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曹劉之爭的實質是王道與霸道之爭
Posted 王道
篇首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國曹劉之爭的實質是王道與霸道之爭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國曹劉之爭的實質是王道與霸道之爭
核心提示:劉備與曹操之爭,並不是簡單的爭天下,更是王道與霸道之爭。這也是諸葛亮、關羽等傑出人才,之所以矢志不渝地跟隨初期幾乎一無所有的劉備的原因所在,他們並不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而跟著劉備,而是為了做到同樣的理想——踐行王道而一起打拼的夥伴、戰友乃至兄弟。
西漢時期,有中興英主之稱的漢宣帝劉詢與時
為太子的漢元帝劉奭討論治國之道時,曾說道:「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這是一代英主對治國之道的終極思考和選擇。此後兩千年,中國帝王的治國之道基本沿用這一方略,從不外乎王道和霸道兩者。
那麼,什麼是王道?什麼又是霸道?簡而言之,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王道」重於「德」,「德」勝「術」而「王」,而「霸道」重於「術」,「術」勝「德」則「霸」。
孟子說得更明白:「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依靠武力、假托仁義,是為霸道;依靠道德、推行仁政,是為王道。漢代大學問家劉向,也曾在《新序·善謀》中解釋說:「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禮義。」
至於王道與霸道的效果,孟子也給出了答案:「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王道優於霸道,是三歲孩子也明白的道理,但為什麼一生倡行仁政的孔子,「明王道,幹七十餘君」,結果卻是「莫能用」?答案只有一個:以力服人簡單易行,見效快,以德服人則難以做到,見效慢。面對一個強者,眾人不敢不服,不服就打到你服為止,因此推行霸道只需要強化統治機器就可以做到。若想推行王道,首先要搞清楚誰有德、誰無道?一方面需要人們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還需要人們有堅持是非的定力,不因自己的利益而左右是非判斷,更不能顛倒是非、指鹿為馬,所以需要教化民眾,樹立社會統一的價值觀。
因此,在諸侯征戰、弱肉強食的時代,孔子提倡的王道注定被束之高閣。後來一統天下的秦國,則是推行霸道的典范。戰場上砍一顆人頭,則賜爵一級,「劫以刑,驅以賞」,有功則賞,有過必罰,驅使秦國軍民煥發出彪悍無比的戰鬥力,終於剪滅戰國群雄。
但大秦帝國的命運大家都很熟悉,秦始皇臆想中的千秋萬世只傳了二世,便落得「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秦朝滅亡的原因,賈誼也早已在《過秦論》中指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漢朝吸取前代教訓,確立的治國之策,正是「以霸王道雜之」,崇尚以德服人、以孝治天下,如果你不聽話,那麼對不起,只好以力服人、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究竟是王道多一點,還是霸道多一點,在不同時期不同的君主有不同的做法,但終歸沒人敢丟掉「王道」二字。
到了三國亂世,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約占全國三分之二的幾千萬人口非正常死亡,每個人都承受著空前的生存壓力,鬥智鬥勇的水平登峰造極,人的欲望之花肆行無忌,人性之惡彰顯無遺。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的曹操,更是典型的推行霸道之君主。曹操的「霸道」,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屠城殺降樣樣都幹。《三國志》記載,曹操有固定的軍令,「圍而後降者不赦」;官渡之戰曹操打敗袁紹後,將投降的袁軍將士全部坑殺;得知父親被殺後,曹操進攻徐州,更是「所過多所殘戮」(《後漢書》記載:過拔取慮、睢陵、夏丘,皆屠之。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自是五縣城保,無復行跡)。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為袁紹起草的檄文評價曹操說:「歷觀古今書籍所載,貪殘虐烈無道之臣,於操為甚。」檄文雖然有誇大的成分,但立論有所依據(殺邊讓、趙彥等,署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掘梁孝王墓),並非空穴來風。
