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傳習錄,學王陽明,懂知行合一

Posted 良知

篇首语: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讀傳習錄,學王陽明,懂知行合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讀傳習錄,學王陽明,懂知行合一

圖書封面

《傳習錄》,這本書記錄的是心學創始人,和他的弟子以及一些好友的對話,重點是王陽明關於心學知識的普及。王陽明的心學主張:“寧靜於內,無敵於外。”

意思就是:只要你保持擁有一顆純潔,寧靜,包容,強大的內心,就沒有什麼是你戰勝不了的。

王陽明的心學宣揚的核心思想是“知行合一”。要如何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呢?王陽明講了四句話,大家都稱四句教,是我們研究心學的要訣,要領。也就是說,如果你不知道這四句話,你就不可能領悟到心學的真諦,更不可能搞清楚知行合一的真實內涵。這四句話是這麼講的:“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

我用大白話給大家,簡單地解釋一下這四句話的意思。

無善無噁心之體,就是講我們的內心原本是非常純樸的,沒有任何善念,也沒有任何惡念。就如這供養萬物的大地一樣,誰都可以自由生長。

有善有惡意之動,就是講我們的內心之所以有了善念,或者噁心,與我們的本心無關。只是因爲我們看到不同事物後,產生了不同的理解。所以就有了善惡之念,是非之想。

知善知惡是良知,就是講我們要想明辨是非,識別真理真相,就得講良知。

爲善去惡是格物,就是講我們學習知識,探索事物的起源,研究事物的發展規律,目的是存善去惡,追求真理,讓我們的內心存着滿滿的善,滿滿的正義,良知自然就會變得百毒不侵,堅持真理不動搖。

《傳習錄》這本書的作者王陽明呢,他原名叫王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他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的聖人。他是明朝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精通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所有學問。他於1499年,考中進士,任刑部主事,曾被下放到貴州龍場擔任驛丞,說白了就是古代官道上,在一個前不着村後不着店的地方,有一個哨所,他在那裏當個哨長。

後來,他在貴州那個無人問津的哨所裏,悟出了“聖人之學”,創立了心學。通過實踐心學派“知行合一”的思想,他剿匪、平叛,戰功顯赫。始終行走在平叛戰火,挽救蒼生的路上。

所以,關於立德:他品行高尚,在貴州龍場講道時,他不僅能教化普通百姓,還能把土匪也給教化了。如果他本人沒有很高的德行,怎麼可能說服惡貫滿盈的土匪?怎麼可能引來天下讀書人,都來聽他講道呢?

關於立功:他剿匪平叛,特別是公元1519年,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當時震驚整個朝野。在當地守軍逃的逃,跑的跑,朝廷毫無對策的情況下,王陽明挺身而出,招募了一個3000人左右的隊伍,這隻隊伍全是老幼病殘。但他就用這樣的一支隊伍,打敗了朱宸濠的精兵強將,平定了叛亂。

關於立言:他的心學對後世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張延玉、曾國藩、嚴復、梁啓超、章太炎、孫中山等等,各行各業的文人學者、政治家、軍事家、革命領袖都對他的學問推崇備至。當然,心學不只在國內,在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國家都有非常強大的影響力。

一、心上學,君子坦蕩蕩,自然寬廣,自然寧靜。

現代社會科技發達,生活節奏變快,物慾橫流,讓我們的內心變得浮躁。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終南山碰到一位修行的居士。這位居士自稱是新疆來的,在這座小廟裏已經住了10幾年了。

10多年以前,她得了癌症,在醫院躺了一年多,錢花了不少,但病情沒有好轉。她不想再拖累家人,所以就給家裏人留下一封信後,就自己一個人走了。機緣巧合,她碰到了一位佛學院畢業的女師父。女師父想到終南山來修行,她也就跟着人家來了。

現在女師父已經離開了,她卻一個人留了下來。她的病也好了,還和家人取得了聯繫,她的兒女們還來看過她。她呢,也沒想過回家去。她覺得住在這裏挺好,每天靜坐,焚香。雖然只有粗茶淡飯,但她身體健康,聽着佛音,拜着菩薩,她覺得整個內心都是平靜的,無憂無慮,非常愉悅。

在這個故事裏,我們提到了靜坐。是的,靜坐有利於修心,有利於平復心情。靜坐是修身養性的一種常用方法,王陽明也提倡靜坐。但是,他不提倡爲了靜坐而靜坐,不能過分迷信靜坐。

要想擁有一顆寧靜的心,最重要的還是要胸懷坦蕩。如何才能做到胸懷坦蕩呢?據記載,王陽明小時候迷戀過朱熹的理學,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世間萬物的發展規律都研究透徹。

因爲儒家提倡“格物致知”,意思就是通過研究事物,去發現真理,瞭解真相。所以,王陽明每天都站在庭院裏盯着竹子看,別人問他在做什麼,他就說:不要打擾我,我在研究竹子呢!

