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驚人神通

Posted 良知

篇首语: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生不懈的追求。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王陽明的驚人神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陽明的驚人神通

轉載:佛道雙修

王陽明,明代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心學一代宗師,中國哲學史上位居第一佇列的聖賢級大牛。

大約在五百年前,王陽明在龍場悟道,陽明心學橫空出世,自此之後,追隨者無數。

明朝扳倒奸臣嚴嵩,肅清朝綱的閣老徐階;架空皇權,開啟改革,為大明續命半個世紀的張居正;明末清初被譽為中國啟蒙之父的黃宗羲,無一不是陽明心學的傳人。

清末改革,救亡圖存,林則徐、曾國藩、梁啟超、陳獨秀、嚴復、胡適,這些在風口浪尖上的改革者也無一不是陽明心學的信徒。

到了近代,蔣介石更是痴迷陽明心學,不僅自己研讀,還讓自己的兒子研讀,更是把臺灣的草山命名為“陽明山”。而毛澤東自青年開始,就視王陽明為自己的精神導師,一生踐行,獲益匪淺。

王陽明心學有三個部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王陽明年少時候還是程朱理學的天下,那時主張格物窮理,認為理是通過格物求來的。但是王陽明曾經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沒有格出什麼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場。後來王陽明在龍場,置身石棺之中,才終於悟到,萬事萬物都在自己心裡,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義也是由你的內心賦予的,向自己內心求索就可以。

知行合一:“知行工夫,本不可離”,知道的理一定要與現實發生聯絡才有意義。知行不能分家,只知道不行動,其實還是不知道。

致良知:求得內心之理,然後去行動,去體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01

王陽明有神通,這並不是一個祕密。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他31歲時,為養病回到浙江餘姚老家,開闢陽明書院草堂,靜坐修習道家導引術,一月後竟然得了天眼通。當時有四個朋友來訪,人還很遠王陽明就派童子去迎接,讓朋友大為驚異。後來問起能夠預知的理由,王陽明笑答:“只是心清。”後來很多人來找王陽明請教吉凶禍福,王陽明也大多能說中,大家都以為他這是得道了,王陽明卻說:“此簸弄精神,非正覺也。”之後便放棄了擺弄這些神異。

王陽明也遇到過很多神通之人、經歷過很多神通之事。比如他十七歲結婚當天,出走至道觀鐵柱宮,遇到一個近百歲的老道士無為道人,王陽明的導引術就是跟這老道學的。後來告別時,老道對他說二十年後兩人還會在海上相見。二十年後王陽明37歲,因得罪權宦劉瑾被貶貴州龍場驛,在去往龍場的路上擺脫刺客追殺後,逃至山中的一個野廟中,再次遇見了無為道人。雖然重逢處不是海上,王陽明在得到老道指引後,寫出的卻正是他那首最膾炙人口的《泛海》詩:“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裡,月明飛錫下天風。”

這些神通雖然令人驚奇,對我的觸動卻不算很大,因為在佛教和道教中並不少見,也只是個人能力方面的。讓我深受震動的,是王陽明的另一種驚人神通。

正德五年(1510年),王陽明任吉安府廬陵縣知縣,縣內發生大火,燒燬一千多戶人家,王陽明對天祈禱,而後風向改變,鎮住了大火。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陽明平定漳州匪寇,駐軍於福建汀州府上杭,恰遇當地百姓飽受旱災之苦,於是王陽明為民祈雨,大雨連降三日。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當時王陽明手上無兵,打算先走水路去吉安府制定戰略部署,不巧正是強勁逆風,王陽明心急如焚,於是在船頭焚香對天祈禱,逆風很快變成了順風。

如果只是一次靈驗,或許還可以用巧合解釋。一而再再而三的靈驗,恐怕就不能完全以巧合解釋了。何況歷史上類似的靈驗事件,還有很多。這種神通之所以更加讓我震動,是因為在個人之外,更是涉及了對天地之力的把握和運用,體現在王陽明這種曾出入佛道數十年而又大入世的人身上就更值得注意。再結合王陽明的其他神通,就更加讓人相信這其中有著神祕的道理,這背後有著莫測的力量。

當我們考察所有型別的神通和神祕靈驗事件,也都能感受到這神祕道理和莫測力量的存在,無論是佛教的他心通、宿命通等各類神通,還是占卜、風水、八字等各種術數。那麼這道理和力量,究竟是什麼?

