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却能历经四百年? 同样的制度为何秦朝二世而亡

Posted 秦朝 汉朝

篇首语: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汉朝却能历经四百年? 同样的制度为何秦朝二世而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汉朝却能历经四百年? 同样的制度为何秦朝二世而亡

2、富强的隋朝为何二世而亡

汉朝却能历经四百年? 同样的制度为何秦朝二世而亡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高祖建立的汉朝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所以有着“汉承秦制”的说法。但是,既然是汉承秦制,为什么秦朝二世而亡,汉朝却从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维持了四百年多年的统治呢?秦朝是一个崇尚武力,采用法家思想的国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制度主要是服务于战争,其目的就是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获得肥沃的土地和人口。对于秦国的平民阶层,如果想要跻身到贵族等上层,那么一个常规的途径就参与到兼并战争中,靠着斩首的数量来实现自己职务和地位的晋升。

等到秦始皇剪灭六国,完成统一后。秦朝至少在形式上进入到和平时期了,不过,秦朝的战争机器却无法一下子从战争状态转移到和平阶段。对此,秦始皇可能也意识到这种强大的战争惯性,干脆北拒匈奴,南征百越,继续维持秦朝的战时体制,然后保持严苛的刑罚。由此,秦朝的暴乱也就难以避免了。

秦朝的短命和郡县制也存在一定的关系。在秦始皇时期,郡县制是加强君主专制,维持中央集权性的重要基础。但是,太先进的制度往往存在一定的适应性。尤其是秦始皇的郡县制是对地方权力的再一次划分,既然是划分,那就可能剥夺了部分地方豪强的权力。在这些地方豪强,特别是六国贵族后代得不到好处时,自然要站在秦王朝的对立面。

针对以上两大问题,刘邦在和项羽的楚汉战争后,马上就搞出了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策略,让老百姓真正过上和平的生活。尤其是在文景之治时,国家虽然有钱了,但依然不向匈奴动武。一言以蔽之,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劳烦军队了。汉武帝虽然终于出兵了,还折腾了很多年,但是汉昭帝又回到了休养政策。一张一弛,汉朝始终处于稳定,绝不穷兵黩武的状态。

考虑到郡县制在划分地方权力上的问题,汉高祖刘邦初期搞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制度。地方王国和郡县互相牵制,从而保持相对的平衡状态。当然,在宗室王国实力强大时,又是汉武帝通过“推恩令”来以绝后患。同时,为了拉拢地方的世家大族,汉朝推行了察举制。对于察举制来说,就是给予了各地豪强派遣代理人进入朝廷中央分享权力的机会。而且,这种权力都给地方士族掌握了,大家一起分享大蛋糕,分多分少就看各家派出的精英实力了。这么“公平”的规则,谁还愿意造反呢?

最后,针对“汉承秦制”这句话,主要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政治架构,包括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郡县制等等,但是这种继承只是精神层面的继承,在具体操作层面,为人灵活的刘邦等汉朝统治者,确实因地制宜、分阶段地进行了改良,从而奠定了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架构。

富强的隋朝为何二世而亡

中国历史上,富强却二世而亡的朝代有两个,秦朝和隋朝。

秦朝国祚15年,隋朝国祚37年。

隋朝既强且富,这几乎是共识。

隋朝究竟有多强大呢?在南方,一举扫灭南陈;在西方,胖揍吐谷浑;在北方,让突厥俯首称臣。除了东征高句丽没捞着好处,隋朝在军事上几乎是无往而不利。

至于隋朝的富庶,更是历来令很多人津津乐道,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马端临在《文献通考》所说“按古今称国之富者,莫如隋”。唐太宗也亲口说过,隋文帝末年,国家粮仓里储存的粮食,能供天下吃五六十年(《贞观政要》)。这也为考古所证实。1970年,洛阳博物馆对隋朝含嘉仓遗址进行发掘,掘出将近300个粮窖,大窖可储存粮米一万多石,小窖也可储粮数千石。其中一个仓窖内尚留存炭化的小米约50万斤之多。这些足可反应出隋朝的富庶。

但如此富强的隋朝,为何就二世而亡了呢?

