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匈奴拼了命也要南下搶奪陰山

Posted 民族

篇首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為什麼匈奴拼了命也要南下搶奪陰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為什麼匈奴拼了命也要南下搶奪陰山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地球知識局——陰山匈奴往事

NO.637-陰山匈奴往事

作者:貓斯圖

製圖:孫綠 / 編輯:養樂多

對於北方的少數民族來說,陰山是一道令人厭煩的屏障。僅僅只是從高原來到山脈南麓,就已經能夠為少數民族帶來合適的農業緩衝地帶,更別說坡背面富饒的河套平原了。可是陰山卻一直存在在那裡,讓北方民族難以南下。

今日內蒙古的核心城市都集中在這狹窄的黃河沿岸

從戰國一直到秦漢之際都一直與中央王朝爭奪陰山的匈奴人,最清楚其中的悲喜。

今天的文章,讓我們調換視角,從匈奴人的眼裡看看陰山意味著什麼。

陰山的富饒景象

陰山山脈橫亙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段進入河北省西北部。整座山脈連綿1200多千米,這樣的寬度使之天然具有成為地理分割線的潛質。從水系來看,這裡是黃河流域的北部界線,從氣候上看,也是季風與非季風氣候的分界線。山南與山北之間由於區別極大的生存環境,誕生出截然不同的文明形態也是必然的。

陰山南北與鄂爾多斯南北

位於蒙古高原之上的民族在非季風帶,農業潛力有限,只能依賴乾草原支撐少量的畜牧業。當然在戰國秦漢年代,蒙古高原的乾旱和沙漠化還沒有今天這麼嚴重,維繫一個強勢的遊牧文明是現實的。而且當時的匈奴人在中原混戰的同時,勢力範圍急劇擴張,已經取得了陰山南麓的控制權。

秦帝國忙著一統中原

北方的遊牧帝國也沒閒著

《史記》描述匈奴人“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 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這裡涉及的幾種生物是匈奴人在羊之外的重要食物補充。但這幾種生物在蒙古高原上都很少有存在,高原上生存的沙鼠等齧齒類動物不僅難以捕捉,而且肉食價值和皮革價值都很低。在陰山的南麓持續保持存在,能夠有效緩解匈奴可能出現的糧食危機,對人口擴張很有好處。

要在陰山北側找點水可是不容易的

在陰山南麓的控制力和人口軍隊的持續擴張相輔相成,很快打造出了一支強大的北方勢力。當時的中原人還處在嚴重的分裂中互相攻伐,而北方民族則已經得到了相對統一的控制,並且對南方非常感興趣。

根據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李春梅的研究,在公元前367年左右,匈奴就已經擁有了二十萬騎兵,其背後則是百萬計的牧民。這支軍隊的規模超過了當時中原各國中任何一個所擁有的機動性部隊。即使是胡服騎射的趙國,在面對強大的匈奴騎兵時也要瑟瑟發抖。而為這支軍隊提供強大經濟保障的,正是匈奴人對陰山南麓部分領土的控制。

確是夾在兩大荒漠之間的水草豐美之地

不過匈奴人在此時還沒有完全南下的需求和空間。對於當時的中原人來說,比較重要的北方勢力是東胡。匈奴想要南下爭奪更為富饒的牧場,首先要在山北麓統一東胡。

匈奴和東胡並盛的狀態持續了上百年之久,只是東胡的位置更靠東南,和中原王國的交流更多。這種交流當然不會是貿易式的友好交流,而是戰鬥性質的。但腹背受敵也成為了東胡最早衰敗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來自農耕民族的仇恨,另一方面是匈奴兄弟的挑戰,東胡的處境非常糟糕。通過逐漸的蠶食,匈奴逐漸控制了過去由東胡控制的山北麓大量地區,並開始和中原諸侯國北方的一些有了更多的接觸。

這就引發了公元前318年著名的李牧卻匈奴事件。趙將李牧使用步兵和弓兵配合,兩翼包抄擊潰了匈奴騎兵。經此一役,匈奴十年不敢南下,擴張壓力全部轉移到了東邊,進一步加速了東胡的滅亡。等到公元前284年東胡為燕國所破,匈奴趁勢跟上,解決了高原上最主要的競爭對手。

中國弓兵一旦升級到弩兵時代

配合上天朝戰法+大將軍領導有方+依託地形

天下聞之膽寒

而他們南下的動機和實力也因之大大增強。

木材!木材!

