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臺灣的“百年族羣大亂鬥”,爲何清朝臺灣的治安如此混亂
Posted 移民
篇首语:没有拆不散的夫妻,只有不努力的小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清代臺灣的“百年族羣大亂鬥”,爲何清朝臺灣的治安如此混亂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清代臺灣的“百年族羣大亂鬥”,爲何清朝臺灣的治安如此混亂
如果翻清朝時期有關臺灣的文獻和檔案,會發現在後期有這麼一個詞頻繁出現——“分類械鬥”,自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此詞首次出現在臺灣鎮總兵柴大紀等人的奏摺中後,“分類械鬥”一詞漸漸成爲了駐臺官員上奏清廷奏摺和上諭中常用的專有名詞,到了道光年間更成爲清政府的官方用語。
“分類械鬥”,這個詞大部分人從表面應該能理解其意思:以地域,宗族等因素劃分的不同羣體之間的大規模鬥毆。這種鬥毆自古就頻繁出現,通常是由於對某些資源(比如土地,水源,礦山)等的爭奪引起的,即使是到了現代,“械鬥”這一陋習仍沒有根除。
有些械鬥規模很大,竟然驚動了軍隊,圖爲1908年廣東,出發前去彈壓宗族械鬥的清兵。
其實在清代,不同羣體間的大規模械鬥在很多地區都頻繁出現,最著名的便是兩廣地區的“土客械鬥”,這種械鬥後來甚至催生了“太平天國”這麼個怪胎,可爲什麼“分類械鬥”一詞會成爲臺灣地區的專用術語呢?
這主要是和臺灣地區特殊情況有關,清朝臺灣地區械鬥之頻繁,治安之混亂可以說是全國首屈一指,令人瞠目結舌,後期甚至被形容爲“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羣體性事件屢禁不止….
爲何寶島臺灣在清代會出現如此怪狀呢?這就要從清朝治理臺灣的措施說起…
1683年,康熙大帝派施琅發兵攻滅明鄭政權,控制了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國大一統王朝的中央政府首次控制檯灣,然而如何對待臺灣,這卻在清廷引發了爭議,因爲康熙帝平臺的目的是掃除前朝反對勢力,並非有意治理臺灣,很多大臣主張遷回所有居民,放棄臺灣。
“臺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康熙
但還有一批有識之士不同意這個方案,最終在施琅和李光地等大臣的據理力爭之下,康熙還是決定收臺灣爲版圖,不過清廷仍然無意治理臺灣,收臺灣爲版圖的目的僅僅是爲了給東南找一個屏障, 於是,爲節省行政、治安成本,清廷限制了臺灣的人口成長,頒發了嚴苛的《渡臺禁令》。
《渡臺禁令》規定:一,嚴禁偷渡臺灣,違者嚴懲;二,渡行臺灣者不得攜眷,已渡臺者亦不得接取家族;三,嚴禁粵民渡臺(因爲粵東人曾屢次幫助鄭軍對抗清軍)。
這給臺灣社會帶來了巨大影響,尤其是第二條,由於渡臺者禁止攜帶家眷,導致臺灣地區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調,產生了大批無業單身男性(閩南語稱之爲“羅漢腳”),這對於社會來講是一個巨大的不穩定因素,同時,清政府在臺灣地區的統治並不上心,統治力很薄弱,治臺態度消極,這使得臺灣地區公權力不彰,社會多爲豪族把持。
可到了清中期之後,中國人口膨脹,大陸地區人地矛盾激化,在這種壓力下,清政府放寬了“渡臺禁令”(但並未廢除,徹底廢除要到1874年),這使得乾隆後期和嘉慶年間,大量大陸移民(閩粵兩省爲主)涌入臺灣,這些移民通常是抱團而來的,而先來後到的各移民團體因爭奪各類資源(如土地分配,灌溉水權、爭取墾地、建屋蓋廟)頻繁爆發衝突。
這便是“分類械鬥”。
男女比例失調,政府公權力不彰,同鄉移民聚集地相近容易抱團排外,民風強悍(泉、漳民人及粵人在原籍本就長期存在動輒“械鬥”的傳統惡習)…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臺灣地區開始了長達一百多年的“大亂鬥”。
臺灣地區械鬥種類之繁雜可以說是令人咋舌,有根據祖籍地或族羣劃分的:原漢衝突(原住民和漢人之間的衝突),漳泉械鬥、閩粵械鬥(因福建移民爲福佬人,廣東移民多爲客家人,又稱又稱“福客械鬥”或“閩客械鬥”)、頂下郊拼;有根據宗族劃分的:異姓械鬥、同姓宗族械鬥…;甚至還有根據不同職業團體劃分的…
注:頂下郊拼(“拼”是閩南語,特指臺灣分類械鬥),又稱“四縣反”,指的是1853年發生於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的分類械鬥,械鬥雙方分別爲以泉州府晉江、南安、惠安三邑移民爲主的頂郊和以泉州府同安(今屬廈門市)人爲主的廈郊(有時轉音讀爲下郊),此次械鬥影響極大,除了造成重大傷亡外,還造成不同團體之間的遷徙。
這些械鬥的分類主要是以濁水溪(臺灣島最長河流)爲界,以北通常是以同一原鄉羣體劃分的械鬥,例如閩客械鬥、泉漳械鬥,而以南則常見以同一姓氏羣體內部性質的械鬥。
臺灣分類械鬥教嚴重的地區
臺灣地區最早有記載的械鬥出現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不過康熙和雍正年間,臺灣地區的械鬥還不算嚴重,畢竟這個時期臺灣人口有限,矛盾不至於激化;而到了乾隆年間,隨着移民激增,械鬥已經成爲臺灣地區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而到了清末同治(1862-1874年)初年,臺灣民間械鬥已變成“七八年一小鬥,十餘年一大斗”。
據《臺灣省通稿》所記載:自康熙六十一年(1721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的145年間,臺灣發生較大的民間械鬥共28起,小規模的更是不計其數…
那麼清政府是否進行過有效管理呢?當然也是有的,清政府雖然對治理臺灣不上心但也絕不希望這個地方混亂不堪,畢竟分類械鬥造成臺灣社會動盪,有害海疆穩固,不過早期清政府在臺灣能力,公權力不彰,所以最多隻能做到辦理控制規模、預防民變和善後;這使得民風彪悍的各派移民根本不把官方放在眼裏,械鬥改打還是打!
