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訓|審心而善惡自見,觀行而禍福可知

Posted 心性

篇首语:同时赶两只兔,一只也捉不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訓|審心而善惡自見,觀行而禍福可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訓|審心而善惡自見,觀行而禍福可知

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

行者心之表,觀行而禍福可知。

這兩句話語不驚人,樸實之極,但是如果認真回味,不難發現其中蘊藏的無量文義、無窮智慧、無盡法門,非得道的聖賢說不出這種石破天驚機的箴言。

中國文化的儒釋道三家,雖各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修行方法,但在解門(理論體系)上,都沒有離開“心地因果”這個基石。因此,總綱中討論的“心與貌(相)”、“行爲與禍福”的關係,是宇宙間最普遍、最基本的因果關係,同時也是儒釋道三家行門(修行方法)的指南。

“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審察一個人的心地,就可以瞭解他的善惡之性;行爲是心性的外在表現,觀察一個人的行爲,就可以知道他的禍福吉凶”。 “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 談了善惡的關係;“行者心之表,觀行而禍福可知”,談了禍福的關係。

總結一下就是講了心行、善惡、禍福,這六個字的因果關係。 心是心性,善惡是描述心性的,故此纔有孟子“性善”與荀子“性惡”之爭。如果再細分,心是心,性是性。心屬於知的範疇,強名曰後天;性爲先天大道,又稱性天。心性並稱是因爲沒有性,心無所生;離開心,性也無從表現。但在主從關係上,性是管心的,心又能影響到性。

在中國文化裏,談心性最透徹的是佛道兩家,其次纔是儒家。因爲佛家與道家的重點在個體生命的解脫,也就是心性的昇華,對社會羣體的教化、人與人關係的協調、國家制度建設等任務都是儒家承擔的。這就是爲什麼儒家多談人道,罕言天命的道理。 罕言不是不言,讀讀孔子的《十翼》、子思的《中庸》就會明白,儒家談的“天”其實就是性,否則《中庸》上怎麼會說“天命之謂性”呢?

性是宇宙的本體,是形而上的道;心則是形而下的心理活動,是心念(念頭)的生滅。佛家所謂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說的統統都是念頭。有念頭就現出這個物質世界,這是有爲法;停止了這個念頭,物質世界就消失了,進入無爲法。所以一個人的相貌,不過是他心念與心性的外在表現而已,有什麼樣的心性就有什麼樣的相貌,這是談到的心與貌的關係。

什麼是善惡?

真要給善惡下個定義很不容易。生物都是以自我爲本位的,符合我的利益、我們的共同利益的叫做善,反之就是惡。凡是侵犯人類利益的我們統稱爲“害蟲”,必欲除之而後快,但以自然界的觀點,人類這個裸蟲纔是無惡不作、自私無比、罄竹難書的大“害蟲”。再者以發展的觀點看,善惡的標準一直都在變化,昨日的朋友會變成今日的敵人,過去的仇敵可能已成今日的夥伴,可見善惡是非只有相對標準,沒有絕對標準。

站在中國文化的立場,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呢?

首先凡是爲自己考慮的,利益箭頭向內的,叫做惡;凡是爲他人考慮的,利益箭頭外指,濟世利人的統稱爲善。

第二,凡有能力、有機會作惡而不作惡的爲善;有能力、有機會爲善而不爲的,稱惡。我現在有能力、有機會能幫助別人,但我不幫叫惡;我現在有權有勢可以吃喝玩樂,可以欺負人,但我不這麼幹這是善。 行善不能着善相,《金剛經》中所謂的“不住相佈施”。老子也說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總想着舍一得萬地去行善,那反而是惡了。

所以善惡要看初發心,不能只論行爲,古訓所謂“有心行善,雖善不賞;無心爲惡,雖惡不罰”。這就是此處說的“審心”。 心既是指人的心念、思想活動,行自然就是指人的行爲舉止,言語動作。行爲科學表明,動物的行爲受本能支配,人類的行爲被思想支配。除精神病人以外,人類的全部行爲都是有目的的,稱作“心行”。善惡描述心行的動機,禍福則是心行產生的結果。

什麼是禍?什麼是福?

福與禍是相對的,福是福報,禍是惡果。福有福氣、福分。有福氣當然令人羨慕,但福多大氣多大,受多大氣享多大福,否則怎麼叫“福氣”呢?本來屬於你的,誰也搶不走的那個東西就叫做“福分”。福分是因,錢財是果;錢財有可能損失掉,但只要福分還在,錢財就會再來。福分一旦喪失,就什麼也享受不到了。

這次回北京,見到一個老朋友。他做生意賺了錢,房子、汽車都有了,但也同時得了兩種病,一是糖尿病,一是痛風。痛風是腎臟出了問題,尿酸代謝不出去,堆積在身體內,造成關節的紅腫熱痛,發作起來疼得都不想活了。痛風病人不能吃蛋白質類的食物,因爲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代謝後產生的廢物是酸性。吃米飯、饅頭吧,他又有糖尿病,澱粉類的食物、水果等含糖高的也不能吃,只能吃白菜、蘿蔔。

福分如果保不住,掙再多的錢有什麼用?

