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大年的開端不可不知的小年傳統習俗、故事傳說、詩詞典故...

Posted 祭祀

篇首语:知识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過大年的開端不可不知的小年傳統習俗、故事傳說、詩詞典故...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過大年的開端不可不知的小年傳統習俗、故事傳說、詩詞典故...

祭竈節,又稱小年、竈王節。祭竈的風俗由來已久,民間祭竈,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竈。造也,創食物也。"竈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竈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爲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

自祭竈節開始,春節的喜慶氛圍就逐漸濃厚起來。作爲過年的開端,祭竈節的地位僅次於中秋節。無論是在外做官,還是考取功名的人,都要趕回家中團圓。祈求竈神保佑,與鄰人分享祭竈糖果。

對於祭竈節的概念和日期,不同地區有不同的觀點。北方地區認爲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則認爲是臘月二十四。其實不論是二十三,還是二十四,這一節日都是大年的開端,也正因爲此,祭竈節又有一個家喻戶曉的稱呼——"小年"。

圖片©攝圖網

源流演變

關於祭竈的風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竈神作爲中國民間普遍信仰的神祇,各個民族都有供奉。早在商朝時期民間就開始供奉竈神,秦漢時期竈神更被列爲"五祀"之一,與門神、井神、廁神和中溜神共同負責每家每戶的平安。除了掌管人們的飲食外,竈神還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間考察善惡的神官。

關於竈神考察人間善惡的說法,早在春秋時期就流傳有"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竈"的說法。孔子在向弟子解釋人們"媚於竈"的原因時提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晉代葛洪在《抱朴子·微旨》中也有"又月晦之夜,竈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的說法。

關於祭竈節的日期,不同的地方也有所不同。在南宋時期,農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或二十五會被認爲是祭竈節。不同之處在於,官家的祭竈節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祭竈節則是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的祭竈節則是臘月二十五。

由於在南宋以前,北方始終是中國的政治中心,受官家影響比較明顯,所以多在臘月二十三這天過祭竈節。而南方因爲遠離政治中心,政治氣息並不濃厚,所以通常在臘月二十四過祭竈節。鄱陽湖等沿湖居住的居民,保留了水上人家的傳統,則在臘月二十五過祭竈節。

在清朝,從雍正年間開始,每年臘月二十三會在坤寧宮祀神,皇帝會親自祭拜竈王爺。自此之後,王族和貝勒們也紛紛效仿,在臘月二十三祭竈。

每年臘月二十三,清朝皇帝在祭竈神的同時,還會放置天、地神位,皇帝需要在神位前行九拜禮,爲新一年祈福。與民間一樣,在祭竈時,要用黏糖封住竈王爺的嘴,防止他在玉帝面前說些不好的話。在皇帝向竈君行禮之後,宮殿監會奏請皇后依次向竈君等神位行禮。

傳統習俗

  • 祭竈

一般來說,在臘月二十三的晚上,需要舉行"祭竈"儀式來爲竈神送行。

人們一般會在竈王龕前供上香燭,供桌上擺放好供品。有的地方的人們會在供桌上放一盤剪好的稻草,這是爲竈神上天騎的馬所準備的草料。

到了臘月二十四,一般是中午時分,還需要在竈王龕前點上香燭,同時擺好供品,進行祭祀。在祭祀完畢後,取下竈神像及對聯,拿到屋外和黃紙一同點燃,這便是送竈神上天的儀式,被稱爲"送竈"。

在臘月二十九或臘月三十這一天,每家每戶都會張貼春聯,同時也要張貼竈神畫像,以及兩側的對聯,這個儀式就是"接竈"。一些地方在接竈時,會點燃香枝和蠟燭,並供奉一碗米飯和自家磨好的豆腐,這些供品一直會擺放到二月初二,然後再將米飯倒入河中,發酵之後的豆腐可以用來食用。

隨着時間的推移,如今很少有人家再供奉竈神,與祭竈相關的古老習俗正在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

