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決策的臺前幕後
Posted 斯大林
篇首语:生活可以五颜六色,但绝不能乱七八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抗美援朝決策的臺前幕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抗美援朝決策的臺前幕後
文章:人民網
朝鮮方面和斯大林的來信
朝鮮戰爭是1950年6月25日爆發的。戰爭一開始,北朝鮮方面打得很順利,朝鮮人民軍主力部隊很快推進到朝鮮半島南部,佔領朝鮮南部重要城市漢城,眼看整個朝鮮半島就要全部解放。但是,美國卻插一手進來,並且決定入侵朝鮮。9月15日,美軍的大部隊在朝鮮的仁川登陸,這使朝鮮人民軍最高統帥部意識到了所面臨的危險局面。
抗美援朝
美軍在仁川成功登陸後,一開始,朝鮮人民軍還打了幾次硬仗,但漸漸地就支持不下去了。金日成得知前方不利消息後,於9月28日召集了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會上對目前軍事形勢進行了討論,並最終認定,由於大部分人民軍主力未能撤回來,一旦美軍越過三八線,在北方的人民軍不可能進行有效的抵抗。因此,朝鮮面臨十分嚴重的危險局面。朝鮮黨中央政治局領導人決定,由金日成出面,給蘇聯和中國最高領導人各寫一封信,信的基本內容,就是要求蘇聯和中國動用軍事力量,直接支援朝鮮。
斯大林是在10月1日收到金日成的求援信的,當時,斯大林正在高加索黑海邊阿德列爾休養所療養。當天凌晨,蘇共中央給斯大林發來加急件,祕書打開後,見是一封急信,立即交給斯大林看,斯大林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這封信。這封信是由蘇聯駐朝鮮大使轉來的,署着金日成和樸憲永的名字。斯大林讀罷信後,陷入了深思。他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如果朝鮮人民軍失敗,北朝鮮就會落入以美國爲首的西方陣營手中,遠東的政治、軍事格局將立即改變,蘇聯的遠東地區會直接受到威脅。
斯大林意識到,蘇聯是決不能讓西方佔領整個朝鮮的。但是,蘇聯方面又不能和美國產生正面衝突。因爲蘇聯與美國有協議,蘇聯國內也正在進行大規模的建設。如果與美國發生正面衝突,對蘇聯是十分不利的。怎麼辦?斯大林想到了中國。
他知道,中國剛剛結束內戰,正處在經濟恢復時期,十分困難,但他也考慮到了中國在東北的利益:如果美國佔領了北朝鮮,將直接威脅中國東北地區,中國的東北重工業基地將不能順利進行建設,中國的軍事力量也會被吸住;而且,美國在進兵朝鮮的同時,也派艦隊佔領了臺灣海峽,這使中國不能順利實現其在南方的解放臺灣的軍事計劃。因此,斯大林認識到,朝鮮戰事,與中國的利益也密切相關。想到此,一個大膽的藍圖在斯大林腦海中出現,這就是:由中國出兵,進入朝鮮,直接支援朝鮮抗擊美國和南朝鮮軍隊,由蘇聯方面給裝備落後的中國軍隊提供較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彈藥。
打定主意後,斯大林坐下來,提筆給毛澤東和周恩來寫了一封信,斯大林在這封信中,非常客氣地用商量的口氣,向毛澤東提出了由中國直接出兵朝鮮的要求。斯大林寫罷,用加急件發至蘇共中央,由蘇共中央用電報加急發至蘇聯駐中國大使館,再由大使館翻譯成中文,轉給中共中央。
毛澤東從多方面考慮
斯大林的電報是經過蘇聯大使羅申送到毛澤東手中的,當時已經是1日的中午了。這個時候,金日成的特使樸一禹已帶着金日成和樸憲永的求援信到了中南海。毛澤東幾乎是同時收到蘇聯和朝鮮兩國首腦的來文的。毛澤東反覆地讀了斯大林和金日成的來電和來信後,又把朝鮮特使樸一禹請到住處,聽取了他對朝鮮戰況的介紹。之後,毛澤東讓祕書緊急把劉少奇、周恩來、朱德請到他的住處。劉、周、朱來到後,毛澤東把蘇聯和朝鮮兩國首腦的來文給他們看了,又向他們介紹了朝鮮戰局。四個人討論起來。
