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簡單12句,改變你的命運。
Posted 孟子
篇首语:智者不为愚者谋,勇者不为怯者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了凡四訓》簡單12句,改變你的命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了凡四訓》簡單12句,改變你的命運。
《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的告誡書。全書共四個章節,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學說,並被後世譽爲“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曾國藩在讀了《了凡四訓》後,對袁了凡推崇備至,並將這本書列爲子侄必讀的“人生智慧書”。
中國人的骨子裏,始終存在一個觀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但袁了凡認爲,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經營自己的人生,就能求財得財,求子得子,萬事如意。
在這本書中,袁了凡以其畢生的學問與修養,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結合大量真實生動的事例,告誡兒子不要被“命”字束縛手腳,命運是可以改變的,要自強不息,改造命運。書中的諄諄教誨,對於生活在浮躁喧囂當下的我們,意義尤爲明顯。
1.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譯文:一切的福田,都在於方寸之間,從心中去尋找,沒有什麼不感通的。追求在我,不單單能夠得到道德仁義,也能得到榮華富貴。道德和富貴都能得到,這才是孟子說的“是求有益於得也”。如果不反省自己,只是一心向外馳求,那麼也只能是求索有方法,得到全憑命運,道德與富貴都會失去,所以沒有一定益處。
感悟:《論語》中說“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這是儒家對於物質追求的看法。孟子所說的求,一定是先追求道德仁義,但在追求道德仁義的同時,富貴也會隨之而來。因此,《大學》中說:“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中庸》裏面說:“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
只要擁有了道德,富貴便會不請自來。這句話讀懂了,那人生就只有一件事可以做了,這便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2. 改命的開始:反省自己
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餘追省良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類有福相,餘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譯文:雲谷禪師說,你自己揣測一下能不能中科舉?能不能生子?我想了很久,說:不應該。中科舉的人,大多有福相,我福氣很薄,又不能積累功德來培養後福,而且很沒有耐心,不能容納別人。我時常用自己的才智來欺壓別人,直心直行,說話很隨意,說了很多錯話。像我這樣福氣淺薄之人,怎麼會中科舉呢?
感悟:上面我們已經講到了,富貴要從心而覓,這就需要反省。能夠反省,這是你改命的第一步。不去反省自己,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那命運就無從改起。曾子爲什麼要每日三省呢?就是怕自己有過錯。所以,反省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大功德,它不單單是改命的開始。
世界上有兩種值得稱讚的人,一種是不犯過失的人,但這種人幾乎沒有,誰能說一輩子不犯錯誤呢?還有一種,就是有了過錯能立刻改掉的人,能夠做到這一步,就是人中丈夫。
3. 做人不要太清高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餘好潔,宜無子者一;
譯文:土地污穢的地方才會有生物,水流清澈的地方常常沒有魚蝦。我清潔過度,這是我不應該有孩子的第一條原因;
感悟:凡是污穢的地方,往往多生物。《菜根譚》:“糞蟲至穢,變爲蟬而飲露於秋風;腐草無光,化爲螢而耀採於夏日。”糞蟲可謂是最髒的了,但可以生出蟬這種具有情操的昆蟲,而腐爛的草也不乾淨,但卻能生出帶有點點亮光的螢火蟲來。所以,往往污穢之處,都生有大量的生物。相反,凡是乾淨的地方,生物就很難生長。水很乾淨,魚蝦就會滅絕,這是自然規律。這裏的“潔”更多的是指爲人。
什麼樣的人太潔呢?清高的人。比如《紅樓夢》中的妙語,就是一個清高的人。人不可太清高,太清高就會缺少朋友,與人無法相處,變得孤寡。《菜根譚》中的一句話:“廉官多無後,以其太清也;癡人每多福,以其近厚也。”袁了凡爲什麼不能容人呢?根本原因就是太潔了,太清了,所以不能有容人的胸襟。
4. 心胸,就是財富
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
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譯文:這人世間擁有千金財富的,必定是千金人物;擁有百金家產的,必然是百金人物;應當餓死的人,必然是餓死的人物;上天只不過是根據人的材質而定,何曾加了自己的意思在裏面?
感悟:古代聖賢范蠡,三次都達到了富可敵國的地位,又三次散盡家產,三聚三散,傳爲美談。擁有財富的時候,范蠡沒有興奮,散盡家產的時候,范蠡也沒有沮喪,可以說他達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我們講:“宰相肚裏能撐船”,意思是宰相的度量特別大。宰相是富貴至極的人物,若心胸小了,他如何能裝這些富貴?
5. 效法天道,方能趨吉避凶
易爲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兇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
譯文:《周易》爲君子謀劃,趨向吉祥避開兇險。如果天命是一成不變的,那吉祥怎麼可能趨向,兇險又如何避開呢?《易經》開篇就說,積累善業的家庭,必然有餘下的吉祥,你信得及嗎?
