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晚清奇人,打造了一支自己的軍隊,打敗法國人,阻止日本人
Posted 清廷
篇首语:知识比金钱宝贵,比刀剑锋利,比枪炮威力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一個晚清奇人,打造了一支自己的軍隊,打敗法國人,阻止日本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個晚清奇人,打造了一支自己的軍隊,打敗法國人,阻止日本人
1
1895年10月21日,膏藥旗插上了臺南城頭。
隨着臺南的陷落,日本人終於把他們覬覦已久的肥肉——臺灣,給吞下肚。
然而這個吞嚥的過程卻讓日本人非常不爽。
根據當年4月中日雙方簽訂的《馬關條約》,臺灣這塊“應許”給日本的土地,本該乖乖“歸順”的。事實上,清政府也相當“配合”。在條約簽訂一個月之後,清政府就電令在臺文武官員“陸續內渡”,同時委派李鴻章的長子李經方,作爲“割臺大臣”,前往臺灣辦理交割手續。
▲ “割臺大臣” 李經方(1855-1934)
5月底,日本兵以“戰勝者”的姿態,大搖大擺地來了。他們前腳登上臺灣島,臺灣巡撫唐景崧後腳立馬溜號。臺灣省三府一州的官員們也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緊隨巡撫大人的腳步紛紛渡過海峽,回到大陸。
臺灣儼然變成一座“空島”。
接管這樣的一片土地,在日本人看來不要太簡單。
▲ 甲午之戰日本人打得太順了
可惜他們失算了。
之後的4個月,日本人感覺像過了4年:
作爲完全佔領全島的代價,登島的5萬日軍死了近5千人,因傷亡和疾病造成的減員超過3萬——這個數字比甲午戰爭期間多一倍還不止。
日軍領頭的軍官則更加不走運:近衛師團長、陸軍中將北白川能久親王,以及第二旅團長、陸軍少將山根信成,直接搭夥去見閻王了。
這一切,都拜一個59歲的中國老頭所賜:
劉永福。
2
1837年,劉永福出生在廣西欽州一個不知名的小鄉村。本名叫“義”,因爲在家排行老二,人稱“劉二”。
劉永福的爹本是一個雜貨鋪小販,平日裏倒賣點雜貨,順帶經營沽酒生意。指着這個,一家人的生活還過得去。
然而,在劉永福8歲那年,劉爹破產了。
沒辦法,一家人只得遷到廣西上思一個不知名小村投奔親戚。日子依然很苦。
劉永福17歲那年,一場疫病奪走了劉家長輩的命。一個在貧困線上掙扎的家庭就此被毀掉了。
安葬完家裏的長輩,劉永福一無所有。生活對這個少年來說,就是填飽肚子,活下去。
▲ 劉永福(1837-1917)
那時的廣西,天災不斷,民不聊生,反清烽煙四起。造反,對廣大貧苦羣衆來說,是一條不歸路,卻也是一條生路:
冒死求生,總比躺在家裏等着餓死強。
1857年,爲了吃飯,爲了活命,21歲的劉永福心一橫,投到太平軍小頭目鄭三的麾下,成了一名光榮的太平軍戰士,後來又隨着鄭三投了著名反清人士吳凌雲,入了天地會的夥。
▲ 天地會是幹啥的?看過《鹿鼎記》嗎?