圖片©攝圖網

  • 吃竈糖

竈糖就是一種麥芽糖,因爲黏性很大,很容易抻拉成形。如果將它抻拉成長條形的糖棍,則稱之爲"關東糖",如果將其抻拉爲扁圓形的糖球,則稱之爲"糖瓜"。

圖片©SOOGIF

竈糖是祭祀竈神的一種供品,目的就是讓竈神能夠嘴甜一些,在玉帝面前多說好話,讓新的一年家中能有一個更紅火的光景。

竈糖一般只在小年前後才有出售,在一些東北的農村和城市中,偶有小販會沿街叫賣。魯迅曾在《送竈日漫筆》中寫道:"竈君昇天的那日,街上還賣着一種糖,有柑子那麼大小,在我們那裏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竈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這裏所說的"膠牙餳"就是一種竈糖。

  • 掃塵

祭竈日掃塵最初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後逐漸演變成爲大掃除活動。《清嘉錄》載:臘將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埃塵"。

有民諺:"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所說的就是祭竈節的掃塵活動。掃塵活動一般都在祭竈完成之後再進行,這時候,家中供奉的神祇已經回到了天上,在家裏打掃就不怕打擾到家中的神明。

圖片©攝圖網

傳說故事

  • 竈神傳說

古時候有一戶張姓人家,這家的老大是個泥瓦匠,老二是個畫師。老大最拿手的功夫就是砌竈臺,周邊的街坊鄰居都稱讚他的手藝,時間長了,老大就獲得了"張竈王"的稱號。這個"張竈王"不僅砌竈臺的手藝好,還非常愛管閒事,無論是別人家夫妻吵架,還是鄰里矛盾,他都要管上一管。所以鄰里之間出了什麼事情,也都會找他解決。

這位"張竈王"活了七十歲才去世,而他去世這一天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的深夜。"張竈王"去世後,不僅沒人再管鄰里關係了,連張家自己家裏也亂了套。作爲一家之主的老大去世,老二又只會寫詩繪畫,不懂家中營生,幾房媳婦紛紛要求分家。張家老二被折騰得愁眉苦臉,不知如何是好。

一天,他想到了一個好點子。在大哥去世一週年的祭日,老二在深夜叫醒全家人。全家人在老二的帶領下來到廚房,只見竈臺牆壁上扇動着燭光,在燭光之中出現的是"張竈王"和妻子的畫像,這讓全家人都驚訝不已。

在家人驚訝之際,老二說道:"我做夢夢到大哥和大嫂已經飛昇成仙,玉帝封大哥爲\'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你們平日裏不孝不敬,鬧得家中不得安寧。大哥知道你們吵着要分家,非常生氣,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在大年三十的晚上來懲罰你們。"

一家人聽到老二的這番話,更加驚恐,紛紛跪地磕頭,同時還在竈臺上擺滿了"張竈王"愛吃的食物,請求"張竈王"原諒。從此之後,這家人再也不敢吵鬧撒潑,爭着分家了。

這件事逐漸傳到了街坊鄰居耳中,大家都來到張家探聽虛實。其實,所謂竈王神像顯靈,只是老二在竈臺上繪製了"張竈王"和妻子的畫像,用來嚇唬家中兒女的。誰知道引來街坊鄰居的關注,張家老二只好假戲真做,將自己畫好的"張竈王"畫像分給了鄰居。這樣一來,家家戶戶的竈臺上,都貼上了"張竈王"的畫像。每年臘月二十三祭拜"張竈王",也成爲了一種祈求平安的習俗。

圖片©攝圖網

歷史典故

  • 五祀

"五祀"是指中國古代祭祀習俗中所祭拜的五種神祇,在不同的文獻中,關於這五種神祇的記載也是有所不同的。

第一種關於"五祀"的說法認爲,"五祀"是爲了祭祀五行之神。《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有"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的記載,鄭玄注:"此五祀者,五官之神。"《太平御覽》卷五二九引《漢書議》:"祠五祀,謂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皆古賢能治成五行有功者也。主其神祀之。"