感悟:言行舉止符合天道,符合規律,方能趨吉避凶。雲谷禪師跟袁了凡說這句話,意思是命運可以改,否則《周易》絕不會說這句話。天命不是一定的,天命是按照天道的運行規律而變化的。對於人來說,必須要效法天道,根據天道運行規律而變化,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才能趨吉避凶。
6.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即時當順利,當作拂逆想;
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窶想;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
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譯文:即使是命中應該榮華顯貴,也要常常存落魄的念頭;即使是命中應該萬事順利,也要常常存不順的念頭;即使是現在是衣食無憂,也要常常存在貧困的念頭;即使是人們都敬愛你,也要常常存在恐懼的念頭;即使是家中德望很高,也要常常存在卑微的念頭;即使是你學問非常優秀,也要常常存在淺顯不堪的念頭。
感悟:即使命中很好,也應當做不好想。我們常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眼前光景很好不代表以後很好,原因多半是因爲人無遠慮。一個家庭即使富貴至極,他終究擋不住只消福不種福。歷史上富貴至極的無過於帝王之家,凡是歷史上的亡國之君大多數都是窮奢極欲,夏桀、商紂等等,哪一個不是?比如一個人身體很健康,體質很好,但若他過度消耗,不注意養生,那大病總有一天會找到他。反之,如果他本來就體質好,卻當成有着重大疾病一樣的愛惜身體,他必定會益壽延年。
古人說,種善得福,所以根本的解決途徑在努力行善,能夠一心行善,福德才會綿遠,這才是永久的保富之法。
7. 因循度日,枉對一生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於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
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爲因循二字,耽擱一生。
譯文:一定要每天都知道自己的過錯,天天努力去改,一天不知道自己的過錯,就是一天安於現狀,一天沒有錯誤可改,就是一天沒有進步。世上聰明伶俐的人不少,但觀察他們德業都沒有進步廣大的原因,都是因爲“因循”這兩個字,耽誤了自己的一生。
感悟:歷史上,很多人小時候被譽爲“神童”,但長大了卻跟普通人一樣,沒有任何進步,原因就是“因循”兩個字。反倒是一些普通人,沒有什麼天賦,但通過勤學苦練,相信勤能補拙,最後學有所成,成了一代偉人。
不管做任何事情,抱定一門心思,一輩子用功,不管天賦如何,很少有不成功的。譬如打井一樣,一輩子就在一個地方打,不挪動地方,不見水誓不罷休,一輩子去用功,一定出水。但是,如果是這個地方挖了幾米沒出水,換個地方再打,那個地方挖了幾米沒出水,換個地方再打,那一輩子都在換地方,到頭來一口井都不可能出水。改造命運也是如此,天天都在改錯,天天都在反省,天天都在努力,那這個命運就一定能改,如果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你就要做命運的奴隸了。
8. 知恥的人,才是活得最從容的人
恥之於人大矣。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此改過之要機也。
譯文:知道恥辱對人來說實在是太重要了。因爲不喪失恥辱之心,這就可稱之爲聖賢之人了,如果喪失掉了恥辱心,那就和禽獸沒什麼兩樣。這就是改過的關鍵點。
感悟:人不知道恥辱了,沒有羞愧心了,這恰恰是世上最爲羞恥的事情,也是人類最大的悲哀。了凡先生用孟子的話做了一個總結,並加以闡發,以此告訴兒子天啓:恥辱心對人來實在太重要了,你不喪失恥辱心,最終能成聖賢,如果一旦喪失了,那就淪爲禽獸了,這是改錯關鍵中的關鍵,要點中的要點,萬萬不能忘記。
9. 不當活死人,活出勇猛心
鬚髮勇心。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大者如毒蛇齧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滯,此風雷之所以爲益也。
譯文:要發勇猛心。人們不肯改過,多半是因爲因循守舊,不肯向前;我們要鼓舞振作起來,不要遲疑,不要等待。對於小的過惡,要如同肉中有芒刺一般,立刻剔除;對於大的過惡,要想毒蛇咬自己的手指一樣,要快速斬斷,沒有絲毫的停滯,這就是《周易》中所說的風雷之所以叫益的原因。
感悟:歷史上的很多偉人,有成就的人,他們原只是普通人,但因爲肯於堅持,有着一顆無法撼動的勇猛心,最終成就他們的偉人夢想。曾國藩三十歲的時候還在吸菸,三十歲之後立志戒菸,從此之後便永不再吸,如果沒有勇猛心,面對清末如此動亂的境況,曾國藩憑什麼一枝獨秀?