但這還不是當時匈奴人對陰山山脈本身和它以南的地區興趣如此濃厚的最主要原因。匈奴強大如斯,但如果僅僅據有蒙古高原這一個板塊,他們會缺乏一件在古代極為重要的戰略性資源——樹木。

主要爭的是樹木

而不是山

由於降水量低,蒙古草原沒有大面積的森林。不利用山區的樹木,匈奴人就無法找到足夠的木材來製作車具、穹廬、弓矢等,對匈奴人的經濟發展和軍備擴張據有巨大的負面影響。

而陰山在當時還遠不是今天這樣光禿禿的狀態。通過蓋山林先生的《陰山岩畫》,人們能看到當時的遊牧民族對陰山各處動植物資源的表現:無數野生的牛羊驢馬自由生活在森林之中,被獵人所狩獵。樹木資源遠比荒涼的蒙古高原上豐富得多。

漢使夏侯藩曾向匈奴烏珠留單于索求此地,匈奴單于予以拒絕,理由是“匈奴西邊諸侯作穹廬及車,皆仰此山木材,且先父地,不敢失也。”先父地不敢失是假說辭,諸侯要用木材造車才是正經事。西漢朝廷也清楚“冒頓單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來出為寇,是其苑囿也。”

坐擁豐富木材的匈奴人甚至改變了自己的喪葬習慣,開始學習漢人使用木質的棺槨盛裝屍體,而這種習俗在匈奴早期的歷史上是不存在的。

《史記·匈奴列傳》載:“歲正月,諸長小會單于庭,祠。五月,大會蘢城,祭其先、天地、鬼神。”顏師古認為,這裡的蘢城和單于庭都在陰山,而匈奴人“蹛”的傳統則是繞著林木騎馬祭祀。這是陰山當時樹木繁盛的側面證據,更說明了因為陰山在經濟上和生活上對匈奴人的價值,這裡已經成為了匈奴人的精神家園。

這才有了《漢書·匈奴傳下》所謂:“匈奴失陰山後,過之未嘗不哭也”

長城的真正作用

陰山的南北兩坡差異巨大。北坡舒緩,慢慢倒向蒙古高原,即使是不善於登山的騎兵也可以在這樣的地形上行走。而南坡與河套平原之間1000米左右的落差是斷崖式下降的,登山非常危險。在陰山山脈這樣的特殊地形中,北方草原民族對中原農耕民族的優勢應是壓倒性的:不僅登山相對方便,佔據高地之後對對方動態的掌握也盡收眼底。

對北邊較緩,對南邊則較陡

這是匈奴人強調陰山重要性的第三個原因。

然而,對匈奴人重要的地方,也就是對中央王朝危險的地方。匈奴人一旦得以控制陰山南北兩側,對河套地區的控制力就會明顯加強。一條窄窄的黃河並不能阻擋他們進一步南下的腳步,關中也就在他們的攻擊範圍之內了。以關中為首都的秦漢兩朝,都想盡了辦法維持住面對匈奴的防線。

首先是剛剛統一天下的秦朝,對北方的匈奴採取了築長城而拒敵的方法,以天下初定比較薄弱的實力消極防禦。秦對北方民族的陰影和仇恨是由來已久的。且不說匈奴本身有過和秦、趙、燕三國大打出手的記錄,受到匈奴授意的義渠人,甚至還配合五國攻秦,反秦屬性強大。派遣蒙恬率領的三十萬大軍北伐修築長城是秦始皇這個強人恐懼的體現。

這一次北伐,秦軍攻下了陰山山脈大部分,把防線推到了山脈的北麓。秦長城在呼和浩特武川縣境內,大青山北麓的遺址,就是那時候蒙恬修築工事的證據。但是蒙恬的防禦計劃並不完善。緊緊貼著陰山山脈北側建造,有時候甚至深入山脈內部或者跑到南麓去的秦長城只能非常勉強地防備匈奴。匈奴人一旦兵臨城下就只能背水一戰。

九原、雲中不保

則通向咸陽的通道事實上開啟了

因此在漢武帝時期,中央王朝經過幾次北伐不斷把控制範圍北擴之後,迅速修建了新的漢長城。這道長城沿用了秦代在大青山裡修築的城牆,並進一步往北有所推進,在匈奴人抵達最後防線之前留下了緩衝的餘地。

所不同的是

漢同時奪下了河套地區和河西走廊

是匈奴人在漠南再沒有大規模的基地

有了這兩道密不透風的長城,匈奴人南下的計劃一再受挫。雖說中原王朝時有“長城無處不防無處不弱”的抱怨,但城牆對匈奴人造成的障礙更大。匈奴人賴以為生的畜牧業高度依賴天氣條件,一旦天氣變得乾旱寒冷,就必須尋找類似河套平原這樣的水草豐美之地度過災年。有了長城以後,這個南北避險通道被堵死,大大降低了匈奴的抗災能力。

