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高力士墓今貌

Posted 李白

篇首语: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代高力士墓今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代高力士墓今貌

2014年8月23日下午豪雨中尋訪高力士墓:荒冢一堆草沒了

修葺中的高力士墓墓道

2014年8月23日下午,我尋訪完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沿著蒲城縣保南鄉山西村力士路又尋訪到一生一世陪伴唐玄宗的太監高力士墓。這時突然天降大雨,直如瓢潑。害得我下車在豪雨中跋涉到不過十米開外的高力士墓道時,已經弄得滿腳泥濘,鞋襪盡溼。這是不是高力士寂寞了太久太久的感動之淚?

而今高力士墓僅剩一塊簡陋的黑色石碑——墓碑與“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碑合為一體的橫臥長方形石碑,正中有字跡模糊的隸書“高力士墓”四個大字。石碑後就是荒蕪已久的高約五米的高力士墳包。也正是這塊簡陋的黑色石碑,我們知道了,早在1992年,高力士墓就確定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1年,在墓地發現了早在二百多年前斷裂丟失的高力士原墓碑下半截,與更早發現的上半截相接成通高4米的全碑,很有研究價值。但是我在現場沒有看見這塊原墓碑。不僅如此——

唐大曆十二年(公元777年),唐代宗李豫為追念高力士侍奉爺爺唐玄宗李隆基的功勞,特立《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高公神道碑》予以表彰,碑文記述了高力士的身世。全碑高4米,寬1.5米,此碑現存蒲城縣文廟(亦即蒲城縣博物館)內。由於尋訪高力士墓返回縣城已是傍晚時分,文廟下班關門了,我也沒看到。於是在文廟前留影一張,表示我到過文廟,不得其門而入。雖然高力士的神道碑沒有看見,但我事前看到了1999年10月31日《華聲報》的報道:

“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與渭南市文物局組織的聯合考古隊,對一千多年前唐玄宗李隆基泰陵的陪葬墓——唐代宦官高力士墓進行的搶救性考古發掘日前已經結束,清理出土墓誌蓋、墓誌及其他文物二百多件。

高力士墓位於陝西蒲城縣保南鄉山西村,今年七月下旬開始搶救性考古發掘。墓道口距現今地面約一米。墓道兩邊有對稱的六個壁龕,裡面存放有陶俑、陶動物等。墓道和甬道兩邊壁上繪有壁畫,可惜破損嚴重。墓室平面呈正方形,長、寬各四米,高六米。墓室內西邊為石棺床,上置石棺已被打碎。在墓室東側發現了儲存比較完整的墓誌蓋和墓誌。墓誌為青石質,長113釐米、寬79釐米、厚16釐米,正面刻有銘文近二千字(施注:不確,應為1417字)。志文為潘炎所撰,文采華麗,詳述高力士一生;碑刻為唐代書法家張少悌所寫,字型楷行並茂。專家稱,高力士墓誌的出土可補史料之闕,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這次挖掘高力士墓,共發現四個天井——我在五年之後也看見了這四個朝天洞開的天井。其中墓道長達41米,寬1.5米(我拍下了照片)。在墓道兩邊有對稱的六個壁龕,內有陶俑、動物俑。第一對壁龕前出現第一道青磚封門,封門的西側被砸碎推倒了,專家推測乃早期盜墓賊所為。

在第一道封門之後5.5米處,出現第二道封門,也由青磚封固,西側同樣被砸碎推倒了。再向裡面挖進近一米處即是墓門——石門高1.47米,寬1.15米。拱頂高0.58米。這時的石質墓門已經開啟——一扇門扉在門檻裡,一扇門扉在門檻外:

“墓門分別由門習額、門循、門扉、門檻組成。門額呈半圓形,上面線雕雙鳳。門楣上線雕龍鳳呈祥圖案。兩扇門扉厚度約0.15米,分別線雕相對而立的一對文臣武將影象。這對文臣武將究竟是否神話傳說中的門神,尚待文史專家進一步考證。墓門至墓室之間的通道叫做甬道,甬道長35米。甬道和墓室底部用方磚鋪地,頂部用磚券頂。墓室為邊長4.3米的正方形磚室,第一層高約2.55米,第二層向上延伸,逐步過渡為穹隆拱尖頂形,可見當年的建築工藝已相當高超。”

應該說,這次搶救性挖掘,除了找到高力士的頭骨天靈蓋、牙骨及右腿骨等數塊遺骨外,發現高力士的墓誌銘是最大的收穫。當然,隨高力士陪葬的金銀珠寶全部被盜墓賊盜走了。

2014年8月,為預防倒塌,陝西省又斥資109萬元,對高力士墓的墓道進行加固。我去時親眼看見加固工程已經開工,工人在豪雨中也不停歇,趕在下半年完工後對外開放。為此我也特意拍照備存,予以證實。