含嘉仓遗址

国富民穷是祸根

治理国家,一直有两条迥然不同的道路。一条是“藏富于民”的富民强国之路,这种思想以儒家为代表,荀子有云:“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另一条是牺牲百姓利益的富国强兵之路,这种思想以法家为代表,商鞅就说过:“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隋文帝走的,恰恰是法家的路子,以致国富民穷,留下速亡的祸根。这可以从他设立“义仓”一事情上看出来。

开皇五年(585),隋文帝下令,在天下各地设立义仓。要求所有家庭在秋收之日,“出粟、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义仓建立之初,由乡里的社司掌管,“若时或不熟,当社有饥馑者,即以此谷赈给”。这本来是一件大好事,可没过两年,隋文帝便觉得老百姓有问题,太不珍惜义仓的储粮,使用过于随意,起不到防灾御患的作用。于是先后将北边诸州以及关中大部分地区的义仓粮食,收归州县管理。

以前都是丰年多交,凶年少交,现在不管年成如何,一律按照户等征收,“上户不过一石,中户不过七斗,下户不过四斗”,于是“所在义仓,又皆充满”。这样,本来是农民自筹以防灾荒的粮食,反倒成了田租、户调以外的一种附加税。

由此,便不难想象,隋朝官仓里的粮食何以那么多。而与之对应的,则是苦不堪言的百姓。这并非是无根据的揣测,隋末很多地方,都出现了饿殍遍地但官仓满是粮食,却又未见灾荒的记载。是以当时起兵造反的人,为了招兵买马,常见套路就是攻占粮仓,然后开仓放粮。

比如刘武周,他本不过是马邑郡的一个武官,是什么让他有胆子造反?因为他看到“百姓饥饿,死人相枕于野”,另一方面却是“仓内积粟皆烂”,所以他试探性地拿这事来刺激百姓,结果“皆发愤怨”。于是,刘武周手起刀落,杀了王仁恭,然后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很快便招到了一万多人马。

再如李密。大业十二年(616),翟让以韦城瓦岗寨(滑县南)为据点,起兵造反,也就是俗称的瓦岗军。李密投奔翟让后,建议翟让攻打洛口仓。他指出,当今“海内饥荒”,只要攻下洛口仓,开仓放粮,百姓自然争相归附,“百万之众,一朝可集”。翟让听从了他的建议,结果“老弱襁负,道路不绝”,兵马由此发展至数十万。

除了粮食,在户调的绢布方面,亦有端倪。隋文帝即位以后,灭南陈,败吐谷浑,击突厥,几乎年年都在打仗。我们知道,打仗等同于烧钱。按理来说,隋文帝虽然摘了北周的桃子,但连年用兵,财政不出现大的倒退都算不错的了。但实际情况却出乎意料。根据《隋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曾对伐陈有功的将士,大行封赏,一次便赏出绢布共计三百余万段(二丈为一段),“其余出师命赏,亦莫不优隆”。史官给算了一笔账,当时光赏赐出去的绢布,每年就要用掉数百万段,可是“府库曾无减损”。到了开皇十二年(592),也就是灭掉南陈三四年的光景,竟“库藏皆满”。隋文帝“于是乃更建左藏之院,构屋以受之”。

一个连年有战事,且大赏军功的朝代,国库的绢布居然越来越多,岂不蹊跷?

所以对于隋朝的富庶,岑仲勉先生在《隋唐史》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经济相当进展,吾人固不否认。然此只官家从严重剥削所表现之一面,百姓方面并未作平行式的推进,或者官家愈肥,民间愈瘦,唯其如此,才晓然隋末革命何以发生急剧的变化,亦即由迟缓的量变进到迅速而突然的质变。

隋文帝拼命敛财积粮,结果却是帮助敌人,埋葬自己,想来真是讽刺。

隋炀帝穷奢极欲、好大喜功

其实,隋文帝留下的巨额财产,首先引来的倒不是外贼,而是隋炀帝身体里的心贼。唐太宗曾分析隋炀帝的灭亡之因,《贞观政要·辨兴亡》:

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

隋炀帝是出了名的穷奢极欲。他即位后干的第一件事,便是营建东都洛阳。整个洛阳城规划面积非常大,“东都大城周回七十三里一百五十步”。虽然工程浩大,但修建速度奇快,仅仅用了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便告完工。因为每月役使民丁高达200万人,而且官吏督促得非常严急,“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纵使有些夸张,可就算死十分之一,亦是个吓人的数字。

同年,隋炀帝又在临淮建都梁宫,大业三年(607)八月,又在太原修建晋阳宫,四年四月,汾州起汾阳宫,十二年正月建毗陵宫。此外涿郡有临朔宫,北平有临榆宫,渭南有崇业宫,鄠县有太平、甘泉二宫,江南有丹阳宫,可以说是无日不营宫室。

隋炀帝到处修行宫,自然是为了巡幸。他即位仅三个月,便幸洛阳,第八个月,又跑江都去了。有人计算过,隋炀帝在位将近19年,可呆在长安的时间,居然不满1年。真可谓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