了凡先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兒,了凡知道勇猛心的好處,所以力勸兒子,必須要把勇猛心生髮出來,這樣改過才可能成功。
10. 別拿着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
譯文:如果聽到別人毀謗我就大發雷霆,那就如同春蠶吐絲成繭一樣,自己把自己束縛了。
感悟:對於生氣,網絡上給出的解釋是:拿着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爲什麼要拿着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都是因爲遷怒他人。中國有無數的聖賢經典,但從沒有哪一本是教人批評別人的,因爲在中國的文化體系裏面沒有自以爲是和怨天尤人的學問。遇到不順利的事情,反求自身,這是中國的傳統教育,是古人的做法。
對於一個反求自身的人來說,外界的毀謗雖然很多,謠言滿天飛,但都變成了他歷練自己的磨刀石,是成就他的東西,他不但不會生氣,不會抱怨,反而會生出感恩心,因爲正是這種毀謗爲他提供了歷事練心的地方,他又怎麼會生氣呢?
11. 從心改過的人,方是人中丈夫
何謂從心而改?過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動,過安從生?
譯文:什麼叫從心改正過錯呢?過錯雖然千端萬緒,但歸納起來都是一心造作。如果我的內心不妄動,過錯又如何產生呢?
感悟:從心改過,也是最難達到的改過境界。過錯,千差萬別,不同的人,所犯的過錯也不同,但歸根到底,總不出心性二字。一切過錯,都是邪念,即是邪念,則必然從心而起。如果心念不動,邪念就不會起來,過錯也就不會產生了。
從心改過,是改過方法中最根本最直捷最圓滿的方法,是最高的境界,能夠從心改過的人,真稱得上是人中丈夫。
12. 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
勿以己之長而蓋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捨己而從之;且爲豔稱而廣述之。
譯文:不要以自己的長處去掩蓋別人,不要以自己的善事來彰顯他人的不足,不要以自己的才華與技能來困擾他人。收斂自己的才華與智慧,虛懷若谷;看到別人的過失,幫着包容掩蓋。一來,可以讓他自己反省修改過錯,一來可以讓他有所顧忌而不敢放縱。見到他人稍微有些長處可取,善事可標,就要向他們學習,並要要交口稱讚,廣爲他人傳播。
感悟:內斂是一種德行,炫耀是敗德,敗德則損福。從事上講,內斂的人,受人尊敬,讓人覺得有涵養;炫耀容易與人結怨,爲人們所忌。所以,中國有“人不外露”的美德,沒有“炫耀自誇”的學問。看到別人有過失了,有錯誤了,幫着掩蓋起來,給人一次改正錯誤的機會,成全別人,這是功德之事。
所以,《弟子規》裏面說:“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它是有其道理存在的。
本文來源於網絡,內容僅做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关参考
《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的告誡書。全書共四個章節,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學說,並被後世譽爲“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曾國藩在讀了《了凡四訓》後,對袁了凡推崇
《了凡四訓》改變命運12句,曾國藩列爲子侄必讀的“人生智慧書”
《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的告誡書。全書共四個章節,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學說,並被後世譽爲“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曾國藩在讀了《了凡四訓》後,對袁了凡推崇
《了凡四訓》是明朝著名官員、思想家袁黃(後改名了凡)的“訓子文”,又名《命自我立》。由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分四個部分組成,是一本種德立命、修身治世類教育書籍。了凡先生以其親生經歷,用
《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的告誡書。全書共四個章節,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學說,並被後世譽爲“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曾國藩在讀了《了凡四訓》後,對袁了凡推崇
►導讀:《了凡四訓》是明代著名思想家袁了凡給自己兒子寫的告誡書。全書共四個章節,包含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學說,並被後世譽爲“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曾國藩在讀了《了凡四訓》後,對袁
了凡四训 袁了凡是明朝重要的思想家,《了凡四训》是他的著作。《了凡四训》也是他用来教育儿子的,那袁了凡的儿子是谁呢?我们一起了解下。 袁了凡四训 袁先生一生有许多的著作,而其中这本《了凡四训
年少無知時,以爲讀書學習是天底下最熬人的差事;長大成人後才明白,讀書是世間最公平、最好走的路。也是改變命運最簡單的事。再沒有比知識改變命運快的捷徑了。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我們爲什麼要讀書。宋真
袁了凡画像 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这个人大家可能都比较陌生,袁了凡著有《了凡四训》,融会禅学与理学,下面我们具体了解这个人,看看袁了凡有什么样的故事。 袁了凡简介 袁了凡于1533年(即嘉
蕭紅《小黑狗》:狗的命運即是人的命運,詩意之中是悲嘆被譽為「文學洛神」的蕭紅,散文質樸真摯,為什麼當時的人說「看不明白」?民國女作家蕭紅曾被譽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文學洛神」,和張愛玲、呂碧城、石評梅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紅旗飄揚)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一名清潔工差點刺殺了周恩來,改變全球命運在北京八寶山烈士公墓中,矗立著一個高高的紀念碑,碑上刻著周恩來的親筆題字:「參加亞非會議的死難烈士公墓」。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