02

先說那神祕的道理。

早在弘治十六年(1503年),王陽明就曾應浙江紹興府太守之邀,為在旱災中苦苦掙扎的當地百姓寫下祈雨祭文。他當時在給太守的邀請回覆信件中,說了這樣一句話:“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這句話呼應著《中庸》中的另一句話:“至誠之道,可以前知……故至誠如神。”前知就是先知。

“至誠”二字,正是機關所在。

何為誠?對這個字,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比如人們常說的做人要有誠心,做事要有誠意、講誠信,自己要誠實,對人要真誠等等。古人所說的誠,也是這個含義,只是我們這個誠還浮在表層,古聖的誠則直透深層。誠的內涵,其實至為深邃。

造成這深淺的原因,就是王陽明所說的“心清”二字。古時的誘惑干擾少,人也普遍更質樸,更別說還有很多人在實打實地做修養工夫。再反觀今日的人心浮躁和慾望滾滾,終日奔波追逐而不肯停息,“清”是什麼意思,就用不著解釋了。這大概就是古時奇人異士眾多,而今時幾乎絕跡的原因。總之,心清才能心誠,心有多清就有多誠。心有多誠就有多大的力量,所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心清之後,《周易》雲:“無思無為,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地。”心因至為沉靜而相通天道,進而通於天地變化。這背後是一種高度的感應力,對於誠,心清如同本體,感應則是起用的法則。最淺顯的例子,就是你對一個人有多少真誠,對方是能感應到的,作不了假,有真誠才有感應,有多少真誠就有多少感應。人都是如此,何況對天地,有感天動地的誠心,才有感應天地的能力。

這種感應天地的層次,類似於今天前沿科學所說的高維。三維時空只是高維時空的降維展開,因為這種展開才有空間和時間,時空只不過是一種假相。這就像一張二維的紙展開在三維裡,從一個角到它的對角既有距離,跨越也需要時間,沿對角捲曲折起,這距離和時間便不存在了。高維,正是低維的摺疊捲曲,維度越高則越接近究竟真實,維度越低便越如虛如幻。《金剛經》視一切相為虛妄,最高的悟境之所以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道理就在這裡。

在這樣的層次,有了這樣的感應,像王陽明那樣的預知,以及至親之人的心靈感應之類,就是再自然平常不過的了,因為十世古今已歸於當下,無邊剎境都凝在心頭。反過來看便是,你沒有那些神通和能力,就是因為你的誠不夠。神通能力的大小,是完全與誠的程度成正比的,比如占卜準不準,首先要看你有多心誠。

所以太多人把誠看得太簡單了。我多次說過一句話,一切所謂的德,本質上都是道。誠,也是如此。

03

再說那莫測的力量。

王陽明祈天那樣的能力,又是怎麼回事?要知道,這種能力跟絕大多數神通有著根本的不同。多數神通只是順應於天道,即使是看似主動的占卜和風水,也只是以天道為指引,脫不去一種被動性。王陽明的祈天則是改變了天道原有的執行軌跡,其中有著很強的主動性動機。

要明白這個問題,就要引出兩個概念:“暗能量”與“誠力”。

物理學中就有暗物質和暗能量的說法,不僅在宇宙中的比重遠遠大於看得見的物質,作用和主宰性也要遠遠更大,只是很難觀測,目前只是存在於為了解釋宇宙加速膨脹和失落物質問題的科學猜想中。這個猜想是可信的,因為如此才合乎陰陽之道。

物理如此,心理也是如此,我們的潛意識就是我們的暗能量所在之處,其作用和主宰性同樣遠遠大於顯意識,這誰都有體會。所以西方潛意識心理學大師榮格,才對易經占卜原理和作為密宗傳統修持能量中心的曼荼羅高度痴迷。有個詞叫“暗潮洶湧”,世間的一切事情,底下也都是暗能量在湧動,最終也受這暗能量的支配,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天意。

暗物質也是物質,暗能量也是能量,並沒什麼神祕,只是難度量、不可測而已。這就好像海,海平面或許是明媚平靜的,可以一眼望去;海面下則越往深處越是無盡的黑暗和祕藏,深邃莫測。我們每個人和我們的生存,也是這樣明暗的兩層,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卻都只是在最上面那層撲騰。

至誠所溝通的能量層次,正是暗能量這一層。人在這一層擁有的能力,就是誠力。這誠力靜,就是多數神通那樣的順應之用。這誠力動,則就是王陽明祈天那樣的改造之用。至誠之時,人的暗能量與天地宇宙的暗能量相通一體,自然就既可以靜處其中,也可以動於其內。所謂動,就是主動和調動,主動的是你之至誠,調動的是天地之力。有幾分誠,便得幾分誠力。

這動的一面,就是佛教所說的“願力”。佛家高度重視發心和發願的重要性,將其作為修行的前提和基礎,立為菩提之根、如來之種,甚至說這可以得到佛菩薩的加持、得佛菩薩接引而往生淨土,道理就在這裡。鬼神有沒有,我們暫且不說,但無論如何,他們也是這種高階和深層能量的象徵。西方的吸引力法則,說人的心念如何會招致相應的事物和境遇,本質上也是願力的體現,因為這心念就是有所向而行的。

王陽明以至誠祈天的靈驗,就是來自這裡,是以願力調動天地間的暗能量,來使事情向著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就算我們對祈天這種事情存疑,也要承認這種暗能量層次的誠力調動,是真實不虛的。

04

那麼應該怎麼做?