二是用人唯才而不顧德。對於曹操多次下令求賢之事,明末大儒顧炎武有話說:「觀其下令再三,至於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於是權詐迭進,奸逆萌生。……夫以經術之治、節義之防,光武、明、章數世為之而未足;毀方敗常之俗,孟德一人變之而有餘。」破壞容易建設難,王道的治化、社會之倫理,東漢數代君主倡行的成果,被曹操一人毀壞而蕩然無存。
曹操為什麼屠城殺降、重用無德之人?原因也很明顯,霸道簡單易行,不擇手段更容易達到目的,不苛求德行更容易吸納「為我所用」之人才。這是功利主義至上的必然選擇。
值得欣慰的是,至少還有一些人,即便是在這樣的時代,依然堅持著正義的理想,堅持著做人的良心,堅持著道義的原則。這樣的人雖然不多,但總算還有。
與曹操對抗一生的劉備,曾自己總結鬥爭經驗與成功的方法論:「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這段話雖然不乏政治宣傳的成分,但劉備一生的行事,足以當得起「王道」二字。
關於劉備集團,史書中不但沒有屠城殺降只言片語的記載,有的反而是為了百姓而甘於失敗的事跡。比如赤壁大戰之前,劉備率軍民南撤,明知曹操追兵將至也不願拋棄百姓,最後慘敗於當陽長坂;再如關羽北伐水淹於禁七軍後,寧可養著三萬多降卒也不殺降,為了解決吃飯問題,關羽只好去孫權的地盤上搶糧食,再次觸怒了孫權,導致孫權與曹操聯手,派兵偷襲荊州,關羽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也徹底斷送了劉備集團一統天下的希望。
這便是王道與霸道的區別所在,也是王道與霸道的利弊所在。
劉備與曹操之爭,並不是簡單的爭天下,更是王道與霸道之爭。這也是諸葛亮、關羽等傑出人才,之所以矢志不渝地跟隨初期幾乎一無所有的劉備的原因所在,他們並不是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而跟著劉備,而是為了做到同樣的理想——踐行王道而一起打拼的夥伴、戰友乃至兄弟。
可嘆的是,在這一輪王道與霸道的交鋒中,占上風的仍是霸道。
可悲的是,善政勸人向善,惡政驅人為惡,霸道占上風之後的結果,無非是以暴易暴、以奸詐戰勝奸詐,於是曹丕代漢稱帝之後不過幾十年,便是司馬氏篡魏的以牙還牙。
王道式微、霸道盛行,帶來的惡果是固有的價值體系崩潰、整個社會風氣急轉直下,賈後亂政、八王起兵,終使五胡鐵蹄蹂躪中原故土,華夏神州淪為腥膻之地,史上首次衣冠南渡,中華文明不絕如縷。
歷史不只存在於史書的記載中,同時也存在於人心中。劉備之仁,在三國之後的一千多年間都是一個近似於常識的普遍認知。
北宋時,蘇軾在筆記小說《東坡志林》中寫道:「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人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蹙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可見,尊劉貶曹的理念,早在《三國演義》成書之前,就早已根植於人心之中,是倡導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文化的一個具體表現,符合中國社會的傳統價值觀。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之所以能盛行於世,不是因為這部小說改變了人們的認知,而是它尊劉貶曹的主旨契合了大眾的心理需求。凡事皆有利弊,《三國演義》雖然使三國的故事家喻戶曉,但如魯迅先生所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造成了人們對三國許多人物的誤解。
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大眾讀《三國志》等傳統經史漸少;同時,原為小道末技的小說,地位又大幅提升。因此,大眾心目中的三國人物形象,逐漸被來自《三國演義》的藝術形象所取代。再加上道德高於一切的傳統觀念已經崩塌,大眾普遍急功近利,崇尚所謂的真性情與個性,劉備的藝術形象,在這方面失分很多。於是,劉備這位傳統公認的仁義之君、亂世雄主,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看作是只會哭鼻子的偽君子、低能兒。可以說,大眾對劉備的認知已經偏移得太多,與上千年來的共識相去甚遠。
過往的歷史是永恒不變的,大是大非問題也不可能因為時間的流逝而發生改變,只能是當代人們認知的不足而導致。這讓我隱隱有了用自己的筆,為劉備正名的衝動。
身在塵網,想必諸位也已發覺,在今天這個時代,成功學泛濫成災,厚黑學大行其道,任你白如玉、清如水、心如赤子,浸泡在千年沉積的醬缸文化中,難保不會黑如墨、濁如泥、狠如蛇蠍。許多人為了追逐所謂的成功,底線可以一低再低,廉恥可以毫不顧忌。
憶古思今,兩相對比,我更意識到身處三國亂世的劉備,終其一生能堅持正能量的奮鬥之路,堅持儒家推崇的王道仁政,不屠城、不殺降,對兄弟義、對臣下禮、對百姓仁,是多麼難能可貴!今天人們對他的誤解,又是何其令人痛心!