人有天命,天命是與生俱來的福德。人這一輩子該吃多少、能享受多少,是有定數的,沒有大善大惡很難改變。是你的丟不了,不是你的也爭不來,爭貪的結果只能是積禍消福,不但所求的爭不到,本有的也保不住。

臺灣有個金融大盜,看到別人挖地道偷銀行的金庫,他也效法。等他挖進去一看傻眼了,一排排保險櫃裏面全是賬單,一分錢現金都沒有。爲什麼他這麼倒黴?命裏沒有嘛。偷了半天還是自己的,命裏沒有的偷也偷3不來。所以古人說:君子樂得爲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 善惡是因,禍福是果,人的吉凶禍福皆由善惡之心念而來,不可不慎。

故此,《太上感應篇》的第一句話就是:“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的善惡與否皆由心念而來,故佛在《金剛經》中說“善護念”,實千古之明訓也。

禍與福是一體兩面,相對共存的關係。不想要禍就別讓福發展到極點,老子不是說過“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話嗎?人爲什麼會有禍?因爲惡積,是小惡的不斷積累。爲什麼會有福?因爲積善。所以“福將至,觀其善必先知之;禍將至,觀其惡必先知之”。善惡的積累過程,就是事物的量變階段,這個階段還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到了禍福臨頭的質變階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山頂上的石頭連小孩子都能撬動,一旦石頭滾下山來,巨漢也擋攔不住。(跟《孫子》的積勢有異曲同工之妙) 人的禍福都是自己的行爲招感來的,都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沒有用的,所以說“觀行而禍福可知”。

聖人設相學的目的,是讓人知因果,讓人趨吉避凶,轉惡爲善,轉禍爲福。至於說看看什麼時候發財啊,兒女好不好啊,那都是相法的枝末皮毛,知道了又能怎麼樣呢?趕快轉變你的心地,這是最要緊的。 元代的雜劇《老君堂》裏有一句戲詞“算什麼命,問什麼卜,欺人是禍,饒人是福”。所以說觀行而禍福可知,看一個人的身口意行爲,他將來能得到什麼樣的果報,是福還是禍,就非常清楚了。 以上是總綱,接下來講心相的道理,有的先談因後講果,有的先講果後推因,總之沒有離開因果的道理。

以上文字劉宏毅先生的《心相篇》講記,

特此致謝,感恩劉老師!

相关参考

被妲己挖心而死是误传!比干到底是怎么死的

在影视作品中,比干是一个为人为官正直无私的人,但说到比干怎么死的?在影视中,往往被描述成被苏妲己挖心致死。但比干真的是被妲己挖心而死吗?往往历史的描述大多被现在的编剧偷换概念,真实的比干确实是皇叔但是

朝鲜王燕山君,历史上朝鲜燕山君的生母是被陷害还是真的因妒嫉心而

历史上朝鲜燕山君的生母是被陷害还是真的因妒嫉心而被废妃?燕山君的生母废妃尹氏是因朝鲜成宗去别的妃嫔处时,抓伤成宗被废的。尹氏出身于贫穷的两班家庭,父亲死后被母亲申氏送进宫中参加“后宫拣择”,在成宗四年

朝鲜燕山君,历史上朝鲜燕山君的生母是被陷害还是真的因妒嫉心而被

历史上朝鲜燕山君的生母是被陷害还是真的因妒嫉心而被废妃?燕山君的生母废妃尹氏是因朝鲜成宗去别的妃嫔处时,抓伤成宗被废的。尹氏出身于贫穷的两班家庭,父亲死后被母亲申氏送进宫中参加“后宫拣择”,在成宗四年

王叔比干真的是被商纣王下令挖心而死吗

比干之所以被称国神。是因为其人品非常之好。他忠心为国。这时候大概会有人说,他是王族嘛,他不为谁为啊?这话可不是这样说的,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前途,或者为了自己的宝藏,是不喜欢说实话的。可是

王叔比干真的是被商纣王下令挖心而死吗?

比干之所以被称国神。是因为其人品非常之好。他忠心为国。这时候大概会有人说,他是王族嘛,他不为谁为啊?这话可不是这样说的,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前途,或者为了自己的宝藏,是不喜欢说实话的。可是...

王叔比干真的是被商纣王下令挖心而死吗?

比干之所以被称国神。是因为其人品非常之好。他忠心为国。这时候大概会有人说,他是王族嘛,他不为谁为啊?这话可不是这样说的,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前途,或者为了自己的宝藏,是不喜欢说实话的。可是...

儒法人性善惡之爭背後的政治主張

人性到底是善是惡,幾千年來爭論不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儒家與法家的人性善惡之爭。其實,思想家們之所以熱衷於爭論人性之善惡,並不完全在於人性之善惡本身,而在於人性之善惡後面引伸出來的政治主張。那么,誰的主

儒法人性善惡之爭背後的政治主張

人性到底是善是惡,幾千年來爭論不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儒家與法家的人性善惡之爭。其實,思想家們之所以熱衷於爭論人性之善惡,並不完全在於人性之善惡本身,而在於人性之善惡後面引伸出來的政治主張。那么,誰的主

图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你可知她的泪图

本站网导读: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图】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你可知她的泪【图】”的详细内容!大家知道后羿射日,那知道后羿的老婆嫦娥的故事吗?不知道大家是如何了解到嫦娥的故事的?是妈妈为你盖好被子

第2节 法家欢喜儒家悲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赢政刚刚即位时,就把法家的政治观点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