豪雨中仍在修葺中的高力士墓墓道

平心而論,高力士對唐玄宗確實是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唐寶應元年四月五日(公元762年5月4日),太上皇李隆基在長安太極宮神龍殿孤寂駕崩,享年78歲。被唐肅宗李亨(唐玄宗第三子,與父皇不睦)流放到巫州(今湖南黔陽西南)的高力士,雖然在這一年三月赦還朗州(今湖南常德),但他一直在努力,希望能夠回京繼續侍奉太上皇李隆基。高力士曰:

“臣當死已久,天子哀憐至今,願一見陛下顏色,死不恨。”

可是唐肅宗李亨寵信的當權太監李輔國就是不允。在聽到太上皇駕崩的訊息後,悲痛欲絕的高力士面北痛哭,泣曰:

“大行升遐,不得攀梓宮,死有餘恨。”

話畢,繼續號啕不已,吐血不止,幾天後(亦說一週後),隨李隆基而死,可惜的是死在了湖南常德。享年73歲。這一點,在高力士的墓誌銘裡得到確證:

“寶應元年(762)八月八日終於朗州龍興寺。”

這時,登基不過五年的唐肅宗李亨,在父親李隆基駕崩13天后,於唐寶應元年四月十八日(公元762年5月17日)也駕崩了,享年51歲。兩天後,唐寶應元年四月二十日(公元762年5月19日),在父親靈柩前繼唐肅宗位的唐代宗李豫是唐肅宗的長子。李豫比較同情淒涼而去的爺爺唐玄宗,也知道爺爺有遺詔,要高力士死後陪葬在爺爺身邊。故而孫子皇帝遂爺爺皇帝遺願,贈高力士為揚州大都督的官職,於高力士死後15年(公元777年),將遺體從湖南常德遷來陝西蒲城,陪葬在唐玄宗泰陵之側——遂了主僕二人心願。

要說起來,所謂揚州大都督的官職在高力士真不算什麼。高力士先後歷武則天、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四朝皇帝。高力士墓誌上明確記載,高力士原名馮元一,今廣東高州人。10歲入宮當太監。由於聰穎,受到武則天賞識,為其賜名高力士。力士,是指力氣很大的人;也指古代官名,主管金鼓旗幟,陪伴皇帝車駕出入及守衛四門。

高力士親眼看到了大唐王朝盛極而衰的歷史轉折過程。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時,升高力士至驃騎大將軍,封渤海郡公(一品),開了有唐以來宦官不過三品的先例,故而權力極大。大到什麼程度?全國各地各部門的奏章,全部都要經高力士之手,才能上達唐玄宗。所以《舊唐書·高力士傳》記載:

“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後進御,小事便決之。玄宗常曰:‘力士當上,我寢則穩。’……宇文融、李林甫、李適之、蓋嘉運、韋堅、楊慎矜、王鉷、楊國忠、安祿山、安思順、高仙芝因之而取將相高位,其餘職不可勝紀。肅宗在春宮,呼為二兄,諸王公主皆呼‘阿翁’,駙馬輩呼為‘爺’。”

位高權重的高力士生前還結過婚,所娶妻子呂氏。原本平頭百姓一個的呂氏因為嫁給了高力士,她的父親和弟弟都當上大官。呂氏的母親去世,葬在長安城東,其時葬禮十分隆重——朝廷上下官員看在高力士的面子上,爭相前往祭奠。從家中至墓地,送葬的車馬連在一起,浩浩蕩蕩,蜿蜒而行。

在中國老百姓的心目中,高力士無疑是太監裡的壞人,宦官中的奸臣,是在皇帝面前極盡逢迎拍馬、欺上瞞下之能事的無恥小人。於是就有了文人附會創作的詩仙李白捉弄高力士的大快人心事:

一天,渤海國使者呈入番書,文字非草非隸非篆,跡異形奇體變,滿朝大臣,均不能識。唐玄宗怒道:

“堂堂天朝,濟濟多官,如何一紙番書,竟無人能識其一字!不知書中是何言語,怎生批答?可不被小邦恥笑耶!”

