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兵援朝決策始末
Posted 斯大林
篇首语: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國出兵援朝決策始末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國出兵援朝決策始末
《出兵決策》油畫,高泉作。
應朝鮮的請求和保衛中國安全的需要,1950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主席在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後,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重大戰略決策
本文來源:人民網, 編撰:司馬亮。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不期而至的朝鮮戰爭,對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來說,就是一次生死存亡的危機考驗。出兵援朝,是毛澤東一生中爲數不多的一次艱難決策,以至於他整整一個星期都無心刮鬍子。胡耀邦回憶當時情景說,“他不作聲,一個禮拜不刮鬍子,留那麼長,想通以後開個會,大家意見統一了,毛主席就刮鬍子了”。
60年後,我們回頭再看出兵朝鮮的決策過程,時間跨度遠遠不止一個星期。從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到9月15日仁川登陸,再到10月19日志願軍兵發鴨綠江,戰局瞬息萬變,敵我友各懷心思,殺機四伏,兇險莫測,整個決策過程遠非我們看到的那麼簡單。
事實上,志願軍本來有多次出兵良機,因同盟內部的互相猜疑而屢失戰機;最後在戰局不利被迫出兵時,林彪提出“出而不戰”,本來可以最小代價挽救危局,也因戰場形勢突變而未能付諸實施。
誰錯過了出兵朝鮮的最佳時機
1950年9月15日至16日,麥克阿瑟乘朝鮮人民軍主力膠着於洛東江,後方空虛之際,指揮美軍在仁川登陸,朝鮮戰局發生重大變化。
當人民軍進攻洛東江一線受阻時,一直在關注朝鮮戰局的中國領導人,分別於7月中旬、7月下旬和9月上旬,三次提醒朝鮮同志,要他們注意敵人從海上向仁川、漢城前進,切斷人民軍的後路。中國領導人這時已很清楚地意識到,金日成若要取得勝利,必須要靠中國軍隊的援助。9月初,在毛澤東的一再催促下,東北邊防軍的兵力計劃增加到70萬人,另有補充兵員20萬人,同時加強了武器裝備,爲出兵援朝做好了準備。
8月26日,金日成在中國的提醒下,將美國人打算在仁川和水原地區實施登陸的情報通知蘇聯,擬採取必要措施加強上述地區的防務,並“提出請中國同志派軍隊援助朝鮮的想法,因爲人民軍目前的前線狀況太困難了”。
斯大林否決了金日成請求提供國際援助的要求。他答應金日成,“如果需要,我們可以再向朝鮮空軍提供強擊機和殲擊機。”完全領會了斯大林的主張後,金日成便不再考慮請中國提供援助的問題,而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莫斯科身上。中國出兵援朝的最佳時機,就這樣錯過了。
仁川登陸後,朝鮮戰局逆轉。中國領導人立即做出了反應。9月18日,周恩來召見蘇聯大使羅申和軍事顧問科托夫、孔諾夫,不滿地指出,朝鮮很少在軍事問題上向中國提供情報,中國曾嘗試派一些軍事技術幹部去朝鮮觀察戰場形勢,可是至今沒有收到平壤的任何答覆。中國人根本不知道朝鮮人民軍的作戰計劃,也不瞭解戰場的真實情況。周恩來建議,如果朝鮮缺少足夠的預備隊(10萬人),就應該將主力北撤,建立突擊集團,等待決戰時使用。
最後,周恩來不無用意地指出,由於沒有做長時間、大規模戰爭的準備,現在西方國家非常擔心蘇聯和中國可能參與朝鮮的軍事衝突。“應當利用這種恐懼心理採取能證明我們意圖的步驟。從這方面講,中國軍隊由南方向東北調動,足以使英美政府感到不安”。
在向莫斯科提出援朝問題時,周恩來也詢問了朝鮮的意見。9月19日,周恩來召見朝鮮駐華大使李周淵,詢問朝鮮政府在仁川登陸以後,下一步對中國政府有什麼要求。
第二天,金日成向蘇聯大使什特科夫彙報了周恩來談話的內容,並解釋說,中朝之間有過一個約定,即如果敵人在後方登陸,中國人將用自己的軍隊來幫助朝鮮。外務相樸憲永則明確表示“希望能讓中國參與在朝鮮的戰爭”。因爲沒有得到莫斯科的指示,什特科夫“對這一問題避而未答”。
此時,毛澤東確有立即出兵援助朝鮮的意圖。9月17日中央軍委決定立即派遣一個五人先遣小組隨駐朝鮮武官柴成文赴朝熟悉情況,勘察地形,做戰場準備。路過瀋陽時,柴成文將毛澤東的一封信交給高崗,信上說,“看來不出兵是不行了,必須抓緊準備”。
