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聖賢學習如何識破那些表裏不一的人

Posted 孔子

篇首语: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一生还有价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向聖賢學習如何識破那些表裏不一的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向聖賢學習如何識破那些表裏不一的人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 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牀上睡大覺。爲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 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爲 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爲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意思是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也有失誤。”

孔子是知人識人的大師,尚且有時會看錯人,可見知人之難。

在《論語.陽貨》篇中孔子提出了“鄉愿”這個概念:子曰:“鄉愿,德之賊也。”

孟子也很重視孔子這個理論,並在《孟子.盡心下》中作了具體描述:“言不顧行,行不顧言,……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愿也”“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衆諧悅之,自以爲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孔子主張,爲人要堅持道德原則。《論語.子路》中有:子貢問曰:“鄉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鄉人皆惡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

朱熹也繼承了孔孟的思想,在《朱子語類》六十一卷中直斥“鄉愿是個無骨肋的人,東倒西擂,東邊去取奉人,西邊去周全人,看人眉頭眼尾,周遮掩蔽,唯恐傷觸了人。”

鄉愿是指看似忠信廉潔,其實毫無道德原則,只知媚俗趨時的一種人格

孔子所說的“鄉愿”,就是指那些表裏不一、言行不一的僞君子,這些人欺世盜名,卻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孔子反對“鄉愿”,就是主張以仁、禮爲原則,只有仁、禮可以使人成爲真正的君子。

孟子的意思是說,言行不一,當面背後各一套的四方討好,八面玲瓏的人就是鄉愿。這種人想指責他,找不出大錯,想要罵他,又沒有證據,他隨波逐流,趨炎媚俗,自以爲是,其實如孔子所言,就是道德敗壞的小人。

對於一個人的正確評價,其實並不容易。但在這裏孔子把握住了一個原則,即不以衆人的好惡爲依據,而應以善惡爲標準。聽取衆人的意見是應當的,也是判斷一個人優劣的依據之一,但決不是唯一的依據。他的這個思想對於我們今天識別好人與壞人有重要意義。

其實,這是一個頗具現實意義的好辯題。

古人以德治天下。當儒家學說在宋朝逐漸成爲道德準則之後,孔孟也就成了聖人,聖人的話,在以封建道德一統天下的時代當然不會錯。今天看來,卻不盡然。關鍵在於,“不以衆人的好惡爲依據,應以善惡爲標準”,固然不錯,但什麼是“善惡”,古今則迥然不同。昭著者如“女子無才便是德”,照此標準,如今行走於社會各行各業的女子因其不守婦道而必爲惡人無疑了。

鄉愿,如果指那些言行不一、四方討好、八面玲瓏、趨炎媚俗之人,用孔孟之道衡量,其行也惡焉,當爲惡人無疑。可如今凡人百姓無權無錢,生存之難,非如此無以爲繼,固然成不了君子,可難道因其“惡”都成了小人不行?

鄉愿,德之賊也。是孔子站在封建道德的立場上,爲維護其正統而作出的價值判斷,在崇尚人性、寬容的今天,面對激烈的生存競爭,如果據此而苛求於人,必將嚴重混餚善惡之界限,使真正的惡人、壞人、小人更加猖獗於天下,使善人、好人、凡人百姓無所措手足。

何所謂鄉愿?就是僞君子嘛。

孔子爲什麼如此厭惡鄉愿呢?因爲鄉愿虛僞矯飾,粉飾太平,貌似忠厚,實際上卻不忠不厚,笑裏藏刀,笑面老虎,臉上遞笑、腳下使絆的僞君子比明刀明槍的惡人更可惡。因爲面目僞善,心懷殺機的人更容易給人造成錯覺,叫人深受其害。

“大忠藏奸”,古來凡奸佞之輩,往往貌似忠廉,以掩飾自己的歹惡禍心。在現實生活中,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好話說盡,壞事做絕的人葉隨處可見,然而屢屢上當受騙、遭其暗算的人也不在少數。究其原因,就在於好話隨耳,良莠不辯;對逆耳的忠言聽不進,對苦口的良藥飲不下。這就給似忠非忠、似廉非廉的鄉愿們以安身之地、可乘之機。

也可以說,識破僞善面,倖免遭暗算。在現實生活中,還有一種不分是非的老好人,實際上也屬於那些藏私害義的鄉愿。

因爲老好人看似明哲保身,實則不辨是非,他們往往最討厭鬥爭,號稱在大是大非上持不偏不倚,實際上是在善惡大義上不辨真僞,在生死攸關上無動於衷。這種人客觀上是在庇廕罪惡,傷害忠良。因此老好人表面看來左右逢源、處處行好,實質上並無好處,並無善行,當然也終無好報。

孔子嘗教人識人之法:“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爲政》)視其所以就是觀察一個人因何而做此事,動機居心何在,觀其所由就是觀察一個人做事的行爲取向和心術,因爲同爲一事,有人喜歡捷徑,有人喜歡冒險,有人沉穩平實,察其所安就是看一個人做事時的意態情趣是勉強敷衍還是樂此不疲。人焉廋哉就是以此觀人其人將無所藏匿。

