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為什麽重用張儀,而棄用了剛剛奪回河西之地的公孫衍

Posted 周知

篇首语:地球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秦國為什麽重用張儀,而棄用了剛剛奪回河西之地的公孫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秦國為什麽重用張儀,而棄用了剛剛奪回河西之地的公孫衍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之一的秦國,因為“商鞅變法”而崛起。因為對秦國有功,商鞅被秦孝公封為大良造。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後,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商鞅死後,公孫衍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大良造,也即公孫衍接替了商鞅的官職,成為秦國重臣。公孫衍(生卒年不詳),名衍,戰國時期魏國陰晉(今陝西省華陰市東)人。

雖然是魏國人,但是,公孫衍一開始卻選擇為秦國效力,並獲得了秦惠文王的重用。作為秦國大良造,公孫衍多次率軍秦軍攻打魏國。最終,公孫衍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經過公孫衍的努力,秦國終於從魏國手中奪回了河西之地。那麽,問題來了,為秦國奪回河西之地的公孫衍,卻被張儀取代,原因到底是什麽?

首先,與張儀一樣,公孫衍也是魏國人。商鞅死後,公孫衍被秦惠文王任命為大良造。自公元前333年開始,公孫衍就積極謀劃,向魏國發起進攻。這一年,公孫衍先是率領大軍威懾魏國,促使魏國割讓陰晉(今陝西華陰東)給秦國。此後,公孫衍再度率軍進攻河西要塞,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經此一役,秦國已實際佔據了河西之地。魏惠王便順水推舟,把河西地區割讓給秦國,向秦國求和。

在戰國初期,魏國因為率先變法,得以稱霸中原,並通過吳起等人奪走秦國的河西之地。現在,到了戰國中期,商鞅變法後的秦國終於奪回了河西之地。可是,為秦國奪走河西之地的公孫衍,卻被張儀所取代了。張儀來到秦國後,秦惠文王選擇重用張儀,起用張儀為客卿,並排斥公孫衍,導致後者回到了魏國。

對此,在筆者看來,秦國之所以重用張儀,而棄用了剛剛奪回河西之地的公孫衍,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魏惠王割讓河西之後,派人重金賄賂公孫衍。於是公孫衍向秦惠文王提出,趁秦魏暫時和好之機,進攻別的國家。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公孫衍的這一建議,顯然是存有私心的。從當時的情況來看,繼續攻打魏國,無疑是有利於秦國的,而轉頭進攻韓國、趙國等諸侯國,只會給魏國以喘息之機,並導致秦國樹敵眾多,這對於正在崛起中的秦國,顯然是非常不利的結果。

於是,張儀來到秦國後,立即指出公孫衍的問題,認為公孫衍見利忘義,想要幫助魏國。對此,秦惠文王可謂如夢初醒,立即起用張儀為客卿。與此相對應的是,主張暫時不對魏國用兵的公孫衍遭到排斥,不得不離開秦國,到魏國做了將軍。

另一方面,公孫衍雖然擔任秦國的大良造,但是,作為魏國人,公孫衍顯然不願意魏國走向滅亡。公元前330年,公孫衍率領秦軍全殲魏軍,斬首四萬五千人(此據《史記·魏世家》,《秦本紀》記載為八萬)。此役魏國防衛西河、上郡的主力全軍覆沒,主將龍賈被俘。在此背景下,魏國只能將西河郡全部獻給秦國,也即讓秦國成功奪回了河西之地。

此役過後,魏國的國力也受到重創。如果秦國繼續攻打魏國,後者完全有被秦國消滅的可能。正是因為這一原因,促使公孫衍阻撓秦國繼續攻打魏國。而這,無疑和秦國的利益相衝突,也即公孫衍雖然能力不輸張儀,卻不能一心一意為秦國出謀劃策,這自然是秦惠文王不能接受的情況。當然,很可能是念在公孫衍立下的戰功,秦惠文王在對待公孫衍,沒有像對待商鞅一樣。

最後,在被秦國棄用後,公孫衍回到了魏國。自此之後,公孫衍主張合縱,張儀主張連橫,二者成為當時的一生之敵。一方面,回到魏國的公孫衍,積極聯合魏國、齊國、楚國、魏國、韓國、燕國等山東六國,以此共同對抗秦國。另一方面,張儀自然不願意見到山東六國之間的聯合,於是從中作梗,試圖破壞山東六國之間的合縱結盟。公元前323年,在公孫衍的斡旋下,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成聯盟,各國國君均稱王,以對抗秦、齊、楚等大國,這就是戰國歷史上著名的“五國相王”。

