誦讀經典吳平:《無衣》——豈曰無衣

Posted

篇首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誦讀經典吳平:《無衣》——豈曰無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誦讀經典吳平:《無衣》——豈曰無衣

點選上方藍字關注公眾號

繼承總理遺志 踐行全民閱讀

《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誦讀者:

吳平,

長安街讀書會媒體組成員,新華社主持人。

點選收聽誦讀音訊

秦風·無衣

《詩經》先秦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參考註釋:

①袍:長袍,即今之斗篷。

②王:指周王,秦國出兵以周天子之命為號召。一說指秦君。

③同仇:共同對敵。

④澤:通“襗”,內衣,如今之汗衫。

⑤作:起。

⑥裳:下衣,此指戰裙。

⑦甲兵:鎧甲與兵器。

⑧行:往。

參考譯文: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戈與矛,殺敵與你同目標。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內衣。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矛與戟,出發與你在一起。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戰裙。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甲冑與刀兵,殺敵與你共前進。

參考賞析:

這首詩充滿了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氣氛。按其內容,當是一首戰歌。全詩表現了秦國軍民團結互助、共禦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其獨具矯健而爽朗的風格正是秦人愛國主義精神的反映。

當時的秦國位於今甘肅東部及陝西一帶。那裡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質直。班固在《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贊》中說秦地“民俗修習戰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故秦詩曰:‘王於興詩,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焉。”朱熹《詩集傳》也說:“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故其見於詩如此。”這首詩意氣風發,豪情滿懷,確實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他們以大局為重,與周王室保持一致,一聽“王於興師”,他們就一呼百諾,緊跟出發,團結友愛,協同作戰,表現出崇高無私的品質和英雄氣概。

由於此詩旨在歌頌,也就是說以“美”為主,所以對秦軍來說有巨大的鼓舞力量。據《左傳》記載,魯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吳國軍隊攻陷楚國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國求援,“立依於庭牆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於是一舉擊退了吳兵。可以想像,在秦王誓師的時候,此詩猶如一首誓詞;對士兵們來說,則又似一首動員令。

如前所述,秦人尚武好勇,反映在這首詩中則以氣概勝。誦讀此詩,不禁為詩中火一般燃燒的激情所感染,那種慷慨激昂的英雄主義氣概令人心馳神往。之所以造成這樣的藝術效果,第一是每章開頭都採用了問答式的句法。一句“豈曰無衣”,似自責,似反問,洋溢著不可遏止的憤怒與憤慨,彷彿在人們復仇的心靈上點上一把火,於是無數戰士同聲響應:“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第二是語言富有強烈的動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像到戰士們在磨刀擦槍、舞戈揮戟的熱烈場面。這樣的詩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稱激動人心的活劇。

詩共三章,採用了重疊復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數、字數相等,但結構的相同並不意味簡單的、機械的重複,而是不斷遞進,有所發展的。如首章結句“與子同仇”,是情緒方面的,說的是他們有共同的敵人。二章結句“與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這才是行動的開始。三章結句“與子偕行”,行訓往,表明詩中的戰士們將奔赴前線共同殺敵了。這種重疊復沓的形式固然受到樂曲的限制,但與舞蹈的節奏起落與迴環往復也是緊密結合的,而構成詩中主旋律的則是一股戰鬥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樂曲的節奏與舞蹈動作,正所謂“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禮記·樂記》)

本期責編:黃偉志

長安街讀書會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援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直機關及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學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階智庫負責人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書友以書相聚,以學養才。

在第22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前,經民政部、文化部等相關主管主辦單位報備批覆,長安街讀書會牽頭髮起成立“全民閱讀促進委員會”,作為全國性的人民團體,該機構將通過開發利用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中院校的全民閱讀文化資源,促進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並以黨建為先導,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支撐,努力繼承周恩來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遺志,深入“研讀經典”,讓“全民閱讀”形成人人蔘與的氛圍,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鬥。

相关参考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經典解讀,感悟人生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辯也。"這句話出自《易傳文言傳·坤文言》《漫談品讀經典名著》系列第一回《易經》是一部幫助我們瞭

“小丑”還是“大師”,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最近在抖音上,有一位流浪漢火了,被人們稱爲“流浪大師”。據稱這個流浪漢經常在路燈下誦讀《戰國策》、《尚書》、《左傳》等經典名著。雖然是衣衫襤褸,但他的內心卻跟文化人無差別,而且談吐與學識遠遠的超過了一

我們怎麼能不斷發現新的天地

【原文】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我讀經典】首先,「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意思是,道體是虛空的,然而它的作用卻不窮竭。也就是說,道是作用於萬物的,當

《庭燎》——夜未央,庭燎之光

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庭燎夜未央,庭燎之光▼誦讀者:丁月長安街讀書會教育組成員、供職於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點擊收聽誦讀音頻庭燎先秦佚名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鸞聲將將。夜如何其?夜未艾,庭

一個民女謀殺案,揭開變法派與守舊派斗爭序幕,並預示了變法命運

司馬光砸缸救人,已經家喻戶曉,同時他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歷史學家,他編撰的《資治通鑒》可以說是歷史愛好者必讀經典。司馬光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點評不可謂不獨到、不深刻。但是,古人也有這樣一個說法:可議事者不

一個民女謀殺案,揭開變法派與守舊派斗爭序幕,並預示了變法命運

司馬光砸缸救人,已經家喻戶曉,同時他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歷史學家,他編撰的《資治通鑒》可以說是歷史愛好者必讀經典。司馬光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點評不可謂不獨到、不深刻。但是,古人也有這樣一個說法:可議事者不

國學經典——大學,幾千年的儒學經典

【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譯文】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

一首經典唐詩,短短4句卻句句經典,絲毫不遜色於唐詩三百首

說到《唐詩三百首》,大家都是非常熟悉的,這絕對是一本極爲經典的傳統讀物,在我們每個人沒上小學的時候,可能我們連字都認不全,但是我們卻一定讀過這本書。毫無疑問,能夠入選其中的每一首詩,絕對都是流傳千古的

孫曉雲書儒家經典《中庸》欣賞

孫曉雲書儒家經典《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一不知名唐代詩人,一次掃興的漫步,成就一首流傳1000多年的經典

寫詩這件事,當真不是悶在屋裏就能寫出經典的,畢竟有一種叫靈感的東西,實在是可遇而不可求。唐代詩壇中,那些靈光一現即興而作的經典,給了後世不少驚喜。最經典的有詩豪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