孟子的說法是這樣的:“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孟子•離婁上》)就是說:“觀察一個人,最好莫過於觀察他的眼睛。因爲眼睛掩蓋不了一個人內心的醜惡。心地光明正大,眼睛就會明亮;心地不光明正大,眼睛就灰暗無神。聽一個人講話的時候,注意觀察他的眼神,這個人(的美與醜)怎麼能夠隱匿起來呢?”俗話說,眼睛是“心靈之窗”,現在很多人都知道可以通過眼神來認識人。在歷史上,最早提出“眸子不能掩其惡”的是孟子。

楚漢相爭之時,韓信和陳平都曾追隨過項羽,但項羽根本就沒把他們放在眼裏。聽說劉邦能用人,先後投奔到劉邦陣營,經過蕭何和魏無知的推薦,他們都受到劉邦的重用。

當劉邦問韓信和陳平有何奇謀妙計能夠戰勝項羽時,他們分析了項羽的爲人和性格。韓信說:“項王之爲人也,……喑嗚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諸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飲食;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王雖霸天下而臣諸侯,不居關中而都彭城;背義帝之約,而以親愛王諸侯,不平;逐其故主而王其將相,又遷逐義帝置江南;所過無不殘滅,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名雖爲霸,實失天下心,故其強易弱。”

所謂“喑嗚叱吒,千人皆廢”,就是說項羽一聲怒吼有如晴天霹靂,令所有人都怕了他。“印刓敝,忍不能予”是說項羽遲遲不肯給功臣封爵,刻好的印章都已經磨損了,還捨不得給功臣。“不居關中而都彭城”是指項羽不懂地理,不選西安而選彭城做首都。“義帝”是指楚懷王,當初,楚懷王與項羽劉邦等人約好:“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結果劉邦先入定關中,項羽卻不認賬,自立爲西楚霸王,把義帝趕到江南,把劉邦趕到巴蜀地區,把土地肥沃、經濟富裕的地區都分給了自己的親信,使天下人對他大失所望。

《史記》記載,項羽身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不但如此,項羽天生異稟,與古代聖人舜都有“目重瞳子”的異相,“重瞳”就是一隻眼睛有兩個瞳孔。因爲舜和項羽都有這一特徵,所以司馬遷認爲項羽有可能是舜的後裔。但另一方面司馬遷又深感懷疑,因舜以仁孝著稱,而項羽卻天性殘暴。司馬遷這樣批評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所以,不能識人,看不出韓信、陳平乃是人傑,也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

相关参考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爲何還選擇撤軍

導語:世人提到空城計,都會爲諸葛亮暑期大拇指,就連近代大文豪魯迅先生都怒贊諸葛亮,說他的智慧近乎妖。兩千五百人對敵十五萬大軍,實力懸殊近乎百倍,如果不是有過人的智慧和氣魄,又怎能嚇退司馬懿大軍。那麼,

中國那些被日本所收藏的文物你知道哪些

你知道除了中國之外,哪個國家收藏中國文物最多?是的,是日本。早期,日本自隋唐以來,一直以中國為文化母國,虛心學習,並大量輸入各種藝術品,經過數百上千年的時光,到現在留下了相當一批珍寶。而近代以來列強入

中國那些被日本所收藏的文物你知道哪些

你知道除了中國之外,哪個國家收藏中國文物最多?是的,是日本。早期,日本自隋唐以來,一直以中國為文化母國,虛心學習,並大量輸入各種藝術品,經過數百上千年的時光,到現在留下了相當一批珍寶。而近代以來列強入

历史上的那些戊戌年

再说一个也很有名的“戊戌年”,即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时任皇帝为明神宗朱翊钧,虽然这个皇帝在历史上褒贬不一,但在他任上的“万历三大征”却很有名。其中的一次就与朝鲜、日本有关,时为日本战国时期,

古代殉葬的女子是怎么死的?不一定都是吊死

...重点,殉葬制度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我们今天要说的是那些陪葬的妃子们到底是如何死去的?明朝在历史上算是一个比较

古代殉葬的女子是怎么死的?不一定都是吊死

...重点,殉葬制度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我们今天要说的是那些陪葬的妃子们到底是如何死去的?明朝在历史上算是一个比较

康熙費盡心機扳倒鰲拜,為何雍正卻為鰲拜平反,還讓百官向鰲拜學習

看過有關鰲拜影視劇的人,都知道鰲拜是大清的一個奸臣,此人不僅囂張還目中無人,康熙雖然年紀輕輕的就繼位了,但他對鰲拜很忌憚,所以他第一次親征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幹掉鰲拜。鰲拜在經過影視劇對他的篡改下,

還原歷史真相,那些年被誤會的日本古代史

拋開從小被灌輸的家國仇恨,我對日本這個民族還是很佩服的,他們對我們唐文化的發揚、人與人之前的那種謙遜,面對外敵的那種同仇敵愾、自上而下的學習能力,加上不固步自封,尤其是他們對教育、對後代的那種重視度,

還原歷史真相,那些年被誤會的日本古代史

拋開從小被灌輸的家國仇恨,我對日本這個民族還是很佩服的,他們對我們唐文化的發揚、人與人之前的那種謙遜,面對外敵的那種同仇敵愾、自上而下的學習能力,加上不固步自封,尤其是他們對教育、對後代的那種重視度,

學習書法不可忽略的讀帖四要

我們時常聽到一些書法愛好者苦惱書法學習效果慢效率低,實際上這於學習方法不完備有關係。學習書法除了描紅和臨摹、背臨、合臨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而且一直貫穿整個書法學習的過程,就是——讀帖。臨摹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