周恩來、朱德和劉少奇都對朝鮮局勢和中國出兵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總的來說,他們的意見是對出兵朝鮮有很大顧慮,認爲出兵對中國不利,因此,會上沒有就是否出兵問題達成一致意見,於是,毛澤東決定,第二天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邀請在京高級軍事領導人蔘加,再行討論。在10月2日下午召開的會議上,毛澤東曾經主張出兵朝鮮,並且認爲出兵朝鮮已是萬分火急,他鑑於林彪有病,提議要彭德懷掛帥。當然,這還要徵求更多人的意見,特別是彭德懷本人此時正在西安,沒有參加會議。但是,會議上的多數人不同意立即派兵進入朝鮮。大家對國內和國際局勢進行了認真分析,擺出了許多理由。毛澤東認爲,這些意見都很有道理,他不能不慎重考慮這些意見。
考慮到斯大林還在等迴音,毛澤東決定也用商量的口氣和斯大林探討一下這件大事。2日夜裏,毛澤東約見了蘇聯大使羅申,口述了一封電報。電報說:
“我們原先曾打算,當敵人向三八線以北進攻時,調動幾個師的志願軍去北朝鮮幫助朝鮮同志。但是,經過慎重的考慮,我們現在認爲,這一舉動會造成極爲嚴重的後果。
第一,靠幾個師很難解決朝鮮問題(我軍裝備極差,同美軍作戰無勝利把握),敵人會迫使我們退卻。
第二,最大的可能是,這將引起美國和中國的公開對抗,結果蘇聯也可能被拖進戰爭中來,這樣一來,問題就變得極其嚴重了。中共中央許多同志認爲,對此必須謹慎行事。
當然,我們不派兵援助,這對於正處在如此艱難境地的朝鮮同志來說,是十分不利的,我們自己也於心不忍;但如果我們出動幾個師,隨後又被敵人驅趕回來,並由此引起美國與中國的公開衝突,那麼我們的整個和平建設計劃將會被全部打亂,國內的許多人將會對我們不滿(戰爭給人民造成的創傷尚未醫治,人民需要和平)。
因此,目前最好還是剋制一下,暫時不出兵,同時準備力量,這樣做在與敵作戰的時機上會比較有利。
由於暫時的失利,朝鮮應該換一種鬥爭方式,進行游擊戰。”
毛澤東在電報的最後還進一步講:“我們將召開黨中央會議,中央各部門負責同志都將出席。對此問題尚未作出最後決定。這是我們的初步電報,我們想同您商量一下。如您同意,我們準備立刻讓周恩來和林彪同志飛到您休養地,同您討論這件事,並報告中國和朝鮮形勢。”
收到毛澤東的覆電,斯大林陷入了沉思。蘇聯雖然不害怕和美國一戰,但這個時候和美國打起來,顯然對蘇聯十分不利。斯大林堅信,中國和蘇聯都不願意看到整個朝鮮落入美國手中。他認爲,再和中國方面商議,中國是會同意出兵朝鮮的。他決定,召開政治局會議,議一下這個問題。
10月5日,蘇共中央政治局開會,專門討論朝鮮問題。斯大林講了自己的想法後,蘇共中央政治局成員都同意他的意見。會上形成了一致的意見:無論如何,必須避免蘇聯直接與美國發生衝突,即使是放棄朝鮮,蘇聯也不要和美國發生衝突。但是,又不能放棄北朝鮮,只有一個辦法:進一步勸說毛澤東改變主意,請中國出兵朝鮮,支持朝鮮人民軍把美國軍隊打回去。會議決定,由斯大林出面,再給毛澤東發一封電報,力勸毛澤東。電報稿在會上就起草好了,經過政治局主要成員審過後,當天就發給了毛澤東。這封電報的主要內容,就是力陳由中國出兵對維護中國國家利益是十分有利的理由。電報中說:
“我之所以向您提出派兵去朝鮮的問題,而且至少而不是至多派五六個師,是基於以下幾點國際方面的考慮:1.如朝鮮事件所表現出來的那樣,美國目前還沒有爲發動一場大規模戰爭作好準備;2.軍國主義勢力尚未在日本死灰復燃,它沒有能力向美國人提供軍事援助;3.有鑑於此,美國將不得不在朝鮮問題上向有盟友蘇聯爲後盾的中國作出讓步,將不得不接受就朝鮮問題進行調停的條件,這些條件會對朝鮮有利而不至於使敵人把朝鮮變成它的軍事基地;4.由於相同的原因,美國將被迫放棄臺灣,被迫放棄與日本反動派的單方面和約,放棄復活日本軍國主義的活動,放棄其欲變日本爲它在遠東的軍事基地的企圖。”
斯大林在電報中進一步指出,如果中國消極地等待,那中國就不僅得不到這些讓步,甚至連臺灣也得不到,美國人會把臺灣作爲它的一個基地。斯大林說:“如果戰爭是不可避免的話,那就讓它現在來吧,而不是拖到幾年之後,因爲到那時,作爲美國的盟友的日本軍國主義將會復活,美國和日本將會在亞洲大陸上得到李承晚的朝鮮這樣一個現成的基地。”