有衣同穿,有飯同食。印象中似乎農民一造反,生活就改善。但實際上,“造反”這門生意相當不好做。
比如當時廣西有的起義軍,開始時每日每人發錢20文、糧米12兩;十天後就變成發錢15文、米8兩;再過十天,又變成錢8文、米6兩;後來錢發光了,米也發光了,就發黃豆;黃豆發光了,就發綠豆;直到最後連綠豆都沒得發。
劉永福的運氣就很不好。雖說豁上性命幹革命,但卻一直沒遇到有錢的老闆。在經歷戰敗、負傷、欠餉等倒黴事後,劉永福先後換了黃升奇、王士林、黃思宏等多個起義軍老闆。
對他來說,同樣都是造反,誰能給飯吃,就給誰當兵,就替誰賣命。
跳槽到王士林那裏的時候,一領到工資,劉永福第一件事就是“盡將錢買肥肉與豆腐,並煮而食”。
生活的艱辛,造反之不易,全在這一碗肥肉燉豆腐裏面了。
3
1866年,而立之年的劉永福投了吳亞忠。
吳亞忠是吳凌雲的兒子。吳凌雲反清失敗後,吳亞忠兄弟幾個僥倖逃出,繼續打着“反清復明”的旗號,在廣西搞事情。
投奔吳亞忠的時候,劉永福已經是一個小頭目了,手下有二百來號人。對這個新來的小夥子,吳老闆喜歡得不得了,大手一揮三萬塊錢撥下來,“米則任要,以食爲限”。困擾劉永福多年的溫飽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
對吳老闆,劉永福也是感恩戴德。每次作戰必領麾下將士衝鋒在前,銳不可當。
由於名氣越來越大,劉永福終於打出了自己的旗號。
當時劉永福駐紮廣西安德(今廣西靖西市)北帝廟,廟裏有一尊周公神像,神像手裏拿着一面三角形黑旗,旗上繡着北斗星。考慮到周公的影響力,劉永福便將此旗作爲自己的旗幟。
“黑旗軍”就這樣誕生了。
▲ 多酷的旗子啊
創立黑旗軍之後,劉永福的造反生涯步入正軌,然而好景不長,由於江南的太平天國已被剿滅,清政府可算騰出手來解決廣西這羣“頑匪”了。
通過錢,清政府拉攏了劉永福的舊主王士林、黃思宏,還從各處調來軍隊,在廣西提督馮子材的指揮下聯合圍剿吳亞忠。
清兵來了,劉永福奮戰。雖然擊敗了王士林、黃思宏,但面對兵精糧足,深諳戰事的馮子材,到底還是打不過。
▲ “民族英雄”馮子材,是靠鎮壓各種起義刷經驗的
在戰鬥中吳亞忠負傷,弟弟們陣亡,起義軍只能據城困守,形勢變得嚴峻起來。
眼見吳老闆這裏人多糧少,且糧食來源已斷,那種吃不飽飯記憶再度襲上劉永福心頭。爲了求生,劉永福藉口外出覓食,便帶着麾下二百來號黑旗軍跑了出來。
臨走前,吳亞忠語重心長地對劉永福說,咱倆是親兄弟,你這次去千萬不要像黃鶴一般,一去不返。
然而後來,吳亞忠叫劉永福回來。劉永福的回覆是:
“有米食則回,無米食則不回。”
吳亞忠聞之破口大罵。
說來說去,還是吃飯問題最重要。
4
脫離了吳亞忠,劉永福決定帶着黑旗軍去越南。
廣西混不下去了,跨過國境逃到越南去,這是當時許多廣西農民軍公認的求生真理。劉永福也對部衆說:
“我等在廣西無大作用,且父母之邦,不可騷擾,保護現不需吾們。以弟愚見,專往安南地方,伺機應變。”
然而與其他入越的起義軍不同,劉永福進入越南的時候,打出的旗號是“助越王平叛”。
當時在越南北部,白苗、瑤人多割據山頭,而越南官軍對此無可奈何。正是看準了這一點,劉永福纔有“爲越王攻擊苗、瑤”之意。
這一招實在高明。別的起義軍跑到越南去,還是繼續“當匪”,而劉永福這一支,一旦成功聯絡上越南官軍,助其平叛,就可以轉變身份,名正言順地在越南立足。
▲ 越南曾經很“中國”
1869年,馮子材率軍入越,跨境追剿吳亞忠。而此時的劉永福,早已成功獲得越南官方的認可,改“黑旗軍”爲“中和團黑旗軍”,從大清的“匪軍小頭目”,搖身一變成爲越南的“團練”,爲越王平亂。
在劉永福的努力下,黑旗軍擴編至3000人,而越王因劉永福的幫助也在越北地區找到了存在感。對此越方感激不盡,授予劉永福七品千戶、三宣提督等官職並大讚劉永福:
“得公來除巨患,萬民感激,朝廷倚若長城。”
就這樣,在越南劉永福出人頭地,再也不用擔心吃不飽飯,更不用擔心被官軍追剿。
一個貧家少年找到生活的安全感,劉永福奮鬥了前半生。
5
假如劉永福,在1869年與吳亞忠一起被馮子材剿滅,那麼後世對他的評價應該不會有任何撕裂。
作爲一個農民起義軍的小頭目、“反清復明”的天地會“會員”,在以漢族利益爲先的人的眼中,劉永福當是洪秀全一般的“英雄”。
然而後面發生的事,卻幾乎顛覆了這一人設。
1875年,劉永福以越南官員的身份,率領黑旗軍配合清軍,圍剿吳亞忠舊將黃崇英。
這個黃崇英是個鐵漢子。他堅持反清,既不投降清廷,也不受越南招撫。但爲了生存,他跟法國人走到了一起……
▲ 劉永福着清朝官服像
經過激戰,黃崇英最終被剿滅。趁此機會,劉永福向清軍提出回國,爲大清效力。
清廷婉拒了劉永福的請求。在清廷的答覆中,這樣寫道:
“據稟軍功劉永福既受南國官職,現在帶兵剿賊,未便遽准入關投營。即令思歸情切,亦應俟該國軍務告竣,奏明越南國王呈諮來粵,酌核辦理。”
1882年,劉永福回國祭掃,與宣化典史王敬邦見面。交談過後,王敬邦感嘆劉永福“系情中國官職,蓄志來歸,已非一日。每對人言:願爲中朝千把,不願爲越南提鎮。”
前來與劉永福聯絡的唐景崧,在給清廷的彙報中也說:
“觀其膺越職而服華裝,知其不忘中國。其屢欲歸誠,無路得達。”
“思歸情切”“蓄志來歸”“屢欲歸誠”,對清廷屢屢表忠,這哪裏還能做“洪秀全”?