結果,他什麼也沒研究出來,反而大病一場。

王陽明也迷戀過軍事,他隨父親去過邊疆。大多數少年的心裏都有一個將軍夢,王陽明也不例外,去了一次邊疆後,就對軍事着了迷。竹子也不研究了,儒家經典也不讀了。

這下把他父親給氣得不行,因爲他父親是狀元出身,自然是希望王陽明能夠像自己一樣,考科舉,不說也高中狀元,起碼也要榜上有名,才不至於辱沒了他這位狀元朗的名聲嘛。

可是,兒子不爭氣,偏就對打仗感興趣,成天拿着一堆破石頭,在那裏排兵佈陣,不亦樂乎。狀元父親,看着這個不爭氣的兒子,心都涼了。同時,也是腸子都悔青了,千不該,萬不該,帶這小子去邊疆呀!

王陽明沒有認真讀書,參加科舉考試的結果,自然是名落孫山。王陽明沒有考取功名,心裏也不急不躁。反正,他的志向不在於此嘛。是的,他的志向是當將軍,過戎馬生涯的嘛。

錯,這時候他的志向已經改了。他不想當將軍了,他想當什麼呢?他想當聖人,這在古代,絕對是一個大逆不道的想法。

要想當聖人,就不能成天排兵佈陣了。還是得研究聖人之學,讀四書五經,論語,大學,中庸。當王陽明回到家裏,就開始發奮讀書,各種經典,他都讀,癡迷到了茶不思,飯不想的程度。

這下,狀元父親擔心兒子是因爲落榜了,想不開走火入魔了。就好心來安慰他的寶貝兒子王陽明,說:兒啊!今年落榜了,不要緊,你知錯就改,非常好。有這個奮發圖強的精神,以後一定能高中。不過,你得注意身體啊,也不能整天讀書,該吃飯,你得吃飯,該出去散心,你得出去散心。

結果王陽明愣愣地答道:我讀書不是爲了考科舉。

那你是爲了什麼?

我要當聖人!

王陽明的話,把他父親氣得差點吐血!

可是,王陽明就是王陽明,心胸坦蕩。他在刑部當主事,得罪了權貴,被流放到貴州的深山老林裏當哨長,經歷了追殺,經歷了飢寒交迫,他釋然了,坦蕩了。因此,內心有了前所未有的安寧,純樸。最終悟出了“寧靜於內,無敵於外”的道理,創建了屬於他的聖人之學:陽明心學。

二、事上煉,君子敏於行,務實勤奮,自強不息。

這個社會上,從來都不缺空想家,缺少的是能踏實做事的人。

在第一部分,我們主要分享了心法,規勸大家保持一顆純樸的心,做到胸懷坦蕩,內心寧靜。但是,話說回來,每一個成年人都不是嬰兒。我們會面臨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爲了生存,我們可能會動了邪念,做了違背初心,違背良心,違揹人倫道德的事情,內心就會惶恐,就會不安,又如何坦蕩呢?

就算我們沒有做過壞事,我們做好事。可是,如果沒有做好事的能力,會不會難過呢?比如,當你看到一個小孩掉進河裏,你想救他。但是,你不會游泳啊,你沒有能力救他,你該有多痛苦?

比如,你想讓你的家人生活得更好一點。可是你沒有掙錢的技能,或者說你沒有更大的能力,去掙到更多的錢,你的能力撐不起你的野心時,你是不是會痛苦呢?

所以,生活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裏。我們必須要面對現實,不可能像嬰兒一樣,被人照顧,什麼也不用想,自然可以做到內心純樸,坦蕩,只要吃飯,喝足就可以安靜踏實地睡覺。

而我們成年人,必須得去歷煉,經歷風雨,經歷挫折,在充滿陷阱、充滿荊棘,充滿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到處去碰壁,在碰壁的過程中,我們會學會如何看待人生百態,學會如何面對困難,如何處理各種難題。

這時候,再靜下心來,你會發現自己變得無比強大。

王陽明有一顆強大的內心,但那顆強大的內心不是一天兩天練成的。他經歷過撤職流放,被政治對手追殺。他曾走投無路,他曾置之死地而後生。他曾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像個苦行僧一樣地堅持向前行走。

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的事件背後,都有千百次失敗。每一個精彩瞬間的過去,都有過失敗,絕望和淚水。