眾皆汗顏。於是玄宗想到李白,即召入宮。李白卻識得番文,宣誦如流。玄宗大悅,即命李白亦用番字,草一副詔。李白欲藉此機會奚落高力士,乞請高力士為他脫靴。玄宗笑諾,遂傳入高力士。高力士一直是玄宗身邊最親近之人,官封右監門衛大將軍,渤海郡公,權勢熏天,怎肯受此窘辱?只因玄宗有旨,不便違慢,沒奈何忍氣吞聲,遵旨而行。李白非常欣慰,遂草就答書,遣歸番使。

這其實是一個沒有根據的笑話,但事出有因。據《新唐書·李白列傳》記載:

“(李白)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子,謫仙人也!”言於玄宗,召見金鑾殿,論當世事,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嘗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擿(施注:tī,挑剔)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

說的是李白拜見賀知章,賀知章看到他的詩文,讚歎說:“你,是天上貶謫下凡的仙人啊!”就向唐玄宗舉薦。唐玄宗在金鑾殿召見李白,談論當代國家大事,李白獻上一篇頌賦。皇上賞賜食物,並親自替他調羹。皇上下令,讓他在翰林院任職。……皇上非常喜愛李白的詩才,多次設宴。李白曾經伺候皇上宴飲,酒醉了,讓高力士替他脫靴。高力士一向高貴,認為這件事是恥辱,就挑剔他的詩句來激怒楊貴妃(施注:誣指李白寫詩譏諷楊貴妃太胖)。皇上想任命李白擔任(重要)的官職,被楊貴妃毀謗阻止了。

到此,李白知道自己的仕途是沒有希望了,只好離開長安,瀟灑走四方去了。

以上所書,用今天時髦的話說:“哥,那只是個傳說。”高力士的真實面目,在高鵬著《細數歷代名臣:影響中國的85位名臣》(華藝出版社2007年版)有詳細描述:

“高力士原名馮元一,今廣東高州人,是名臣之後,因為牽連到謀反案件被閹入宮。後被宦官高延福收為養子,從此易姓為高。二十四歲那年,他認識了唐玄宗李隆基,從此便與李隆基掛了鉤。玄宗初期,高力士立下了不少功勞。他身高六尺五寸,文武精通,其真實的個人形象,也應該稱得上是颯爽英姿。但因為種種原因,他被定格為一個奸佞猥瑣、諂言媚上、恃寵弄權、小丑一般的人物。

……雖是太監,但高力士卻是個勇猛過人的人,完全沒有因喪失了男性性徵而變得懦弱。他不但弓馬嫻熟,在三軍陣前也毫不膽怯,這或許正是玄宗後來屢次封他為將軍的原因之一吧!”

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太監李輔國強迫唐玄宗從興慶宮遷居到太極宮。愈加老態龍鍾的唐玄宗騎馬行至武門時,被五百名禁兵手執雪亮的兵刃擋住了道路。唐玄宗受此驚嚇,一下子掉下馬來。高力士勃然大怒,走上前去當面斥責自己的晚輩李輔國:

“上皇四十年太平天子,爾欲作弒軍賊乎?”

他的嚴正氣概立刻把李輔國鎮住了,一時語塞,率禁兵而退。事後唐玄宗握住高力士的手,老淚縱橫道:

“今日若非將軍,朕幾不保!”

高力士在嚴詞制止了李輔國的犯上後,也深深得罪了李輔國。不久李輔國就勾結唐肅宗李亨的皇后張良娣,瞞過唐肅宗私下詔書,將年邁的高力士強行從唐玄宗身邊趕走,流放到了巫州——今天的湖南省黔陽縣。高力士在流放中寫下一首詩——這是當今之世僅存的一首高力士寫的詩《感巫州薺菜》:

“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採。

夷夏雖有殊,氣味終不改。”

高力士借巫州的薺菜抒發心志,表明自己無論身在何處,亦無論自己在什麼處境下,對唐玄宗都忠心不改。

由此可以看出,高力士在中國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有所歪曲。以我個人之見,單憑高力士對唐玄宗的忠心耿耿,至死不渝,也能看出高力士的人品並非一味地壞。煌煌中國25史,所記擅權善變之太監何其多哉,似高力士這般忠心不二者,能有幾人?

因此,由尚書駕部員外郎潘炎奉唐代宗之命撰文,太中大夫將作少監翰林張少悌(唐代著名書法家)用行楷書寫的高力士墓誌銘,全文長達1417字,從頭到尾固然都是好話、奉承話,亦不乏真話、大實話。請看聽聞唐玄宗的死訊,高力士痛心疾首的反應:

“寶應元年有制追赴上都中,路聞天崩地圻,二聖下席。長號泣血,勺飲不入口。惜舉髯而無極,俄易簀而長辭。其八月八日終於朗州龍興寺,享年七十三。輿櫬至京,恩制贈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仍陪葬泰陵。書王命褒之也。”

通過1999年10月挖掘出的高力士墓誌銘可知,高力士死時為73歲。以往人們把高力士的出生年份搞錯了,故而得出高力士享年79歲的錯誤年齡。請看張應超的論文《高力士若干事蹟考證》(《唐都學刊》2008年4期)糾正道:

“高力士是唐代歷史上一位帶有悲劇色彩且甚為知名的人物。在他73年的人生經歷中,既有少年和晚年刻骨銘心的痛苦,也有青壯年時權傾朝野的輝煌。當今出版的辭書和學者所撰文章,把高力士的生年定為公元684年者非常多,但是,這一說法很不準確。究其原因,是因為《新唐書·高力士傳》中記述,高力士逝世唐代宗寶應元年(762),時年79歲。根據《大唐故開府儀同三司兼內侍監上柱國齊國公贈揚州大都督高公(力士)墓誌銘並序》中高力士於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八月八日終於朗州龍興寺,逝世時73歲記載,確定高力士的生年應為公元690年。”

牛致功發表的論文《有關高力士的幾個問題——讀高力士的 及 》(《史學月刊》2003年4期)也證明了這一點:

“高力士本名馮元一。他著名於唐代,是因為他與唐玄宗的政治生命相始終。他幫助玄宗取得政權、鞏固政權,又隨玄宗失去政權,最後又為維護玄宗的地位而被逐出京。他因受寵於玄宗首為內侍監。他為史官修史提供了重要資料,柳芳修撰《唐歷》與他密切相關。他的終年是73歲而非79歲。”

總而言之,考證各方文獻資料可知,高力士算是一個絕頂聰明的宦官——有時頭腦的清醒程度超過他侍奉一輩子的唐玄宗李隆基。時隔1252年的今天,就算站在封建正統的立場回望,高力士確實沒有專權禍國、圖謀廢立等專擅不軌的行為。這就是《新唐書·高力士傳》對高力士的公允評價:

“生平無顯顯大過。”

相关参考

李白和高力士之间是什么愁什么怨

  唐代的著名宦官高力士,原名冯元一,是被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的岭南著名军政领袖冼夫人的第六代孙。曾祖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为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  网络配图  他幼年时入宫,一直被高延福收为养子,因

高力士是好的还是坏的 高力士的妻子是谁

  唐玄宗与高力士  高力士是中国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在唐玄宗管治期间,其地位达到顶点,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他本人也一生都对唐玄宗不离不弃。  高力士是好的还是坏的

尽心侍奉帝王的岭南高力士 揭千古贤宦第一人

千古贤宦第一人——高力士,本是岭南冯家的后代,与李唐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为何高力士能尽心侍奉李唐四代君王?宦官高力士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一、高力士故居外景。高力士,是中国唐代的着名宦官之一。提起高力士,...

李白仕途受阻是因为得罪了高力士和杨玉环?

我们先来看高力士。高力士本名冯元一,是玄宗最宠信的宦官,也是唐代著名的宦官之一。他幼年入宫,由一个名叫高延福的宦官收为养子,所以改名高力士。由于曾帮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深得唐玄宗的宠信。...

高州名人的故事急啊作文啊

高力士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冯元一,是中国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祖籍高州良德霞洞堡(今电白县霞洞镇)人,曾祖冯盎、祖父冯智玳、父为冯君衡,曾任潘州刺史。他幼年时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

太监也可以娶妻 太监娶妻源于什么时候

  太监娶妻  追溯到唐代,《贵妃醉酒》一剧中以与杨玉环调情而闻名于世的太监高力士,不但确有其人,而且此人的权势相当显赫,唐玄宗时,官至骠骑大将军渤海郡公。唐室权臣如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

古代太监为什么多三妻四妾

  唐代,《贵妃醉酒》一剧中以与杨玉环调情而闻名于世的太监高力士,不但确有其人,而且此人的权势相当显赫,唐玄宗时,官至骠骑大将军渤海郡公。唐室权臣如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等,虽有才宠,

竟既与皇帝交欢又跟宫女偷情 汉朝太监两用

太监娶妻,这在很早以前就有记载。如唐玄宗时的太监高力士,惊于一个名叫吕言晤的刀笔吏的女儿吕国姝之美慧,就娶她为妻。唐代宗时权倾一时的太监李辅国娶元擢之女为妻,元擢因此当上了梁州刺史。五代前蜀主王建的儿...

竟既与皇帝交欢又跟宫女偷情 汉朝太监两用

太监娶妻,这在很早以前就有记载。如唐玄宗时的太监高力士,惊于一个名叫吕言晤的刀笔吏的女儿吕国姝之美慧,就娶她为妻。唐代宗时权倾一时的太监李辅国娶元擢之女为妻,元擢因此当上了梁州刺史。五代前蜀主王建的儿...

竟既与皇帝交欢又跟宫女偷情 汉朝太监两用

太监娶妻,这在很早以前就有记载。如唐玄宗时的太监高力士,惊于一个名叫吕言晤的刀笔吏的女儿吕国姝之美慧,就娶她为妻。唐代宗时权倾一时的太监李辅国娶元擢之女为妻,元擢因此当上了梁州刺史。五代前蜀主王建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