穷奢极欲,往往与好大喜功相表里。在修建洛阳城、都梁宫的同一年,隋炀帝又下令开始修建运河。运河前后修了6年,这项工程究竟动用了多少民工,史书上没有具体记载,只是说“丁男不供,始以妇人从役”。按大业五年(609)全国人口4600万,除去妇女、小孩、老人,男丁怎么也得有1700~1800万。可这么多的男丁,居然还不够役使(当然,不只是修运河),这是一种何等景象?不论运河给后世带来了多大便利,隋炀帝出于何种修建目的,修运河绝对是促成隋亡的重大原因。

民力已经被透支到了极点,隋炀帝犹自不知。运河刚竣工,隋炀帝马不停蹄,又调动了100多万的军队,于大业八年(612)春,征讨高句丽。最终到达前线有35万人,结果被打得只剩下2700人。随后又于大业九年、十年两征高句丽,好处依旧没捞着,可连年不断的徭役、兵役,他的子民实在活不下去了,于是迎来了起义大爆发。隋朝就此覆灭。

隋文帝在攫民之财以富国的同时,也在积累社会矛盾。隋炀帝既接下了他老子留下来的财富,也接过了社会矛盾的担子。隋炀帝恃国之富,穷奢极欲,好大喜功,完全是在旧有矛盾上火上浇油,其亡不亦宜乎?

隋朝(35)炀帝(9)义仓(1)

相关参考

同样乱世,为何春秋战国历经几百年,五代却只有53年,两关键因素

导语:同样是乱世,为何春秋战国能历经几百年,五代却只有53年,这两个因素很关键!随着画江湖之不良人的上映,五代这一段历史也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作为中国历史的乱世之一五代在历史的发展当中也占据着很

秦朝为什么二世而亡,背后有什么深究的问题

秦朝为什么二世而亡,背后有什么深究的问题看清秦汉变局,的确不克不及只流于军事角力和朝代更迭。每一个史乘期间,都有共同的,与后代,及昔日一模一样的全民遍及认识特性。这一点,史乘只能偶有信息透漏,不可能零

秦朝二世而亡很丢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过数以百计的王朝与地方政权,最短的只有几天,最长的是前后加一起超过800年的周朝。在这些王朝与地方政权中,有不少都是"草台班子"出身,是农民起义军、叛

同样终结七国争雄,为何秦朝仅存14年,而威塞克斯王朝过百年

在世界历史上,中国和英国封建时期都曾经历过长达数百年的「”七国时期”,最后由秦国和威塞克斯王国实现统一。但统一后的两者结局却大相径庭,进而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历史走向。本文尝试着提供一种新的思路,通过

同样是亡国之君,胡亥和杨广在面对死亡时的反应为何千差万别

历史的发展常常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秦朝、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一统王朝,常常被人拿来做对比,比如都二世而亡,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两个王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都迎来了全新的盛世——强汉盛唐时期。虽

亡秦者胡 胡亥做了哪些蠢事致使秦朝二世而亡 有的简直神助攻

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嬴姓,赵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胡亥少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秦始

隋朝并非二世而亡,陏共有八位皇帝,有一位活得时间比李世民长

众所周知,秦朝和隋朝是历史上短命的大一统朝代,秦朝历秦始皇、秦二世,隋朝历隋文帝、隋炀帝,都只延续了两位君主,称之为「”二世而亡”。但是如果严格来说,秦朝和隋朝都不算是二世而亡,因为秦朝还有秦三世子婴

秦帝国二世而亡而汉帝国却百年国祚

文/减水书生图/来源网络你好,我是减水书生,与您一同品味历史、感悟思辨。站在现代视角来看,大秦帝国是历史进步的产物。百代皆行秦政治,足以说明秦帝国堪当后世王朝的政治楷模。然而,站在秦时视角来看,大秦帝

密谋篡权,遗臭万年,秦朝因他而亡;昏庸残暴秦王二世胡亥

一、沙丘之变胡亥生于赵王六年(前230年),是秦始皇的第十八个儿子,在诸公子中年龄最小,也最得始皇宠爱。秦王三十七年(前210年)十月,始皇出游南巡,命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左丞相李斯与兼掌符玺及颁发诏令

秦二世而亡不算惨,盘点历史上既是开国君主又是亡国之君的朝代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这个朝代的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大一统时代。从秦朝之后的历朝历代,都以秦朝的领土为蓝本进行建设。虽然是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可是这个朝代仅仅存在了15年的时间。秦二世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