▲ 洪秀全(1814-1864)孫中山是他的鐵粉
在20世紀初,革命黨人苦於滅清無路,找不到“發動羣衆”的辦法,於是想到通過激發民族仇恨來動員“革命力量”。在這樣的語境下,許多歷史敘事都被重構了。
比如曾國藩,毛偉人和蔣委員長都對他推崇備至。但在20世紀初的熱血漢人章太炎的筆下:
地獄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滿人逃往熱河邊,曾國藩來做漢奸。
按照這種價值觀,但凡是在清朝做官,維護清朝統治,以“愛清”爲“愛國”的,都是“漢奸”。
▲ 曾國藩
把這一套用在劉永福身上,效果更加明顯:
你既是天地會出身,昔日反清復明,爲推翻滿清而戰;如今不但不反清,還要給清朝當兵,打反清的黃崇英,這不是“漢奸”嗎?
在他們看來,漢人反清不論在什麼時期都是政治正確。降清的劉永福必然比不上反清的黃崇英。
好在1882年不是劉永福人生的終點。之後發生的事,讓他成了“英雄”,一種不同於洪秀全的“英雄”。
6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
法國人早就覬覦越南,希望通過佔領越南,繼而窺伺中國西南。自19世紀60年代起,法國便開始對越南進行侵略戰爭。而當時的清政府國力有限,根本沒有保衛小弟的本錢。
1873年,法軍上尉安鄴率領一支百餘人的小部隊,輕鬆攻佔河內等4省。當時身爲越官的劉永福挺身而出,率黑旗軍在紙橋設伏,殲滅了進犯法軍,陣斬安鄴。
如今法國人捲土重來,劉永福再次率領黑旗軍出戰,並於紙橋二度擊敗進犯的法軍,擊斃法軍上校李維業。
戰後,劉永福慷慨陳詞:
“永福,中國廣西人也,當爲中國捍蔽邊疆;越南三宣副都督也,當爲越南削平敵寇!”
法國人見連吃劉永福的虧,便派人來招降劉永福。劉永福嚴詞回絕:
“本爵提督大清國廣西省人也,父母之邦不可背;又越南極品元戎也,知遇之恩不可忘!”
然後繼續率領黑旗軍,在越南與法軍死戰。
▲ 中法戰爭,越南是主要戰場之一
當時清政府內部,大多官員還是不接受劉永福,比如主和的李鴻章,就不喜歡在越南到處打擊法國人的劉永福;滇桂兩省的總督巡撫,也不歡迎劉永福,甚至還想緊守邊境,逼劉永福與法軍死拼。朝中大員中支持劉永福的,只有張之洞。
然而劉永福的決心,黑旗軍的善戰,最終還是讓清政府改變了態度。在清政府對法國宣戰的詔書上,是這樣說的:
“劉永福雖抱忠懷,而越南昧於知人,未加拔擢。該員本系中國之人,即可收爲我用,著以提督記名簡放,並賞戴花翎,統率所部出奇制勝,將法人侵佔越南各城迅圖恢復。”
就這樣,從“反清復明”的起義軍小頭目,到越南的鎮邊大將,再到清廷的“記名提督”,劉永福完成了人生第一大跳。
在他眼裏,顯然滿清就是中國,保大清就是保中國。
7
中法戰爭之後,劉永福回到國內,歷任南澳、碣石等地總兵。雖叫“總兵”,但他手下的黑旗軍已經被裁至300人。畢竟他是有過“黑歷史”的人,無論戰場上表現多好,都始終難得清廷重用。直到甲午戰爭爆發。
1894年,中日開戰。對於臺灣防務,朝中大員竟無人願往。清廷這纔想起劉永福,而此時的他,已經年近花甲。
對此,劉永福本可以年老體衰爲由推辭,也可以借籌餉練兵拖延,但他卻將個人生死安危置之度外,當即告別家小,招集駐守廣州城郊燕塘的黑旗軍舊部,又“招潮勇一千名”,合四營,帶軍4個月的軍餉,端着800支舊槍,渡海來臺。
在日本人進犯、在臺官員跑路之際,劉永福發佈《署臺灣鎮總兵就職告示》,鼓勵軍民戮力抗敵:
“自問年將六十,萬死不辭!”
