鹿鼎記》里

郭松齡的七萬大軍,浩浩蕩蕩兵臨奉天城下,為何最後敗得那麼慘

郭松齡是民國時期的奉軍骨幹將領,與張學良關係要好,是亦師亦友的關係。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在奉軍內部慢慢形成一個以陸軍畢業為首小派系,當時稱為陸大派,而郭松齡就是這個派系的首領。除此之外,奉軍內部還形成了

長平之戰滅趙國是舉手之勞,可秦國為何突然就放過趙國了

據歷史資料記載,長平之戰中秦國出動大軍40萬,趙國也派出了45萬大軍迎戰,可最終的結果是趙國被豬隊友趙括坑得不輕,大軍幾乎全部被坑殺,只有240名年幼的小卒被放回了趙國。此戰過後,趙國損失大軍45萬,

牛人發明的“木板防彈衣”,阻擋了十幾萬大軍

1400年(建文二年)6月8日,朱棣擊敗李景隆後,大軍兵鋒所指,直至濟南城下。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這座小小的濟南城,讓他這次南下铩羽而歸。而領導這次濟南堅守戰的人,他的名字叫鐵弦,後來人們為了紀念他忠

二戰德國投降時仍有700萬大軍,爲什麼不打了

二戰時期,德國的V1、V2導彈讓英國吃了不少苦頭衆所周知,二戰中,提到德國就是強大的代名詞,以一己之力連續挑翻了數個歐洲老牌主義強國。法國淪陷,戴高樂政府被逼流亡,而英國在和德國的對抗中更是苦不堪言,

漢朝的一個政策,堪比百萬大軍,讓漢朝邊境安定下來

封建社會自秦開始,但秦朝卻「”二世而終”,在秦王朝建立期間,主要是征服與防御,沒有留下太多的對外政策。而中國作為一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有較為完善的對外政策應該始於漢朝。面對多民族國家的這個實情

漢朝的一個政策,堪比百萬大軍,讓漢朝邊境安定下來

封建社會自秦開始,但秦朝卻「”二世而終”,在秦王朝建立期間,主要是征服與防御,沒有留下太多的對外政策。而中國作為一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有較為完善的對外政策應該始於漢朝。面對多民族國家的這個實情

中國一最強帝國,60萬大軍耗了鄰國兩年,將鄰國活活耗死

現代戰爭崇尚科技,打仗就是在拼誰的裝備更好,誰的軍費更多。在冷兵器時代兩軍對戰很多時候決定戰爭走向的僅僅是人數,以少勝多的案例固然有,大多數時候人數上佔據絕對優勢,戰爭勝利的機會就越大。古時候有一句話

莫迪邁出危險一步,印度百萬大軍槍口對準巴鐵,或重蹈62年覆轍

就在今年的年初,印度上任了一名新的陸軍司令——納拉瓦內。這位陸軍司令一上任便是風風火火,看起來便是急切的想要做出一番成就的樣子,而且他在上任演講時便說要將印度軍事的工作重心放在改革陸軍上面,並且表示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