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姓氏有什麼祕密,你真的知道嗎

Posted 始祖

篇首语:敢说敢作敢为, 无怨无恨无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你的姓氏有什麼祕密,你真的知道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你的姓氏有什麼祕密,你真的知道嗎

據統計,中國人現在大概有5600多個姓氏。排名前十位的(2019年數據),依次是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這十個姓氏都不是信史以來最古老的。

更令人意外的是,排名前十的姓氏中,有些本來就是一個姓。

而最令人跌破眼鏡的是,許多姓氏居然和父母沒關係!

這似乎與重香火、重子嗣的中國傳統觀念大相徑庭,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上古祖姓都有啥?

從傳說時代——也就是三皇五帝時,到秦亡漢興,姓和氏並不是一回事。姓是區分血統來源的標誌,例如黃帝是姬姓,炎帝是姜姓,不同部落、不同血統的人姓絕對不能混淆。否則容易犯認錯爹媽的尷尬。需要指出的是,上古最原始的姓,大多都帶有“女”字旁,如姬、姜、嬀、姒、姚等等,顯示了與血緣、血統緊密的關係。

說到這,就可以說說文首第一個意外了。現代十大姓氏都不是最古老的,爲何?因爲他們都是古姓衍生出來的姓氏。當今所有的姓氏,別看有四、五千之多,其實追根溯源,最古老的姓只有30來個。

這30多個姓分別是:

1.風:太皞的姓。

2.姬:黃帝的姓,周文王、武王的姓。被譽爲中國百姓之祖。

3.姜:炎帝的姓,中華人文祖姓之一。

4.嬴:秦國祖姓的由來,秦始皇就姓嬴,但其實他該稱作趙政。具體下文詳解。

5.偃:皋陶的姓。

6.姒:大禹的姓。

7.子:商朝的祖姓。

8.隗:據王國維考證,似乎和商周時的諸狄,也就是北方少數民族有關。

9.嬀:舜的姓。

10.姚:據說是舜的另外一個姓,因爲他在姚墟住過,所以他的子孫中有以姚爲姓。

11.歸:不詳其始祖。

12.庸:不詳其始祖。

13.曼:不詳其始祖。

14.允:不詳其始祖。

15-25:分別是酉、祁、己、滕、箴、任、苟、僖、佶、儇、衣,這十一個姓,號稱都是黃帝子孫分化出來的,連同姬姓共稱黃帝十二姓。

26-32.分別是董、彭、禿、妘、曹、斟、羋,連同己姓,共稱爲祝融八姓。

現代大姓從哪裏來的?

那麼問題來了,現代十大姓又是從哪裏蹦出來的?爲什麼說有好多姓其實本來是一個姓?

例如第一大姓李。李姓是來源於偃氏,始祖是皋陶,所說皋陶被大禹任命爲大理官,主官刑律事務。他的後代遂以官爲姓,稱“理”姓,後來逐漸變成了“李”。所以說,李姓雖不是上古大姓,根源也出自於上古。

王姓則和黃帝有聯繫。黃帝的後代姬姓建立了周王朝,姬姓分封了許多諸侯國,春秋戰國以至秦滅六國,許多諸侯國都湮滅無存了,姬姓後人紛紛改姓,因爲他們出自姬周王族,所以有的改爲王姓。同李姓一樣,王姓其實也是上古大姓的支脈。

張姓的始祖張揮,據說是黃帝的子孫,按說應該姓姬。他之所以得姓張,據說是因爲發明了弓箭,引申出弓長之意,遂成爲本姓始祖。這個得姓之法與李姓相差無幾。

而十大姓中的周、吳、楊,都可以上溯到姬姓。周姓最早來源於姬姓建立的周王朝。吳姓來源於西周分封的吳國,始祖是周文王的大伯父泰伯,泰伯爲了辭讓王位,帶領他的子孫遠走吳地,建立了吳國,後世遂以國爲姓。這個吳姓來源,被認爲是當今吳姓最主要的源流。楊氏則是姬姓晉國分封的次一級的小諸侯,遂成爲楊姓得姓之始。所以說,周、吳、楊實際上可算作一姓之下的不同姓氏。

而多達數千的現代姓氏,其得姓的方式,和十大姓其實大同小異,都是通過類似方式演變成現代的模樣。

那麼問題就來了,各種姓氏的得姓、演變太雜亂了,一言不和就改姓,這太不符合古人講究禮制的作風了。真的這麼隨便嗎?並不,其實大有規律可循。

有的姓氏爲何跟父母沒關係?

