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書法的精髓其實只有一句話,有人注意到了,有人沒當回事
Posted 法度
篇首语: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學書法的精髓其實只有一句話,有人注意到了,有人沒當回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學書法的精髓其實只有一句話,有人注意到了,有人沒當回事
看這題目,一看就是初學書法之人所提,本以為俗題,無話可說,不願答。
但轉念一想,非也。
此題乃是初學書法必經之歷程,乃人皆有的思想矛盾(想求精髓而藝不精的矛盾),也是學書法“能入門否”的思想指導關鍵之處,此非俗題,乃為要題。
學書法可不懂理論,不影響寫的好。
學書法可不勤,也不影響寫的好。
但是學書法不得其“道”,乃是讀理論至多,學習至勤也寫不好的。
前 引
學書過程中,所需悟書法之精髓,其實就是一個過程,是每個人都經歷的過程,有些人注意到了,學的就比別人快些,有些人沒注意到,則廢了幾十年功夫。
所謂“俗書”乃“老幹體”“江湖”“賬房先生”,為何這些字被稱為“俗書”?是因為寫的不好看嗎?當然不是,歷史上如楊維楨,張雨,傅山,徐渭的字也不是很受民間青睞。
我通常解釋這些高低書品的區別在“法度”“神韻”!
則對初學者來說,又是迷糊一些了,何為法度?何為神韻?
以前我說:
“行筆有法則為法”每一筆要有“起筆,行筆,收筆”每一筆畫的組合“如橫折,豎折等等”要有“提按轉折”。
“結字要有法”一字之向背,奇正,收放,布白等等,都要符合古帖。
好像我說完了,沒什麼用,我也一直在反思,問題如何解決。
《書譜》中有一句話叫“當仁者得意忘言,罕述其要”,我認為這是一種解釋。當學書的人掌握了書法的一些規律,便很少講述其規律了,因為規律已經成為了一種意識,一種感覺,千變萬化,難以總結言說。
我記得初學時,我每當遇到一個感覺沒成長的“瓶頸”時,都會記下其感受,以期後日之反思。我見很多朋友的疑問也都如我當初有過的差不多,這大概是每個人必經之路上的心理歷程吧。
所以,今天我不講法度,只講學書歷程,至於其中能體會到什麼,就因人而論了。
至於其中悟到的“精髓”,也不過是書法入門的“鑰匙”罷了,算不得書法的精髓。
簡述初學書法之“要”
《書譜》名言兩句名言“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這是很重要的兩句話,可能在初學者眼力這可能是兩句廢話,因為學書法肯定要學的像才行。
但是在過來人眼力,這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書法的水平提升,無外乎是從這兩句話開始的“讀帖從不精到精”“臨帖從不像到像”。
所謂“法度”是一種標準,但也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因為“法度可千變萬化”,有些人這麼寫也對,那麼寫還對,但是有些人無論怎麼寫都是錯的,這就讓初學者很難受。
此二句的經典之處在“讀帖尚精”“臨帖貴似”只要臨的像,越來越像乃至一樣,則寫出來就可以做到“有法度”,臨多了知曉變化,則可做到隨意變化而不逾法度。
這就是法度的由來。
初學如何知曉法度?當然從臨帖讀帖中來,只要臨的準,一點一劃的位置都準,自然就有法度。
所以,拋去“法度”這個概念,單純說“像”的問題。
這兩句話中,每一句都有一個字是關鍵,我認為“尚”“貴”是兩句話的點睛之處。
“尚”有追求之意,“貴”也有向好之意。
二者說的就是一個過程,讀帖要越來越準,臨帖也要越來越準,只有越來越準才能有水平的提升。
此,一也。
孫過庭對書法的理解和總結能力非常強,初學幾年的過程,兩句話就解釋清楚。
清代包世臣則對這兩句話做了非常深刻的解釋,是通過他自己經歷來說的,我看過以後,跟我個人的思考經歷差不多,以前在文中也介紹過,故而覺得大家也可參考。
《答三子問》中,包世臣說到對“察”“擬”的解釋:擬雖貴似,而歸於不似。然擬進一分,而察亦進一分,先能察而後能擬,擬即精而察亦精,終身由之,殆未有止境也。
個人非常喜歡包世臣的總結,因為其對學書過程思想的總結,也非常到位,尤其是文中陳述順序,非常重要,雖然意思好懂,但是這個順序,我還是想做一下解釋。
擬雖貴似,而歸於不似:學帖要像,但是最終要歸於不像。這是第一句,是一個總結性的陳述,大體上指的是整個臨帖學書的過程。
然擬進一分,而察亦進一分,先能察而後能擬,擬即精而察亦精:意思是,學的越像,讀帖可以越精,或可理解為眼力越好。重點是“先能察而後能擬”,這句話按照正常順序應該放在“擬進一分察進一分”之前。但是放在了後邊,這個也很有意思,也有一種陳述之後又詳細解釋的味道。“先能察而後能擬”的意思是,我們學書法都是從看到臨的,初學時大多人都是拿一本字帖去笨手笨腳的模仿,看一筆寫一筆。故曰“先能察而後能擬,則擬進一分,察可進一分”
讀帖和臨帖是相輔相成的,初學談不上讀帖,就是看一眼然後模仿。如果寫不像,則眼力就不會提升,因為我們的眼睛天生就有“對比糾錯”的功能和意識,如果連一橫都寫的歪歪扭扭,如何談把一橫寫的粗細有變化呢?只有先寫直,才能談粗細變化,然後才可以學很多種橫的變化寫法。
首先第一步就是“做到”,橫能寫平之後,注意力自然就不在“如何把橫寫平”的問題上,自然而然就會追求更深一層的東西。
所謂的法度,從無法到有法,也是一樣的過程。從不像到像,是一種過程,是學習法度的過程。
從像到不像,則是一種把古人法度化為己用的過程,這是不一樣的。
如果讓“老幹部體”“江湖體”去臨帖,他們肯定做不到像,因為他們如果懂筆法,會用筆,就不會成為“老幹體”“江湖體”,這是一個死迴圈。
為何強調臨帖?為何強調像?
