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前排士兵明知道必死,爲何還甘願站在第一排

Posted 士兵

篇首语: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打仗前排士兵明知道必死,爲何還甘願站在第一排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打仗前排士兵明知道必死,爲何還甘願站在第一排

編者按:在古代冷兵器戰場上,交戰雙方排成整齊的軍陣,相互衝擊、擠壓、碰撞。排在軍陣前列的軍人一般首先承受攻擊,往往傷亡率要比後排的要高得多,尤其是騎兵衝擊軍陣的時候,高速相撞更是慘烈無比,很可能雙方前幾排士兵都會全部陣亡,在一些寫實的冷兵器戰爭電影常有類似的場面。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同爲士兵,爲什麼有的在前?有的在後?是根據一定原則安排還是純粹隨機的?前列士兵爲什麼明知危險還甘願站在第一排?

▲影視劇裏騎兵衝陣的場面

一般來說,由於軍隊兵員素質參差不齊,指揮官大都是把裝備精良、戰鬥經驗豐富的精銳老兵安排在前排。十九世紀英軍在阿富汗作戰時,英國人就發現,敵軍在衝鋒時都是由幾十名戰鬥力最強的士兵打頭陣,剩下的部隊緊隨其後。只須集中火力將這幾十人消滅,剩下的敵軍無論數量再多都會潰散。

▲精銳部隊打頭衝鋒

古代中國軍隊也是這樣,“(謝)玄募驍勇之士,得彭城劉牢之等數人,以劉牢之爲參軍,常領精銳爲前鋒,戰無不捷,時號北府兵。”(《資治通鑑》)西夏“得漢人勇者爲前軍,號‘撞命郎’。”(《宋史·外國傳二·夏國下》)。也就是說,古代軍隊中前排士兵一般都是戰鬥力比較強的精銳,一般的士兵想去還去不了。前排士兵至少是見過大場面的,看到敵人氣勢洶洶而來,也不會撒丫子就跑,具備最基本的職業道德。

▲作戰中的北府軍

▲萬箭齊發

而且,古代戰爭弓弩對射是常態,雙方軍隊中真正能直接近戰的機會不多。交戰時通常都會先用弓弩進行遠程射擊,或者封鎖包圍,等待對方糧草斷絕,不會輕易的投入正面對決。一場大的會戰中,這種封鎖、騷擾、試探可能佔據大部分時間,真正的決戰反而很短暫。因此大部分情況下,士兵承受的傷害主要來自弓弩等遠程武器。在弓箭遠程拋射覆蓋下,無論前排後排,中箭機率都是一樣的。而前排士兵通常防護的更好,相對也較爲安全。

▲遊牧民族騎射

除此之外,軍陣在作戰中根據實際需要經常變換隊形,比如羅馬軍團就分爲三線橫列,根據戰場情況交替作戰,古代騎兵在衝擊時也分爲很多小隊進行輪番衝擊,很少出現只靠同一批人放在前排打滿全場的情況,畢竟連續作戰人和馬都要休息。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家的活命機會都是均等的,既然輪到自己也沒什麼怨言。

▲羅馬軍隊隊型變換示意圖

而且通常情況下,一支獲得過多次勝利的精銳部隊對擊敗敵人有強烈的信心,戰爭史上有名的一些善於正面對抗的兵種,如馬其頓方陣、瑞士方陣等等,在職業生涯的絕大部分時間裏,和敵軍正面衝撞都沒有輸過,甚至產生過極爲懸殊的傷亡比。無數次經驗讓他們相信,只要保持整齊的隊形絕不動搖,最後失敗的一定是敵人,這種情況下自然沒有任何逃跑的理由。

▲馬其頓方陣作戰

戚繼光說過,戰爭有算定戰、捨命戰、糊塗戰三種情況,以上說的是算定戰。如果打起來後敵方也很強悍,雙方勢均力敵,大概就相當於戚繼光所說的死命戰。在這種情況下,有經驗的老兵都明白只能硬挺下去,一旦己方堅持不住先崩潰,唯一的結局就是被敵人單方面屠殺。

▲影視劇裏戚家軍作戰場面

當然,以上所說都是上得了陣、殺得了敵的,平均水平線以上的職業軍隊。但在人類大大小小無數次戰爭中,很多時候戰爭的主角是毫無作戰經驗的業餘選手。他們無法準確預測戰爭的勝負,可能僅僅從人數對比上判斷敵我力量的對比,可是視覺有時候會騙人的,所謂草木皆兵的典故正是這個道理,善於用兵的將領往往會利用這一點。

▲草木皆兵

精銳部隊不是天生的,如何才能把普通軍隊打造成精銳部隊?而且怕死是人本性,精銳老兵如果面對必死的局面,也可能會權衡利弊,產生逃跑的念頭。如何才能把士兵牢牢約束在軍陣前列?說到底還是要靠嚴明的軍紀。所謂軍紀嚴明,無非是厚賞和重罰。

▲手持敵軍首級的士兵

軍中常見賞賜一般有斬首、斬將、奪旗、先登等事由,在許多朝代,斬獲敵人首級所得賞賜都是極爲豐厚的。秦法以首級論功,斬獲敵軍甲士首級一枚,加爵一級。明朝也採用此法,“宣德九年,定南方殺滿賊例:凡斬賊首三顆以上及斬獲首賊者,俱升一級;斬首二顆,俘獲一二人,斬從賊首一顆以上及目兵兵款有功者,俱加賞不生。”(《武備志》)

▲戚繼光鴛鴦陣

戚家軍斬首一級賞銀三十,這在當時絕對算一筆很大的財富了。站在前排的士兵,割取敵人首級的機率自然要大得多,然而這樣也會造成一些混亂,“凡臨陣的好漢,只有數人,每斬獲首級,常是數十百人叢來報功,再不想你一起人退來報功,使衆兵相望誤認是敗走,大家都走了”。(戚繼光《紀效新書》)爲了不讓別人搶功,混戰中前排士兵往往持人頭退到後面報功,導致全軍敗走。

