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修養與人格塑造

Posted 儒家

篇首语:富有臂力的人只能战胜一人;富有知识的人却所向无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人生修養與人格塑造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人生修養與人格塑造

在21世紀,如何根據時代的需要,將六大家的思想精華化為現代人的精神營養?六大家思想如同江河溪流,滋潤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的心靈世界,總結為二十四個字:以儒做人,以道養生,以禪清心,以墨盡責,以法為基,以兵入市。

以儒做人

儒家的學問不是空頭理論,不是玩概念,也不是煽情,它從頭到尾都在教我們怎樣做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切都圍繞著做人,做有道德的人展開,因此人生境界的追求也就成了儒家的核心訴求。

“仁”是孔子最重視的道德範疇,是儒家的核心價值,也是“以儒做人”的根本原則。

以儒做人要求我們既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又要踏踏實實地做事,孔子告訴我們“下學上達”。我們平日的學習都是下學,看似很平常,但是隻要堅持這個下學,你的知識水平、文化品位、道德境界就會潛移默化地不斷提高,也就是不斷地實現上達,不斷接近那個理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則是以儒做人的基本要求。

有句話說得好:把一切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一切簡單的事做對就是不簡單。平凡中有不平凡,簡單中有不簡單,用《中庸》的話說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總是能從剛健執行的宇宙得到啟示,得到鼓舞,從而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地執著於自己的事業和理想。這句話同樣是幾千年來激勵著中華民族的偉辭名句,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觀,成為中華民族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積極的、樂觀的、昂揚向上的人生態度,直接地培育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以道養生

道家教我們養生,要求我們養成一種自然態度,瀟灑地對待生活。

道家精神就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知足常樂、韜光養晦、柔弱勝剛強、不為天下先、無為無不為。

無為不是妄為,更不是胡作非為,而是順乎自然,自然無為。統治者應該把老百姓的願望當作自己的願望,把老百姓的心當作自己的心,這就是無為而治。

不爭是為了爭,以不爭為爭。凡事不當頭,不搶先,反而能贏得愛戴。碰到利益置身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挖空心思地爭名逐利,最後也許除了露怯,什麼也得不到。相反,虛懷若谷,寵辱不驚,心態平和。或許就能得到想得到的。

儒家和道家的互相補充,就像太陽和月亮交替執行,就像乾坤一體,陰陽互攝,剛柔相濟,虛實相生。儒家風骨和道家氣象,入世和出世,有為和無為,兼濟天下和獨善其身,慷慨悲歌和憤世嫉俗,那樣奇妙地相得益彰,組成了中國智慧既空靈又豐實的壯觀畫面。

以禪清心

禪宗參禪悟道講求“以心傳心”,彼此心領神會,心心相印。禪宗是佛家的最高境界,其“以禪清心”的追求則是頓悟人生的一種修煉方式。佛家教人目的就是要以禪清心,培育一顆禪心。禪心一悟,就進入極樂世界,也就成了佛。

禪修要培育五種心靈境界:

  • 慈悲心

慈悲心其實是一種關注人間的崇高情懷,類似儒家講的道德心;禪家講“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 平常心

平凡中有偉大,這就是禪的開悟;因此禪宗又講平常心、平常事。

  • 清淨心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就是以禪清心的境界;“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 自由心

培育自由心,就是要掙脫名韁利鎖,跳出紅塵萬丈,實現超然的精神境界。實現這個精神境界,首先要能夠捨得,能夠放下。“內舍六識,中舍六根,外舍六塵。”

  • 自然心

最高的存在都通往自然。老子告訴我們“道法自然”,儒家也講“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你看那天地萬物的存在,都是那樣的怡然自得,春夏秋冬的交替、季節的謳歌和人的嚮往自然的心,合成了一首美麗的生命詩篇。禪宗力求實現自然的生命境界,和儒、道的追求異曲同工。

蘇東坡有首《觀潮》詩,特別能幫助我們理解禪宗的自然心: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到來無餘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得道的人不是不遵守因果規律,而是對任何事物的原因和結果都清清楚楚,使之符合禪宗的自然心。任何人都得遵守自然規律,才能體悟自然。順其自然,就進入了禪家的境界。禪的自然心又體現為自然生機的體悟追求。

因此,禪家說,“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

禪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命境界,一種特別有情味的活法兒。離開生活沒有禪,禪又使生活真的有意義,有價值,讓我們在喧囂不堪的名利場中時時出來透透氣,靜靜心。

以墨盡責

墨子成功實踐了自己“兼愛,非攻”的理念。他關懷民瘼的人道主義,同情弱者的正義情懷,以及對社會義無反顧的責任感,這些都永遠令我們景仰。

“仁人之事者,必務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兼愛》胸懷天下,興利除害,這是墨子的偉大抱負,也是墨子的社會責任。墨子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他不諱言利。他甚至明確主張,他的一切思想,都圍繞著一個“利”字。