而乾隆中後期開始, 清廷加大了對臺灣“分類械鬥”的處置力度(畢竟打得太不像話了),並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爲完善防範和彈壓制度。這些防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分類械鬥的發生。到道光朝時, 分類械鬥雖仍時有發生, 但總的趨勢是處於下降狀態的。自同治五年(1866年)以後,臺灣未曾出現過大規模的械鬥(小規模的仍然頻繁存在),一直到甲午戰爭後,在日本殖民當局的強力鎮壓之下,臺灣的分類械鬥才基本消弭。
持續一百多年的分類械鬥給臺灣地區帶來了極大的消極影響,這不僅對社會有極大的破壞,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嚴重阻礙了臺灣地區的發展。
比如嘉慶十一年(1806年)的漳泉械鬥,造成的結果是:”互相焚殺,數月不休。而最慘者,惟沙轆一帶泉人,望風而遁,渡海溺死及被沿途截殺,不可勝計。避難男婦,俱歸鹿港,填滿街巷”。
而且,不同族羣之間經過長期械鬥之後,各族羣發生大遷徙,同族羣聚居一處,這加重的族羣之間的隔離和對立,一直到現在,臺灣的族羣問題還是無法完全消除,這仍是當今臺灣重要的社會問題之一, 影響着臺灣社會各方面的發展。
作者:雲帆
相关参考
文/寂寞的紅酒1661年,由於在東南沿海戰事失利,南明大將鄭成功率部渡海擊敗荷蘭人,收復寶島臺灣。就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第二年,鄭成功又策劃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遠征菲律賓。不過遠征菲律賓的計劃還沒有來得及
中國學者關注在臺少數民族廣定遠致力保存滿族歷史文化對於當年來臺成立的「中華民國滿族協會」的過程,可用艱辛二字形容。該協會的前身爲「北京滿族協會」,歷經一番波折才得以在1981年重新成立「中華民國滿族協
提起祖國的寶島臺灣,恐怕我們有很多話題要說,今天我們主要講一下臺灣的那段讓我們不得不牢記的歷史。臺灣的歷史臺灣,古稱島夷,由稱瀛洲,到了明朝的時候稱爲“雞籠”“大員”等,雖然稱呼不一,但臺灣從屬於中國
臺灣自古以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遠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大陸東南地區的印紋陶文化就已經傳播至臺灣。春秋時期,孔子所著的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中,就有關於臺灣的記載,當時將臺灣稱爲“島夷”。到了
施琅的歷史形象非常複雜,一般來講他是平定臺灣,促成國家統一的英雄。但也有人站在民族角度的立場,說他是背主求榮,投靠滿清的“大漢奸”,和吳三桂等人有的一拼。施琅是福建晉江人,少年棄文學武,17歲就跟隨鄭
1881年2月26日,從新疆回到京城的左宗棠,覲見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兩天後,獲得管理兵部事務、在軍機大臣上行走、在總理衙門上行走的新任命。此時的左宗棠,由地方大員成爲全局人物。自此,他的生命倒計時。
日軍打進了浙贛粵,佔了臺灣,被這四省圍着的福建爲何沒有淪陷?文|明翊抗戰時期,日本攻佔了我國許多的地區,這些淪陷區面積最大時大約是在1944年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時左右,幾乎大半個中國都落入了敵寇之手。
殖民主義的歷史,殖民擴張的目的是殖民掠奪,它是一部充滿着卑鄙貪慾、野蠻暴行的歷史。這些對殖民國家來說,殖民統治者從殖民地掠奪了大量的財富,並在歐洲將其轉化爲資本,之後,更是成爲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來
1964年10月16日,中國大陸衝破種種阻撓與封鎖,克服重重困難,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的核武器——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試爆成功。消息傳出,震驚全世界,也使逃往臺灣的國民黨殘餘勢力驚恐萬狀。老蔣斷言大
日本在侵略中國大陸時所做的事情在佔領台灣後依舊在上演,村莊被清洗,很多客家部落,無論老幼都被殺害。而令人寒心的是,台灣的種族矛盾竟無視殖民者的侵略,在日軍大肆鎮壓反抗的老百姓的時候,還有一些人趁機搶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