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國時期列國局勢層面,聊長平之戰始末

Posted

篇首语:青春不以山海为远,志愿只向家国未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從戰國時期列國局勢層面,聊長平之戰始末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從戰國時期列國局勢層面,聊長平之戰始末

趙國是三家分晉後戰國時期才有的,它與西周初期分封的那些齊、秦、楚、燕的國祚沒有可比性,但如果單從戰國七雄角度來看,趙國確實是個強者。不過這種所謂的強並不像齊國那樣開始最強、慢慢變弱,也不像秦國那樣開始最弱、慢慢變強。趙國屬於是“中間凸起”型。這個“凸起”大家都知道是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開始的,他的兒子趙惠文王可能不是太著名,但他有兩個手下分別是廉頗、藺相如。趙國就是這樣,近兩百年國祚間的好事、壞事、大事幾乎都集中在了這四個人身上。

本來隨著自身的逐步強大,如果能夠安下心來繼續改革,或許日後趙國真有厚積薄發的可能,但在燕國的躥蹬下,促成了戰國史上最大的戰略敗筆——五國伐齊。趙國作為齊的盟友也參與了,致使唯一能製衡秦國的齊國一蹶不振,趙國自此也成為了關東六國之首。但這個“首領”跟齊是沒法比的,因為齊國是真的能鎮得住秦,而趙只是把秦的矛頭引向了自己而已,接下來趙國被反覆蹂躪的時代到來了。

就在趙國人民高聲唱著“君臣睦、將相和”的時候,秦國出兵韓國的上黨,韓國之弱跟燕國有一拚,面對強秦韓王果斷認慫,決定乾脆把上黨送給秦王。但是上黨的郡守不願意,韓國既然不要上黨了,那麽上黨就有了自己決定命運的機會了,就好比父親給其中一個女兒安排了一樁利益味道極濃的婚姻,女兒不願意,於是決定另找一主,它選擇了趙。別人是引火燒身,上黨是“自帶火球燒趙國”。

趙王也是自信的不得了,不加思考的把這個燙手山芋給吞了,還派出軍隊前往上黨,擊退了秦國打算接管上黨的一小撮軍隊,終於惹來了長平之戰。

公元前261年,秦國集中兵力直指上黨,誓要奪回這塊到嘴的肥肉。趙國方面派出廉頗,率領二十萬大軍前去迎敵,一去就敗下陣來。接下來廉頗就邊退邊打、秦軍就邊追邊打、趙王就邊派人出使看能不能和秦國媾和,邊組織軍隊支援廉頗。最後趙軍曾兵至四十五萬,廉頗是逢戰必輸,但由於其經驗老到,沒有亂了陣腳,每撤退到一地,便精心布置下防禦陣勢,演繹了一出撤退版的步步為營。

但是趙王看著一封封前線奏報心態崩了,埋怨廉頗屢戰屢敗,決定臨陣換將,啟用一直在他身邊高談闊論的趙括,沒錯就是紙上談兵那位。

年輕的趙括其戰略規劃特別的“英氣逼人”,總結起來就四個字——轉守為攻。在軍中調度來調度去,搞得動靜還很大,一切都被秦軍看在眼裡,你想想,本來廉頗布置了一條直線作為防線,結果被趙括揉成了一個圓團,誰都能看出來這是要進攻,更何況是秦軍統帥白起。白起提前調度軍隊,避開這個圓團的衝積方向,兩翼退到趙軍看不到的地方,留一小隊堅守大營,成功避開了趙括的“大招”。趙軍先是殺秦軍留下堅守的小隊殺得很爽,之後秦軍兩翼分別從兩側出擊,趙軍被割成兩段,之後白起派五千精銳拖住後半段,其他秦軍集中滅趙括率領的前半段,前半段被逼到山谷,雙方僵持。

這時候兩個君主開始想盡一切辦法支援前線,趙王的做法是向魏國和楚國求援,“你們就這麽眼睜睜看著秦國做大麽?還不快出兵救我。”雖然當時六國都討厭秦,但是由於趙國之前有“劣跡”,因此魏、楚均不願出兵救援。所謂劣跡就是之前趙國曾派出使節試圖與秦國媾和,在其他諸侯國眼中,趙國是一個搖擺不定的合縱成員國,一旦秦國明顯一家獨大,趙便忠心耿耿的參與合縱計劃,並且能夠衝鋒在前,一旦魏國做大,趙又會與秦交好。

秦王的做法更加直白,因為秦國是個“沒朋友”的國家,凡事只能靠自己。秦王為了“交朋友”也是不惜讓出巨大利益的,比如五國伐齊的時候,秦國就同意出兵,並且打頭陣,而且分贓的時候自己那一份不要了,你們來分,只要能把“東帝”乾趴下就行。而這次秦昭襄王更是親自跑到前線,給當地一郡之內的所有百姓加爵一級,條件是所有男丁支援前線。不到一個月秦國圍趙兵力不足的情況解決了,趙括的軍隊在山谷裡也快餓死了,於是在趙括突圍不成被殺後,四十萬趙軍投降。

