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諸城密州超然臺
Posted 儒家
篇首语: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濰坊諸城密州超然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濰坊諸城密州超然臺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濰坊密州超然臺
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煙柳一池花;
煙雨暗千家。
北宋蘇軾
孔子說“四十不惑”,四十歲前後的蘇軾是在密州(今濰坊諸城)度過的。在這裏,他主政兩年,挽救百姓於連年災禍之中;在這裏,他修建超然臺,“超然四望”成爲古密州八大勝景之一;在這裏,他寫下了“明月幾時有”的千古名篇。“雖有榮觀,燕處超然”,超然臺上,蘇軾完成了脫胎換骨的人生蛻變。
主動到密州任職
成“救火隊長”
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在文化上造詣很深,但是在政治上卻並不順利。人到中年的蘇軾趕上王安石變法,而他反對新法,爲當權的新黨所不容。無奈之下,蘇軾主動請求外任,遠離朝局紛爭。
蘇軾首先任開封府推官,又任杭州通判,在杭州任職三年後,宋熙寧七年(1074年)蘇軾主動要求出任密州(今濰坊諸城)太守。這是因爲當時他的弟弟蘇轍正在齊州(今山東濟南附近)擔任掌書記,蘇軾希望離得近些,兄弟倆容易相見,相互有個照應。
不過,此時的密州可比不了“人間天堂”杭州的富貴繁華,正是災荒相繼、民不聊生的狀態,這位“救火隊長”剛到任就忙活了起來。在後來寫的《超然臺記》中,他這樣回憶:“餘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牆之美,而蔽採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密州連年收成不好,盜賊到處都是,案件訴訟雜亂繁多,官府食堂裏也沒啥吃的,蘇軾每天都吃枸杞、菊葉等野菜,有時還親自去挖。
爲了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蘇軾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救助措施。到任後不久即上書韓丞相,如實反映災情,爲民請命,要求朝廷選差官員下來視察災情,體量放稅。他從訪問農夫野老中吸取生產經驗,主張用火燒、用泥深埋的辦法堅決剷除蝗害,並且動用部分倉米來獎勵捕蝗的人,使百姓“荷鋤散掘誰敢後,得米濟飢還小僕”。他還親自加入到捕蝗救災的勞動中,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密州的各種災情基本得到控制。同時,他大力緝拿盜賊,收養棄嬰,撫卹百姓,人民得以休養生息。
“餘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任職一年後,密州太平許多,蘇軾迷上了這裏的淳樸民風和美麗山水,命人修建了超然臺。超然臺原本是北魏時所建的城牆土臺,荒蕪廢棄許久,蘇軾因陋就簡,修建了亭臺樓閣,成了登高遠望、飲酒賦詩的絕佳場所。公事之餘,蘇軾與友人遊憩於此,雖然生活過得清貧,他的精神世界倒還充實。
打擊接二連三
高臺留下名篇
超然臺名字清新脫俗,是蘇軾專門邀請弟弟蘇轍命名的。蘇轍深知兄長的性格和處境,於是就引用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的文意,將高臺命名爲超然臺,以示無往不樂、超脫凡世之意,也表達了自己對哥哥的期待。
孔子說:“四十不惑。”四十歲前後,蘇軾正在密州任職,這段時間,他經歷了人生的重重打擊,受當權者排擠,政治上事事不順,極爲艱難,對於這個滿腔抱負的才子來說顯然非常壓抑。同時,密州的年荒、民憂、政事、生活都很艱苦,使他勞心勞力,焦慮不堪。此外,他又剛剛經歷了喪母、喪妻、喪父的痛苦。俗話說“屋漏偏逢連陰雨”,接二連三的打擊,令他滿腹淒涼,這也正是弟弟蘇轍勸其“雖有榮觀,燕處超然”的深意。
蘇軾在密州期間,思想上開始由獨尊儒家轉向兼容釋道。蘇軾少年得志,才華橫溢,一直接受着傳統的儒家思想教育,以積極進取的精神步入仕途。當仕途坎坷時,在密州他重新思考人生,把佛老思想作爲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最終集儒釋道三家思想於一身,形成了他身處困境而能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蘇軾深愛此臺,親筆題寫“超然臺”三個大字,並作《超然臺記》,以記其事。他在密州寫下的一些名篇中,提及超然臺總是津津樂道。名垂千古的《水調歌頭》、登臺眺望密州寫下的《望江南》、在深冬登臺觀望雪景寫的《雪夜書北臺壁》,這些動人詩篇,都是在臺上所作,由此可見蘇軾愛臺之深。