接到斯大林的再次來信,毛澤東考慮得很多。他從更廣闊的角度,考慮了中國出兵朝鮮的問題。從目前掌握的材料來看,毛澤東當時考慮的是相當多也相當深遠的,他既考慮到了中朝所面對的現實,更考慮到了中朝兩國在歷史上的關係。毛澤東考慮到了中朝之間的地緣政治關係。
從地理上看,朝鮮半島與中國地理相連,在政治上一直存在密切關係。1894年,日本侵略朝鮮,中日之間爆發了一場大戰,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甲午戰爭。結果,中國戰敗。1895年3月,中國和日本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之後,中國同朝鮮的關係完全停止。21年後,日本又製造事端,發動了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1937年,日本全面侵略中國。歷史事實證明:日本的目標,就是利用朝鮮作跳板,最終發動侵華戰爭。
中國共產黨與朝鮮勞動黨結下的傳統友誼,也是毛澤東考慮出兵朝鮮的重要因素。不僅如此,兩黨之間還有許多特殊關係。朝鮮共產黨建立後,主要是在中國境內開展活動,他們的活動,不光是得到中國共產黨的支持,而且許多重要活動,是在中國共產黨統一佈置下進行的。朝鮮共產黨中許多人,特別是領導人,大多數加入過中國共產黨。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一批朝鮮共產黨人到了延安,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後來擔任朝鮮內務相的樸一禹就是其中的一個。在中國抗日戰爭後期以及解放戰爭期間,大約有10萬名朝鮮人蔘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
在中國解放戰爭初期,東北是共產黨與國民黨軍事較量的主要戰場。國民黨軍隊佔領了大城市並控制了交通線,給當地的共產黨武裝以極大的壓力。面對這種形勢,1946年6月中共中央東北局決定把北朝鮮作爲東北部隊的戰略後方與供應基地。當年6月,東北局委員朱理治和蕭勁光赴平壤,在北朝鮮建立了東北局特別辦事處。其主要任務是:把傷病員和重要的戰略物資轉移到北朝鮮;通過北朝鮮維持中共北滿與南滿軍隊之間的交通與聯絡;從北朝鮮尋求援助及採購戰爭物資。1946年7月,南滿的中共軍隊把大約2萬噸的戰略物資轉移到北朝鮮。這一年冬天,在東北的國民黨軍隊實行“南攻北守、先南後北”的作戰方針,以絕對優勢兵力向南滿解放區連續進攻,先後佔領了安東、通化等城市。南滿共產黨軍隊爲了集中兵力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又主動放棄了一些地方,所以,解放區逐步縮小,到這年年底只剩下臨江、撫松、長白等縣,其他都變成了游擊區。國民黨軍於1947年春繼續向臨江地區發動進攻。中共東北野戰軍南北夾擊,終於打敗了國民黨的軍隊。東北戰史上說的“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就是指這時的情況。在這期間,在中共“讓開大路、佔領兩廂”的方針下,朝鮮又成了東北戰場同關內交通聯絡的重要通道。
不僅如此,朝鮮還爲東北中共軍隊提供物質與人員援助。許多朝鮮的志願人員參加了中共領導的解放戰爭。在人員方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中的三個精銳師(一五六師、一六四師和一六六師)主要由朝鮮戰士組成。在物資方面,1946年至1948年,朝鮮向中共提供2000車皮日本人留下的戰爭物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又緊隨蘇聯等國家之後,同新中國建立了正式外交關係。建交之後,兩國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關係。