這就得說說早期姓和氏的區別了。

“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這句話的意思是,姓是生身父母決定的,後天基本無法改變。而氏則是根據自己受封的土地確定的,也就是說,一個姓之下,可以出現好多氏。

相對於姓的稀少而穩固,氏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以及豐富的數量。而且,絕大多數氏,是跟爹媽沒有關係的。

氏的獲取渠道主要有如下幾種:

一是以國爲氏。西周封建諸侯,姬氏子孫出就諸國,像魯、燕、衛、鄭、吳、晉等,以及晉國分化出來的韓、魏,後來王室子孫大都以國爲氏,逐漸與姬姓本宗分道揚鑣。在先秦時代,或許還能分辨出魯氏、衛氏、鄭氏都是姬姓的後代,到了戰國末年特別是秦以後,就是各姓各的,根源不辨了。

這種得氏方法,並非人人都有權利。指國爲姓,大抵只有國君、國君的配偶以及王室後代可以。普通人是沒有這資格的。這種辦法與上古時代區分部落的方式差不多,同一個血統裏出來的不同部落,各自擁有一個名號標誌,起初可能只是爲了好稱呼,把人分開。到了後來逐漸帶有貴賤色彩,一些勢力較大的諸侯國,氏自然也要高人一等。

二是以采邑爲氏。采邑其實就是次級分封。西周之初諸侯國力量並不強大,疆域不廣,卿士大夫就沒有條件進行分封。春秋之後諸侯國發生了兼併、擴張,一些實力強大的國家便對宗室子弟和有功之臣進行分封。比如晉國分封了六家功勳較大的士,六家掌握了晉國大權,最終三家勝出,分別是趙、韓、魏。趙氏本姓嬴,韓氏本姓姬,都因爲采邑而得氏。魏氏則是先後得了兩次氏,魏氏本姓姬,畢公高以封國畢爲氏,畢國滅亡後,畢萬輔佐晉獻公,受封於魏地,便又改氏爲魏。

如呂、郤、荀、欒、胥、彘、狐、輔、虢、範、祁、邢、屏、樓、楊、鄔、賈、杜、陰、臼、隋、苗、溫、冀、知、閻、瑕、疇等,最初都是因爲采邑而得氏。

三是以官爵爲氏。即以官職名或爵位作爲氏。彭祖的後裔孫孚,爲周代錢府上士,專管錢財,子孫以官爲氏,即爲錢氏。還有以爵位名爲氏的,如王、公、霸、侯、王叔、王子、王孫等等。

四是以居住地爲氏。如魯莊公之子公子遂,字襄仲,住在都城的東門,號東門襄仲, 後代有的便以東門爲氏。有的人居住在綠樹環繞的深山老林,就被稱爲“綠衛氏”,居住在景色秀美的地方就被稱爲“綺里氏”。秦始皇姓嬴,但他出生並成長於趙國,便以出生地爲氏,稱爲趙政。

五是以名爲氏。如魯孝公的兒子叫公子展,公子展的兒子叫公孫伯夷,他的孫子就叫 展無駭、展禽。

六是以次、族爲氏。次是排行,即按兄弟間的長幼關係作爲氏。如伯氏、孟氏、叔氏。;南公氏、南伯氏,用來區別同一稱謂的不同檔次;韓氏中的韓餘氏、傅氏中 的傅餘氏,用來區別嫡子和別子,等等。特別是這種得氏方法,就帶有明顯的貴賤之分,嫡子和庶子所用之氏一望而知。