所以長城的真正作用遠不止軍事上的防備,更重要的是斷了北方民族的經濟抗風險能力,使之難以再次組織南下的軍力。

陰山山脈變得光禿禿之前,這裡是匈奴人最愛的故地。陰山南麓溼潤的氣候、豐富的物產給了匈奴人求生避險的空間,他們也因此變得極為強盛,足以威脅早期的中央王朝。但在失去了這塊故地以後,匈奴便進入了一個不可逆轉的下降通道,在蒙古高原上的存在感越來越弱。

當高原上的生態環境已經無法繼續維持這個遊牧民族的時候,種族消失是不可避免的。而長城保護下的漢人則在成功驅匈之後,迎來了更彪悍的對手——鮮卑。

參考文獻:1.王紹東. 論陰山對匈奴族生存與發展的價值[J]. 內蒙古社會科學 (漢文版), 2018, 1: 010.

2.李春梅. 匈奴族早期歷史與陰山河套的關係[J]. 內蒙古社會科學, 2015 (4): 55-59.

3.尚燁. 論北魏時期陰山地區的民族融合[J].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6, 37(1): 48-51.

END

相关参考

为何清朝拼了命也要收复蒙古草原

今天,我们继续来讨论近代中国版图的形成。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研究了古代中国的国家建构,科普了明帝国对近代中国版图所做的贡献,也用两篇正文分别说明了清帝国是怎样收复台湾、驱逐沙俄并将台湾、东北边疆纳入中

秦始皇拼了命也要遠途巡行,次數竟多達五次,這到底是為何

皇帝巡游這不是一個很稀奇的事,大多數我們都當作皇帝是出門透透新空氣,帶着游玩的目的踏青。稍微體諒民情的皇帝,順便帶着考察吏治、民間疾苦的目的去巡行。而我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竟頻繁遠途巡行,以

秦始皇拼了命也要遠途巡行,次數竟多達五次,這到底是為何

皇帝巡游這不是一個很稀奇的事,大多數我們都當作皇帝是出門透透新空氣,帶着游玩的目的踏青。稍微體諒民情的皇帝,順便帶着考察吏治、民間疾苦的目的去巡行。而我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竟頻繁遠途巡行,以

我們為什麼叫漢族

幾乎在秦王掃六合的同時,匈奴的傑出領袖冒頓單於率領部族擊敗強大的東胡和月氏,使弱小的匈奴成為大漠的王者,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匈奴這兩個字成為中原農業帝國的夢魘。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挾楚漢爭勝之餘威

我們為什麼叫漢族

幾乎在秦王掃六合的同時,匈奴的傑出領袖冒頓單於率領部族擊敗強大的東胡和月氏,使弱小的匈奴成為大漠的王者,也就是從這時開始,匈奴這兩個字成為中原農業帝國的夢魘。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挾楚漢爭勝之餘威

“不教胡馬度陰山”中的陰山在哪裡

王昌齡的那首邊塞詩《出塞》中有兩句極為經典:“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意思是若有龍城飛將在,匈奴再不敢越過陰山。相信你讀到這句詩的時候,除了能感受到詩人的那種豪邁和些許無奈外,一定會有一個疑

赤壁之戰前,魯肅為什麼會認為劉備的兵力還不到五百人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軍南下進攻荊州,劉表的兒子劉琮立刻投降。依附劉表的劉備只得保護百姓向江陵撤退,結果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追上。劉備被曹操擊潰,靠張飛、趙雲的勇猛才勉強脫險。長坂坡之戰讓劉備損

您可犯了个错

在政治场上混久了,明白人有时候也会拼了命的说胡话,这一点在历史上并不算啥稀罕事。就拿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NBA事件来说,笔者实在不相信这些美国的精英人士分不出个好歹来,然而他们所代表的的利益决定了这些人

秦始皇为何不杀功臣

狡兔死,走狗烹,貌似是古代的一个魔咒,将领在跟着皇帝打江山的时候,无不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拼了命的攻城略地,可谓是九死一生。王朝建立后,那些战功显赫的将军,本以为从此可以享受生活,过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秦朝修筑长城,阻止匈奴南下

  匈奴被驱逐后,如何建设永久性的国防保障,亦即秦始皇巩固边防的谋略,为北击匈奴的后续步骤。修筑长城,移民实边,二者为巩固边防谋略的主要内容,当然还包括修筑直道等配套工程。>  有关秦长城的工程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