但是,平壤的態度使得中國很難主動地、明確地提出參戰的要求。9月21日,朝鮮勞動黨政治局召開會議,專門研究是否請中國出兵的問題。會上出現了兩種意見。樸憲永、最高人民議會議長金枓奉和內務相樸一禹都認爲,“情況危急,靠自身的力量已很難與美軍對抗,應當向中國政府提出部隊援助的請求”。金日成明確表示反對,他認爲,中國參戰可能會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況且中國出兵也解決不了問題,應寄希望於重新創建的人民軍部隊。他還強調,在蘇聯軍事顧問團和武器援助的情況下,請中國人幫助,會使莫斯科產生“侮辱感”,因此,應暫緩向中國政府求援,而是先徵求斯大林的意見。
會議沒有通過任何決議。金日成完全看斯大林的臉色行事,再次貽誤戰機,而不到最後關頭,即敵軍沒有突破三八線,斯大林是儘量不讓中國參戰的。
事情耽擱了幾天以後,戰場形勢急轉直下。9月30日,漢城陷落,人民軍主力部隊北撤退路被切斷,失去了聯繫。金日成擔心敵軍會越過三八線,而朝鮮已無法組建新的部隊進行有效抵抗了。金日成向斯大林致信求援,懇求斯大林給予“直接軍事援助”,如果不行,就“請幫助我們在中國和其他人民民主國家建立國際志願部隊”。
10月1日,斯大林致電毛澤東,要求中國軍隊以志願軍的方式入朝參戰,在三八線以北地區組織防禦。作爲社會主義陣營的盟主,斯大林在選擇中國參戰時機時,不是從兩大陣營的對抗全局出發,而處處顧及蘇聯在朝鮮的利益、地位和影響,一再錯失戰機。現在,迫於戰場形勢的需要,莫斯科終於爲中國軍隊開放了綠燈,但局面對志願軍已經非常不利了。麥克阿瑟甚至放言,中國此時出兵,“對他們來說,那將是一次最大的屠殺”。
關於中國出兵的時機,歷史學家沈志華在多年後有過精闢的分析:“如果在仁川登陸前中國軍隊可以協防後方,從而保障人民軍主力在前線取勝;仁川登陸後中國軍隊可以在三八線建立一道防禦線,從而阻止敵軍繼續北進的話,那麼到10月初人民軍主力喪失殆盡、三八線已被突破的時候,中國軍隊入朝作戰的良機已不復存在。”
林彪慎戰意見曾佔上風
10月1日,毛澤東接到斯大林建議中國出兵的電報,中國使館也在同一天收到了金日成的求援信,請求中國派兵入朝作戰。次日,毛澤東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討論出兵問題,會上出現了不同意見,多數領導人主張對出兵的問題應慎重考慮。會議決定10月4日、5日再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進行討論。
10月4日,中央政治局在中南海頤年堂召開擴大會議專門商討出兵援朝問題。出席會議的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陳雲、高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張聞天。李富春、羅榮桓、林彪、鄧小平、饒漱石、薄一波、聶榮臻、鄧子恢、楊尚昆、胡喬木列席了會議。
彭德懷於會議開始的當天下午乘坐一架銀灰色的裏-2型專機從西安奔赴北京,下午4時在北京西郊機場一落地,即被轎車接進中南海,停在豐澤園門前。彭快步來到頤年堂,周恩來首先迎出來與他握手,解釋說:“彭總,會議在下午3點就開始了,來不及等你。”
步入會議廳,毛澤東站起來和他握手,說:“彭老總,你辛苦了,你來得正好。美帝國主義的軍隊已開始越過三八線向北進攻了,現在政治局正在討論我國準備出兵援朝問題。大家正在發表意見,請你也準備談談你的看法。”
彭德懷入座,會場裏出現了短暫的沉默。毛澤東見許多人並不積極發言,知道他們堅持不出兵的意見,遂說:“關於出兵援朝問題,大家還可以擺出不利和有利條件。各抒己見嘛。”
林彪不緊不慢發言:
“主席讓我們擺擺出兵的不利條件,我贊成。我認爲,我國已經打了20多年仗,國內戰爭創傷亟待醫治,部分地區尚未解放,新解放區尚未進行土地改革,元氣沒有恢復。我們建國不久,百廢待興,國力很弱,沒有能力再打大仗。特別是我們還沒有同美軍較量過。我們出兵參戰,仗打起來是沒有界限的,倘沒有把握把美軍頂住,反而把戰火引到我國東北那就糟了。我看還是加強東北邊防爲好。”
林彪接着說:“我軍打蔣介石的軍隊是有把握的。但美軍有龐大的陸海空軍,有空海軍優勢,有原子彈,還有雄厚的工業基礎。把它逼急了,它打兩顆原子彈或者用飛機對我大規模狂轟濫炸,也夠我們受的。”他接着做出結論:“朝鮮只有幾百萬人口,而中國近5億人口,爲了拯救一個幾百萬人的朝鮮,而打爛一個5億人口的中國,是不划算的。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打這一仗。”
林彪的發言得到不少與會者的共鳴。聶榮臻事後回憶說:“有些同志認爲,我們打了這麼多年仗,迫切需要休養生息,建國才一年,困難重重,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最好不打這一仗。”薄一波後來也回憶說:“當時下決心出兵打這場戰爭,對於新生的人民共和國來說並不是沒有風險的。百廢待興,困難很大。”會上還有的同志認爲:“等到蘇聯紅軍直接參戰或同我們共同出兵,比現在我們單獨出兵好。”
