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區分

Posted 荀子

篇首语:知识为进步之母,而进步又为富强之源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區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如何區分

要想區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就要從代表人物主張說起。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

孔子:

1、政治上,主張克己復禮。同意對禮加以改造,其最大的創新納仁入禮。

所謂仁,仁者愛仁,把人當人看待,體現了對人格尊重的思想,提倡德治,泛愛衆,節用而愛人。尤其反對人殉制度,不滿於過分剝削和濫用刑罰。

2、哲學上,搖擺於唯心唯物之間,宣揚畏天命,敬鬼神而遠之,不語怪力亂神,認爲天沒有意志。生而知之者上也,強調任何人的知識都是後天學習而得。

3、教育上,主張教學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要求觸類旁通,啓發式教學,注意因材施教。提倡學思結合,溫故而知新,學而時習之。講究謙虛,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

能夠詩意盎然的表達思想: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捨晝夜。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孟子,子思之門徒,子思孔子之孫。

1、政治上,主張: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國君經反覆勸諫而不聽,可以更換。平等看待君臣關係,臣子沒有天生的服從和隸屬義務: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心腹;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建議統治者,保民而王。譴責虐民、殘民。使民有恆產,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推行勞役地租性質的,井田制。

提倡用分工不同證明壓迫剝削的合理性。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2、哲學上,宣揚性善論和良知論。人本具有仁、義、禮、智、信等觀念,若擴充善念,人人可以爲堯舜。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之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所謂學習要反求於內心,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認爲理性思維高於感性認識: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另外,儒家講究,不偏不倚、中規中矩,不走極端的中庸之道。

道家,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集大成者爲莊子。

莊子,主要淵源於道家創始人老子。莊子把老子的客觀唯心論發展成主觀唯心論,將老子的樸素辯證法發展成相對主義的詭辯論。

認爲:一切都處於,無時而不移之中,否認物質的穩定和差異化。

主張:齊大小、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追求無條件自由。其人生哲學悲觀厭世,社會理想比老子的小國寡民還落後的原始狀態。

決不與統治者合作,辛辣地揭露批判黑暗和腐敗:竊鉤者誅、竊國者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的明顯矛盾同具有叛逆性的文人產生共鳴,甚至成爲反黑暗的思想武器。

佛家,代表人物釋迦牟尼,即佛陀

佛陀因一切歸於盡,果熟亦當墮,合集必當散,有生必有死的生住異滅的現象,感受了無常。得出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於相對的關係或條件之中,若離開了這些關係或條件,則不會有任何事物或現象的結論。

認爲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生命之源起和過程,依賴於無明、行、識、明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個彼此互爲條件或因果關係而形成生命的循環往復。十二支緣緣起,皆歸於無明,造成了生死的根本原因。

認爲有八種苦,生苦、老苦、疾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清除痛苦的方法: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爲八正道。

爲衆生指明的解脫之道,就是苦集滅道。

佛陀勸誡君王:(一)、人民數相集會講議正事。(二)、君臣和順,上下相敬。(三)、奉法曉忌,不違禮度。(四)、孝事父母,敬順師長。(五)、恭於宗廟,致敬鬼神。(六)、閨門真正,潔淨無穢,至於戲笑,言不及邪。(七)、宗事沙門,敬持戒者,瞻視護養,未嘗懈怠倦。

佛陀將世間法總結爲:八法曰,有世八法隨生迴轉,雲何爲八?一者利,二者衰,三者毀,四者譽,五者稱,六者譏,七者苦,八者樂。當求方便除此八法。

衆生要與八法的周旋中,擺脫八法,就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保持獨特的高尚品格。

墨家代表人物爲墨子

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命、非樂、尊天、明鬼十大項,前七項是進步的,後兩項是唯心的。非樂則帶有一定的片面行性。

墨子講究邏輯學,認識屬於唯物主義的經驗輪,認爲憑耳目聞見之實,作爲是非有無的依據,強調感性認識,輕視理性思維。

法家,代表人物荀子、韓非子

荀子是由儒到法的唯物主義者。反對鬼神天命之說,認爲天有自身的變化規律,不因人間統治者好壞而變化。

主張:治天而用之,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爲人類造福。精神依賴於形體,認識必須符合實際: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主張性本惡,善是後天努力的結果,重視教育,提倡禮治與法治結合。

韓非子,主張:治國法令要明確,執法貴在嚴明。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要重刑而少賞,知人善用。實行中央集權,因事責功,暗中監督。

哲學上,繼承荀子唯物主義,改造了老子的唯心主義。認爲老子的道是事物的客觀規律,發展了墨子的認識論。提出以參驗法來檢驗是非,反對主觀臆斷,即無緣而妄臆度。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社會歷史是不斷進步的。

發展了荀子的性惡論,人與人之間都是利害關係,彼此相互算計,非用嚴刑峻法,不能約束防範。

經過以上各家的主要思想的說明,我們可以看出各家的大致輪廓。法家韓非子除了改造了道家老子的唯心主義和發展了墨家墨子的認識論以外,再沒交集。我們可以輕鬆的把各家區分開來了!請各位給予關注,以便交流。

相关参考

墨家代表人物及思想,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1、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主要观点: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2、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要观点: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

儒家,道家,佛家的關係

宣化上人講述孟子說過:“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法在顯,而求諸密;人在勤,而求諸懶。”後面這兩句是我說的,不是孟子說的。“求諸懶”,懶是懶惰。孟子是亞聖,以繼孔子之道爲志,提倡王道,貶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儒、釋、道三家各自發展,各有傳承,統貫着學術與文化的命脈。後世的仁人君子也都在這種文化氛圍中修身立人,做着出世入世的事業。作爲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始終是在矛盾鬥爭

爲什麼說“青年學儒家,中年學道家,老年學佛家”

文章作者:琢磨君儒教、佛教、道教,簡稱“儒釋道”,是中國三大傳統宗教。儒教的創始人是春秋晚期的孔子,以“仁”爲最高信仰,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宗教。道教的創始人是春秋晚期的老子,以“道”爲最高信仰,主張

爲什麼說“青年學儒家,中年學道家,老年學佛家”

文章作者:琢磨君儒教、佛教、道教,簡稱“儒釋道”,是中國三大傳統宗教。儒教的創始人是春秋晚期的孔子,以“仁”爲最高信仰,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宗教。道教的創始人是春秋晚期的老子,以“道”爲最高信仰,主張

儒家、佛家、道家150句思想精要(帶註釋),拔高你的境界

閱讀前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每天免費獲取國學文化知識,學習國學文化,以修身養心,以齊家治企。屯元國學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佈道者。文/屯元子儒家50句思想精要——入世境界1、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

道家下沉民间,汉武帝独尊儒术,与儒家齐名的墨家去哪儿了

有朋友提问:假如汉武帝当年没有独尊儒术,而是尊墨家,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这种假设性的问题该怎么回答呢。虽然在先秦的时候,墨家壮大,甚至有和儒家一争天下学说的迹象,所谓「”非儒即墨”是也。但是墨家逐渐消

道家下沉民间,汉武帝独尊儒术,与儒家齐名的墨家去哪儿了

有朋友提问:假如汉武帝当年没有独尊儒术,而是尊墨家,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这种假设性的问题该怎么回答呢。虽然在先秦的时候,墨家壮大,甚至有和儒家一争天下学说的迹象,所谓「”非儒即墨”是也。但是墨家逐渐消

中国三国时期历史

一、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分类介绍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法家学派创始人——韩非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高中明清历史笔记

一、高中历史必修1.2.3复习笔记人民版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科)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孔子⑴提出“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