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自主研發的獨有槍支——擡槍,從鴉片戰爭一直使用到甲午戰爭
Posted 火炮
篇首语: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朝自主研發的獨有槍支——擡槍,從鴉片戰爭一直使用到甲午戰爭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朝自主研發的獨有槍支——擡槍,從鴉片戰爭一直使用到甲午戰爭
從清中到清末,清軍裝備有一種特殊的熱兵器。
乍一看,你會以爲它是門便攜式火炮;湊近點看,像把槍又似乎不是槍,再仔細看看,這確實是把槍,一把需要多人操作的槍。
這是清軍獨有的擡槍。
要追溯擡槍的來歷,其實還可以朝前翻到明朝萬曆年間。萬曆抗倭援朝時期,日軍的重型火器名爲“大筒”,可以把它理解爲輕型火炮,也可以理解爲放大版的火繩槍。
感覺是不是很像擡槍?連長度也比較接近,日軍的大筒長度在2.5-2.8米,同樣需要多人協作發射或是安裝支架或固定在車上發射。
可見,在明朝的萬曆年間,日本的江戶時代,本質是大號火繩槍的大筒就已經出現了。
隨着日本戰國時代的謝幕,大筒也逐漸難覓蹤影,現在只能在博物館裏還能看到。
沒想到,日本早就淘汰的大號火繩槍,在清朝又重新出現了。
擡槍的外觀
擡槍的外觀,辨識度極高,因爲它需要二人甚至多人操作。二人版本是:一人持槍手扣扳機,一人則站在前方,扎好馬步。
幹嘛?當槍架使。
清朝很多機器局製造局都能製造擡槍,擡槍的外觀,就是遠看像門炮,近看是杆槍。
因爲擡槍尺寸太大。不管是哪個製造局造的擡槍,長度普遍都超過兩米,比如江南製造局的擡槍長達2.45米,重達13.2公斤,山西機器局的擡槍也有2.2米,10公斤以上。
“擡槍成式, 長七尺五寸。”
這樣的尺寸,除非是巨人才能單手操作,清軍士兵只能通過協同作戰的方式操作。
“木鞘長五尺, 距鞘梢尺餘, 鑿通一孔, 上穿皮帶, 一人將槍安於肩上, 雙手勒定皮帶, 又一人將槍尾託定, 看準鉤發。”
擡槍的威力
擡槍設計成這樣的尺寸,倒並不是要爲難士兵們,目的還是爲了提升威力。
擡槍的設計,遵循的是尺寸越大威力越大的原則。它的設計理念,是儘可能地增加威力,但技術的缺乏卻無法對結構進行改革,於是只能把正常尺寸的槍放大,槍管越長,裝藥越多,射程越遠,威力越大。
如2.45米的擡槍口徑達到15.9毫米,2.2米的山西擡槍口徑更是達到了25毫米。設計最成功的可能是陝西機器局製造的擡槍,它的尺寸最小,僅有1.6米,14.14公斤,口徑卻達到了驚人的41.3毫米,這個口徑甚至超過了二戰時期著名的德國Pak38型反坦克炮。
至於擡槍的威力,山東巡撫李秉衡在奏疏裏說:
其大端因乎毛瑟,兼有比利時之渾堅,哈乞開斯之利捷,釋放可及四里之遠,架毛瑟而上之,似爲制敵利器。”——《李秉衡奏山東機器局造成堅利遠後膛擡槍片》
在李秉衡的描述裏,擡槍簡直兼具了德國、比利時、美國等著名兵工廠的優點,位於世界先進水平。
實戰裏,在與太平軍的戰鬥中,清軍裝備了大量擡槍。這種武器射程在500米左右,可以發射散彈,面對前期缺少防護和火器,喜歡衝鋒近戰的太平軍,收穫了不少戰果。見識了擡槍的厲害,太平軍也開始裝備繳獲的擡槍,並開始自制。
但是,擡槍再強,也終究只是一款火繩槍,它的數據是“可發三百餘步,吃藥三兩五錢,鉛子重五錢,可裝五個。”
從彈道學上講,槍管長度越長,發射出去的彈頭速度越高,射程越遠。但隨着身管增長,速度增量越來越少,而且過長的全槍會損失機動靈活性,所以身管超長的槍支並不科學。
清朝無力進行技術改革,只能不斷想辦法對原有武器修修補補,搞點小動作。在國內戰場,擡槍的表現還算合格,打打農民軍之類差不多是夠了。
擡槍的迷信
從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到19世紀中葉的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清軍火槍其實也不算少,但除了部分進口,還是以自造的火繩槍爲主,擡槍也在其中。
清軍面對的卻是已經開始享受工業革命成果的英法等列強,同時期英軍法軍的步槍已經從燧發槍發展到了線膛槍,清軍的火繩槍在射速、射程、殺傷力、精準度方面都已全面落後。
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又已經三十幾年過去了,在甲午戰爭中,清軍仍然有大量裝備擡槍。在1894年到1895年張之洞、臺灣巡撫唐景崧、直隸總督王文韶等重臣的往來電報中,擡槍也反覆被提及。
這擡槍,是不是也太能打了。
確實是,許多清朝大臣還始終認爲擡槍火力兇猛,堪比火炮。
如1883年中法戰爭,清軍指揮廣西巡撫徐延旭還是對擡槍迷信不已,他甚至認爲一支擡槍能抵得上法軍數十門火炮的火力。
這些號稱“知兵”的大臣,卻不肯擡起頭來看看世界,原來世界早已不是擡槍的天下。
擡槍的悲哀
擡槍看着拉風,它能始終在清軍武器序列中存在,其實是種悲哀。
擡槍原來的定位,是作爲步兵火力的補充,提供火力支援的任務。不過這種槍,射速既慢,射程又近,你說它是炮吧,它跟國外的炮完全沒法比,你說它是槍吧,又太過於笨重遲緩。
19世紀以來,西方的槍支從火繩槍走過了燧發槍,發展到了線膛槍。火炮已經在克里米亞戰爭、普法戰爭裏大行其道,列強的火炮從前裝滑膛炮發展到了後裝線膛炮,成爲戰場火力的決定性因素,擡槍對他們來說已經是件中世紀的古老兵器。
大清的擡槍雖然也進行了一些改造,比如從前膛改成後膛,用金屬定裝彈藥代替了鉛子黑火藥的組合,但本質上並沒有變化,還是一支大號的步槍。