第二種關於"五祀"的說法認爲,"五祀"所祭祀的是家庭住宅內外的五種神祇。《禮記·月令》中記載:"(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於天宗,大割祀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鄭玄注:"五祀,門、戶、中溜、竈、行也。"漢代王充《論衡·祭意》中記載有:"五祀報門、戶、井、竈、室中溜之功。門、戶,人所出入,井、竈,人所飲食,中溜,人所託處,五者功鈞,故俱祀之。"

第三種關於"五祀"的說法認爲,"五祀"所祭祀的應該是五類應享受祭祀的功臣。漢代蔡邕在《獨斷》中提到:"五祀之別名:法施於民則祀,以死勤事則祀,以勞定國則祀,能御大災則祀,能捍大患則祀。"

在衆多關於"五祀"的說法中,認爲"五祀"是祭祀家庭住宅內外五種神祇的說法,得到了較多人的認可。

關於"五祀"的具體實行,在不同的典籍著作中,所記載的內容也有所不同。

《禮記·祭法》中記載:"王爲羣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泰厲,曰戶,曰竈;王自爲立七祀。諸侯爲國立五祀,曰司命,曰中溜,曰國門,曰國行,曰公厲;諸侯自爲立五祀。大夫立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適士立二祀,曰門,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竈。"

可以看出,等級越低的人,所祭祀的神祇越少,而在衆多被祭祀的神祇之中,門神和竈神是最具有普遍性的。

《禮記·曲禮下》則記載:"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歲遍。諸侯方祀,祭山川,祭五祀,歲遍。大夫祭五祀,歲遍。士祭其先。"這裏又說從天子到士大夫,所祭的"五祀"都是相同的,他們之間是沒有等級差別的。而這裏所說的"五祀",就是指"戶、竈、中溜、門、行"。

  • 竈神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竈神是飲食之神。關於竈神的具體身份,我國古籍史料中有過很多不同的記載。

在《莊子·達生》中有"竈有髻"的記載,唐代成玄英疏:"竈神,其狀如美女,著赤衣,名髻也。"《禮記·禮器》中則記載:"顓頊氏有子曰黎,爲祝融,祀以爲竈神。"唐代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記載:"竈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狀。"《淮南子·氾論訓》則有"炎帝作火,而死爲竈"的記載。

關於竈神的身份,歷代古籍記載皆有不同。但關於竈神所擔負的職責,史籍的記載大多是一致的。

《太平御覽》卷一八六引《淮南萬畢術》記載:"竈神晦日歸天,白人罪。"鄭玄注《禮記·記法》也提到:"(竈神)居人之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

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亂歲》記載:"廿五日至除夕傳爲亂歲日。因竈神已上天,除夕方旋駕,諸凶煞俱不用事,多於此五日內婚嫁,謂之百無禁忌。"

清代《敬竈全書》中稱竈君"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同時還有"每逢庚申日,上奏玉帝。善惡簿呈殿,終月則算。功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福壽;過多者,三年之後,天必降之災殃。如有曾犯過惡,後自改悔,一旦回頭,神欽鬼伏"的記載。

可以看出,除了作爲飲食之神外,竈神還負責督查人間過錯,向玉帝彙報。也正是因爲這一點,人們才會對竈神恭恭敬敬,同時在竈神上天彙報這一天,爲竈神擺上貢品,供上好吃好喝的,這也就形成了祭竈的習俗。

在祭竈時,麥芽糖和酒是必不可少的貢品。祭竈的人們普遍認爲給竈神喝酒,可以讓他忘乎所以,只能說自己的好話。爲竈神供奉麥芽糖,是爲了讓竈神把嘴吃甜,在玉帝面前多說一些好話。另外,麥芽糖可以粘住竈神的嘴巴,讓他想說壞話,也張不開口。

隨着時間的推移,現在祭竈的風俗已經逐漸淡化。大多數人只知道過小年,卻不知道這一天在古時候其實是用來祭拜竈神的。

詩詞文化

這是陸游晚年所做的一首祭竈詩詞。在舊時祭祀時,"散福"主要是指將祭祀的食品分給大家吃。作爲一種風俗傳承,陸游在祭竈節這天,邀請鄰人飲酒納福。雖然只有瓦盆清供,但衆人都不以爲意。即使在茅房草屋之中,也和在田間地頭祭祀土地神一樣熱鬧。