臺灣地方勢力想宣告獨立,請劉永福出任“臺灣民主國”總統,領檯民抗日。劉永福堅辭不受,仍以大清國幫辦一職,領導身在臺灣的中國人憤起抗戰。
▲ 劉永福領導反割臺鬥爭,奮勇抗日
由於中日《馬關條約》已訂,清政府決心履約,而劉永福如今在臺灣擅自抗日,雖然其情可憐,但終究是犯了清廷的大忌。
在清政府的命令下,沿海各省一概禁止援臺援劉,以致黑旗軍糧餉斷絕,彈藥不繼,在與日寇的血戰中大部犧牲,最終不得不退守孤城臺南。
日軍第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寫信給劉永福,勸他投降。劉永福覆信道:
“臺灣隸我中國二百餘年矣……餘奉命駐防颱灣,當與臺灣共存亡。一旦委而棄之,將何以對我先皇於地下?”
先皇?這說的難道是明朝崇禎皇帝嗎?
在日軍攻城的炮火中,斷糧斷餉,缺槍少彈的臺南守軍潰散,城內土匪蜂起:失敗已成定局。
在部下的勸說下,劉永福登上了英國輪船駛離臺灣。他仰天長嘆,悲憤慟哭:
“我何以報朝廷,何以對臺民!”
反割臺鬥爭宣告失敗。
8
臺灣之戰,讓日本人印象深刻。日本人感嘆,自甲午與中國開戰以來,“在臺灣纔開始遇到了真正的抵抗”。
對劉永福的黑旗軍,日本人則評價說:
“雖爲敵人,其勇敢真值得讚歎,可稱爲中日戰爭以來未曾有的勇兵。”
但劉永福已經心灰意冷。
近三十年來,抗法則抗法失敗,抗日則抗日失敗,國前途在何?看不到,看不到。
反思中,這個60多歲的老人竟日漸傾向革命。
因早年效力越南,劉永福在越南人心中形象一直很高大。1905年,越南的革命者潘佩珠來到廣州拜會劉永福,請他出山,支持已淪爲法國殖民地的越南進行革命。
通過與潘佩珠的接觸,劉永福漸漸瞭解了被清廷嚴禁的“革命黨”,而潘佩珠與孫中山關係甚篤。在潘佩珠的影響下,劉永福瞭解了中國的革命者孫、黃等人,最終接受了革命理念。
年僅古稀的他慨然表示,要爲創建民國“貢獻餘力”。
從“聲望素孚,威揚中外”的清廷老臣,到擁護革命,劉永福的人生又跳了一次。
▲ 晚年劉永福
1907年,劉永福告老還鄉,回到欽州。時逢同盟會元老王和順在欽州一代策劃反清鬥爭。劉永福直接給王和順提供庇護,正式上了革命的船。
1911年3月,廣州起義失敗後,劉永福來到廣州,在革命前途未卜的情況下經王和順介紹,加入同盟會,成了一名革命黨。同年辛亥革命勝利,中華民國建立。
這一次,劉永福如願了。
6年後,劉永福病逝,享年81歲。在臨終遺言裏,劉永福說:
“予起跡田間,出治軍旅,一生惟以忠君愛國爲本。無論事越事清,皆本此赤心,以圖報稱。故臨陣不畏死,居官不要錢,雖幸戰績頗著,上邀國恩,中越均授以提督之職,居武臣極地,亦可謂榮矣。然予心惕惕,終不以官爵爲榮,只知捍衛社稷,不使外洋欺我中國爲責任。此身雖老,熱血常存……”
9
劉永福人生謝幕了,該怎麼評價他呢?