愛迪生,在點亮電燈之前,經歷過999次失敗。在大家嘲笑他的時候,他選擇了堅持。他說:我雖然失敗了999次,但是我已經知道了999個行不通的方案。所以,每一次努力,都不會白搭。如果你有一個夢想,你一直在爲這個夢想而奮鬥,你還沒有成功,你一直失敗,你還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請不要着急,請記錄你失敗的次數,你是有收穫的,因爲你最起碼知道了很多種行不通的方案。

就像你走進一座迷宮裏,這座迷宮裏,有1000條路,但只有一條路是真的通往迷宮外面的世界。有些人,運氣好,隨便一選,就選擇了正確的道路。但是,我們知道,大多數普通人都不會有這麼好的運氣。

因爲大多數人,尋找到通向成功的路,都要經歷一番折騰。不過,只要你堅持行走,就算一條一條地試,你沒有放棄,最終你還是會踏上正確的旅程,走出迷宮。如果你不去嘗試,就只能等死,不是嗎?

況且,那些運氣好的人,不會一輩子運氣好。在迷宮裏,一開始就憑運氣選擇了正確道路的人,收穫是微小的。因爲,雖然他們憑運氣走出了迷宮,但僅僅是運氣而已。人一輩子,是漫長的,誰能保證我們不會第二次,甚至第三次走進迷宮?

如果第二次走入迷宮,那麼,我們絕對相信,那些曾在迷宮裏失敗次數越多,才走出來的人,會比之前失敗次數少的人,要更快地找到走出迷宮的正確道路。因爲,他們曾經失敗了很多次,他們有足夠的經驗,有足夠的能力,而不是憑運氣來判斷。

這就是,爲什麼很多飽經蒼桑的人,總是能夠做到臨危不懼。在困難面前,他們就像超人一樣自信,分分鐘解決問題。那是因爲他們經歷了足夠多的失敗,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儲備了足夠強大的能力。

三、致良知,君子持正道,中庸和氣,光明正大。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後,王陽明和他的弟子們,到浙江紹興的會稽山上去遊玩。他指着水稻田裏的禾苗,說道:這些禾苗,長得可真快啊。前幾天才插的秧苗,怎麼就長得這麼快呢?

他的弟子範兆期,答道:禾苗長得快,是因爲禾苗有根。要是我們做學問的時候,學問能自己種下根,就好了,那就不怕學問沒有進步了。

王陽明搖了搖頭,說道:“人孰無根?良知即是天植良根,自生生不息,但着了私累,把此根戕賊蔽塞,不得發生耳。”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人怎麼會沒有根呢?良知就是我們人類天生的靈根,自然而生生不息。只是我們的內心總是有各種私念,這些私念把我們的靈根,把我們的良知給破壞了,給矇蔽起來了,導致良知不能生長出來罷了。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很多人喜歡看《厚黑學》,讀《博弈論》。其實,這就是在浪費時間,你一天到晚研究別人的想法,猜測別人會怎麼做。自然會浪費很多時間和精力,與其如此,倒不是自己努力鑽研學問,強大自身才是根本。

要不然,你知道別人要怎麼做,知道你的競爭對手會採取什麼措施,又怎麼樣?你自己的本事沒有練好,你知道要如何才能戰勝對手,但你得有那個實力啊!而實力,不是一天兩天能夠練就的。

我們很多人的內心,很容易被外界環境所左右,虛榮心很強,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所以,明明在做一件正確的事情,也會因爲別人的流言蜚語而放棄。結果,一事無成,才真的淪爲自己人生的笑柄。

王陽明告訴我們:避世而內心沒有憂慮,不被人賞識內心也沒有煩悶。

如果你想在某個方面有成就,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如果你真的能夠靜下心來,去用功,努力探索。那麼,就隨便別人怎麼說,他們要詆譭,要誹謗,甚至欺辱你,輕慢你,都不要在乎。

我們可以把別人的這些言論,當成前進的動力。那麼,這些詆譭就反而會對我們有用,會幫助我們提升自身修養和德行。

但是,如果我們很在意這些言論,非得在自己還沒有足夠實力的情況下,在言語上和人家廢口舌功夫,在嘴上面爭個長短對錯,那就完蛋了。

你的時間被浪費了,別人那些對你不利的言論,就會真的對你不利,你就像被妖魔纏身一樣,終究被流言所累倒。

對於外界的讚美,我們只要記住一句話,就夠了:那些說你好的人,和說你壞的人,往往都是同一批人。

所以,不是人家說你好,你就好。人家說你壞,你就壞。關鍵是你自己展現了什麼樣的形象,展現了什麼樣的實力,這纔是最關鍵的。

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你不偷,不搶,不幹違揹人倫道德的事情。你只是想追求一個正常的夢想,你只是想爲這個社會做出貢獻,從而體現出你的人生價值來。這些,都是正道。