可以說,中朝兩國是山水相連、脣齒相依的。另外,毛澤東也考慮到了當時的國際政治形勢。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逐漸劃分爲以美國爲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爲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新中國成立前後,毛澤東多次強調,在當前的國際局勢下,中國只能堅定地站在蘇聯等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國家一邊,不能站在美國一邊,也不能走中間道路。朝鮮戰爭爆發後,蘇聯限於種種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不便直接與美國刀兵相見。因此,便積極支持中國出兵朝鮮。
毛澤東在做出出兵朝鮮的決策之前,反覆考慮了以上這些因素,他十分重視中朝兩國歷史上形成的山水相連、脣齒相依的地理、政治關係,更重視中朝兩黨歷史上形成的並肩作戰的傳統友誼,因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的思想傾向仍然是要出兵援朝。他當然也知道中國出兵援朝面臨的困難,當會上大家把這些困難擺出來之後,毛澤東說了這樣一段話:“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不管怎麼說,別人要亡國了,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麼說,心裏也難過。” 彭德懷後來回憶說:“我把主席的話,反覆唸了幾十遍,體會到這是一個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相結合的指示。‘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如果不把它同朝鮮處於危急時刻聯繫起來考慮,那就是民族主義而不是國際主義者。我想到這裏,認爲出兵援朝是正確的,是必要的,是英明的決策,而且是迫不及待的。我想通了,擁護主席這一英明決策。” 可見,毛澤東的這番話,深深地影響了彭德懷,實際上,這番話不僅影響了彭德懷,也影響了政治局許多人,可以說,毛澤東的這番話對中共中央做出抗美援朝的戰略決策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毛澤東最後下了決心
毛澤東是務實的,他考慮到了中國軍隊在實力上不如美國軍隊,因此,他當時很希望蘇聯方面能夠給中國軍隊以武器等方面的支持,特別是希望得到蘇聯空軍的支援,以爭取制空權,保證中國入朝作戰的地面部隊順利推進。但是,蘇聯在軍事裝備和空軍支持這兩個方面,態度都不明朗,遲遲不做出承諾。此時的毛澤東,從中國長遠的國家安全考慮,從中國與朝鮮的脣亡齒寒的特殊關係考慮,從中國的國際主義義務考慮,已經下了這樣的決心:即使蘇聯方面不給中國武器裝備和空軍支援,中國也要派兵入朝作戰。
毛澤東的這個決心,從10月4日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可以得到證明。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明確表示:我們要派兵入朝作戰,我們在爭取蘇聯方面支援我們,但即使沒有蘇聯的支援,我們也要派兵入朝。我們不能看着朝鮮亡國不管。
