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哪3个原因击败李景隆 朱棣收编朵颜三卫后
篇首语:智者的智慧是一种不平常的常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靠哪3个原因击败李景隆 朱棣收编朵颜三卫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靠哪3个原因击败李景隆 朱棣收编朵颜三卫后
朱棣已经率领着精悍骁勇的朵颜三卫回到北平,可李景隆还在城外望着冰块发呆。双方在郑村坝展开激战。朱棣主动出击。李景隆部队本来就已经陷入粮草短缺、衣服单薄、久攻不下的僵局中无心恋战,猛然见到如此士气高昂的精锐骑兵,自然一击即溃。李景隆大败,逃到山东德州。
建文帝听说李景隆兵败,就问计于黄子澄。为什么要问黄子澄?因为当初就是黄子澄极力举荐李景隆的。而另一位大臣齐泰是全力反对的。现在,你举荐的人打了败仗,朱允炆当然要拿你是问。黄子澄开始替李景隆狡辩,说:“北方天气太寒冷了,士兵们都经受不住。现在暂时回到德州修养,等到来年春天再战,一定能击败朱棣。”
还能怎么办?朱允炆只好暂时听从黄子澄和李景隆的安排,静待天气回暖。比拼的双方,拼的是耐力和信念,根本没有人肯给你“等来春天”的机会。李景隆这次学乖了。我进攻你北平,你们坚守不出,我也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龟缩在德州城内坚守不出。
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动机不同:朱棣让朱高炽坚守不出,是拖敌人,争取时间,他好乘机夺取宁王的部队;李景隆躲在德州不出来,是打了败仗,躲在德州。内心煎熬,皇上催促,他坐不住,所以一听朱棣有动静就伺机而动,希望打个胜仗弥补以前的过失。
2、角色不同。朱棣虽然是反贼,可在分配战略部署等问题上,谋士和将士都听他调遣,向他汇报;李景隆则不同,他后面还有黄子澄这个推荐人,他要对得起伯乐。另外还有皇上,他急于取胜,显摆自己的能力。他要向别人汇报。
3、地位不同。朱棣现在竖起大旗后,他也是一方诸侯,李景隆只是朱允炆领导下的一个小卒。部队是皇家的部队,不是李景隆个人的,他还要听朝廷遥控指挥。
为了追朱棣的部队,李景隆的军队长途行军,疲惫不堪。可刚刚来到大同,却听说朱棣已经带兵从大同出发朝着北平逃跑。李景隆部队立即全力追赶。行军数千里地,走的又都是山坡陡峭道路,加上南方士兵对寒冷的惧怕。就这么一路追一路赶,结果朱棣带兵赶回了居庸关。一路上,李景隆的兵冻死、冻伤者无数,很多人被无休无止的追赶拖垮了,早已气馁。最后追到居庸关,连朱棣的士兵一个人影也没见到,只好悻悻而归。
朱棣的疲劳战术,有效地瓦解了李景隆的军心和战斗意志。将士们早已无心再战。
可究竟该守哪里,决定权好像并不在李景隆手中。他像朱棣手中的一枚棋子,被任意摆布。
如果这时朝廷能够集中优势兵力,直捣朱棣的北平老窝,或许能将朱棣消灭在北方。但朱允炆和李景隆都犯了一个严重的路线错误。心里上都认为,既然你朱棣是反贼,抓住朱棣是第一要务,因此眼睛一直死死地盯住朱棣。这就给了朱棣无形的主动权。
李景隆与朱棣的恩怨情仇 朱棣李景隆的故事
朱棣李景隆
李景隆为明朝开国将领李文忠之子,起初替建文帝讨伐朱棣叛乱,后来却做了朱棣的官,二者之间是怎么一回事呢?
明太祖当朝时,唯恐大臣篡权,便给予藩王讨伐皇帝身边贼子的权利。朱允炆当朝时,朱棣有谋反之意,便以此为借口声称欲诛伐奸臣,发动靖难之战,实际上却是为了谋取皇位。
朱棣来势汹汹,一举拿下多处要地,残害功臣,由于朱元璋晚期杀害了众多功臣将士,所以面对燕王兴兵,朝中已无可用之将才。
此时耿炳文作为朝中仅存的老将,朱允炆只好命其带大军出征讨伐,由于耿炳文年岁已高,朱棣又善用计谋,于是挑选时机突袭南军,一举攻下先锋,后又大败其主力军,燕军得胜。朱允炆听闻耿炳文兵败的消息,便不复重用,将其换下,名先帝大将之子李景隆任将军带兵攻燕。
李景隆本不是领兵作战之才,就是一无用公子哥儿,毫无作战经验也罢,为人却骄傲自负,私自妄为,急功近利,不懂用人。因此军中人心涣散,毫无士气可言。朱棣不将其放在眼里,稍稍用计,只守不攻,便请君入瓮,引得李景隆找上门来进攻。李景隆盲目贪功,毫无部署,最终举步维艰,朱棣拿下永平,直驱内蒙古,挟持藩王,围攻李景隆,南军大败。
此次一败,皇帝还继续任用李景隆任总将带大军出兵,谁知其尽选军中庸人,弃用贤将,屡败于燕军,一退再退,最终燕军兵临南京城,李景隆开城门投降。
后朱棣上位,李景隆任要臣,引得群臣不满,最终被弹劾罢职,囚禁于家中身亡。
李景隆 运输大队长
除大明战神外,李景隆还有一个称呼,即“运输大队长”,这又是个什么职位呢?
