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稻作民族为何忌惮与“黄花闺女”洞房
Posted 洞房
篇首语:胸怀万里世界, 放眼无限未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古代稻作民族为何忌惮与“黄花闺女”洞房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古代稻作民族为何忌惮与“黄花闺女”洞房
导读:在中国古代的稻作民族地区,尤其是南方一些少数民族部落,有一种让人颇为诧异的怪俗,即男人只与黄花闺女谈情,不与黄花闺女洞房。人们视破坏女子童贞为最大禁忌,从内心深处忌惮与黄花闺女洞房,通常心甘情愿地将新娘的初夜权拱手让给巫觋、部落首领等。这一现象,在世界各地的原始部族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古代黄花闺女
所谓黄花闺女,即时下所说的处女。古代未婚女子梳妆时喜爱贴黄花,或用黄色颜料在额头、两颊画成花纹,或用黄纸剪成花样粘贴。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一句。黄花代表高洁的菊花,引申女子的贞节。
那么,古人究竟为何忌惮与黄花闺女洞房呢?
在古代稻作民族部落,巫傩文化色彩浓郁,人们崇巫尚卜,对神灵采取一种蒙昧意义上的顶礼膜拜。在原始部族,每当新禾成熟后,人们不敢先吃,必定用头生禾献祭农神,以表示对农神的虔诚崇拜,同时也祈求农神能保佑来年的丰收。新禾祭神的风俗后来又延伸为让人难以想象的杀长子祭神灵。原始时代妇女的思维逻辑是:只有杀掉长子祭祀神灵,搏得神灵的欢心与青睐,神灵才能赐予她更多的儿女。古籍上称这一残忍的怪俗为杀长子以宜弟。
在神先享用的蒙昧意识支配下,古人便不惜一切代价地给神灵建造最华丽的殿堂,塑造最精致的神像,供奉最好的祭品。这一系列的怪异风俗,还让人们深信女子的童贞只有神灵才能享用,擅自破坏女子童贞是件非常不吉利的事,很可能会遭受神灵的责罚。于是,与黄花闺女圆房便成为一种禁忌,男子只可与黄花闺女谈情说爱,却害怕与黄花闺女洞房。男子迎娶新娘后,给新娘子开苞的神圣使命,只能由代表神灵的巫觋、部落首领、酋长或土司王行使,从而让这些疑似神灵享有洞房花烛的初夜权。
这一原始社会沿袭下来的蒙昧怪俗,在我国南方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直至近代仍有残存。在元朝时期,蒙古统治者曾强制地让一等征服者拥有三、四等百姓的新婚初夜权,其目的自然是为了改变血统,但最后以失败告终。
让人惊奇的是,在中世纪的欧洲一些国家,曾经荒唐地用法律规定贵族或封建领主、庄园主享有新婚女子的初夜权,法国国王便有权拥有任何新婚女子的初夜权,这一荒诞之举也是引发法国大革命的原因之一。当然,这是本文的题外话。(文/越楚)
相关参考
古代历史中,文明的辉煌中其实也伴随着诸多愚昧与无知。最为典型的例证便是:我们的祖先们居然忌惮与新娘子“圆房”。这绝非危言耸听、空穴来风!据古籍记载,在中国古代的稻作民族地区,尤其是南方一些少数民族部落
“洞房之夜”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将新婚之夜称为“洞房之夜”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甚至由此衍生出了“入洞房”、“闹洞房”等词语,那么“洞房之夜”这个词语又是如何诞生的呢?传说之一:尧与鹿仙女的传说
现代年轻人结婚之前,丈母娘基本都会提出买房的要求,甚至写上女方名字,并非故意刁难未来女婿,而是为女儿考虑,此做法可以理解。古代虽然没有这一硬性条件,但男方也需要准备许多东西,至少一间布置不错的房间,也
结婚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多数人都会十分重视结婚把婚礼办得热热闹闹,并且请所有的亲戚好友进行祝福和见证,结婚原本是一件十分美好的时候,但是慢慢发展的到现在好像变了味道。明星用婚礼来圈钱,普通人的婚礼更是
在古代,结婚用的婚房不叫“洞房”,而称“青庐”。在《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曹操与袁绍年轻的时候,非常要好,经常出去“侠游”,这样就免不了做一些恶作剧的事情,有时还会偷鸡摸狗。有一天他俩见一对新...
洞房,新人初夜之所,为何要闹呢?民间自有说法,如“不打不闹不热闹”、“人不闹鬼闹”、“闹得越欢过得越久长”,于是乎,谁不图个吉利,闹就闹呗。清康熙年间,上海宝山县令接了一个棘手的案子。原告是前日刚刚结...
很久以前,人们习惯地把新人完婚的新房称作“洞房”。古人就“洞房”咏诗的佳作也不胜枚举。为什么把新房叫成洞房,据说与上古时期人们在山洞里完婚有关,所以叫洞房了。而闹洞房是在春秋时期才出现的。一看新娘手,...
洞房花烛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此乃人生三大乐事也。但对皇帝而言,大婚往往是一种政治婚姻,有时很痛苦,也很无奈,只能以冷落皇后排解苦闷。光绪与珍妃皇帝皇后日常并不住在一起,大婚后一段时间才如常人一
洞房花烛夜,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此乃人生三大乐事也。但对皇帝而言,大婚往往是一种政治婚姻,有时很痛苦,也很无奈,只能以冷落皇后排解苦闷。光绪与珍妃皇帝皇后日常并不住在一起,大婚后一段时间才如常人一
导读: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这个多民族现象并不是只有现在才有,历史上这种情况一直存在。各个民族之间互相攻伐,互相征服,互相融合。在这种征服融合的过程中呢,就有一些少数民族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比如,我们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