既然如此,你完全可以微笑地面對一切,光明正大地行走。少去在意那些是是非非,看待任何事情都保持一個不偏不倚的心態,堅持正確的道義,而不是摻雜着私心去評判任何一個人,任何一件事。這就是中庸,中庸不是要我們當和事佬,不是要我們保持那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

中庸恰恰是要求我們秉持人間正義,行天道,遵人道。如果大家都玩陰謀詭計,都只爲一己私利,哪裏還會有和氣?整個社會都將是烏煙瘴氣。

在一個小小的家庭裏,如果家庭人員都想着偷懶,少做點事情,吃飯的時候卻都想多吃多佔,都想挑好的吃,那這個家庭自然是和氣不了。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想着如何讓自己更方便,如何多到別人那裏佔點便宜,如何多佔點公家的便宜,那這個社會一定讓人很討厭。

剛纔,我們講到了:致良知,君子持正道,中庸和氣,光明正大。良知就是每一個人能快樂、幸福生活的根。根是鮮活的,我們的人生也是鮮活的。根枯萎了,我們的人生也就糜爛了。我們大家的良知聚在一起,就形成了社會的根,根是善良的,就是朗朗乾坤。根是邪惡的,就是烏雲密佈。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去存善去惡,致良知,秉持人間正義,行天道,遵人道。

相关参考

《傳習錄》摘錄三“致良知”(二)

先生說:各位做工夫時,千萬不要拔苗助長。上等智慧的人很少,學者沒有超脫進入聖人的道理。一起一伏,一進一退,這是做工夫的順序。不可因爲我前天下了工夫,而今天不濟,卻要勉強裝出一副沒有破綻的樣子來,這就是

《傳習錄》摘錄三“致良知”(二)

先生說:各位做工夫時,千萬不要拔苗助長。上等智慧的人很少,學者沒有超脫進入聖人的道理。一起一伏,一進一退,這是做工夫的順序。不可因爲我前天下了工夫,而今天不濟,卻要勉強裝出一副沒有破綻的樣子來,這就是

王陽明的驚人神通

轉載:佛道雙修王陽明,明代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心學一代宗師,中國哲學史上位居第一佇列的聖賢級大牛。大約在五百年前,王陽明在龍場悟道,陽明心學橫空出世,自此之後,追隨者無數。明朝扳倒奸臣嚴嵩

王陽明的驚人神通

轉載:佛道雙修王陽明,明代最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心學一代宗師,中國哲學史上位居第一佇列的聖賢級大牛。大約在五百年前,王陽明在龍場悟道,陽明心學橫空出世,自此之後,追隨者無數。明朝扳倒奸臣嚴嵩

人皆可以成堯舜 三句話讀懂王陽明

作為中國人,不可不知王陽明。王陽明,名守仁,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是我國明代一位偉大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軍事家。東晉時「衣冠南渡」的山東琅琊王氏的後人,和書聖王羲之同族同宗。傳說王陽明出生時,母親岑

王陽明頭上的“三頂光環”,文治武功,舍他其誰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出自《三國演義》。這句話本來是評價薑維的。薑維文武雙全,足智多謀,既有治國理政之才,又有領兵打仗之能。諸葛亮之後,蜀國最為倚重的就是薑維,難怪羅貫中對他不吝讚譽之詞。

王守仁知行合一的理论 王守仁的名言有哪些

  知行合一  是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又称,和陆九渊一起主张研究心学。王守仁知行合一的理论深得人心。他的这一理论具体内容是什么?王守仁的名言有哪些?  王守仁知行合一  被后人敬称为王文成公、阳明先

明朝張居正為何突然下令毀掉 ”心學”

說起王陽明的心學,可能很多年輕人不太了解,但是40歲以上的很多人都知道,王陽明的心學,是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後最偉大的哲學思想,而王陽明,更是被稱為古今第一完人。按理說王陽明頗受贊譽,為何卻在明朝突然被張

王陽明心學教你如何讀書,讀書的五重境界,你修煉到第幾重了

王陽明與儒學創始人孔子、儒學集大成者孟子、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並稱爲“孔孟朱王”。其學術流傳至今,堪稱學界巨擘、“百世之師”。清代名士王士禎稱讚王陽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爲“明第一流人物”。

“百病不侵,逆轉命運”

此心光明,人生才能光明。王陽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創立了偉大的“心學”體系,是中國歷史上位居第一陣列的大哲。他的思想一出世,便產生了巨大的反響。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張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