該詩創作於1901年送竈日。雖然家中生活貧寒,但祭竈的供品不能缺少。典當了家中的衣服來籌辦香燭,到最後已經沒有什麼可以變賣的了。祭品雖然十分簡陋,但祭拜竈神的儀式還是不能缺少的。

魯迅在送竈日所做的這首詩,不僅真實表現了家庭生活的困頓拮据,也表達出了濃濃的民俗風情。面對這種困頓的局面,只能以這種形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與牢騷。簡陋殘破的何止是送竈的儀式啊,真正簡陋的是當時窮苦百姓的生活。

-

END

圖文來源:《中國人的傳統節日》

圖片來源:攝圖網版權圖片,SOOGIF網版權圖片

延伸閱讀:

瞭解更多,點擊閱讀《中國人的傳統節日》:)

相关参考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竈日,又稱小年

導讀: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竈日,又稱小年。民俗專家表示,“小年”是春節的序曲,等到“小年”一過,就完全進入了“春節時間”,直到除夕夜,人們在“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中,迎來火

春節將至,祖輩們留下的大年初一的老規矩,如今許多年輕人不知道

導讀:春節將至,祖輩們留下的大年初一的老規矩,現在許多年輕人不知道眼看着馬上就要到春節了,而春節也是我國最重要的節日。在這個節日的時候,是十分的熱鬧的,親朋好友都得在一起團聚慶祝過新年,一家人在一起非

湛江傳統婚嫁習俗,你知道多少

在我國,自古以來,婚姻就被作爲人生中的重要事件看待,由此制定出了一套婚嫁行爲規則,而按此規則進行的婚姻關係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婚俗是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方式,也是傳遞香火,延續社會文明的重要儀式禮節。雷

湛江傳統婚嫁習俗,你知道多少

在我國,自古以來,婚姻就被作爲人生中的重要事件看待,由此制定出了一套婚嫁行爲規則,而按此規則進行的婚姻關係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婚俗是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方式,也是傳遞香火,延續社會文明的重要儀式禮節。雷

俗話說“三朝回門”,爲何要在婚後三天回門

回門就是回孃家,一般是在婚後才會遇到的一種傳統習俗。但是回門與平時的回孃家又有很大的不同,回門是在女兒出嫁之後,夫妻二人首次回岳父母家探親。在《詩經》中就有這麼一句:“害浣害否?歸寧父母。”《左傳》中

消失近200年後 故宮掛宮燈過大年

共產黨員  消失近200年後故宮掛宮燈過大年  故宮博物院乾清宮12月26日開始試掛宮燈,爲即將開幕的“賀歲迎祥——紫禁城裏過大年”系列展覽布展。此次展覽意在將相關文物還原到歷史本來的場景中去。立天燈

消失近200年後 故宮掛宮燈過大年

共產黨員  消失近200年後故宮掛宮燈過大年  故宮博物院乾清宮12月26日開始試掛宮燈,爲即將開幕的“賀歲迎祥——紫禁城裏過大年”系列展覽布展。此次展覽意在將相關文物還原到歷史本來的場景中去。立天燈

古代女子難產昏厥,被家人誤認已死入棺下葬,百年後棺中景象悽慘

引言:從古至今我國對於喪葬文化一直非常的重視。從古代《呂氏春秋》一書中便對此便有着很詳細的記載“死而棄之溝壑,人之情不忍爲,故有葬死之義。葬者,藏也。”在中國人的傳統習俗中壽終正寢才是意味着一個人真正

遠古三皇五帝的傳說

我們中華民族,號稱炎黃子孫,以三皇五帝為文明史之開端。何為三皇五帝,眾說不一。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秦始皇為表

從傳說到歷史,觀音菩薩男神變女相

之前,小編寫過很多民間傳說故事,其中不少故事涉及到佛教里的一位人物,觀世音菩薩。作為民間影響最大,信仰者最多的菩薩,觀世音菩薩在民間故事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這也讓很多朋友產生了一些疑問,留言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