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在東吳的知己 借荊州是汙點還是亮點

Posted 太守

篇首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諸葛亮在東吳的知己 借荊州是汙點還是亮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諸葛亮在東吳的知己 借荊州是汙點還是亮點

戰赤壁,周瑜首功;取荊州,呂蒙之謀。

魯肅(字子敬),於今人而言,在東吳,在三國,存在感不強。倒是借荊州這種“髒事”歸在了他頭上。

以致在一些影視劇中,魯肅被刻畫成了八面玲瓏的和事老,或者收受關羽賄賂的小人形象。

孫權評論魯肅有“二快”和“二短”。

二快,是指與孫權籌劃帝王之業和赤壁之戰前力排眾議主戰;二短,則是勸孫權借荊州給劉備和不能驅除關羽。

“借荊州”真的是魯肅的汙點嗎?我看未必,這反而可看作是魯肅的一大亮點。

首先,荊州是劉備從孫權手裡借來的嗎?

《三國志》中《先主傳》和《吳主傳》都沒有說“借荊州”的事。

東吳一方,《魯肅傳》提到:“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惟肅勸權借之,共拒曹公。”又載,魯肅責關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呂蒙傳》孫權稱:“子敬勸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又《程普傳》:“權分荊州與劉備,普還領江夏太守。”

裴注引《漢晉春秋》:“肅勸權宜以荊州借備。”又引《吳書》魯肅謂關羽曰:“主上矜湣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蔭。”《江表傳》:“周瑜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給備。……後從權借荊州數郡。”

特別是吳人書寫的《江表傳》,對吳國美化最多,“借荊州”一事也出自此書。但學者早已考證過,荊州一共八郡,周瑜分南岸地給劉備,只是一小塊扎營之地,非江南四郡,後又“借荊州數郡”之語,皆傳聞之妄,不足據也。

蜀漢一方,《先主傳》則記載了劉備征服荊州四郡:“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諸葛亮傳》又載:“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而《魯肅傳》中,裴注引《吳書》關羽答魯肅曰:“烏林之役,左將軍(劉備)身在行間,寢不脫介,戮力破魏,豈得徒勞,無一塊壤。”

蜀漢一方認為,荊州是劉備辛勞征服的,根本不是從孫權處借來的。

趙翼認為,“借荊州之說出自吳人事後之論,而非當日情事也。”荊州本非孫氏所有,一直是劉表的地盤,劉備則依附與劉表,如何從孫權手裡借荊州?赤壁之戰後,劉備表劉琦(劉表長子)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孫權對這些事都未嘗有異議,因為荊州本就是劉琦的地盤。

劉備南征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皆降。劉琦死後,群下又推舉劉備為荊州牧(見《先主傳》)。劉備即遣諸葛亮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其租賦,也算實際佔有(見《諸葛亮傳》)。又以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見《關羽傳》);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在南郡(見《張飛傳》);趙雲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見《趙雲傳》)。

如此看來,荊州本非孫權所有,只是在赤壁之戰前借給了劉備一塊立足之地,赤壁之戰中孫劉聯盟共拒曹操,東吳輸出最多,覺得應該享受戰後瓜分荊州的成果。

劉備也懂這個道理,所以赤壁之戰後,“備詣京見權,求都督荊州”,也是為了讓孫權不要染指荊州,睜隻眼閉隻眼,就把荊州讓與他劉備去收拾。這裡“求都督荊州”並非向孫權“借荊州”。

孫權要借給劉備一塊立足之地,那是聯盟的必然。東吳在赤壁之戰中出力最多,那也是理所當然,因為曹操南向,劉表兒子劉琮已望風歸降,壓力正在東吳身上。東吳朝野驚懼,差點就跪地乞降了。

剛剛大敗曹操,孫權還是擔心曹操卷土重來。對抗北方強敵,東吳還得有賴於劉備。所以,孫權不惜“嫁妹固好”,當然也對劉備奪荊州不做抗議。

如此,劉備南征荊州四郡,才能毫無競爭壓力。而後又被推薦為荊州牧,成了荊州實際佔有者。

從孫權處“借”?不存在。只是因為聯盟的關係,孫權默認了劉備對荊州的佔有權,但所有權歸誰,當時就沒理清,所以才有後來那麽多故事。

其次,荊州應不應該“借”?值不值得奪取?

