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劉禪做了兩件事,原來這個“阿斗”一點都不蠢
Posted 丞相
篇首语:农村四月闲人少,勤学苦攻把名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諸葛亮死後,劉禪做了兩件事,原來這個“阿斗”一點都不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諸葛亮死後,劉禪做了兩件事,原來這個“阿斗”一點都不蠢
“扶不起的阿斗”應該說是劉禪在歷史上最爲著名的形象了,再加上一個“樂不思蜀”的典故,一直被人嘲笑到了今天,似乎一代梟雄劉備的兒子要比曹操、孫堅這些同時代英雄的後代差遠了。
但是,摒棄戲文、評書、小說等等娛樂遊戲之作,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劉禪,就會發現這個被後世認爲“庸碌無能”的小皇帝,並不像故事裏那麼愚蠢,反而非常的聰慧。
劉禪的智慧表現在諸葛亮死後,爲了鞏固蜀漢政權而進行的一系列活動,以及“樂不思蜀”背後真正的淵源。
01
蜀國自諸葛亮後,不再設立丞相一職
說起“丞相”這個官職,就要先講一講它和“宰相”有什麼區別。
“宰相”這個詞雖然很早就出現了,先秦典籍《韓非子》當中就有記載,但是作爲固定官職卻是在“遼代”。雖然作爲一種官職,出現時間比較晚,但如果對比其所負責的工作,還是可以和之前的機構聯繫起來的。
“宰相”在漢代就相當於“三公”,即分別掌管行政、軍事以及監察大權的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所以,諸葛亮的“丞相”一職僅僅是“宰相”的一部分,總領行政大權。
但是,蜀漢出現了一種特殊的現象,在《三國志·後主傳》的注引當中,劉禪說過這樣一句話:
祭由寡人,政則葛氏。
也就是說,劉禪只掌管着宗族、祭祀等家事、虛權,國家軍政大事皆由諸葛亮來做最終的決策。可見,諸葛亮作爲蜀漢丞相確實是獨攬大權的,這個時間長達11年之久。
但是,諸葛亮的這種行爲並不是逾越,而是繼承了西漢初年曾經施行過的“虛君實相”制度。這個制度在表現形式上有點類似當今的“君主立憲制”,也是漢朝丞相最接近後世宰相職權的一種政治理念。
西漢初年將宮廷和朝廷進行分離,劃出了明顯的界限,其實就是君權與相權的劃分,也叫做“宮中”與“府中”。“宮中”一切事由是皇帝決斷,“府中”事由丞相等大臣決斷,羣臣“五日一朝”。丞相“開府治事”,基本上政令都出自相府。
這也就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言的:
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因爲是一種正規合法的制度,所以作爲皇帝的劉禪也沒什麼辦法。由於諸葛亮確實是治政好手,軍事上的才能也比較出衆,所以由他來總領國家大權,決斷國家大事,劉禪還是比較放心的。
可問題就在於,諸葛亮逝世之後,這種大權到底還要不要繼續放任?如果削弱相權會不會對整個朝堂的格局產生影響?這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
劉禪在這個節點上,表現出了不凡的政治天賦。
歷史上絕大多數君權與相權的鬥爭,都是採用逐步削弱相權的方法。比如漢武帝設置內外朝制度、光武帝設立尚書臺、曹丕設置中書省等等,行政權力的中心逐漸轉移,以利於朝堂格局的穩固。
但是,劉禪的做法卻是直接取消了“丞相”這一官職,蜀漢從此不立丞相。而劉禪所利用的,正是諸葛亮在國內無可比擬的聲威。
諸葛亮死後,劉禪發哀三日,尊諸葛亮遺囑,葬其於定軍山,並且寫了一封詔書:
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諡君爲忠武侯。
諡號“忠武”,充分肯定了諸葛亮對蜀國的重大貢獻,並且送還了“武鄉侯印綬”,這一行爲代表着劉禪對諸葛亮的厚意。
武鄉侯印綬在其受封之日起就授予諸葛亮,但是:
“古之佩章,罷、免、遷、死皆上印綬。”
這個詔書說得很明白,劉禪將這枚印綬送還到定軍山隨葬,並沒有收回,這是一種殊榮。
而恰巧在這個時候,有一個叫做李邈的臣子,趁着諸葛亮新喪,向劉禪進言:
亮身仗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殆沒,蓋宗族保全。
劉禪大怒,李邈被下獄處死。
李邈在當時是和“馬氏五常”並列的名士,聲望卓著,但因爲這次在諸葛亮剛剛逝世的時間,挑撥劉禪與諸葛亮的關係而被殺,在當時也是引起了不小的震動。
於是,諸葛亮逝世很短時間內,劉禪就將他的聲威提高到了極爲盛大的地步,這樣一來,無人可與“諸葛丞相”比肩。
而諸葛亮的工作遵從其遺命交給了蔣琬。蔣琬最終也沒有丞相的稱號,最初只是做尚書令,同時加官,也就是兼任了代理都護,最終也僅僅是做到大將軍而已。
劉禪利用了諸葛亮的聲威,將它提高到了無人可以比擬的地位上,自然就消除了取消“丞相”一職的影響。
畢竟,這個境況裏,誰敢去做這個丞相,誰又有資質可以去做這個丞相呢?