李景隆,虎门将子出身,承袭了父亲的曹国公爵位,借父亲威名,他一上任便极受赏识。建文帝在位时十分重用李景隆,高位官职予以加封,可惜李景隆没能负起他的优待与厚望。此时燕王起兵发动叛乱,欲谋权篡位。可惜朱元璋晚年杀尽贤臣大将,朝中已无可上阵杀敌之人。
朱棣来势汹汹,起兵不久便扫荡了北平外围。无奈之下,建文帝只好派幸存的年老大将耿炳文出兵,谁知首战不利,被敌军偷袭大败,建文帝大怒,使李景隆代替耿炳文对抗燕军。
李景隆本是膏粱子弟,不仅不懂带兵还不懂谦虚,既无谋略也不骁勇,为人嚣张自负、急于求成又胆小羸弱,甚至将军中的有用之人全部替换下来。起初朱棣听闻李景隆的作战部署便心生欢喜,令属下只守不攻。李景隆见状便长驱直入,见卢沟桥都无人驻守更是得意忘形,不料此时便中了朱棣的埋伏,城内有严密部署,其屡屡攻城皆被击退,永平未能拿下。
随后,朱棣拿下大宁进攻李景隆,吓得李景隆连夜潜逃,丢兵弃粮。此后,朱棣一举反攻,李景隆带兵北伐逢战必败,一退再退,最终还京。
1402年,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李景隆开门投降相迎,最终朱棣即位,李景隆任朝中大官,后被群臣弹劾罢官。
李景隆身为建文帝钦点的大将军,平定叛乱时其兵力远远超过燕军,但他屡战屡败,被戏称“燕军运输大队长”,喻指其逢战必败,每每潜逃为燕军送兵,更被奚落成叛徒,可见其人废柴之至。
相关参考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李景隆的故事,欢迎关注哦。1402年6月,燕王朱棣终于进入南京,取得“靖难”之役的最终胜利,登基称帝,改年号永乐。成为皇帝后,朱棣自然要对那些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部下进
大明战神李景隆被称为大明战神的李景隆,是因为他很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因而得此誉称吗?李景隆剧照李景隆,明朝开国将领李文忠之子,但丝毫没有继承其父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而是自负妄为,胆小怕事,毫无领兵之
李景隆卧底李景隆,自靖难之战后,其战无不败、临危逃难、开城迎敌、投降做官的一系列举动使其被讽刺为“大明战神”,更因其逢战必流失一大批军队被敌军所劫,因而被挖苦为燕军的“运输大队长”、朱棣赢得靖难之战的...
李景隆卧底李景隆,自靖难之战后,其战无不败、临危逃难、开城迎敌、投降做官的一系列举动使其被讽刺为“大明战神”,更因其逢战必流失一大批军队被敌军所劫,因而被挖苦为燕军的“运输大队长”、朱棣赢得靖难之战的...
被称为大明战神的李景隆,是因为他很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因而得此誉称吗?李景隆,明朝开国将领李文忠之子,但丝毫没有继承其父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而是自负妄为,胆小怕事,毫无领兵之才,由于逢战必败因此被讽...
李景隆运输大队长除大明战神外,李景隆还有一个称呼,即“运输大队长”,这又是个什么职位呢?李景隆剧照李景隆,虎门将子出身,承袭了父亲的曹国公爵位,借父亲威名,他一上任便极受赏识。建文帝在位时十分重用李景
朱棣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这场败仗发生在“靖难”期间,话说建文二年二月,朱棣击败了李景隆的六十万大军,趁机南下,结果在济南之战中没有取得胜利,被山东参政铁铉击退。此后,朝廷方
朱棣原本只是能力出众的王爷,手中兵马仅有十余万,跟侄子建文帝闹掰实属无奈,起初一点胜算都没有。之所以能击败数倍于己的朝廷军队,除了草包将军李景隆的神助攻,以及朱棣自身运气外,黑衣宰相姚广孝功不可没,假
被称为大明战神的李景隆,是因为他很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因而得此誉称吗?李景隆剧照李景隆,明朝开国将领李文忠之子,但丝毫没有继承其父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而是自负妄为,胆小怕事,毫无领兵之才,由于逢战必
朱棣是否找到未死的朱允炆?其为不确定的,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