荊州“借”不“借”,值不值得東吳奪取,這事關魯肅的榮辱問題。

1、先看孫劉兩家的大戰略

諸葛亮、周瑜、魯肅和呂蒙,各有所異,但也有相同,求同存異,孫劉才能結盟。

諸葛亮的設想是先接受現實,謀取荊、益,三足鼎立,然後再圖統一北方,匡扶漢室。

《諸葛亮傳》“隆中對”:“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又:“若跨有荊、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周瑜的計劃是取西蜀、並張魯、和馬超、守長江、圖北方。短則劃江而治,長則兼並天下。

《周瑜傳》:“乞與奮威(孫瑜)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不說取西蜀並張魯是否能實現,只可惜周瑜準備行軍時英年早逝,然後此計不了了之。

魯肅的計劃是與劉備共拒曹操,保守江東,然後見機行事。

《魯肅傳》:“(魯)肅竊料之,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指孫權)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

呂蒙的意見則是:北方不可爭奪,劉備不可結盟,不如奪取荊州,佔有長江。

《呂蒙傳》:“何憂於(曹)操,何賴於(關)羽……不如取羽,全據長江。”

清代學者王懋竑評論道:“大抵吳之諸臣,周瑜雄略似孫伯符,有並吞中原之志,而不專於自守;魯肅明於大勢,欲合吳、蜀以拒操,為三分之計;至呂蒙則一以譎詭為自利計,而不顧其後,雖有攻戰之材,非瑜、肅比也。”

2、荊州對蜀漢很重要!

“隆中對”表明劉備和諸葛亮早有心“跨有荊、益”,得荊、益二州,處心積慮,但同時對東吳則是“不可圖”,采取的是結盟孫權,毫無圖謀之心。並非呂蒙所說,“(關)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

蜀漢有了荊州,再結盟孫吳,才能毫無東顧地率兵由益州出秦川,同時,“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才能讓曹魏面臨真正的雙線作戰壓力。而蜀漢失荊州後,與孫吳東西響應北伐,則做不到如此合作無間。

可見,荊州,在劉備和諸葛亮心中戰略地位非常高。而魯肅主張“借”荊州,聯孫劉。

放眼東吳,周瑜有取蜀劃江圖北之意,但共拒曹操,這一點他和魯肅、諸葛亮意見一致。呂蒙則一心謀取荊州,保守長江之利,自覺不仰仗劉備聯軍也可獨拒曹操。只有魯肅和諸葛亮的戰略最現實,也最接近。

以至於有人說“隆中對”三分天下的計劃是諸葛亮抄襲了魯肅。

裴松之注《三國志》時就覺得《蜀書》和《吳書》記載矛盾,“劉備與(孫)權並力,共拒中國,皆(魯)肅之本謀。(魯肅)又語諸葛亮曰‘我子瑜(諸葛瑾)友也’,則亮已亟聞肅言矣。而《蜀書·亮傳》曰‘亮以連橫之略說權,權乃大喜’,如似此計始出於亮。”

其實不然,英雄所見略同。“孫劉聯盟、共拒曹魏”的大計,諸葛亮和魯肅都可以想到,此外,還有周瑜也想到了。赤壁之戰前,是戰是和,東吳朝野意見分歧很大, 孫權就是聽了主戰的魯肅和周瑜的意見,又參考前來遊說的諸葛亮也持此說,才下定決心與曹操一戰。

戰後,劉備求都督荊州,又是“惟(魯)肅勸(孫)權借之,共拒曹公”。“曹公聞權以土地業(劉)備,方作書,落筆於地。”這也說明,以遠見卓識著稱的曹操,最擔心的正是孫劉結盟。

清代學者李安溪評說:“子敬勸借玄德地,此策亦未為短。蓋荊州新附,其勢宜然。若兩雄相爭,北敵之利。”