02
劉禪以十分高明的手段,成功削弱了諸葛亮生前對蜀國國政的影響
諸葛亮雖然已經去世了,丞相一職也已經不復存在,但是還有一個困擾了劉禪很長時間的問題。
以人的天性來說,逝去的事物總是值得懷念,所以蜀國人民對諸葛丞相的愛戴並不會因爲他的逝世而減弱。誠然,以諸葛亮對蜀國的功績,也是擔得起蜀國人民對他的愛戴。
但問題就在於,取消丞相,蜀國真正的話事人就是劉禪自己,那麼不可避免地,蜀國的人民就會將諸葛亮與他進行對比。
這樣的行爲讓當政的劉禪很難堪。
劉禪將國家治理得好,那是因爲諸葛亮留下的基礎好;劉禪治理國家出現了問題,那是因爲劉禪自己能力的不足。這樣的對比是不公平的,但卻是劉禪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那麼,如何來消除這種影響呢?劉禪的做法讓人拍案叫絕!
和取消丞相的思路如出一轍,劉禪利用了民間對諸葛亮的愛戴之情,在懷念的思緒裏又添了一把火。
針對於當時出現的現象:
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追述在昔者也。
是說因爲都城裏沒有諸葛亮祠堂,百姓都在大街小巷對他進行私下祭祀,這種風氣的興起,對劉禪管理國家極爲不利。劉禪意識到,這種行爲有可能衍變爲對諸葛亮政績的懷念,而不是對諸葛亮個人的崇敬。
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放任不管,民間遲早會生變,但如果在成都建立祠堂,那又離劉氏的宗廟太近,容易搶了皇室的風頭,不合禮制。
這就是《水經注》裏記載的難題:
今若盡順民心,則黷而無典;建之京師,又逼宗廟。
面對這一難題,在諸葛亮逝世29年之後,劉禪決定以皇帝的詔令,爲他建立一座祠堂,以此來禁止百姓的私下祭祀。據記載,由皇帝下詔命撥款爲臣子修建祠堂,這是唯一的一座。
但巧妙的是,他把這座祠堂建在了諸葛亮陵墓的附近漢中之地,就是如今的陝西勉縣。
建立祠堂,表示蜀國對故丞相諸葛亮的愛戴,斷絕私下祭祀,是打着尊崇諸葛亮的名義來進行的。也就是說,國家不反對百姓對諸葛亮的祭祀,但是你得去諸葛亮的祠堂裏去進行,否則就是對丞相的不敬。
問題就在於,四川成都到陝西漢中,以今天的交通來算,單程的火車需要兩個小時以上,更別說在三國時期了。
這讓蜀國的百姓如何去祭祀呢?
劉禪通過對諸葛亮表達尊敬、愛戴的方式,順應民心地建立了一座武侯祠,同時也達到了禁絕百姓私下祭祀的目的。
這還是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嗎?
03
“樂不思蜀”的背後,需要從劉禪的角度來考慮
“樂不思蜀”的故事一直是劉禪被嘲笑的原因,似乎這個君主十分懦弱、無能,是一個貪生怕死的昏庸之君。那麼,一個十分聰慧的劉禪,爲什麼會說出“此間樂,不思蜀也”這樣的話呢?
這裏有兩個前提,蜀國是否可以抵擋得住魏國的軍隊?劉禪是否可以選擇不投降?
兩國之間的戰爭,不是一場兩場的戰役可以決定的,而是綜合國力的此消彼長。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說的“益州疲弊”,不是一句危言聳聽。
諸葛亮在世,獨攬大權十一年,出師北伐共五次,也就是說平均兩年就要北伐一次,除去行軍的時間,幾乎是部隊剛剛返回,略作修整便再次北上。這樣的戰爭頻率蜀漢是無法承擔的,那麼爲什麼諸葛亮還要執意如此呢?
