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之“詭道”大智慧
Posted 智慧
篇首语: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孫子兵法》之“詭道”大智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孫子兵法》之“詭道”大智慧
曠世奇書《周易》是中華文化之根,諸子百家之源!代表了中華文化的深度和廣度。以孔子、老子和孫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在《周易》思想的基礎上,繼往開來,從各自的視角闡釋《周易》,故《論語》20篇、《老子》81章和《孫子兵法》13篇,代表了中華文化的“高度”!儒家、道家、兵家,“令之以文,齊之以武”(《孫子兵法·行軍篇》),文武並舉,三足鼎立,呵護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綿延至今,並且漸入佳境。
和平年代,儒家的“常道”與道家的“非常道”,是我們國家穩定的柱石。一旦面臨內憂外患,兵家的“詭道”,則是維護國家安定統一的最後的“底牌”。曾幾何時,我們這張“底牌”的硬度無與倫比!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唐太宗的恢弘大度,犯我華夏者,雖遠必誅!然而到了近代,中日甲午海戰、八國聯軍入侵的國恥,使我們的這張“底牌”變得不堪一擊。國破家亡之際,我們新中國的開國領袖,登高一呼:“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從此,經歷過偉大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的洗禮,我們的這張“底牌”再放光芒,重回世界之巔。
與孔子、老子同時代的兵家的代表人物——孫子(公元前544-?),名武,字長卿,春秋時期齊國(今山東惠民)人,我國古代最偉大的軍事家,被尊為“兵聖”!傳世經典——《孫子兵法》。孫子的“詭道”謀略,經常被人誤導。在此,不妨以“狄青奇襲崑崙關”為例,與讀者朋友分享個人對《孫子兵法》詭道謀略的體悟。
崑崙關,位於南寧市境內,群山環繞,地勢險要,又是交通的咽喉要道。由於易守難攻,故有“南方天險”之稱,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1052年(宋仁宗皇佑四年),南方少數民族首領儂智高發動叛亂,從西向東,攻城略地,一直打到廣州。仁宗多次派兵征討,均損兵折將。關鍵時刻,宋朝名將狄青,臨危受命,統兵南下,並與前任主將孫沔所部會師。狄青向孫沔討教之前剿匪不利的原因,孫沔認為前幾次征剿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軍情洩露,使反賊有機可乘。狄青將此牢記於心,默默謀劃破敵之計,兵鋒直指戰略重地——崑崙關。為了迷惑儂智高,狄青下令在距離南寧較遠之處安營紮寨。
儂智高接報此次掛帥的是智勇雙全、能征善戰的狄青,於是加緊了對南寧的守備。當時恰逢元宵佳節,老百姓家中張燈結綵,歡度元宵。狄青就命地方官為大軍備足五日的糧草,並下令在營中大擺三天的晚宴,第一夜宴請高階將領,第二夜宴請中下級軍官,第三夜犒賞全軍將士。儂智高獲取這一情報後,信以為真,便放鬆了戒備,也命部下設宴過節。
果然,狄青的大營中,第一夜,將領們赴宴,飲酒行令,盡情歡樂,快到天明才散。第二夜,酒過三巡,狄青佯稱身體不適,離開筵席,軍官們依舊盡情吃喝,鬧得不亦樂乎,至深夜仍然不見主帥回來,誰也不敢擅自離席。天亮時分,傳令官忽然來報:元帥已攻破“崑崙關”,特請諸位到關上吃早飯。眾人愕然!
原來,狄青早已暗中挑選了部分精兵強將,第二日夜,趁敵鬆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奇襲崑崙關。守敵倉皇失措,狄青出奇制勝,以雷霆之勢攻下險要的崑崙關。崑崙關失守後,儂智高所倚恃的天險,不復存在,大勢已定。
狄青奇襲崑崙關,凸顯了詭道謀略的重要性。何謂“詭道”?“兵者,詭道也。”(《孫子兵法·計篇》)很多人把這句話理解為:凡是用兵作戰,就是要使用詭詐之術,就是要不擇手段,無所不用其極。顯然,這是典型的望文生義、不求甚解,甚至自以為是。這句話出現在《孫子兵法》的開篇,是孫子用兵的核心思想,僅看字面的意思是不夠全面的。眾所周知,兵聖孫子精通《周易》,在《孫子兵法》13篇裡,太極思維、陰陽五行的思想隨處可見。因此,我們應以《周易》為背景,再去好好讀一讀《孫子兵法》,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因為《孫子兵法》本身就是《周易》思想在軍事方面的綜合運用。
解讀“詭道”,切不可拋開《孫子兵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孫子兵法·計篇》)也就是說“詭道”的“道”指的是君民上下一心,同仇敵愾,捨生忘死,保家衛國。“詭道”的“詭”,一字多義,單獨解釋,可以理解為“詭詐”,但是,和“道”連在一起的時候,應解讀為“詭異奇特”、“千變萬化”。詭道主要包括兩部分:以道馭術和安國全軍。
一、詭道——以道馭術。
“以道馭術”是對優秀指揮官的基本要求。“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孫子兵法·計篇》)“詭道”的“道”指的是“戰略”層面的,即國家利益、民族大義;“詭道”的“詭”指的是“戰術”層面的,“詭道十二術”重點解讀“詭”。所謂的“以道馭術”,即戰場上指揮官所採取的任何戰術,必須無條件服從於國家利益和民族大義,萬變不離其宗,“詭道”意識即是“大局”意識。狄青在奇襲崑崙關這一仗中,極其巧妙地運用了“詭道十二術”中的“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亂而取之”、“卑而驕之”,從而贏得了破局之戰,穩定軍心、提升士氣的同時,又實現了首戰必勝、威懾敵膽的戰略意圖。
新中國的開國領袖是如何“以道馭術”的呢?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以一當十,一切帝國主義和反動派都是紙老虎;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以十當一,把敵人當成真老虎。戰術的十六字方針: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正是因為這一系列戰略戰術的靈活運用,得以屢挫強敵,使曾經的“東亞病夫”一躍成為世界上的軍事強國。
二、詭道——安國全軍。
用兵,即用將。主將的軍事指揮水平,幾乎可以左右一個國家的興亡。“始如處女,敵人開戶;後如脫兔,敵不及拒。”(《孫子兵法·九地篇》)奇襲崑崙關,展示了狄青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出神入化地演繹了兵家的詭道謀略。那麼,孫子他老人家眼中的戰將,應具備哪些必備的素質呢?