袁枚說,“孔明之謀蜀也,先結孫權而後攻魏;魯肅之謀吳也,先結劉備而後攻魏。”諸葛亮和魯肅,才是真正的知己。

建安二十二年,主和孫劉、共拒曹魏的魯肅去世,“諸葛亮亦為發哀。”痛失知己,諸葛亮大概也預感到,孫劉聯盟將要出現裂縫。

3、東吳奪荊州損人不利己

魯肅去世,一心謀取荊州的呂蒙上位。

他認為劉備關羽並非善茬,遲早伐吳,如今局勢也無需依賴劉備,於是向孫權建議取荊州、據長江。

其實,劉備得荊益二州時尚未有吞並東吳的野心,即便關羽失荊州後舉兵伐吳更不可能吞食東吳,那只不過是揚武揚威、表明一下復仇的態度和強硬的姿態罷了。

呂蒙奪荊州,對一城一地而言,他確實成功了,而且立下擒關羽的不朽功名。

但對於戰略大勢而言,於吳國卻並沒有什麽好處,反而破壞了聯合北伐的大計,也使吳國險遭滅頂之災,還使孫權有乞服稱臣之辱,被後世嘲笑。

孫權說,呂蒙“圖取關羽,勝於子敬”,又說魯肅不能驅除關羽,還說大話“羽不足忌”。其實,魯肅並非不能奪得荊州,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袁枚說,“當日之深於為吳而得計者,莫如(魯)肅,淺於為吳而失計者,莫如呂蒙、陸遜。”

荊州本非孫吳的基本盤,沒有荊州,也不損東吳根基,得了荊州,從今天看來,在後來歷史中對東吳又有何益處?得了荊州,東吳還能吞滅西蜀獨拒曹魏不成?得了荊州,以後還是要依賴蜀漢,和親固好,共拒曹魏。

吳蜀爭此區區數郡,而便宜曹丕,稱帝中原,孫權俯首稱臣,誠如《出師表》所痛言,“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跎,曹丕稱帝”。

附錄:後世學者如何評價呂蒙取荊州?

袁枚:

“孔明之謀蜀也,先結孫權而後攻魏;魯肅之謀吳也,先結劉備而後攻魏。……惟孫權見不及此,然後襲取荊州,通和於魏,而從此稱臣質子,無虛日矣。惟昭烈見不及此,然後因荊州之故,而白帝稱兵,一敗嘔血矣。”

“以區區之吳,乃欲外絕蜀援,孤軍當操,不已悖乎!力不能當操,勢不得不稱臣;既稱臣,勢不得不納貢而受封爵;心有所不甘,又不得不詭詞阿諛,而陰為反覆。……權以江東兩世之王業,至於俯首都亭,群臣流涕,此皆伯符父子之所傷心於地下,而魯肅之所逆料者也。得十荊州,足償其辱否?”

“蜀修關羽之怨伐吳,吳求救於魏,劉曄勸襲之,賴魏主不從以免出兵。後魏偽助討備,仍欲襲之,賴陸遜收兵以免。及至鍾會伐蜀,吳不力救,遂至兩亡。”

王懋竑:

“又使權得荊州後而曹操不死,則當先主伐吳時,操必以大軍蹙吳,魏攻其外,蜀攻其內,江東成敗之機,殆未可料。……世皆以圖取荊州為呂蒙之功,而不知其幾敗江東之業。”

“權自得南郡,請降於魏,屈辱已甚,使不圖南郡而與蜀交好,其屈辱豈至於此?其後權卒絕魏,而與蜀交好者,終其身,蓋亦有鑒於此也。”

李安溪:

“緣此遂令仲謀稱臣子桓,責質征朝,幾至狼狽。向非先主君臣大義素明,難得屈意和魏者,則白帝之戌不撤,東西之好不修,權之折而入於魏不久矣。(呂)蒙徼幸之策,亦殆矣哉,安可以成敗論人,而謂魯子敬之見真短於(呂)蒙乎!”