但是,毛澤東對蘇聯的支援,還是採取積極爭取的態度。他當然認識到:有了蘇聯的支援,中國軍隊入朝作戰後,戰鬥力會大大增強,困難會小一些,而且,中國軍隊現代化的進程將會加快。據彭德懷回憶:10月4日那天,他從西安飛赴北京參加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會後,毛澤東和他有過一次長談。談話中,彭德懷說:“蘇聯完全撒手,我們裝備差得很遠,只好讓朝鮮亡國,是很痛心。”毛澤東向彭德懷提出這樣的設想:如果蘇聯援助得多一些、快一些,我們的裝備改善得好一些,這場仗是不是能打?彭德懷反覆考慮後肯定地表示:這不是沒有可能的,問題在於這種援助能夠到什麼程度,空軍能掩護到什麼程度,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可以同美國軍隊較量一下。得到彭德懷這樣的回答,毛澤東十分滿意。他明確提議,有關蘇聯援助的問題,由周恩來去蘇聯與斯大林商量解決,出兵的準備繼續做,由彭德懷來擔任志願軍的司令員兼政委。10月5日下午,中央政治局繼續在頤年堂開會,對是否出兵援朝再次進行討論。在發言中,彭德懷講了自己的觀點: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如讓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臺灣,它要發動侵略戰爭,隨時都可以找到藉口。如等美國佔領了朝鮮半島,將來的問題更復雜,所以遲打不如早打。彭德懷發言後,毛澤東站起來,堅定地說:“彭老總說得好!我們出兵參戰的困難確實很多,但是,朝鮮是中國的友好鄰邦,中國人民不能眼看着美國侵略者對其肆行踐踏而置之不理;脣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我們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中國出兵援朝的決策,就在這次會議上定下來了。
毛澤東曾考慮出兵限度問題
毛澤東在出兵朝鮮問題上,曾經有一個考慮基點,這就是:如果美軍不越過三八線,中國也派兵,但只擺在鴨綠江一線或者北朝地區,作爲朝鮮人民軍的戰略支持力量,而不與美國軍隊正面交戰。早在朝鮮戰爭爆發之前,毛澤東就對來訪的金日成說,一旦朝鮮境內爆發戰爭,我們打算在鴨綠江邊擺上三個軍,帝國主義如果不干涉,沒有妨礙;帝國主義如果幹涉,不越過三八線,我們也不管;如果過了三八線,我們一定打過去。
顯然,毛澤東考慮了中國出兵朝鮮的限度問題,並且把這個限度講得十分清楚:美國越過了三八線,中國軍隊必然打過去;美國軍隊不越過三八線,中國就不參戰。這一點,從朝鮮戰爭爆發初期中國的反映也可以看出來。朝鮮戰爭爆發,特別是美國第七艦隊進入臺灣海峽後,新中國立即作出強烈反應。除了聲援朝鮮,還對美國干涉中國內政,插手中國臺灣事務給予憤怒的聲討。但在此時,毛澤東還不想牽涉進這場戰爭中去而打亂自己原定的工作部署。如下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1950年6月30日,即朝鮮戰爭爆發5天之後,中央人民政府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在中國大陸展開了大規模的土地改革運動。同一天,毛澤東、周恩來聯名簽署了《關於人民解放軍1950年復員工作的決定》,開始大規模削減中國軍隊員額。當時有人建議,朝鮮戰爭爆發,東北地區受到威脅,是否停止軍隊復員,讓現有軍隊轉入戰備。周恩來的回答是:對朝鮮戰場的情況,總參謀部、外交部要密切加以注視,而復員工作仍按原計劃進行。由於朝鮮戰局的變化,毛澤東也不得不預先作好準備。7月13日,中共中央決定成立東北邊防軍,加強東北邊防。周恩來對此有一個說法:寧可“備而不用”。從歷史情況來看,1950年8月下旬之前,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的主要注意力,仍主要是放在土地改革和國內經濟建設上。
到8月下旬,朝鮮戰局惡化,毛澤東產生了深深的憂慮,此時,他才考慮了出兵朝鮮的問題。周恩來在8月25日召開的第47次政務會議上說,朝鮮戰爭拖長的可能性增加了。周恩來講這句話之後的第二天,他就召開了檢查和討論東北邊防軍準備工作的會議。在這次會上他指出:“我們對於朝鮮,不僅看作兄弟國家問題,看作與我東北相連接有利害關係的問題,還應看作是重要的國際鬥爭問題。”要設想戰爭的長期化,要考慮到出國作戰的問題。“如果出國作戰的話,主要對象是美帝國主義”。
