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大學》20句精華,睿智深刻,讀懂一句讓你終身受用
Posted 君子
篇首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國學經典《大學》20句精華,睿智深刻,讀懂一句讓你終身受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國學經典《大學》20句精華,睿智深刻,讀懂一句讓你終身受用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爲《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爲曾子所作,是儒家重要的經典著作。《大學》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爲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錢基博先生曾說“《大學》之書,文章典則,辭趣宏深,擴其量以平天下,引其緒於明明德。”由此可見,品讀《大學》,既可爲人指示內在的心路歷程和修身工夫,涵養人格,啓迪智慧,又能引領人奮發有爲,經世濟民,成就外在事功。今日精選《大學》20句,與大家共同學習“真正學問,真正經濟,內聖外王”(李贄《四書評·大學》)。
1.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釋義】 大學的宗旨,在於培養發展光明正大的德行,在於更新民風、開啓民智,在於達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2.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釋義】 知道所要達到的目標,才會有確定的志向。有確定的志向,才能做到內心寧靜;內心寧靜,才能泰然自若;所處泰然自若,才能思慮周密;思慮周密,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
3.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釋義】 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節,任何事情都有終了和開始,知道什麼在先,什麼在後,就接近於合理了。
4.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釋義】 古時想要使天下人都發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養自己的身心;想要修養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證實自己的誠意;想要證實自己的誠意,就要豐富自己的知識;豐富知識就在於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5.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釋義】 從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養身心爲根本。如果不注重自身修養這個根本問題,想要處理好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類的末節問題,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應當重視的卻輕視,應當輕視的卻重視,而要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這樣的事情是從未有過。
6.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釋義】商湯在其盥洗盤上刻文說:“如果一日能夠除舊佈新,就應日復日,天天如此。”《尚書·康誥》中說:“振作精神,使民衆除舊佈新。”《詩經·大雅·文王》說“周朝雖是古老的諸侯國,但文王能夠秉承上天賦予的除舊佈新的使命。”因此,品德高尚之人無不盡心竭力爲自新而使人人日新直至達到至善的境界而不懈 努力。
7.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 知有不盡也。
【釋義】 說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是指要想獲得知識,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研究它的原理。人的心靈都具有認識能力,而天下萬事萬物都總有一定的原理,只不過因爲這些原理還沒有被徹底認識,所以使知識顯得很有侷限。
8.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釋義】 所謂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就是不要自我欺騙,如同厭惡奇異的臭味,如同喜愛美色那樣,一切出自於內心的真情實感,這叫做自我心滿意足。所以,君子在獨處獨知時也一定要言行謹慎啊!
9.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釋義】 喜愛別人所憎惡的,憎惡別人所喜愛的,這就是違背了人的本性,災禍一定會降臨到身上。
10. 小人閒居爲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釋義】 小人獨處的時候,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見到品德高尚的君子就會遮遮掩掩,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且故意表現出好的的行爲。其實,別人看自己,就像看見其肝和肺那樣,所以這麼做又有什麼益處呢?這就是說,誠意存於內心,在行爲上一定會表現出來。因此,君子在君子在獨處獨知時也一定要言行謹慎啊!
11.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釋義】 之所以說修身在於端正內心而無邪念,是因爲:內心產生憤怒,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內心產生恐懼,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內心沉浸於偏好享樂,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內心憂慮、患得患失,就不能做到心正不邪。
12.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釋義】心思不在這裏,即使看到東西,也像沒有看見一樣,聽到聲音也像沒有聽見一樣吃東西卻不知食物的味道。這就是所說的修身必要先端正自己的內心而無邪念。
13.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情而闢焉。
【釋義】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自身,是因爲人們對於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於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於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於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於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
14. 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釋義】 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點。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這就是不修養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15.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釋義】 因此,君子應先使自己有了善的品德而後再要求別人向善;先消除自身的惡習,而後再責備他人的過錯。如果自身不講求恕道,而教導他人講求恕道,這樣的事情是不可能有的。
16.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釋義】 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爲,就不要用這種行爲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爲,就不要用這種行爲去對待你的上司;如果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爲,就不要用這種行爲去對待在你後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後面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爲,就不要用這種行爲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爲,就不要用這種行爲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果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某種行爲,就不要用這種行爲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絜矩之道”。
17.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釋義】 所以說用違背情理的語言說別人,別人也會用不合情理的語言來回答你;以不和情理的手段聚斂的財物,也會以不合情理的方式喪失。
18. 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釋義】 財富可以將房屋修飾得漂亮,道德可以美化自身,心胸寬廣可以使身體舒適安泰。因此,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真誠。
19.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未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釋義】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養德行。有德行才會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給使用,德是根本,財是枝末,假如把根本當成了外在的東西,卻把枝末當成了內在的根本,那就會和老百姓爭奪利益。所以,君王聚財斂貨,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財於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
20.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衆,食之者寡,爲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
【釋義】 生產財富也有正確的途徑;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省。這樣,財富便會經常充足。仁愛的人仗義疏財以修養自身的德行,不仁的人不惜以生命爲代價去斂錢發財。
. End.
相关参考
國學文化精讀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大學的目的,在於顯明高尚的品德,在於使人們革除舊習,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2、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
國學文化精讀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大學的目的,在於顯明高尚的品德,在於使人們革除舊習,在於達到善的最高境界。)2、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
儒、釋、道三家各有獨自的風格與特色因而被稱爲三教三教教化都是“天人合一”的“順天呈象”之作爲道曰“得其一萬事畢”佛曰“萬法歸一”儒曰“吾道一以貫之”只有“天人合一”的修爲才有可能達到“恆定不滅”之層次
100多位西方學者花了50年,寫了一套中國史,竟成了史學經典
了解文明的窗口,看清自己坐標。歷史學家朱維錚曾打過一個比方:想象中國是僅有一個窗戶的房間,外國學者只能通過窗戶看里面,而中國的歷史學家在屋內,似乎洞察一切,但唯獨不知道這間房間坐標何處。而外國漢學家,
100多位西方學者花了50年,寫了一套中國史,竟成了史學經典
了解文明的窗口,看清自己坐標。歷史學家朱維錚曾打過一個比方:想象中國是僅有一個窗戶的房間,外國學者只能通過窗戶看里面,而中國的歷史學家在屋內,似乎洞察一切,但唯獨不知道這間房間坐標何處。而外國漢學家,
中國古代有一本奇書名為《易經》,這本奇書流傳至今的只有其中一部分,那便是《周易》,孔子也曾誇過《易經》。然後也被奉為儒家經典,這本書裡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我們選取其中一句經典的名言來品讀,這句名言如今還
中國古代有一本奇書名為《易經》,這本奇書流傳至今的只有其中一部分,那便是《周易》,孔子也曾誇過《易經》。然後也被奉為儒家經典,這本書裡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我們選取其中一句經典的名言來品讀,這句名言如今還
品讀儒、釋、道經典名言150句,讓你領悟入世、出世、救世之道
有沒有一句話,曾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被你反覆吟誦?有沒有一首詩,像是詩人穿越千百年專爲某一刻的你而寫?有沒有一本書,令你愛不釋手,字斟句酌?儒釋道150句經典名句,值得品讀【儒家】1、物有本末,事有
在4月6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特邀研究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王紹光教授共同就「中國人的政道智慧」展開了主題演講與討論。,西方陷入重
在4月6日播出的《這就是中國》節目中,主講人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特邀研究員、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王紹光教授共同就「中國人的政道智慧」展開了主題演講與討論。,西方陷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