韓慕廬:

“如子敬意,豈欲劃長江而守之哉?無一刻忘操也。呂蒙所窺者小,不恤遠患,而甘近利,開吳、蜀之兵端,成曹氏之篡奪,而權亦稱臣屈膝,歲歲被兵。嗟乎!貪功召蒙,誤國不細矣。”

相关参考

諸葛亮如果不去北伐,而選擇攻打東吳,他是否能成功

諸葛亮在三國時期可謂是神一般的人物。無論是草船借箭還是火燒赤壁,無不體現著他的智慧。可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諸葛亮在晚年就曾做了一件有損他英明的事情。劉備死後他兒子劉禪繼位。劉備深知他的兒子是一個扶不

諸葛亮為什麼不先收回荊州,再北伐中原

關羽失荊州後,孫權並沒有獲得整個荊州,曹魏依然佔有南陽、襄陽、江夏三地。因此諸葛亮可以從漢中順漢水而下,奪取上庸、新城,和東吳共同配合,奪取曹魏的襄陽和南陽,佔領一部分荊州土地。在佔領南陽後,北上佔領

第一個先克關羽再克劉備,第三個專克諸葛亮

魏蜀吳三國實力最強的當屬曹魏,天下十三州曹魏就佔據了九個半州,其次是佔據了兩個半州的東吳(原本荊州一分為三,219年孫權偷襲荊州後荊州南部全部屬於東吳所有,北部則在曹魏手中),實力最弱的是僅僅據有一州

日本人喜歡曹操還是諸葛亮

日本人對中國三國文化的迷戀與世共知,但關於他們最喜歡三國的哪個人物,說法不一。主要集中到兩大人物,一是曹操,一是諸葛亮。網上曾經流傳日本媒體搞過一次民意測驗,評選日本民族最崇拜的100名人。諸葛亮在所

日本人喜歡曹操還是諸葛亮

日本人對中國三國文化的迷戀與世共知,但關於他們最喜歡三國的哪個人物,說法不一。主要集中到兩大人物,一是曹操,一是諸葛亮。網上曾經流傳日本媒體搞過一次民意測驗,評選日本民族最崇拜的100名人。諸葛亮在所

舌尖上的諸葛亮,團滅東吳群儒,還活活罵死一個人,你說氣人不

說到三國人物,膾炙人口的角色不少,這其中當然少不了諸葛亮。不管歷史真相如何,反正在《三國演義》中,或是中國人的心中,那是神一樣的存在。我的專業是研究溝通管理的,所以更對諸葛亮這方面的事跡感興趣。最有名

舌尖上的諸葛亮,團滅東吳群儒,還活活罵死一個人,你說氣人不

說到三國人物,膾炙人口的角色不少,這其中當然少不了諸葛亮。不管歷史真相如何,反正在《三國演義》中,或是中國人的心中,那是神一樣的存在。我的專業是研究溝通管理的,所以更對諸葛亮這方面的事跡感興趣。最有名

兵家必爭之地——荊州,三國時期的荊州為何如此重要

文:吳振鵬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中原大地上群雄逐鹿,華夏大地一十三州戰火紛飛。而無論是看過《三國演義》還是還過《三國志》的朋友,對這十三州中的荊州想必都不陌生。曹操、劉備、關羽、周瑜、陸遜、魯肅和諸葛亮

兵家必爭之地——荊州,三國時期的荊州為何如此重要

文:吳振鵬東漢末年到魏晉時期,中原大地上群雄逐鹿,華夏大地一十三州戰火紛飛。而無論是看過《三國演義》還是還過《三國志》的朋友,對這十三州中的荊州想必都不陌生。曹操、劉備、關羽、周瑜、陸遜、魯肅和諸葛亮

斬殺關羽並全取荊州,是孫權一生最大的失敗

這才是真正的諸葛亮(33)主筆:閑樂生公元219年可以說是三國時代最波瀾壯闊、風起雲湧的一年。這一年,黃忠殺了夏侯淵,這一年,劉備取了漢中與東三郡,並做了漢中王,但這一年最最震撼人心的,還是華夏神將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