孫中山曾說過:
“餘自小即欽慕我國民族英雄黑旗劉永福!”
領袖金口一開,“民族英雄”四個字給劉永福定了性。
至於他出身反清武裝,後來又替清朝鎮壓反清武裝,不會再有人計較;而他抗擊外敵時心中對清廷的忠誠,自然也會被人視而不見。
曾國藩戴過的“漢奸帽子”,萬幸劉永福是不用戴了:
哪有既是“民族英雄”又是“漢奸”的道理?
然而問題是,被孫中山欽點的“民族英雄”,少之有少;滿清立國276年,從入主中原到開疆拓土,從近代開國到宣統退位,爲滿清打工、賣命的漢人,多之又多。按照20世紀初章太炎等人的理論,那些在清朝有功於“國家”的漢人,是不是都要遭遇“漢奸之責”?
▲ 在非黑即白的世界裏,怎麼評價施琅?
回看劉永福的一生,最愛君覺得他其實只是做好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求生;
第二件事:愛國。
求生不得的時候,他只好造反,入太平軍,入天地會,不停改換門庭。這一切的背後都只爲一個目的:
填飽肚子,活下去。
而當求生問題解決後,他的愛國之情便迸發出來。愛國,成爲他活着的追求和意義。
劉永福很愛國,也很懂怎樣去愛國。無論是投效清廷,御外辱,平內亂,還是後來在古稀之年擁護革命,都是他愛國的方式,而且做得很合時宜。就算孫領袖不欽點劉永福爲“民族英雄”,“愛國者”之名,他也絕對當得起。
相关参考
拿破侖是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是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締造者。他也被稱為法蘭西人的皇帝。法蘭西的前身是公元8世紀的查理曼帝國,而拿破侖所做的一切是致力於重現查理曼帝國昔日的輝煌。在路易分土和《凡爾登條約》後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漢奸很多,別的國家叛徒也不少,比如韓國就出了不少“韓奸”,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韓國皇太子李垠,最後成爲喪家之犬。除了他之外,還有一個人在日軍軍隊中的軍銜並不高,後來卻成爲了韓國總統,這個人
明朝初期採用的是衛所兵制,但是明朝後期由於衛所兵戰鬥力低下,開始出現募兵制,所有的士兵可以由主將自己招募,明軍中的外籍軍團也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第一種是日本兵,明朝時期的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記錄
孫臏,戰國時的軍事家,齊國人,原名叫「孫伯靈」,今山東人,其祖先是孫武,其師為鬼谷子。孫臏原在魏國當官,因受到同窗龐涓的嫉妒,被挖去了膝蓋骨,導致終身殘疾,後被齊國使臣所救,一起逃到了齊國。歷史上「田
法國外籍軍團或稱法國傭兵,是非常精銳的部隊,為法國立下赫赫戰功,成員皆為外國人,為什麽法國需要傭兵?他們是怎麽來的呢?外籍軍團成立的背景是法國七月革命之後,法國國王查理十世下台,新上台的是路易飛利浦,
作者:海棠,編輯:青鸞,無論是哪一個國家的士兵,無論是空軍、陸軍還是海軍,他們都是很多人民心中的英雄,他們保家衛國,抗擊敵人,甚至為了國家和人民英勇犧牲。所以在平常老百姓的心目中也對國家的軍人有著無限
作者:海棠,編輯:青鸞,無論是哪一個國家的士兵,無論是空軍、陸軍還是海軍,他們都是很多人民心中的英雄,他們保家衛國,抗擊敵人,甚至為了國家和人民英勇犧牲。所以在平常老百姓的心目中也對國家的軍人有著無限
美國獨立戰爭,是一場民族獨立戰爭和資產階級革命,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反殖民戰爭。戰爭初期,美軍處於不利地位,但美國人民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是,法國人托克維爾認為:美國人贏得獨立
導語:在中國歷史文化對外輸出過程中,常藉助外國本土文化及人物類比舉例,好讓他們更加具象化的了解我國歷史。諸葛亮作為三國時重要的軍事奇才,當我們向外國人介紹他時,常拿外國與之媲美的歷史人物來進行比較介紹
拿破崙的帝國終結於滑鐵盧戰役,擊敗他的是英國名將,威靈頓公爵阿瑟·韋爾斯利。不過,發生在印度的阿瑟耶戰役纔是鐵公爵的軍事生涯中最輝煌的勝利,那時他手中僅有一萬軍隊,其中一半還是當地的土邦士兵,卻打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