蜀國從丟掉了荊州開始,就已經失去了走出兩川的出口,只能憑險據守。所以,當外敵都不足以對自己產生威脅的時候,內耗就變得十分嚴重。蜀漢內部有三股勢力一直在明爭暗鬥,分別是劉備原始人馬、荊州招募人士以及原益州官屬。丞相諸葛亮代表的是荊州新招募的勢力,而副丞相李嚴就是原益州勢力,三方爭權奪利,矛盾橫生。最典型的表現就是,副丞相李嚴多次要求和諸葛亮一樣“開府治事”,但均被諸葛亮否決。
所以,諸葛亮被迫不斷北伐,最直接的目的並不是興復漢室,而是樹立一個共同的敵人用以轉移內部的矛盾。在這一過程中,失街亭揮淚斬馬謖,誤軍糧廢斥副相李嚴,這碗水不好端平。
內鬥嚴重消耗了蜀國力量,北伐又極大損耗了軍隊戰鬥力,這個時候的蜀國已經無力再抵抗魏國進入腹地的軍隊。
而蜀國臣民皆可戰死,唯獨劉禪必須投降。
因爲蜀國是必亡的,如果劉禪不降,祖先宗廟很難保全。
滅掉一個國家的標誌是什麼?要麼接受該國國君的降書,要麼摧毀宗祠社稷。除此之外,無論是殺掉國君還是佔領國都,都不算滅亡了一個國家。
那麼,這種情況下,劉禪除了投降又有什麼別的選擇呢?
司馬昭問劉禪是否想念蜀國,其實是一次很明顯的試探,對於敵國的國君,歷來都是比較忌憚的。像南唐後主李煜,正是因爲寫了一首《虞美人》表達故國之思,便被宋太宗賜死。蜀臣郤正告訴劉禪回覆“思蜀”,其實才是真正地將蜀國遺民推向萬劫不復之地。
既然已經投降,那麼身爲國君,必須要考慮隨他投降的臣民的安全問題。如果想要博一個“忠烈”的名聲,那麼何不戰死呢?這也就是爲什麼劉禪轉頭就把郤正出賣了的原因。
整個投降之後的蜀國,真正清醒着的只有劉禪自己而已,也唯有他才真正洞察到了天下大勢的發展。
“樂不思蜀”,這種“憨傻”形態的表演,才是應對司馬昭試探最爲有效的辦法。
“扶不起的阿斗”,真正扶不起的不是劉禪,而是積弊良久的蜀國。
相关参考
對於諸葛亮,喜歡三國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不但一輩子幫助了劉備,最後也扶持了後主劉嬋。在諸葛亮病種的時候,他還給後主很多規勸,並且列出了自己的財產。那時候劉嬋上位的時候才只有十幾歲
薑維北伐,文學作品中稱為九伐中原,是指三國時期蜀國大將軍薑維北伐曹魏的戰爭。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諸葛亮死後,蜀漢的北伐大業並沒有停止。就薑維來說,被後主劉禪加封薑維右監軍、輔漢將軍
說起諸葛亮,可以說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這個人。在大家的心目中,這個人就是智慧的化身,足智多謀無人能比。而且諸葛亮非常忠心,在劉備死後還一直保著蜀漢江山,並且為了統一天下一直北伐。最終也是死在北伐的途中
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朝第六位皇帝,他的一生比較傳奇,不僅當過皇帝,也當過俘虜,而且,他是先後兩次當皇帝,在位二十多年,一次當太上皇,一次被瓦剌俘虜,一年後才回到明朝,回去之後,又被他的弟弟景泰帝朱祁鈺囚禁
1644年,日本提出要為日本全國繪製地圖,也就是《正保御國繪圖》。這個圖第一次把北海道還有一個島算進了日本的領土,然而,後來因為這個島。日本跟俄國之間爆發了多次衝突,直到1904年日俄戰爭才算是徹底解
公元234年,諸葛亮開始了生平第五次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為政治目標的伐魏戰爭。連年的征戰,終致積勞成疾,身體極度虛弱的諸葛亮深感將不久於人世,主動向蜀漢後主劉禪上表,史稱《自表後主》(亦稱《臨終
公元234年,諸葛亮開始了生平第五次以「”北定中原,興復漢室”為政治目標的伐魏戰爭。連年的征戰,終致積勞成疾,身體極度虛弱的諸葛亮深感將不久於人世,主動向蜀漢後主劉禪上表,史稱《自表後主》(亦稱《臨終
諸葛亮在三國時期可謂是神一般的人物。無論是草船借箭還是火燒赤壁,無不體現著他的智慧。可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諸葛亮在晚年就曾做了一件有損他英明的事情。劉備死後他兒子劉禪繼位。劉備深知他的兒子是一個扶不
原來這件事就是西遊記中比丘國的原型,怪不得在明朝西遊記是禁書
真正能看懂《西遊記》的會感覺這不是一部電視劇,而是真實的社會。劇中的每個小故事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背景。其中比丘國的國王為了能讓自己長生不老,居然用幼童的心肝作為藥引,萬幸的是唐僧師徒路過,救下了這許多孩
諸葛亮死前,爲何命人“四人擡棺,繩斷便葬”?答案你萬萬沒想到導語:作爲中國歷史上完美人物的代表--諸葛亮,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年少的時候在水鏡先生門下求學,因爲才思敏捷洞察世事被水鏡先生稱爲臥龍。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