墨子是將道德和功利統一起來。他講利,道出了人們最基本的訴求,他又講計利當計天下利,這又體現了他的追求的崇高性。

以墨盡責,就是要學習墨子“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對社會盡責,為天下蒼生負責。人人都有一份墨子的精神,世界會更美好。

以法為基

身死族滅的專制主義者商鞅成為法家代表人物絕非偶然,他從小就對法律專業特別有興趣。

起初,商鞅做了魏國丞相公叔痤的家臣,後跳槽去了秦國,經過三次試探終於讓秦孝公的重用,並說服他實施商鞅變法。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實現了大治,十幾年間就成為天下第一強國,連周天子都不能不另眼相看,專門派人送來禮物,諸侯們都紛紛表示祝賀。但是,這其中也存在著嚴重的侷限和致命的問題:貧富懸殊與社會不公以及人性的自私性。

以兵入市

雖說“商場如戰場”,但經營企業和打仗畢竟不是一回事。打仗講兵不厭詐,講置敵於死地,企業經營還要講誠信,講童叟無欺,講雙贏。

打仗首先要講道,經營企業首先也要講道,這個道就是企業的宗旨、企業的胸襟、企業的抱負。企業固然要講利潤,掙不到錢,生存都成問題,一切都無從談起。

但這並不意味著企業家就應該唯利是圖。

企業不管處於什麼發展階段,都應該立意高遠,都應該有使命感、責任感和道德感,都應該服務社會,改善民生。有了這個追求,你才能成為真正的企業家,否則你只能是“生意人”。

古人講立德、立功、立言,認為這是人生三不朽。企業家就是“立功”。

市場上,董事長、CEO就是決定企業生死存亡的人。孫子對將帥提出了五個字的要求:“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古人云“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商場上害人者比比皆是,你進了商場就不要指望“天下無賊”,不要指望沒人和你競爭,而要靠自己有對付競爭的好辦法。不要指望競爭對手不算計你,而要靠自己有看家本領,不怕他來算計你。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什麼情況下用哪條,需靈活變通,適應具體環境,從容面對一切情況。

相关参考

蒲松龄有着怎样的人生?蒲松龄又是怎么死的

蒲松龄是清朝著名小说家,著有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此书以其毕生精力写完,从年轻时写到他的暮年,共有8卷,491篇,约40余万字。故事多写各类鬼狐妖媚,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

君子三立、四不、三樂、三德、三戒、三畏、三愆、三態、九思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對之極爲重視。雖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聖人、賢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於君子,然而聖賢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遠而不易攀及,世間完

君子三立、四不、三樂、三德、三戒、三畏、三愆、三態、九思

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儒家尤其孔子對之極爲重視。雖然,在人格塑造的理想中,儒家有聖人、賢人;道家有真人、至人、神人,究其境界均似高於君子,然而聖賢究竟不世出,真人、至人、神人尤其高遠而不易攀及,世間完

赵云为何三次拒娶绝代佳人樊氏

赵云为何三次拒娶绝代佳人樊氏?赵子龙在《三国演义》中,不仅被塑造为一位勇猛的战将,而且相对于关羽的倨傲、张飞的鲁莽,赵云更多的是谦和冷静,在人格上几乎无可挑剔。英雄常须美人配,赵云却是典型的大龄晚婚。

赵云为何三次拒娶绝代佳人樊氏

赵云为何三次拒娶绝代佳人樊氏?赵子龙在《三国演义》中,不仅被塑造为一位勇猛的战将,而且相对于关羽的倨傲、张飞的鲁莽,赵云更多的是谦和冷静,在人格上几乎无可挑剔。英雄常须美人配,赵云却是典型的大龄晚婚。

蒲松龄有着怎样的人生?蒲松龄又是怎么死的

蒲松龄是清朝著名小说家,著有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此书以其毕生精力写完,从年轻时写到他的暮年,共有8卷,491篇,约40余万字。故事多写各类鬼狐妖媚,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

蒲松龄有着怎样的人生?蒲松龄又是怎么死的

蒲松龄是清朝著名小说家,著有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此书以其毕生精力写完,从年轻时写到他的暮年,共有8卷,491篇,约40余万字。故事多写各类鬼狐妖媚,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

前五年排行榜前十的网络小说

完本小说排行榜推荐top1-20TOP20.恶魔法则:优点:相对轻松的文字和比较正面的世界观使得这个小说的整体感觉并不压抑,时不时出现的幽默桥段也为小说增色不少。主人公的人格塑造在我看来是比较成功的,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导读:他们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他们的人生,他们的智慧,他们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们虽已去世一百余年,但是每当提起他们,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曾

三毛爲何以詭異方式自殺

每個人的內心都住着一個不爲人知的自己。潛意識中的自己即使並不知道發生過什麼,卻也仍然無時無刻不在塑造着自己。從小到大的經歷會一直影響着自己的人生與生活。每個人的人生看似無跡可尋,但從幼時的經歷中,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