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談古代日本律令太政官制與唐名

Posted 大臣

篇首语: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小談古代日本律令太政官制與唐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小談古代日本律令太政官制與唐名

作者:小松信盛

古時候的日本,雖然有着自己的一套官職制度,但是因爲受中國影響頗深,因而許多官職都會有一個“唐名”,今天,我們就來帶大家瞭解瞭解,日本的“律令太政官”制度。

按日本的《養老令》所規定的國家基本制度爲二官八省制,二官爲神祗官與太政官,八省爲太政官之下屬,神祗官主管宗教事務,而本文主要介紹主管俗世事務的太政官。太政官採取四等官制,四等官分別爲長官,次官,判官和主典。

長官:太政大臣、左大臣、右大臣、內大臣

次官:大納言、中納言、參議

判官:少納言局的少納言、左右弁官局的弁官

主典:少納言局下屬的外記局中的外記官及左右大史,少史

需要注意的是,作爲太政官長官的太政大臣實爲虛職,不參與朝議(陣定),朝議的實際領導者爲作爲公卿首席的左大臣。當長官的大臣均不在時,則次官大納言可以主持朝議,但次官中的中納言不可主持朝議。

太政官的下屬有三個部門,左弁官局,右弁官局和少納言局。

左弁官局下設有八省中的四個:中務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

右弁官局下設有: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宮內省

左弁官掌吉事,右弁官掌凶事,左右弁官分別下文(辦公下發命令)。其中,吉事並不一定指吉祥之事,一般事務也由左弁官局下文。此事在《平安遺文》中可見一斑,左弁官局下發的文書遠遠多於右弁官局的下文,但不一定是吉事,而右弁官下發的文書內容則一定是凶事。

需要注意的一點,在《令集解》中有這樣的解釋,“弁官管省者,因事管隸,不常監臨”。這說明了左右弁官局與八省的關係爲“因事管隸”而非“常爲監臨”。那麼何爲“因事管隸”,何爲“常爲監臨”呢?《令集解》中也作出了回答“太政官雖管國郡,文案若無關涉,不得常爲監臨”“其省者,於寮司常爲監臨”。文中用太政官與國郡的關係和八省下屬寮司的關係,解釋了何爲“因事管隸”,何爲“常爲監臨”。因事管隸可理解爲非直屬的,但有相關文書的前提下,可以管理的關係。而常爲監臨則是直屬的上下級關係。

除了左右弁官局外,太政官下還有個重要的少納言局,及少納言局下屬的外記局。少納言定員三人,職責是“奏宣小事”等,在《公式令》中有爲少納言使用的“便奏式”存在。那麼“宣奏小事”中的小事是什麼呢,在《令集解》中作出了回答,“公式令所謂請進鈴印及賜衣服,如此少事之類是也。” 即進獻驛鈴及內印,和下賜衣服布匹等事爲小事。

而少納言局下設立的外記局中吏僚,有大外記二人和少外記二人。在《養老令》中對於外記官職能的規定是“掌勘詔奏”,即對詔書進行勘誤,以及造奏文。需要注意的是,外記官僅僅對詔書進行勘誤,而寫詔書的是內記官,在《令集解 公式令》中有:“詔敕誰造。答,內記造”這樣的記錄。外記官對詔書進行勘誤的流程是,中務少輔將詔書交到外記官手中後,外記官對詔書進行勘誤,並在詔書上書寫“太政大臣位臣”,“左大臣位臣”,“右大臣位臣”及“大納言位臣”的內容。而後將詔書的案文重新向天皇奏上,這一過程稱爲“覆奏”。

在我們學習日本史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權大納言”,“平相國”這樣的情況,前者爲權官,而後者是使用了太政大臣的唐名“相國”。

權官是指超出定員的任命,例如,根據令制,大納言定員四人,若已有四名大納言,再任命的大納言即爲權大納言。要注意的是,二官八省的長官,如大臣,八省卿,神祗伯等沒有設權官。權官有時作爲被流放官員的官職,如著名的菅原道真左遷後的官職即爲太宰權帥。有時被流放官員也會被任命爲諸國的權守,和被左遷後的太宰權帥相同,這種權守是沒有實際權力的。根據權官的職務不同,稱呼的方法也有不同。例如對於八省官員,稱呼的方法爲兵部權大輔,治部權少輔等,對於納言,在官名前直接加權字即可。如權大納言,權中納言,權少納言。對於六衛府的官員來講,則應用左近衛權中將,左兵衛權佐,左衛門權佐等來稱呼。對於國司,則應使用權守,權介來稱呼,如尾張權守,上總權介等。

另外值得一說的就是日本令制官的“唐名”,即令制官中職能與中國官職職能相同時,採用中國官名稱呼,是一種雅稱。藤原仲麻呂曾將日本的官職名都改爲唐名,但在藤原仲麻呂失勢後官職名又被複原爲日本官名。官職的唐名是不能夠隨便使用的,例如在正式的文書中,便不可以使用唐名,但是在日記、書信中則可以使用唐名作爲雅稱。而日本的令制官中,一個官職可能對應着許多個唐名,下面就簡單列舉幾個常見官職的唐名:

太政大臣:司空、相國、太師、大相國

左大臣:左丞相、左相國、左相府、左僕射

右大臣:右丞相、右相國、右相府、右僕射

內大臣:內丞相、內相府、內府

大臣:鹽梅、黃閣、塊門、三槐、象嶽、丞相、相府、僕射

大納言:亞塊、亞相、黃門、黃門監

中納言:黃門、黃門侍郎

參議:諫議大夫、宰相、相公、八座、

除了這些,散官也有相應的唐名,如正四位下的文官稱通議大夫,武官稱壯武大將軍。

另外,有許多公卿的日記也使用唐名命名,比如《吏部王記》是式部卿重明親王的日記,式部卿唐名即是吏部尚書;《山槐記》是內大臣中山忠親的日記,大臣的唐名爲槐門;《長秋記》是皇后宮權大夫源師時的日記,皇后宮權大夫的唐名是長秋監。

接下來說說日本的八省,在八省中,每一省均由職、寮、司等八省下屬官司組成。與太政官相同,八省及下屬職寮司均使用四等官制,八省的長官爲八省卿,次官爲大輔和少輔,判官爲大丞和少丞,主典爲大錄和少錄;職的長官爲大夫,次官爲亮,判官爲大進和少進,主典爲大屬和少屬;寮的長官爲頭,次官爲助,判官爲允,主典爲大屬和少屬;司的長官爲正,無次官,判官爲佑,主典爲令史。

八省包括中務省、式部省、治部省、民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和宮內省。從《養老令 考課令》中能夠看出八省的職責:“侍從覆奏,施行不停。爲中務之最。銓衡人物,擢盡才能爲式部之最。僧尼合道,譜第不擾。爲治部之最。戶口不濫,倉庫有實。爲民部之最。銓衡武官,調充戎事。爲兵部之最。決斷不滯,與奪合理。爲刑部之最。謹於修置,明於出納。爲大藏之最。堪供食產,催治諸部。爲宮內之最。”即中務省的職責與詔書和施行政令有關。選拔考覈官員是式部省的職責。管理宗教事務和戶籍(姓名關係)是治部省的任務。民部省則管理百姓戶口,收取租稅。兵部省負責考察武官,管理兵器。對於重大事件進行判決,執行刑罰是刑部省的責任。大藏省則是要管理府庫,出納要明確。宮內省則是要供奉食物和物產,管理爲宮廷服務的各個部門。

八省中最爲重要的便是中務省,在此介紹一下。中務省唐名中書省、紫微省,下屬一職,六寮,三司。中務省的主要掌管與天皇、後宮有關的事務、造詔敕、監修國史、受納上表、敘位、諸國戶籍、租調帳、宣旨、勞問等事務。因中務省地位較高,其長官多由親王擔任。中務省內除了有四等官外,還設有造詔敕的內記官、監察出納的監物、管理內印、驛鈴、傳符的主鈴、管理出納典鎰的典鎰、主要任務是常侍(侍奉)、規諫(勸諫天皇)、拾遺補闕(勸諫,指出疏漏)的侍從和帶刀宿衛以及供奉雜使的內舍人。

歡迎大家關注本頭條號“指尖看日本”,同時本號招募日本歷史、文化、時事趣聞寫手,詳情私信本賬號即可。

相关参考

中国古代卫生官制

中国自古以来的官制、官署中,有哪些是属于负责掌理卫生制度、政策?又它们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哪一个单位呢?中国可考之医事制度最早见于周代。根据《周礼》﹝天官﹞的记载,当时以「医师」为众医之

日本武士怎么来的

日本颁布律令制后,迁都奈良,但贵族统治阶级对民众的盘剥却与奴隶制无异。因此,无论统治阶级如何讴歌这种“太平盛世”,但是最终的灭亡却是无疑的。大量的奴婢和民众无法忍受非人的剥削和奴役而逃亡了,尽管逃亡之

原来日本在唐朝时就向我国递交过国书

早在唐朝时期,日本就向中国递交过国书,而且在唐朝时期,不仅日本的律令来自中国,甚至一些详细的法规细则也完全抄自唐朝——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对于日本史研究的最新发现,推翻了日本宣传了多年的结论。之前日

被称作为“律令之宗”的《九章律》其内容是什么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田毓馨。>九章律又叫作《汉九章律》,是汉高祖刘邦建朝后颁布施行的法典。公元前208年,刘邦率大军攻入关中,入主咸阳。为了取得

揭秘大清朝官制划分详细列表

  清朝官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包括文京内官,文京外官,武京内官,武京外官等。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

被历代王朝所仿效的秦朝官制

 被历代王朝所仿效的秦朝官制   秦王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其中汉代的“三公九卿”,基本上是照搬秦制。  秦之中央最

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 汉朝政治

汉朝官制实行三公九卿制,宰丞相具有较大的权利。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

西周时期的六官制指的是什么

西周的中央官制,由于缺乏资料,还不很清楚。据《周礼》记载,周有六官,亦称六卿。为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冢宰就是宰相,统率百官,辅佐天子。司徒管土地和人民,宗伯管王族事务,司马管军事,司寇管

清朝官职介绍 揭秘大清朝官制划分详细列表

清朝官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包括文京内官,文京外官,武京内官,武京外官等。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

中国各个朝代的官制

中国历代职官由於夏朝到秦朝2000多年间的关於职官的资料很少,而且真伪难辨。很长一段时期研究职官要麼完全依据《周礼》,要麼忽略不谈。但是《周礼》成书较晚,其中内容和铜器铭文相比多有不符,许多学者都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