在太平軍的集團衝鋒下,擡槍的散彈還頗有用武之地,列強軍隊則早已淘汰了扎堆送人頭的落後戰術,面對拉長的散兵線,擡槍聊勝於無,反而目標巨大。它早已無法勝任原來的戰場定位。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清朝的閉關鎖國使得它脫離了時代的發展,擡槍能鎮壓武器落後的農民軍,在西洋槍炮面前卻不堪一擊。
從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轉眼就是半個多世紀,大清國也沒少捱打,卻始終沒能從天朝上國的夢裏醒過來。反觀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開始,比鴉片戰爭還晚了28年,到了19世紀90年代,甲午戰爭爆發前,維新還不到30年。
就這麼點時間,日本就完成了從上到下的全盤西化和現代化改革,走上工業化道路,這樣的成就,的確值得吹一吹。
明朝擊敗了日本,而早已被日本淘汰的大筒的升級版——擡槍,卻被取代了明朝的清朝又撿了起來,修修補補,一直沿用到近代,這簡直是莫大的諷刺。
到了1894年甲午戰爭,清軍已經進口了不少的武器,馬提尼、毛瑟、哈奇開斯、雷明頓這些先進的線膛槍性能好於日軍的村田步槍,也裝備了不少馬克沁、哈奇開斯的速射機槍。
但包括擡槍在內的各式五花八門早該進博物館的火繩槍竟然還存在於清軍武器序列中,並且數量還不少。
武器裝備的千奇百怪體現出的是清軍的編制混亂,互不統屬,各自爲戰。
雖然整體來看,清軍裝備甚至還要強於日軍,但在近代化的日軍面前,除了武器,其他方面清朝陸軍還停留在中世紀軍隊層面,最終一敗塗地實屬必然。
結語
從擡槍上,折射出的是大清朝廷的固步自封和夜郎自大,長期的閉關鎖國使中國錯失了一波波自主變革的機會,思想上的落後反映到政治上,軍事上,結果就是擡槍這種早該被淘汰的落後武器始終還能大行其道。
擡槍,承擔不了克敵制勝的重任,同樣它也揹負不起大敗虧輸的責任。它只是一個見證,它在清軍中的堅挺存在,見證了大清國如何錯失改革的機會,在近代歷史上如何把中國一步步推向深淵。
相关参考
大家好,我是昊童,一個專注中國古代史的90後小編今天為大家打假的謠言發生在明朝與清朝,傳播率較高。老規矩,3分鍾搞定!明朝火器領先世界200年謠言: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英國軍隊進入京城在清軍的某個
大家好,我是昊童,一個專注中國古代史的90後小編今天為大家打假的謠言發生在明朝與清朝,傳播率較高。老規矩,3分鍾搞定!明朝火器領先世界200年謠言: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英國軍隊進入京城在清軍的某個
1839年,當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奉旨驗收虎門炮台的時候,他萬萬想不到,這座看起來固若金湯的要塞,在「”夷人”英吉利的軍艦面前,竟然如此的不堪一擊,就連它的設計建造者,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最終也戰死
1839年,當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奉旨驗收虎門炮台的時候,他萬萬想不到,這座看起來固若金湯的要塞,在「”夷人”英吉利的軍艦面前,竟然如此的不堪一擊,就連它的設計建造者,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最終也戰死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一個腐敗無能、最不善國際交往的王朝,大量不平等條約的簽署,留給後人的除了屈辱還是屈辱。根據統計,從鴉片戰爭後的《中英南京條約》一直到清朝覆亡,清政府與大大小小的列
工作人員正在為古鐵炮除銹。古鐵炮。為搬運鐵炮專門製作的運炮吊車。歷時6年虎門鴉博館為125門古鐵炮穿上「防腐衣」文/圖廣州日報記者劉滿元170多門在鴉片戰爭中遺存下來的古鐵炮,因遭受酸雨、海洋鹽霧和潮
工作人員正在為古鐵炮除銹。古鐵炮。為搬運鐵炮專門製作的運炮吊車。歷時6年虎門鴉博館為125門古鐵炮穿上「防腐衣」文/圖廣州日報記者劉滿元170多門在鴉片戰爭中遺存下來的古鐵炮,因遭受酸雨、海洋鹽霧和潮
第一次鴉片戰爭,是近現代中西方之間的首次正面交鋒,200多年來一直強調以弓馬立國的滿清八旗,在英軍威力強大的洋槍洋炮面前,簡直被打懵得亮瞎了眼。兵法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但清政府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至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期間重大事件1839年林則徐編寫《四洲志》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1841年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戰爭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中英《南京條約》簽訂1843年中
臨死前,傅恆向乾隆提出最後一個建議,若採納,鴉片戰爭就不會輸
富察·傅恆,不僅是乾隆的小舅子,同時也是他在和珅之前,最信任的親信。傅恆為人厚道,文武全才,連續為大清帝國平定了大小金川和準噶爾之亂。為了表彰傅恆的功績,乾隆專門將他封為一等忠勇公,並列為紫光閣一百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