毛澤東在會議的最後講了一段話:“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但是別人處於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麼說,心裏也難過。”
脣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
彭德懷當天沒有發言。第二天下午會議繼續討論出兵援朝問題。彭德懷發言說:“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爛了,最多就等於解放戰爭晚勝利幾年就是了。否則,等美國佔領了整個朝鮮,將來的問題會更復雜。如果美軍擺在鴨綠江岸和臺灣,擺在我們家門口,它想發動侵略,隨時都可以找到藉口。與其晚打,不如早打,打完了再建設。”
彭話音剛落,毛澤東緊接着發言:“這幾天,不少同志講了很多不能出兵的理由,但是不能忘了,朝鮮人民和朝鮮黨的同志在我們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是爲中國革命的事業流過血的。現在他們的民族處在危機時刻,有一百條理由一千條理由駁不倒一條理由,那就是我們應該有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友鄰有難,就要挺身支援。見義勇爲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不錯,美國的大炮比我們多,但歷史不是大炮寫的。我們橫下一條心,他打他的原子彈,我打我的手榴彈。總之一句話,當今世界,任何人想隨意欺壓、宰割別人,都是不允許的!到頭來都必將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喝了一口茶,毛澤東清了清嗓子,繼續說:“不錯,我們可以寫出百條千條理由不出兵,但現在美帝的矛頭直指我國的東北,假如它真的把朝鮮搞垮了,即使不過鴨綠江,我們的東北也時常在它的威脅中過日子,要進行和平建設也會有困難。所以,我們對朝鮮問題置之不理,美帝必然得寸進尺,走日本侵略中國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還兇。它要把3把尖刀插在中國的身上,從朝鮮一把刀插在我國的頭上,從臺灣一把刀插在我國的腰上,從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們的腳上。天下有變,它就從3個方面向我們進攻,那我們就被動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不允許它的如意算盤得逞。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我們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
“脣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我們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毛澤東一錘定音,出兵援朝就在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決定下來了。會議還通過了毛澤東的提議,由彭德懷率部入朝,協助人民軍抗擊敵人。10月8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佈命令,組建中國人民志願軍,任命彭德懷爲志願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出而不戰,善之善者也
在出兵援朝的問題上,林彪主張慎重、反對參戰的態度廣爲人知,但他同時提出了另一個非常高明的出兵方略,卻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關注。
主張慎重,不同意出兵朝鮮,是林彪深思熟慮的結果。朝戰爆發後,林彪一直在關注朝鮮戰事,最晚在1950年9月就形成了不同意出兵朝鮮的意見。據柴成文回憶,1950年9月初,他從平壤回到北京後,林彪約見他,瞭解朝鮮方面的情況。柴成文馬上去林彪住處彙報。林彪聽了柴成文對朝鮮戰事新情況的彙報後,問道:“他們(朝鮮人民軍)有無上山打游擊的準備?”柴成文回答說:“我不能確切地講有,但根據和金日成相處的瞭解,如果形勢需要,他是能夠上山打游擊的。”林彪又問:“我們不出兵,讓他們上山打游擊行不行?”