9月15日,美國軍隊在仁川登陸,並且迅速向朝鮮北方推進,朝鮮人民軍有被美國軍隊全部消滅的危險,朝鮮亡國在即。毛澤東把注意力轉向了朝鮮。那個時候,毛澤東每天都站在朝鮮半島地圖前,久久思索,他頻繁地找中共中央領導人和高級軍事領導人商議,和周恩來商議的時候最多。顯然,毛澤東此時開始考慮了出兵朝鮮的問題。毛澤東和周恩來商議後決定,先派人到朝鮮瞭解情況。9月17日,中央軍委派遣一個5人小組隨柴軍武赴朝瞭解情況,同時熟悉一下朝鮮戰場的情況。9月22日,中國政府在公開聲明中表示:“居留中國的朝鮮人民有權力回去保衛祖國。”這個聲明一方面表示中國人民堅決支持朝鮮人民與美國進行鬥爭,一方面也警告美國,不要越過三八線進犯朝鮮北部。
毛澤東還考慮並實施了這樣的方案:通過第三國,向美國表示中國的意圖。這個第三國,毛澤東和周恩來選定了印度。印度奉行不結盟政策,同東西方兩大陣營都保持着聯繫。朝鮮戰爭爆發後,印度總理兼外長尼赫魯曾經積極調停。他在徵得中國的意見後,曾分別致函斯大林和艾奇遜,以協調蘇、美立場,消除分歧。考慮到這個背景,毛澤東和周恩來決定,通過印度向美國傳話。9月25日,聶榮臻奉命會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從目前查到的記錄材料看,此次會見,雙方談話中很重要的內容就是中美關係。
談話結束後,尼赫魯立即將中國方面的態度轉告給美國政府。但美國國務院研究後認爲,這只是中國恫嚇威脅的宣傳而已。9月29日,印度方面向中國政府轉達了美國的態度。中國方面做出了強烈迴應。30日,周恩來在慶祝新中國成立一週年大會上發表講話時指出:“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是爲了保衛和平,從不也永不害怕反抗侵略戰爭。中國人民絕不能容忍外國的侵略,也不能聽任帝國主義者對自己的鄰人肆意侵略而置之不理。”各國記者立即向全世界報道了周恩來的講話。10月1日,《人民日報》也全文發表了周恩來的講話。
10月3日,南朝鮮軍隊在東海岸越過三八線向北推進了15公里。美國軍隊也在沃克將軍的指揮下,越過了三八線,向北推進。毛澤東於當天得知這個消息後,立即和周恩來一起商議了對策,並且下決心出兵朝鮮。當天凌晨1時,周恩來緊急召見潘尼迦,向他鄭重說明中國政府對待朝鮮戰爭的嚴正立場,即美國軍隊不能越過三八線,如果越過,中國肯定派兵入朝。
印度方面很快就把中國的態度轉告了美國和英國,但是美英兩國顯然無視中國的立場和態度。
越過三八線,實際上是美國的既定軍事目標。從目前美國方面已經解密的材料中可以看到:9月27日,杜魯門已經給麥克阿瑟發出了正式的命令:“你的軍事目的是摧毀北朝鮮的武裝力量。爲達此目的,授權你在朝鮮的三八線以北進行軍事行動,包括兩棲登陸和空降或地面行動。”
當中國的警告傳到美國後,一向輕視中國的美國最高決策者們,並沒有把這當作一回事。杜魯門甚至懷疑,周恩來的警告可能是一種宣傳策略。美國國務院遠東問題專家亞歷克西斯·約翰遜認爲,周恩來發出的信息“無疑含有極大的虛張聲勢的成分”,只是出於謹慎考慮,他建議在三八線以北只使用南朝鮮軍隊,聯合國的空軍和海軍只提供軍事支援。艾奇遜則認爲,周恩來的聲明是蘇中試圖迫使聯合國撤軍所做的努力的一部分。
對於中國的決心,美國決策者做出的決策是:萬一“在朝鮮的任何地方發現中共公開或祕密部署的主力部隊”,只要“有獲勝的機會”,仍可以繼續行動;但是,除非得到華盛頓的授權,否則不得對中國境內的目標採取行動。顯然,美國認爲,中國不會出兵朝鮮。他們當然不瞭解毛澤東,更不瞭解:毛澤東一旦下了決心,就會以鋼鐵般的意志去行動。
周恩來後來的回憶,也講過毛澤東出兵朝鮮的底線問題,他說:“當時,我們發表政府聲明,警告美國不要越過三八線,進逼鴨綠江,否則,中國決不能置之不理。美國不聽。這時,我們再次警告。除這兩次公開警告,我們還正式通過印度向美國提出過。當時,印度相信我們的警告,勸美國要謹慎。美國不聽,一直進逼鴨綠江,逼我們到牆角,我們才進行抗美援朝。”
