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綠帽子是這麼來的
Posted 帽子
篇首语:宁给穷人一斗,不给富人一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原來綠帽子是這麼來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原來綠帽子是這麼來的
古代流傳到我們當今的很多詞匯,大家只會用而不知道含義。就那這綠帽子來說吧,男人是萬萬不敢戴的,可是這綠帽子究竟是惹了誰呢? 我們知道,在現代的色彩學中把顏色分為「原色」和「間色」兩種,原色有紅黃藍三種。而在古代呢,則將原色稱為「正色」,分別有「紅黃藍白黑」五種。這五種顏色的地位非常的高。比如早期的皇朝崇尚陰陽五行之術,以五種顏色配合五行,推算本朝的宿命。 當年秦朝從西邊發家,西邊是水德,尚黑。於是秦朝的旗幟都是黑的。到了清代,有正黃白紅藍和鑲黃白紅藍八旗,而綠營兵排在八旗之外,是不入流的漢人軍隊。綠色的地位之所以在歷朝歷代都很低,就因為他是黃色和青色調和成的雜色。 綠色卑賤,在《詩經》裡面就已經開始了。有首鄴(ye)風中說,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意思是怎麼能用卑賤的綠色做上衣,而拿黃色來做下裳(當時人還沒有褲子),上下掉了個,則不是亂套了嘛。你看看,在三千多年前,綠色就已經是被人瞧不起的顏色,那麼誰還拿它來做帽子呢? 「戴綠帽子」是指妻子與別人私通的丈夫,這種說法一開始不是這樣的。春秋時,有些窮人實在過不下去了,要到街面上賣老婆賣女兒,政府規定這樣的人,都要裹綠頭巾,以別貴賤。從這裡看已經有了羞辱的意味。到了漢代仍然如此,館陶公主是漢武帝的姑母,中年後寡居。 後來和很年輕的情夫董偃出雙入對,一日漢武帝來看姑母,她讓董偃出來覲見,董戴「綠頭巾」拜見漢武帝。這種打扮是奴才身分。唐代有位地方官吏創造性的發明了對綠頭巾的使用方法,他對犯了一些情節不嚴重的罪人,不打不罵,而是讓他們帶著綠頭巾遊街,並根據情節輕重來規定帶綠頭巾的天數。 自元代開始,碧綠青色的服裝只能給「娼妓」、「樂(yue)人」所穿。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為了教化眾人,讓大家知道廉恥,就更加貶低那些娼妓們,特別是規定娼妓家的男子必須頭戴綠巾,腰系紅褡膊,足穿帶毛豬皮鞋,不許在街道中間行走,隻準在左右兩邊「靠邊走」。 由此一來,人們見著戴「綠帽子」的便知其家中那位是「青樓一族」,戴「綠帽子」也成為某男子的妻女賣淫或妻子是「公車車」的俗稱。因為烏龜頭是綠色的,於是富具想像力的文人們又戲稱那些戴綠頭巾的男子為「烏龜頭」,使那頂「綠帽子」與「烏龜」「畫上了等號。從此越來越不堪了。相关参考
一個女人的良好狀態取決於她自己的保養程度,保養是女人對自己的肯定,也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掌握保養的方法,可以使整個人看起來年輕得多,充滿活力。讓我們看看是什麼樣的保養。第一:堅持每天塗眼霜眼睛是我們每
提起來關於“雪”的書法,大家首想想起來的肯定是大名鼎鼎的“三希堂三貼”之首的晉王羲之《快雪時晴貼》。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快雪時晴帖》只是一封4行28字的書札,內容爲作者寫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及
縱觀張學良的一生,初涉軍旅時確實打了不少漂亮仗,尤其是兩次直奉戰爭,然而後來的張學良卻出現了一個很怪的現象軍齡越長就越不會打仗。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張學良這樣的表現和一位革命將領的死有著密切關係
古往今來,社會上一直把買賣人稱作「商人」,把做買賣這個行為稱作「經商」。那麼「商人」一詞是怎麼來的?實際上,在奴隸制時期的商代和西周就已經產生了商業。王亥(公元前1854年—公元前1803年),河南商
古往今來,社會上一直把買賣人稱作「商人」,把做買賣這個行為稱作「經商」。那麼「商人」一詞是怎麼來的?實際上,在奴隸制時期的商代和西周就已經產生了商業。王亥(公元前1854年—公元前1803年),河南商
在小學時候,你們學校樓道里一定貼滿了各種名人畫像,像李時珍、祖沖之、杜甫,這些你們應該都非常熟悉了,但你可曾想過這些畫像是怎麼來的?真的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唐代畫家閻立本有「丹青神
作為一個數字時代的居民,你一定非常熟悉下面的一套流程:插上滑鼠和鍵盤,按下電源鍵啟動電腦。你要給朋友寫一封郵件,但不想敲鍵盤的時候太無聊,於是打開播放器,選了一首最喜歡的曲子。短短幾個步驟,你一定沒注
作為一個數字時代的居民,你一定非常熟悉下面的一套流程:插上滑鼠和鍵盤,按下電源鍵啟動電腦。你要給朋友寫一封郵件,但不想敲鍵盤的時候太無聊,於是打開播放器,選了一首最喜歡的曲子。短短幾個步驟,你一定沒注
圖片來自網路本文來自壹讀微信【壹讀百科】壹讀微信號:yiduiread昨天提及金庸小說中小龍女被玷污的情節,壹讀君(微信號:yiduiread)心有不忍,決定今天換個心情。小龍女這段可以說是金庸小說中
圖片來自網路本文來自壹讀微信【壹讀百科】壹讀微信號:yiduiread昨天提及金庸小說中小龍女被玷污的情節,壹讀君(微信號:yiduiread)心有不忍,決定今天換個心情。小龍女這段可以說是金庸小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