其餘還有以諡號爲氏、以古姓爲氏、以技藝爲氏、以吉凶爲氏、以事爲氏等等,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而言之,這些氏和父輩的姓基本沒有關係。若據此認爲先秦時代不把姓當回事那就大錯特錯了,氏只是用來區別地位貴賤和不同支脈的,並不是改變血緣關係。只不過當時叫法不像現在連姓帶名一起叫,男子稱氏而不稱姓,讓現代人誤以爲子不稱父姓了。秦始皇雖然叫趙政,但他的姓並沒有變化,還是嬴姓子孫。

到了秦朝以後,隨着氏運用的越來越廣泛,其標誌血緣血統的作用逐漸等同於姓。以往只有貴族才有的得氏的權力,也逐漸向大衆普及,故而到了漢朝,姓和氏就混爲一談了。

相关参考

東廠,真的那麼厲害

一說起東廠,我想大家的嗓子都往上緊提了一下,因為各位都想學宦官發聲:「來啊兒,到公公這裡來兒」,那麼東廠具體是做什麼的,和西廠,錦衣衛又有什麼不同,大家是真的知道嗎?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難成功後,由於當時

這十大姓氏的圖騰,有你的家族姓氏嗎

早在三皇時期,我國就已經出現姓氏,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和沉澱,形成了我國特有的姓氏文化。《百家姓》據統計,共收錄1381個姓氏。而這些姓氏,都代表著一個宗族。姓氏來源於圖騰圖騰代表著一個部落共同的標記,

相國、丞相、宰相是一回事嗎,他們有什麼區別

相起源於春秋時期,原本是君王或貴族行禮時的贊禮者,也就是主持儀式的人,因為禮相當重要,所以國君外出,就會有相跟隨,當年齊魯夾谷會盟,孔子就當過相。以後演變下來,貴族家裡的家宰也稱之為相,號稱家相,家相

“男不摸頭,女不摸腰”,你知道是什麼道理嗎

中華五千年文化源遠流長,形成了完整的禮儀規範和優秀的傳統美德,被世人稱爲“文明中國,禮儀之邦”。在古代有“男不摸頭,女不摸腰”的說法,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古代的“重男輕女”現象,使男子在當時的社會佔據

眼見不一定爲實,隱藏在世界名畫中的12個祕密,你都知道嗎

很多藝術作品特別是世界名畫,不僅是畫家們的靈感來源,而且還是一個巨大的謎團。藝術家經常會在自己的畫作中添加一些可以引起人們關注、好奇的小細節,或者留下一些乍看之下看不到的信息。本文收集了一些隱藏在世界

古代人一般在什麼時間舉辦婚禮,你知道嗎

我們在古裝影視劇中,經常看見古人成親當天,新郎直到晚上喝酒喝得醉醺醺的,才進入洞房,辦正事。然而,現在的婚禮大多都是一早上就開始了,典禮儀式一般都會在中午12點之前就開始了那麼,婚禮到底是應該在晚上舉

西遊記看了那麼多, 你知道沙僧為什麼被罰下天庭嗎

一沙僧為何被罰下天庭一直是個謎。按照他的說法,只因打爛了一個玻璃杯(琉璃盞),而且還是失手,就被玉帝重打了八百,還差點被殺頭,幸虧赤腳大仙求情,才被貶下流沙河,每七日還將飛劍穿胸百餘回。沙僧原來是什麼

宣紙到底怎麼用,你真的知道嗎

宣紙因安徽宣城生產書畫紙而得名,宣紙已成為中國書畫用紙的代名詞。現在生產宣紙的地方除了安徽外,還有四川的夾江宣、浙江的富陽宣和溫州的皮宣等。宣紙的種類市場上有很多名稱,有時會令人眼花繚亂,尤其是初學者

中国最牛的一个姓氏,只有3万人却出了15个皇帝,是不是你的姓

中国人是非常讲究姓氏的,比如我们看到一些复姓的时候,就会觉得这个人的文学素养应该很高,例如司徒、诸葛、端木等等。其实姓氏并不能够代表什么,不过今天小编要说的这个姓氏,在我国历史长河当中还真的比较特殊,

購物爲何叫“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

如果你要去購物,你會怎麼說?答案應該是:“我去買點東西”。當然了,這句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詞語,看上去並沒有什麼稀奇的。但是你知道嗎,爲何購物就叫“買東西”,而不叫“買南北”呢?難道是我們中國人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