10月7日,美國再次操縱聯合國通過了“統一”朝鮮的決議。10月8日,中國方面已經獲悉:大批美軍越過了三八線,第二天,麥克阿瑟發出了向平壤進攻的命令。毛澤東所設定的不出兵朝鮮的底線已經被美國突破。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已經不可能了。正如彭德懷後來所回顧:“美軍一過三八線,我就知道不打不行了。”
10月8日,毛澤東發佈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命令:“爲了援助朝鮮人民解放戰爭,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們的進攻,藉以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着將東北邊防軍改爲中國人民志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志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
從此,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打響。
相关参考
鄧超不拍戲要轉型幕後?最近,有傳鄧超現在開始專註於做自己的公司了,加上他這幾年影視作品也不多,鄧超被質疑是想要轉型幕後,引起熱議。鄧超一直不甘心做一個演員,特別想做導演拍出代表作,目前是把一部分重心放
「涿鹿之戰」是奠定中華文明的一戰,傳說蚩尤帶著81個銅頭鐵腦刀槍不入的兄弟與黃帝展開大戰,戰爭中雙方互請「神仙」助陣,神器頻出,最後黃帝在九天玄女等神仙的幫助下勝出一統天下,最後功德圓滿乘龍升天。你有
(老照片)蔣介石敗退後1950年的臺灣影像進城賣菜的鄉村女人。學者和他身後的道教創始人老子畫像。備戰。兵工廠。春節舞龍。軍號手。軍訓。木筏上的三個兒童。山西王閻錫山。山西王閻錫山。臺灣西海岸,備戰。
戴朵花組合屢破謊言終揭318案真相,幕後大佬表面君子實則大惡
最近追的兩部劇相繼大結局,一部是張譯領銜的《重生》,另一部則是李佳航主演的《獵心者》。這兩部劇集都是破案題材的劇集,但氣質迥異,看的過程中觀感自然也大不同!《重生》是一部冷峻嚴肅壓抑的懸疑劇,重點是個
前言:早在秦朝時,大軍征服百越諸部族後設立了三郡,越南就成爲了我國的一個省,後來雖然脫離我國獨立建國,但歷朝歷代均爲我國的藩屬國。所以在古代,漢語是越南的民間和官方語言,漢字是越南的書面語言。但是在1
日據時期的臺灣舊照,圖3教室掛着日本地圖,圖8成功進化爲日本人
日本佔領臺灣時期,也是非常注重教育,他們希望能夠改變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但是要改變幾代人的思想,那是需要時間的,而且難度也非常大。圖爲蕃社教師和學生。在當時的臺灣,學生們學的東西也是被嚴格控制的。圖爲
決策出兵前,韓侂胄奏請宋寧宗,重新任用一些在籍的官員韓侂胄出兵伐金,政治上思想上的準備是充分的,但軍事準備卻很不足。自孝宗朝的符離兵敗後,南宋軍隊已多年沒有作戰了。如辛棄疾這樣堅持抗戰的將領,抗金投宋
劉邦早年間不過是個不學無術的混混,後來恰逢趕上了秦末大亂世,機緣巧合之下又被逼造反。但誰能想到後來他竟然能攻克鹹陽,打敗項羽,建立大漢王朝成就一番霸業。對於劉邦的成功,後世之人更多的是將其原因歸功於劉
明清之間的戰爭,明朝前期那可是占據着絕對優勢。可以說明朝大將如雲,軍隊戰斗力強悍。可是貪上了一群昏庸無能,毫無經驗又好大喜功的皇帝,導致每次好好的戰機卻被昏庸的統治者所破壞。我可以這樣肯定的說,明朝滅
明清之間的戰爭,明朝前期那可是占據着絕對優勢。可以說明朝大將如雲,軍隊戰斗力強悍。可是貪上了一群昏庸無能,毫無經驗又好大喜功的皇帝,導致每次好好的戰機卻被昏庸的統治者所破壞。我可以這樣肯定的說,明朝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