▲先登死士

雖然戚繼光後來制訂軍法嚴禁此類事情發生,如另有專人割人頭,斬首數算全隊功勞等,可是不可否認,在之前漫長的歲月裏,搶人頭領軍功是那些最彪悍的士兵站在前排主要驅動力之一。除了厚賞斬首之外,戰場上奪旗、攻城時先登都能得到極爲優厚的賞賜,“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宅。”(《韓非子》)萬曆援朝明軍攻打平壤時,李如鬆開出賞格,第一個登城的賞銀五千兩。

▲中原王朝軍隊列陣對付遊牧騎兵

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如此優厚的賞賜足以讓人趨之若鶩了。不過話又說回來,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大部分時間還是需要有人當肉盾,抵擋騎兵的強力衝擊,這時好像也沒什麼獲得賞賜的機會,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要錢不要命的。

▲轅門斬首

真正讓士兵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敢擅離職守的,還是嚴酷的軍法。宋朝軍法規定“臨陣,非主將命,輒離隊先入者,斬。”明朝戚家軍軍法規定,“凡一人對敵先退,斬其甲長。若甲長不退而兵退,陣亡,甲長之家從厚優恤,餘兵斬首。”在這種情況下,逃跑基本上必死,拼命還有一線生機,就算陣亡了,家屬還能得到優厚的撫卹,畢竟這筆帳是人人都會算的。

▲宋金郾城大戰

總而言之,在厚賞與嚴苛軍法的刺激與約束下,士兵在戰場上只能絕對服從軍令,不論被安排在什麼位置。經過嚴酷戰爭考驗活下來的,漸漸都成了經驗豐富的百戰精兵。一般的戰鬥絲毫不能讓他們動搖半分,就算遇到強大的敵軍,也只有咬緊牙關堅持到底,直到有一方的戰鬥意志徹底崩潰。所以古代打仗最容易出現的情況就是一方越打越順,因爲戰敗的一方總要拿相對菜鳥的新部隊去對抗戰勝一方已經富有戰鬥經驗的老兵。其結果只是幫助其增加經驗值與士氣還有信心。當然,如果一支強軍在某次會戰中傷亡慘重,也很容易一蹶不振,因爲核心的、能站在第一排的骨幹老兵沒有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南冠兒,任何媒體或者公衆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关参考

古代打仗:明知前排必死,为何士兵还抢着上

文|知更晓打仗,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九死一生,危险至极的事情。古时候作战,虽然没有现代的军火弹药,但也是死伤惨重,尤其是队伍中站在第一排的士兵最容易送命。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士兵甘愿

打仗時第一排的士兵明知會死,爲何還要往前衝

古代打仗可以說是必不可少的,戰爭也是講究排兵佈陣的,並不是莽撞的一堆人混打,那麼無論是在平地上還是攻城戰只要打仗就會有犧牲。而在打仗的時候,第一排的士兵死亡率幾乎爲百分之百,不管是新兵還是老兵,都知道

第一排的士兵明知必死,为何还抢着上

和平是人类共同呼吁的主题。和平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途径,而战争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让人类停滞不前。在数百年前的中华大地上,战争不断的持续着。战争伴随着王朝的更迭,伴随着人口的锐减。古代战争是近距离作战,

战争中冲在前排的士兵几乎必死,为何还有人义无反顾地冲锋

很多人平常都会很疑惑,会问出上述的问题,在我看来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个军纪和军功的作用,另一个是时代因素的影响。军纪军功的作用首先不论在各个时代,军纪和军功是保障战场军令执行的必要前提。中国古代《

古时候打仗,士兵明明知道冲在最前面死亡几率大,为何还争着冲

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战争的排场,士兵们骁勇善战,络续的攻城掠地。然则若是真的在古代,士兵们为什么明知是九死平生,还这么有勇气去向前冲锋陷阵。尤其是在前排的士兵们,岂非他们真的不怕牺牲

古时候打仗,士兵明明知道冲在最前面死亡几率大,为何还争着冲

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战争的排场,士兵们骁勇善战,络续的攻城掠地。然则若是真的在古代,士兵们为什么明知是九死平生,还这么有勇气去向前冲锋陷阵。尤其是在前排的士兵们,岂非他们真的不怕牺牲

第一次世界大戰遭受重創的德國,爲何還要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所有人都以爲這是一次速戰速決的戰爭,但技術的革新把所有國家都拖進了泥潭。到戰爭結束的時候,有四個帝國因爲自己的失敗而徹底涼涼,其中最不服氣的,當屬德國。即使以當時的角度來看,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爲何還要堅持撤軍呢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爲何還要堅持撤軍呢?專家:不撤全軍覆沒提到《三國演義》很多讀者都是耳熟能詳倒背如流,在三國中也出現了很多的足智多謀的謀士。其中小編認爲佼佼者,是諸葛亮和他的死對頭司馬懿了。而在小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爲何還選擇撤軍

導語:世人提到空城計,都會爲諸葛亮暑期大拇指,就連近代大文豪魯迅先生都怒贊諸葛亮,說他的智慧近乎妖。兩千五百人對敵十五萬大軍,實力懸殊近乎百倍,如果不是有過人的智慧和氣魄,又怎能嚇退司馬懿大軍。那麼,

古代士兵打仗到底吃的是什么 基本上都吃什么

对古代士兵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时候经常会打仗,真正处于和平的时期真的是很少。就比如说三国时期,那是群雄逐鹿天下的时候,可以说是个乱世,那是常年的征战,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