但是,作爲軍人,林彪並沒有一味避戰。曾擔任周恩來軍事祕書的雷英夫回憶說,林彪在軍委常委居仁堂會議上不贊成出兵,最好不出兵,“如一定要出,那就採取出而不戰的方針,屯兵於朝鮮北部,看一看形勢的發展,能不打就不打,這是上策。”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出而不戰”,確實是志願軍在不利情況下,出兵援朝的上上策。毛澤東雖然否決了林彪不贊成出兵的意見,卻對“出而不戰”這一條心領神會。從志願軍入朝後的兵力部署來看,毛澤東幾乎全盤採納了林彪的意見。
10月14日,毛澤東給在蘇聯的周恩來的電報中,提出志願軍入朝後先取守勢,構築防禦線,六個月以後再談攻擊問題。電文說:
“在平壤、元山鐵路線以北,德川、寧遠公路線以南地區,構築兩道至三道防禦陣線。如敵來攻,則在陣地前面分割殲滅之,如平壤美軍、元山僞軍兩路來攻則打孤立較薄之一路。現在的決心是打僞軍,也可以打某些孤立的美軍。如時間許可,則將工事繼續增強,在六個月內,如敵人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則我軍亦不去打平壤、元山。在我軍裝備訓練完畢,空中和地上均對敵軍具有壓倒的優勢條件之後,再去攻擊平壤、元山等處,即在六個月以後再談攻擊問題。我們這樣做是有把握的和很有利益的。”
志願軍祕密入朝後,由於敵人向中朝邊境迅速推進,志願軍過早接敵,被迫改變原定先建立防禦線的計劃,倉促發起第一次戰役。10月21日、22日,彭德懷給毛澤東連續發了兩封電報,計劃以一個軍鉗制敵人,集中三個軍尋機殲滅僞軍兩三個師,爭取擴大鞏固元山至平壤線以北山區,發展南朝鮮游擊戰爭。林彪設想的公開出兵,先聲奪人,“出而不戰”的戰略意圖遂告落空。
不戰而屈人之兵,並非沒有可能
從美軍方面的動向來看,志願軍出而不戰,先聲奪人,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預期效果,並非沒有可能。
美國早在1950年7月10日製訂的第76號文,就規定如果“發生了中國或蘇聯大規模有組織的抵抗,聯合國軍總司令在向華盛頓報告之前,不得下令繼續前進”。
9月11日批准的81號文件,爲美國軍隊越過三八線的軍事行動確定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其中之一就是中國或蘇聯軍隊沒有捲入朝鮮戰爭,如果中國或蘇聯軍隊介入,美國軍隊應防守在三八線一帶。
9月27日第92801號命令,確定以粉碎北朝鮮的武裝部隊爲軍事目標,授權麥克阿瑟在三八線以北的朝鮮境內採取軍事行動,包括兩棲和空降或地面作戰,但前提條件是“在採取這種行動時沒有主要的蘇聯和中國共產黨軍隊進入北朝鮮,沒有準備進入的聲明,也沒有在北朝鮮對抗我們行動的威脅。”“假使蘇聯或中國共產黨事先聲明他們要重佔北朝鮮,並公開地或含蓄地發出他們的軍隊不應受到攻擊的警告,你應把這事提交給華盛頓。”
10月9日,國防部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再次命令麥克阿瑟:今後中國共產黨要是不事先聲明就在朝鮮任何地方公開或隱蔽地使用大量的部隊,你應根據自己的判斷,只要在你控制下的部隊有可能獲得勝利,你就繼續行動。在任何情況下,如果要對中國境內的目標進行任何軍事活動,都必須事先得到華盛頓的批准。
從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關於越過三八線問題討論的歷次文件看,影響美國決策的制約力量始終是蘇聯或中國軍隊是否會出兵參戰。而杜魯門本人在麥克阿瑟開始“烙鐵行動”,登陸仁川時甚至考慮,一旦中國出兵朝鮮,美軍便撤出戰鬥。時任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佈雷德利說:“參謀長聯席會議一致認爲,一旦中國干涉,我們將從朝鮮撤軍,準備實施非橄欖球作戰計劃。”