但是,公孫衍發起的“五國相王”,最終以失敗而告終,比如齊國、楚國都對“五國相王”這一行為予以反對,秦國則選擇拉攏魏國,所以“五國相王”沒能形成魏國、韓國、趙國、燕國和中山國結盟的結果。公元前319年後,公孫衍先後擔任魏國、韓國的相國,以此聯合山東六國攻打秦國。雖然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合縱沒能徹底削弱秦國,但是,作為戰國時期的風雲人物,公孫衍的歷史功績是永不磨滅的,當時就有人曾說他和張儀都是“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也即兩人的聲勢都足以傾動天下。

相关参考

秦新軍與魏國河西之戰後,為何不一舉滅掉魏國

文/貝勒說史序言:「”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在《大秦帝國系列》中,秦國為奪回秦國河西故地,從周威烈王七年,魏文候派兵占領河西之地後,周安王十三年,秦惠公曾舉國之力發兵50萬,欲奪回河西之地,無奈,慘敗

法國為什麽需要外國人幫忙打仗

法國外籍軍團或稱法國傭兵,是非常精銳的部隊,為法國立下赫赫戰功,成員皆為外國人,為什麽法國需要傭兵?他們是怎麽來的呢?外籍軍團成立的背景是法國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國王查理十世下台,新上台的是路易飛利浦,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麽不打鄰國瑞士

最近疫情爆發攪得歐洲“心神不安”,尤其是中歐和南歐人口密集地區,完全可以用“炸鍋”來形容。在眾多疫情的新聞中,有一條比較特殊,那就是德國攔截鄰國瑞士購買的口罩,有網友開玩笑說:“這恐怕又是德國二戰時期

諸侯列國朝秦暮楚,實力強大的楚國,為什麽不能統一中國

“朝秦暮楚”這個四字成語源於戰國時期,當時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由此可見,楚國實力足以比肩秦國。楚國雄踞長江、漢水流域,擁有發展

戰國時期,趙國胡服騎射之後,為什麽還打不過秦國

趙國在戰國時期崛起的標誌,就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在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前,趙國是戰國時期一個中等強國,也就比偏居一隅的燕國和被秦國打的半死不活的韓國好一點。平心而論,那個時候的趙國不要說和秦國打的

小龍女為何會選卑鄙無恥的公孫止

《神鵰》這部作品中,小龍女一共離開楊過四次,第一次遭尹志平玷污,含恨而去;第二次被黃蓉言語刺激,羞憤而走;第三次意外吃醋,不告而別;第四次為救楊過,跳下深谷。話說世間男子追女生都不及楊過,他幾乎追遍整

秦國著名大將李信為何史書鮮有記載

戰國時期是一個英才名將輩出的年代,尤其以統一六國的秦國為例,文有張儀、范雎,武有白起、王翦。但同時,一位年少有為的將領卻因為一次失敗,隨著歷史的演進漸漸黯然失色,他就是李信。李信,隴西成紀人,史書沒有

為什麽戰國名士雲集,卻沒有人投靠周天子

戰國時期,群雄紛爭、百家爭鳴,各大諸侯國為了自己的野望明爭暗鬥不斷,在這個雲譎波詭的時代裡,各國謀臣名將紛紛閃亮登場,在政治、軍事、外交舞台鬥爭中大顯身手,留下千古傳奇,比如齊之晏殊、秦之商鞅、燕之樂

攻韓還是伐蜀秦國路線之爭,張儀真的不如司馬錯嗎

背景公元前316年,對於秦惠王嬴駟來說,是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年。這是嬴駟在位的第二十四個年頭,在此之前,他稱王、伐魏、滅義渠,一步一步使得秦國強大起來。三年前,韓、趙、魏、燕、齊以及匈奴,組成聯軍攻秦,

袁紹消滅公孫瓚時,劉備在幹什麽,為何不去救援老同學

《三國志·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中記載:(劉備)年十五,母使行學,與同宗劉德然、遼西公孫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德然父元起常資給先主,與德然等。熹平四年(175年),劉備十五歲時,母親讓他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