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滅亡後,八旗子弟幹啥去了
Posted 蒙古人
篇首语: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一生还有价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滅亡後,八旗子弟幹啥去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滅亡後,八旗子弟幹啥去了
從1644年清軍入關算起,到1912年清帝遜位,清朝的統治長達267年,有過康乾盛世的輝煌,疆域擴展到1000多萬平方公里。滿族,這一來自關外的漁獵民族,人口迅速增加,遍布九州大地。
但是,隨著清朝的滅亡,這麽多的八旗子弟去了哪裡呢?
第一個問題:八旗子弟有沒有逃出關外?
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政權中,最主要的是兩個:一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二是滿族建立的清朝。論影響力,清朝遠超元朝。
元朝被朱元璋滅亡後,蒙古人逃出關外,並建立了北元政權。到了清朝,蒙古族又重新崛起成為一個強大民族,蒙古八旗比漢族地位還要高。
那麽,清朝滅亡後,滿族人會不會跟元朝滅亡時的蒙古人一樣退回關外,重新過起了遊牧或漁獵的生活呢?
其實,元朝滅亡和清朝滅亡時的時代背景是不一樣的。
元朝滅亡南宋以後,采取了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幾乎是當奴隸一般對待,所以當朱元璋滅亡元朝後,蒙古人難以在中原繼續生存,都被趕到了關外。
清軍剛入關的時候,攝政王多爾袞頒布“剃發令”,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全國都留起了滿人那樣的辮子。但隨著清朝統治秩序的建立,滿漢差異逐步縮小,尤其到後期,滿、漢的實際地位已無多大分別。
所以清帝遜位的時候,滿漢之間,並不像元末的蒙、漢那樣嚴重對立,民國政府一方面采取了優待前清皇室的政策,一方面頒布“剪辮文”,下令所有人將腦後的辮子“一律剪除淨盡,有不遵者,以違法論”。
所以不管是滿、漢,只要求剪掉辮子,身份則仍是國民。
所以,八旗子弟沒必要像元末的蒙古人那樣逃到塞外去。
第二個問題:八旗子弟到底去了哪裡?
滿清八旗和蒙古鐵騎一樣,在歷史上都曾是一股令人生畏的力量。然而一旦取得天下,八旗子弟和蒙古貴族一樣,墮落得非常厲害。
清朝時期,八旗子弟憑借高貴的身份,佔有大量土地、財富,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很多都不學無術,漁獵社會的尚武精神也丟失殆盡,所以在後來的太平天國運動以及對外戰爭中,清廷依賴的主要是綠營以及地方兵勇,如湘軍、淮軍等。
清朝滅亡後,這些八旗子弟遵守民國政策,不光剪掉了辮子,還脫下旗服改穿漢服。另外,赫舍裡氏、章佳氏等一大批滿族姓氏,也都改成了漢姓。總之,只要是體現民族特徵的生活習俗,這些八旗子弟大都改掉了。
最早失去優待條件的那批八旗子弟,靠什麽謀生呢?他們主要是做些小生意,或打些零工,當時在北京一帶打零工的人,很多都是以前養尊處優的八旗子弟。
此後,曾經風光一時的八旗子弟逐漸融入新社會,過起了平淡的日子。
對此您怎麽看?歡迎評論、轉發!
延伸閱讀:守著醜妻過日子的“登徒子”,為何成不正經的代名詞?教訓太深刻
相关参考
姓氏是標示一個人的家族血緣關係的標誌和符號,自古以來,華夏子孫以姓氏為家族延續的標誌。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所以中國的許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如中國上古時期著名的八姓:姬
文:快哉风(读史专栏作家) 日本战败投降时,军队总数为700多万,光是遣返回国的「”中国派遣军”就有105万。如此庞大数量的士兵,解除武装后如何生存?乘坐火车返乡的日军士兵。车厢里,每个士兵的表情都是
她在年紀輕輕的時候,被皇帝丈夫廢黜了皇后之位,一個人默默的在道觀守活寡。丈夫死了以後,丈夫的弟弟當了皇帝,將她請回宮裡贍養,可又因為後宮爭執而重返道觀。國家滅亡後,倖存的她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號召四方重建
作為三國政權之一的蜀漢,從建國到滅亡,它只存在了43年的時間,是三國存在時間最短的王朝。隨著劉備病逝,後主劉禪昏庸無能,蜀漢政權走向滅亡也是歷史使然。在三國這個人才輩出的亂世之中,原來那些選擇了蜀漢政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有一段極其黑暗的時期。雖然現在不常被人提起,歷史書上也不會記載,即使記載也是一筆帶過那種。但是,這段歷史對漢人來說,卻着實是一場可怕的災難。那就是五胡亂華。那是西晉滅亡後,東晉北方的
在我們中國歷史上,有一段極其黑暗的時期。雖然現在不常被人提起,歷史書上也不會記載,即使記載也是一筆帶過那種。但是,這段歷史對漢人來說,卻着實是一場可怕的災難。那就是五胡亂華。那是西晉滅亡後,東晉北方的
1367年10月,雄踞江南的朱元璋開始了漢族有史以來規模最為宏大的北伐之戰。短短十個月的時間,明軍便攻破了元大都。不久,朱元璋改大都為北平,宣布大明君臨天下。至此,統治中國長達98年的元朝覆滅,其殘余
1367年10月,雄踞江南的朱元璋開始了漢族有史以來規模最為宏大的北伐之戰。短短十個月的時間,明軍便攻破了元大都。不久,朱元璋改大都為北平,宣布大明君臨天下。至此,統治中國長達98年的元朝覆滅,其殘余
都說閹黨禍國殃民,為什麼陪崇禎帝殉國的只有太監,士大夫們呢?明代詩人曹學佺曾說過這麼一句話:「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雖然這句話有些以偏概全,但並非全無道理。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皇城陷落,
作者:方長榮大家都知道梁山一百多條好漢全是粗武之輩,即使有幾個吃皇糧的出身,也都是缺腦少智的愚者,其實,在梁山本有幾個頂級專家和技藝高超之人,就是放在國家層面上來講,都屬於稀缺人才。這些人為梁山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