林彪的“出而不戰”,充分考慮了敵方這種忌憚心理。可以設想,如果讓林彪領兵出征,公開派出東北邊防軍,屯兵於朝鮮北部,就地構築陣地,先爲不可敗之勢,再結合周恩來在外交上的努力,威懾美國,使其知難而退,即使不能收“最好不打這一仗”之全效,也能保證在中國邊境形成一個穩定的緩衝地帶。而目前北朝鮮這個安全緩衝帶,是以志願軍血戰三年、傷亡數十萬人的代價換來的。兩相比較,“出而不戰”的用兵策略,雖然未能付諸實施,但從戰局發展的各種可能性來看,軍史學家實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參考資料:《斯大林、毛澤東與朝鮮戰爭再議》,沈志華著,《史學集刊》,2007年第5期;《中蘇朝:一場戰爭與三角同盟》,沈志華著,《同舟共進》,2009年第9期;《抗美援朝紀實》,柴成文、趙勇田著, 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共和國重大決策和事件述實》,雷英夫著,人民出版社;《朝鮮戰爭備忘錄》,胡海波編著,黃河出版社
相关参考
決策出兵前,韓侂胄奏請宋寧宗,重新任用一些在籍的官員韓侂胄出兵伐金,政治上思想上的準備是充分的,但軍事準備卻很不足。自孝宗朝的符離兵敗後,南宋軍隊已多年沒有作戰了。如辛棄疾這樣堅持抗戰的將領,抗金投宋
导读: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在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壬辰)4月14日,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壬辰倭乱”。朝鲜在无助的情况下,一再请求明朝出兵援朝,于是中国开始了长达7年的援朝抗日战争,最终以中朝的胜利、日本
近年不少网站上的文章谈及1950年中国出兵抗美援朝的得失时,认为这“影响了台湾问题解决”,这一错误认识主要是不了解当时的历史因果关系所致,当然也不排除有个别人故意混淆视听以图以否定抗美援朝战争。看一下
1950年6月25日,朝鮮爆發了國內戰爭。美國雖距朝鮮萬里之遙,卻恃強橫加干涉,糾集英、法等16國軍隊,打着聯合國軍隊旗號,出兵朝鮮,不久便把戰火燒到鴨綠江,猛叩中國邊疆大門,嚴重地威脅到新生的中華人
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壬辰)4月14日,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壬辰倭乱”。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明朝出兵援朝,开始了长达7年的援朝抗日战争,最终以中朝的胜利、日本的失败而告终。不久前,记
“放心吧,苏联会出兵帮我们的。”--阿明总统“进攻的就是苏联人!”--阿明总统的副官要说俄罗斯最著名的特种部队,大多数人都会回答阿尔法。这支传奇的特种部队在短短30年里,缔造了无数经典战例。他们也因此
万历年间的这场抗倭援朝战争,明朝不惜以亡国为代价,倾尽了举国之力来抗击倭寇,出兵帮助朝鲜来驱除日本侵略者,打击日本倭寇的侵略野心,最终将倭寇驱除。也正由于这场战争的失利,日本不但停滞了对外扩张的步伐,
68年前的今天,1950年10月8日,中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的请求决定出兵朝鲜,并将东北边防军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在1950年1
朝明聯軍戰歿慰靈碑。朝明聯軍抗倭古戰場修復一角。1592年(明萬歷二十年壬辰)4月14日,日本為了吞並北韓,發動了震驚世界的「壬辰倭亂」。在北韓國王的請求下,明朝出兵援朝,開始了長達7年的援朝抗日戰爭
朝明聯軍戰歿慰靈碑。朝明聯軍抗倭古戰場修復一角。1592年(明萬歷二十年壬辰)4月14日,日本為了吞並北韓,發動了震驚世界的「壬辰倭亂」。在北韓國王的請求下,明朝出兵援朝,開始了長達7年的援朝抗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