接下來戰國歷史上,甚至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上最不光彩的事情發生了,秦軍統帥白起先收繳趙軍武器鎧甲,然後讓降軍吃飽,使其放下戒備之心,最後在趙軍手無寸鐵的情況下盡數屠戮,血流成河不再只是個成語,而變成現實。白起還特意留下了240個活口讓他們把自己看到的情景告訴其他六國子民,想讓六國都知道,“我們秦國心狠手辣,連俘虜都殺!“沒錯,手無寸鐵的戰俘。

秦國雖然贏了,但自己的軍隊也損失了一半,根本沒有能力繼續向趙國都城邯鄲進發,在兵力不足、戰線太長的窘境下,恰好新敗的趙國求和,秦王就趕緊借坡下驢退兵了。

其實秦國退兵更多的考量在於當時的整體局勢,長平坑殺雖然一時痛快,但其他諸侯國聽說了這駭人聽聞的消息後,已然開始放下對趙國的成見,轉而積極為伐秦備戰。也正是在長平之戰之後,六國合縱才開始變得更加抱團且常態化,雖然最終被秦分化瓦解,但其采取的一系列聯軍行動大大延長了戰國的時長。

相关参考

秦趙長平之戰始末,一文讀懂長平之戰來龍去脈

前文我們講到前270年,范雎求見秦昭王,幫助秦昭王正式確立了「遠交近攻」的外交和軍事策略。按照「遠交近攻」的原則,秦國開始把擴張目標鎖定在三晉,連年攻取韓、趙和魏國的領土。長平之戰緣起前262年,白起

長平之戰的勝者並非秦國

上個世紀70年代,在山西上黨地區,曾挖掘出兩把戰國七雄之一——韓國制造的青銅戈,分別為名叫「”十七年彘令戈”、「”二十二年屯留令戈”。而這一發現,或許證明了一段歷史——在長平之戰中,秦國絕非最大的贏家

長平之戰的勝者並非秦國

上個世紀70年代,在山西上黨地區,曾挖掘出兩把戰國七雄之一——韓國制造的青銅戈,分別為名叫「”十七年彘令戈”、「”二十二年屯留令戈”。而這一發現,或許證明了一段歷史——在長平之戰中,秦國絕非最大的贏家

具有轉折意義的最大殲滅戰——趙國為何會在長平之戰敗於秦國

文:爭鋒文史在中國歷史上的戰國後期,齊國於公元前286年滅亡宋這一歷史事件給其他五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不安與恐懼。秦作為正在崛起的大國相約韓、趙、魏、燕四國大舉攻齊,並最終在燕趙之相樂毅的帶領下大敗齊國

具有轉折意義的最大殲滅戰——趙國為何會在長平之戰敗於秦國

文:爭鋒文史在中國歷史上的戰國後期,齊國於公元前286年滅亡宋這一歷史事件給其他五國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不安與恐懼。秦作為正在崛起的大國相約韓、趙、魏、燕四國大舉攻齊,並最終在燕趙之相樂毅的帶領下大敗齊國

秦昭襄王贏稷,在位五十六年,奠定秦國統一戰爭勝利

贏稷秦國國君,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間,發生了著名的伊闕之戰,五國伐齊,鄢郢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宣太後,戰國時期秦國王太後,秦惠文王之妾,

秦昭襄王贏稷,在位五十六年,奠定秦國統一戰爭勝利

贏稷秦國國君,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間,發生了著名的伊闕之戰,五國伐齊,鄢郢之戰,華陽之戰和長平之戰。宣太後,戰國時期秦國王太後,秦惠文王之妾,

長平之戰,如果把趙括換成李牧,這場戰爭是否會贏呢

長平之戰,如果把趙括換成李牧,這場戰爭是否會贏呢?首先,長平之戰,不是敗於趙括或者說某一位將領,而是敗於糧草後勤,以及戰機,趙國強在騎射騎兵,擅長奇襲突襲機動力遠勝秦軍。但卻選擇固守,白白消耗了糧草輜

在長平之戰中,趙國已經無法承受長期對峙的消耗

歷史上,長平之戰的背景是趙國已經無法承受長期對峙的消耗,趙王希望儘快解決問題,而趙王不信任廉頗,因為廉頗的堅守不出有擁兵自重的嫌疑,後來廉頗的人生軌跡也證明他並不是趙國死忠。在趙王要求廉頗速戰速決而廉

長平之戰趙軍多次衝鋒,為何難破白起防線

公元前260年,在長平前線的趙軍已經與秦軍對峙了三年時間。此刻趙國難以為繼,趙王派遣使者屢次催促出戰。廉頗勉為其難,數戰不利,於是再次退回壁壘,堅守不出。秦軍數攻,損兵折將,依然沒有進展。趙國虎口奪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