(一)不戰而屈人之兵。“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孫子兵法·謀攻篇》)百戰百勝的將軍,並非是最高明的;用兵的最高境界——使敵人不戰而自敗,即全勝。其它的兵法(包括西方的兵法)都是教人如何“戰”?只有《孫子兵法》教人“不戰”,這才是最上乘的兵法。《孫子兵法》“不戰”的詭道謀略,與孔子的“無可無不可”、老子的“無為而無不為”殊途同歸。
(二)自保全勝。“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孫子兵法·形篇》)退可守,進可攻。善守足以“自保”,善攻方可“全勝”。“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孫子兵法·九變篇》)“夫兵形象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形,水無常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孫子兵法·虛實篇》)
(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孫子兵法·地形篇》)前線的指揮官必須要有擔當,具有家國情懷,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非利不動,非得不用,非危不戰。”(《孫子兵法·火攻篇》)與此相對應,國家元首應懂得好戰必亡,忘戰必危;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為正義而戰,以戰止戰,速戰速決。“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孫子兵法·作戰篇》)。
(四)奇正相生,陰陽合德。“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孫子兵法·勢篇》)奇襲崑崙關,狄青以“正兵”與敵對陣,以“奇兵”制勝,吻合《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思想。“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孫子兵法·軍爭篇》)“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之用兵之利也。” (《孫子兵法·作戰篇》)
(五)先知——安國全軍的前提,詭道謀略的重中之重。“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孫子兵法·用間篇》)兩千多年前,兵聖孫子高屋建瓴,破除迷信,獲取軍事情報靠“人”而不靠“鬼神”。新中國的建立,再次證明了情報工作的重要性,以“龍潭三傑”李克農、錢壯飛、胡北風為代表的祕密戰線上的一大批同志的默默奉獻,功不可沒。假如沒有“龍潭三傑”,中國的歷史將改寫。由此可見,把“用間篇”安排在《孫子兵法》的結尾,是大有深意的。
總而言之,“詭道”是一種大智慧!以道馭術和安國全軍,足以震懾外部敵人,劍鋒所指,所向披靡。同時,又可以“為人民服務”,為“復興中華”保駕護航。
相关参考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提到兵家著作,无人不知《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兵家集大成者,中国传统兵学奠基之作,被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完备的军事理论体系,被历代兵家奉为百世谈兵
《漫談宗教思想教育信仰經典文化》系列之孫子兵法第3回上回說到《作戰篇》軍事戰爭成本耗資巨大,《作戰篇》主要講的就是作戰前要做的準備和籌劃工作。今天小編為大家繼續講解下一部分持久戰還是速戰速決如何抉擇和
孙武斩宫嫔的故事里隐藏着兵法秘闻,连戚继光都惊叹兵圣的大智慧
「”三令五申”最早出自孙武之口,当时他正在训练吴王阖闾后宫的三百宫女。在三遍演练之后,宫女们仍然嘻嘻哈哈没有严肃之意,随后便发生了「”斩杀吴王爱姬”的故事。两位美女的香消玉陨,换来了孙武的一句话:大王
军事家孙子真是鬼谷子的老师吗?《孙子兵法》被称为镇国之宝,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军事家孙子真是鬼谷子的老师吗?《孙子兵法》被称为镇国之宝,在中国被奉为兵家经典。诞生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历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兵法是谋略,谋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战略、大智慧。《
【导读】:今天我们说舍得,有人说舍得与鬼谷子有什么关系,舍得即为反应,源于鬼谷子反应篇。简而言之,先得后舍为小聪明,后舍后得为大智慧。成大事者,必懂舍得。前回说过,我对于鬼谷反应篇一直有个问题,也就是
“靜”字是華夏傳統文化之精髓之一,儒釋道三家對其有著不一樣的詮釋。儒家之“靜”,內省、致中和。儒家提倡的至聖人格追求,一者需要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二者便是“靜坐”下來,反省自身之得失,即“靜坐常思
一、兵聖——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出生於公元前535年左右,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人,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
一、兵聖——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出生於公元前535年左右,春秋時期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人,具體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曾以《兵法》十三篇見吳王闔
世人皆知,在我国历史上,存在许多大智慧者,而令笔者印象最深的就属鬼谷子了,鬼谷子先生实乃大智慧也、一生博学多才,天文星象、地理数学、尽在掌中,兵法韬略、变幻无穷,言学谋略、举世皆惊,道法修真、羽化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