文章憎命達,文學巨人在最失意的時候寫出了最好的作品。熙寧九年(1076年)中秋,蘇軾在超然臺飲酒賞月。每逢佳節倍思親,蘇軾面朝西遙望齊州,想念弟弟蘇轍。雖然齊州和密州相距不遠,但是陰差陽錯,兩年間,兄弟二人一直無緣得見。面對良辰美景,蘇軾更是感慨萬千,藉着酒意,寫下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的千古名篇。正如林語堂所言:“這首詞寫出之後,其他以中秋爲題的詞都可棄之不足惜了。”
儒家經學在密州源遠流長,同時佛家、道家在這片土地也比較盛行,在密州,蘇軾閒暇之餘把很多時間與精力放在了論禪、談玄和交遊上。此後的蘇東坡越發成熟、泰然。
重建超然古臺
傳承東坡文化
在密州,蘇軾留下了二百餘篇詩文,平均每三天就有一篇新作,他的思想感情、創作風格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藉着這些詩文,超然臺名聲大噪,司馬光、文同、張耒、李清臣等朝野碩儒名臣登臨超然臺酬唱附和,佳作頻出。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宋·蘇軾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相关参考
有人说中国过去的隐士,就是西方文化中自由主义者「”不同意”的主张,他不反对,反正个人超然独立,这是民主政治的自由精神。这个比方表明上看起来很对,实际上还是不大对,因为中国一般知识分子中,走隐士路线的人
如果翻清朝時期有關臺灣的文獻和檔案,會發現在後期有這麼一個詞頻繁出現——“分類械鬥”,自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此詞首次出現在臺灣鎮總兵柴大紀等人的奏摺中後,“分類械鬥”一詞漸漸成爲了駐臺官員上奏清
本文《從南京到臺北:蔣介石敗退臺灣真相始末》,主編:張同新何仲山,武漢出版社出版。1949年12月7日,蔣介石頒令,國民黨“政府”遷往臺北市。從此開始了其孤處一隅的統治時代。從4月22日南京失守起不足
施琅的歷史形象非常複雜,一般來講他是平定臺灣,促成國家統一的英雄。但也有人站在民族角度的立場,說他是背主求榮,投靠滿清的“大漢奸”,和吳三桂等人有的一拼。施琅是福建晉江人,少年棄文學武,17歲就跟隨鄭
新華社北京11月8日電(記者趙博)“方寸見金句——治國理政中的中華文化”臺灣篆刻精品展和“翰墨飄香——國粹藝術中的兩岸融合”書畫精品展8日在北京臺灣會館開幕。展覽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主辦,爲期3天
文/寂寞的紅酒1661年,由於在東南沿海戰事失利,南明大將鄭成功率部渡海擊敗荷蘭人,收復寶島臺灣。就在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第二年,鄭成功又策劃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遠征菲律賓。不過遠征菲律賓的計劃還沒有來得及
中國朝貢制度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演變成三種進貢行爲:一、朝貢,朝貢是別國向中國進貢,這一行爲體現了華夏傳統裏的外交關係。二、常貢、例貢,是指地方向朝廷進獻的貢品以及對貢品品種、數量和時間的制定。三
於希寧(1913—2007),原名桂義,字希寧,及長以字行。別署平壽外史,魯根、管龕、梅痴,齋號勁鬆寒梅之居。山東濰坊人。於家世代以翰墨著稱。詩文歌賦,傳名於後世者,不乏其人。擅國畫。原山東藝術學院名
於希寧(1913—2007),原名桂義,字希寧,及長以字行。別署平壽外史,魯根、管龕、梅痴,齋號勁鬆寒梅之居。山東濰坊人。於家世代以翰墨著稱。詩文歌賦,傳名於後世者,不乏其人。擅國畫。原山東藝術學院名
...护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而于瑾之所以在当时做出那样超然的选择,主要原因恐怕是,于谨并不是六镇军人出身,更不是武川镇军人出身。在一个六镇军人为主体的、一个武川镇军人为核心的西魏帝国。凭于谨这种出身,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