誠是如此重要,要做到卻是極不容易的。誠的基礎是心清,眾生則往往心濁。誠的反面是虛偽,眾生卻皆在欺人和自欺。修誠,等同於修心和修道。

所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王陽明都將“誠意”作為《大學》的主旨和為學的頭腦,直到提出“致良知”。這卻不是一種捨棄和替換,而只是一種發展和深化。當王陽明最終將目光鎖定致良知的時候,其實是說良知是誠意的本體,致良知就是抵達誠意的路。誠意需要心清,致良知則需要省察克治心中的私意,殊途而同歸。

王陽明說致良知是簡易直截的,只需跟隨良知的判斷。誠意同樣是簡易直截的,是否誠於本心,是否誠意待人接物,只是你願不願意的事。

如果肯,就是通往至誠、擁有誠力的起點。

王陽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堅定、堅持自我、特立獨行的一生。在朱子學一統天下的時代,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說,給當時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衝擊。人們不能理解其本意,驚訝者有之,非難和指責者層出不窮。

王陽明曾這樣形容自己的處境:“危棧斷我前,猛虎尾我後。倒崖落我左,絕壑臨我右。我足復荊榛,雨雪更紛驟……”到了嘉靖元年(1522年),王陽明已經是平定藩王之亂的大功臣,卻依然遭受其他官員的攻擊。當年進士考試由禮部負責出題,策問題中涉及心學,出題人暗中希望考生指責王陽明,可見王陽明的處境之艱難。

儘管如此,王陽明在壓抑自我、反省己過之後,堅信自己的學說正確、明澈——“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處,更無掩藏迴護,做得‘狂者’。使天下盡說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這讓我們看到,心學的一大真諦,內心力量的源泉所在,正在於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實的自己。這不是我行我素、恣意妄為,而是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是一種骨氣和硬氣。這其中,既有當下人心危機的根源,也有對治的藥方,心病還須心藥醫。

心外無物,心外無理。人的心包含宇宙的一切資訊:心之本體無所不該,原是一個天。只為私慾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心之理無窮盡,原是一個淵。只為私慾窒塞,則淵之本體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將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復,便是天淵了。

人心無所不包,原本就是像天那樣深不可測。只是這樣高遠和深邃的心,卻常常被私慾所填充,所以失去了本來的高遠、深邃,不能夠無所不包,不能夠海納萬物。

萬事萬物萬理,都包藏在人的心裡。聖人內心光明,能夠映照萬物。普通人的心,因為私慾和妄念的遮蔽,昏暗、渾濁,失卻了那份光明。

相关参考

讀傳習錄,學王陽明,懂知行合一

圖書封面《傳習錄》,這本書記錄的是心學創始人,和他的弟子以及一些好友的對話,重點是王陽明關於心學知識的普及。王陽明的心學主張:“寧靜於內,無敵於外。”意思就是:只要你保持擁有一顆純潔,寧靜,包容,強大

讀傳習錄,學王陽明,懂知行合一

圖書封面《傳習錄》,這本書記錄的是心學創始人,和他的弟子以及一些好友的對話,重點是王陽明關於心學知識的普及。王陽明的心學主張:“寧靜於內,無敵於外。”意思就是:只要你保持擁有一顆純潔,寧靜,包容,強大

明朝張居正為何突然下令毀掉 ”心學”

說起王陽明的心學,可能很多年輕人不太了解,但是40歲以上的很多人都知道,王陽明的心學,是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最偉大的哲學思想,而王陽明,更是被稱為古今第一完人。按理說王陽明頗受贊譽,為何卻在明朝突然被張

“百病不侵,逆轉命運”

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居第一陣列的大哲。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

“百病不侵,逆轉命運”

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居第一陣列的大哲。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

人皆可以成堯舜 三句話讀懂王陽明

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王陽明,名守仁,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是我國明代一位偉大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東晉時「衣冠南渡」的山東琅琊王氏的後人,和書聖王羲之同族同宗。傳說王陽明出生時,母親岑

一位堪比孔子和孟子這樣的聖人的人你知道嗎

今天要說的這位是明朝的一位心學大家,叫王守仁,字陽明。王陽明的心學和朱熹的禮學可以相抗衡。王陽明堪比孔子和孟子,能堪比孔孟的這樣的聖人級別的人,肯定有過人之處。那接下來我就帶大家瞭解這位傳奇人物的生平

一位堪比孔子和孟子這樣的聖人的人你知道嗎

今天要說的這位是明朝的一位心學大家,叫王守仁,字陽明。王陽明的心學和朱熹的禮學可以相抗衡。王陽明堪比孔子和孟子,能堪比孔孟的這樣的聖人級別的人,肯定有過人之處。那接下來我就帶大家瞭解這位傳奇人物的生平

王陽明頭上的“三頂光環”,文治武功,舍他其誰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出自《三國演義》。這句話本來是評價薑維的。薑維文武雙全,足智多謀,既有治國理政之才,又有領兵打仗之能。諸葛亮之後,蜀國最為倚重的就是薑維,難怪羅貫中對他不吝讚譽之詞。

王陽明心學教你如何讀書,讀書的五重境界,你修煉到第幾重了

王陽明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儒學集大成者孟子、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並稱爲“孔孟朱王”。其學術流傳至今,堪稱學界巨擘、“百世之師”。清代名士王士禎稱讚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爲“明第一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