歷史怎容任意塗抹,是非豈能隨意顛倒?一種難以名狀的情愫,促使我幾乎讀遍所有關於劉備的第一手史料,耗費許多心血,寫出了《劉備不是傳說》這部作品,以便讓更多的人了解歷史上的真實劉備,若進而能從劉備身上悟到一些為人處世的智慧,則善莫大焉。
雖有漫天霧霾,但若有清風吹來,總會有風朗氣清的美好時刻。為了這一時刻的早日到來,我願盡一份微薄之力。
(劍眉枉凝《劉備不是傳說》再版後記 ,九州出版社2015年1月版)
本文來源:閑話歷史相关参考
劉邦和項羽的楚漢之爭,是一場以弱勝強,逆轉而來的勝利。在初期,劉邦佔據下風,卻在兩軍相持階段,完成實力逆轉,最終取勝。下面先了解整個楚漢戰爭的全貌。太祖曾提出抗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大體分為進攻防禦、對
人性到底是善是惡,幾千年來爭論不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儒家與法家的人性善惡之爭。其實,思想家們之所以熱衷於爭論人性之善惡,並不完全在於人性之善惡本身,而在於人性之善惡後面引伸出來的政治主張。那么,誰的主
人性到底是善是惡,幾千年來爭論不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儒家與法家的人性善惡之爭。其實,思想家們之所以熱衷於爭論人性之善惡,並不完全在於人性之善惡本身,而在於人性之善惡後面引伸出來的政治主張。那么,誰的主
文|米君,專欄原創作者、自由撰稿人歷代王朝的奪嫡之位都是非常險惡的。嬴胡亥篡位逼死自己的兄長扶蘇公子,漢惠帝繼太子位,而呂后毒殺如意,李世民、朱棣更是為了皇位六親不認。而在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曹植和曹
往期說到第一次府院之爭是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和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兩派相互爭奪權力,最後以手握重兵的段總理取勝而告終。歷史上府院之爭可不止一次,我們再來說說第二次府院之爭。黎元洪招來了張勳復辟,臉面實在兜
《成化十四年》朱見深歷史原型:因儲位之爭被嚇成口吃,萬妃死後七個月他也駕崩了文/無計讀史最近熱播的《成化十四年》不知大家有沒有追起來,這部劇是講述明朝明憲宗執政時期的故事。這部劇除了官鴻外,就只有賈靜
文|米君,專欄原創作者、自由撰稿人越南是一個和中國糾葛很深的鄰國,因為歷史上他有一千年的歷史都屬於中國。古代的時候這裡叫做交趾郡,但遺憾的是,在北宋時期,由於宋朝軍事孱弱,不得不承認交趾地區獨立。越南
動漫壁紙:美杜莎VS雲韻,紅白玫瑰之爭究竟誰更勝一籌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動漫圖集:美
高宗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十月,吐蕃軍隊在疏勒以南地區與唐軍相遇。史載:「(蘇)海政軍回至疏勒之南,弓月又引吐蕃之眾,來拒官軍,海政以師老不敢戰,遂以資略吐蕃,約和而還。」第二年年底,吐蕃聯兵弓月、
背景公元前316年,對於秦惠王嬴駟來說,是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年。這是嬴駟在位的第二十四個年頭,在此之前,他稱王、伐魏、滅義渠,一步一步使得秦國強大起來。三年前,韓、趙、魏、燕、齊以及匈奴,組成聯軍攻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