我不願意再此貶低那些說:臨帖不求像,意到即可的人。此類人多數沒有臨像過,因為臨像過又追求臨不像的,不會這麼說話,他會告訴你好好臨帖。
所以通常我看評論,大抵就能清楚一個人的水平,如果大家能到一定水平,自然也可以看清一個人的評論是寫字的還是不寫字的,一眼便知。
臨帖要像,但不求全像!
這句話是何意思呢?臨帖終究還是要用的,好比“吃雞肉是為了長人肉,而不是長雞肉”
臨帖,一定要把一家做到像,非常像,證明你通了這一門路的筆法。
再臨其他人的字帖時,自然就會代入習慣,此時的習慣雖不合臨帖內容,但是符合法度,所以可以做到不像,能知取捨就好。
如果連一家都未通就求不像,那是痴人說夢,不是在“求不像”,而是根本做不到“像”。
至於包世臣在最後說一句:終身由之,殆未有止境也。
意思就是臨帖是學到老臨到老的,沒有止境可言。張旭光在臨聖教序十五年之後,每次翻聖教序,還都有所收穫,此時他都已經五六十歲了。
如果看歷史上文徵明趙孟頫,晚年臨帖也不在少數,幾乎都是意臨,形雖不似,但氣韻更勝。
所以臨帖是沒有止境的,只有階段不同,標準不同,追求不同。
其實貫穿整個初學階段,何為入門?
個人認為就是通曉法度。
書法理論如何入門?
如果法度都不懂,又如何能看懂理論?
法度由何而來?
臨帖,臨的越像,眼力越精,眼力越精,臨的越像,到一定程度,自然知道何為筆法,也自然知曉一字難度在哪一部分。
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短則幾年,長則十數年。
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到了“瓶頸”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個人初學時的解決方法就是,放著不管,再臨一個星期看。
其實多數時間是都能看到顯著進步的,初學非難,只是這個緩慢的過程讓很多人望而止步。
學書也非一朝一夕就能成的,寫個三五年能寫出一首詩的作品就不錯了,不要要求太多。如想寫長文,或許需要十幾年的鋪墊,這些都是日積月累而來的。如想三年五年就成書家,練一筆讓人羨慕的字,大概是把書法想輕了。
三五年固然能被外行叫好,然有何用?
都說書法是一個悟的過程,都以為書法有竅門,其實哪有什麼竅門,初學乃至入門,乃至有個不錯的水平,都是在臨帖中“悟”罷了。
如何才能把這一筆寫的像,如何才能把下一筆的轉折寫的更流暢,如何才能把握這個字的結構。
這些思考都是“漸悟”的過程。
但是突然間,這一筆知道怎麼寫了,突然間,這個字的字眼在哪裡,精華在哪裡看出來了。
這就是“頓悟”的過程。
所謂的“悟其精髓”不過是這個過程罷了,需要的方法就是“擬,察”。
寫的越像,悟的越多。
今天學到了轉折筆法,明天知道了收放結構,後天知道了向背取勢等等
這是一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
否則大書法家也不會到老還臨帖了。臨帖是為了檢驗自己在古人的身上學到了什麼。
至於創作,才是檢驗自己所學是不是能隨心所欲的應用。
何為精髓?太多了,到蘭亭序中,一轉一折都是精髓,但是初學者能看到嗎?即使有些水平,學起來也比較慢,即使是大書法家,也只能取其部分,沒有全學的可能。即便王羲之本人都寫不出第二遍。
不要覺得書法有竅門,有技巧。
不過多練而已。
有人說“唯手熟而已”其實也是不對的,如果不講究方法,怎麼會有水平高低,學習快慢之分?。
莊子雲“道在屎溺”
連“屎坑子”裡都有“道”,書法如何沒有?
只是要善於觀察體會罷了,只不過書法的道不是一天能體會全面的,可能一天一個“悟”只會得到其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但是在長遠來看,這已經是進步了,只不過自己不知而已。
我能做的不多,就是解釋了一句話,一句誰都能聽懂的老生常談的“廢話”,但是未必誰都能做到的“經典”。
“書於師授之外”,方法自古就有,書譜幾千字,金玉良言很多,可謂“師”。
至於老師在這擺著,有多少人能聽懂看懂,就不是老師能決定的了。
古往今來,學書譜者多了,能出名的好像也不多。
差距在人。
這次又是一次幾千字的長文,寫起來很麻煩。但是我從不怕沒人看,因為初學者看長文看不下去去,意味著以後書看不下去,今人理論旁徵博引,比我的要晦澀,比我的要長。古人文言理論,如看解釋則失去了自己思考的餘地,如看文言,則又是一種能力。
看不下去意味著寫好字的機率不大,看的下去起碼說明以後進入理論學習的時候有了一點看長文的基礎,不怕長。
如我寫之文與古人相比,無異於“屎溺”,如果這都能看下去,看古人應該會更舒暢一些。
所以,我希望能看完的人,都是我以微薄之力能幫到的人。
話不多說,請點個關注謝謝,畢竟寫起來真的需要時間。
相关参考
漢字最基本的是正楷字。正楷字最基本的筆畫有八種。點、橫、豎、撇、捺、提、折、鉤。草書將中國書法的寫意性發揮到了極點。學書法從偏旁部首開始,偏旁、部首就多了。比如,單人旁、雙人旁、木字旁、提手旁、兩點水
現在寫楷書的朋友很多,大部分書法培訓中心或是自學書法的朋友都是從楷書起步來學習書法的。從楷書入門也是挺好的選擇之一。以楷定法,並且以楷練習筆法、建立正確的書寫姿勢等基本功,已經成為書法學習中很普遍的一
現在寫楷書的朋友很多,大部分書法培訓中心或是自學書法的朋友都是從楷書起步來學習書法的。從楷書入門也是挺好的選擇之一。以楷定法,並且以楷練習筆法、建立正確的書寫姿勢等基本功,已經成為書法學習中很普遍的一
出家苦學書法23年,爲愛還俗後,治印不輸齊白石,楷書堪比歐陽詢
#書法##篆刻#出家苦學書畫23年,爲愛還俗後,治印不輸齊白石,一手楷書更是堪比歐陽詢。這個故事再一次證明,修身養性比較好的方式,是學書畫。普通人如此,就是遁入佛門爲僧,還是入庵爲尼,在誦經悟道修禪冥
龍門二十品是北魏時期在龍門石窟留下的二十幅功德題記,魏碑書法的代表作,其中十九品在古陽洞內,另外一品在慈香窯慈香窯是一座小型洞窟,大多數有人不會注意到它,位置在龍門西山賓陽三洞和奉先寺之間,老龍洞的北
凡是喜歡書法的人無不了解趙孟頫的書法藝術。那出神入化、娟秀嫵媚的行草真隸,不知令多少人為之傾倒、陶醉。其實,他不僅僅書法好,其詩詞畫樂律等均堪稱一流。趙氏在文章、經濟、政治領域也卓有建樹。據《元史》載
知識的寬度、厚度和精度決定人的成熟度。有用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知識的實用才有價值意義。用這句話形容梁啟超正是最為恰當的。1873年,梁啟超出生於中國廣州。作為中國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他為中國歷史作出
知識的寬度、厚度和精度決定人的成熟度。有用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知識的實用才有價值意義。用這句話形容梁啟超正是最為恰當的。1873年,梁啟超出生於中國廣州。作為中國戊戌變法的領袖之一,他為中國歷史作出
臨江仙.為芮瑒公主題照,一首為五歲畫童寫的詩,學書法學畫畫培訓開始流行家庭託管模式更安全更精到更放心
曲指算來,家中已近20年沒有寶寶的嬉鬧了,三月的最後一天,突然多了一位可愛的芮瑒公主,小天使的降臨為我們增添了無窮的樂趣。小芮瑒是來跟愛人學畫畫的,與其說她是來學畫畫的,不如說她是來送開心的「開心果」
範曾何許人也,大家應該都不陌生。他被譽爲“最貴的國寶藝術家”,代表作《韓非子畫像》。而且他不僅擅長繪畫,在詩詞、書法等領域也頗有建樹。不過因爲一些原因,範曾的爲人一直頗受爭議。範曾曾經畫了一幅畫來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