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馬謖是薑維
Posted 公元
篇首语: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不是馬謖是薑維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不是馬謖是薑維
核心提示:薑維的才幹,在蜀國後期確實比較突出,但卻只有邊帥之能,遠非宰輔之用。諸葛亮選擇這個接班人,不能算作成功。
其實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失誤既非馬謖又非魏延,而是薑維。
薑維字伯約,雍州天水郡翼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小時候讀《三國演義》連環畫,記得其中有一本叫做《收薑維》。現在京劇舞台上還在演。不過薑維投奔蜀國的經歷,並沒有那麼多的戲劇性。
公元228年春,諸葛亮派鎮東將軍趙雲、揚武將軍鄧芝占據箕谷(今陜西寶雞南),作出要從褒斜道出兵,進攻郿的姿態,以牽制魏軍主力。魏明帝曹睿派大都督曹真統帥關右諸軍,在郿重兵設防。諸葛亮趁機親率主力,猛攻祁山。蜀軍勢大,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隨即叛魏附蜀。當時薑維在天水郡任中郎將,正跟太守馬遵一起,陪同雍州刺史郭淮視察各地。聽說三郡叛魏,郭淮迅速東歸上邽部署防禦。馬遵懷疑薑維等人有異心,也連夜趕到上邽。跟薑維在一起的,還有功曹梁緒、主薄尹賞、主記梁虔等人。他們發現兩個主管全部溜號,趕緊追隨,可惜晚了一步:趕到上邽時城門緊閉,郭淮、馬遵怎麼說也不肯放他們進城;薑維等人無奈返回冀縣,結果吃的還是閉門羹。他們走投無路,這才投奔諸葛亮。
諸葛亮得到薑維,如獲至寶。他給參軍蔣琬寫信,語氣頗為興奮:「薑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馬良)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信中還說:「須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薑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畢教軍事,當遣詣宮,覲見主上」。
那一年薑維二十七歲。諸葛亮加封他為奉義將軍、當陽亭侯。在諸葛亮的大力栽培下,沒過多久,他就升到了中監軍、征西大將軍的位置。
全軍從五丈原退回成都後,楊儀野心膨脹,誹謗朝政,被下獄問罪,最終自殺。諸葛亮將政事托付給蔣琬、費禕、董允,軍事則由薑維負責。蔣、費、董三人雖然和諸葛亮一起,被蜀人目為「四英」,但畢竟不能直接跟諸葛亮比肩,所以他們雖然實際行使丞相職權,官職卻都是尚書令、大將軍、大司馬。起初薑維任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後來隨著蔣琬、董允的去世,薑維資歷逐漸攀升,與費禕同錄尚書事。費禕死後,他基本成為蜀國的第一大臣。
諸葛亮主持蜀國國政十多年裡,有七年處於戰爭狀態:一次南征,六次北伐,其中有一次他未直接參戰,只派魏延等進兵羌中。而薑維呢,先後九次北伐。九次北伐勝多負少,薑維的才能可知。但問題在於,薑維即便勝利,也是只開花不結果,得勢不得分。如果上升到戰略高度,可能都要算作失敗。因為北伐的根本目的都沒有達到。
成都武侯祠內有座蜀文化博物館。我在裡面看到過三國形勢圖。這個圖不新鮮,《中國歷史地圖集》的表述更加詳盡細致;但是有組數據引起了我的興趣,那就是魏蜀吳三國的人口數量對比。具體如下:
蜀漢940000人
曹魏4432881人
東吳2300000人
這組數據當然有其來源。關於蜀國的戶口,史籍中有前期和後期兩個數字。《晉書·地理志》記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國滅亡時的人口,王隱在《蜀記》中記載「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
西晉時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記載,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國人口「與蜀通計民戶九十四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九十一人」。杜佑在《通典·食貨·歷代盛衰戶口》記載與此略同,僅人口數為五百三十七萬二千八百八十一。由此推斷,當年魏國應有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戶、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人。
吳國的戶口,難以考查。《晉書·地理志》說,孫權赤烏五年(公元242年),吳國「戶五十二萬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萬」。《三國志·吳志·孫皓傳》註引《晉陽秋》則記載,吳國滅亡時有「戶五十二萬三千,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這兩組數據大致相同,看來吳國自從赤烏五年之後,再沒有統計過戶口,或者數據遺失,因此王浚滅吳後,只能按照三十八年前的舊口徑上報。
無論如何,這組數據大體能反映出當時三國的人口分布。蜀漢的人口數量不足曹魏的四分之一,不及東吳的一半。當時還是人多力量大的時代,人口幾乎就是第一生產力第一戰鬥力,蜀國實力之弱,可見一斑。
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只要有好的統帥,羊羔也能訓練成獅子,但問題在於蜀國沒有這樣的統帥:絕對才能不低,相對才能不高。
諸葛亮比司馬懿強不了多少,薑維比起鄧艾、鐘會,也不占絕對優勢。對此當時主政的費禕,認識更加清醒。「薑維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制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他這樣告誡薑維:「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幸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吳蜀實力弱,老虎吃天的唯一辦法是兩家聯合。這一點諸葛亮認識清醒,將之定為基本國策,甚至早早地與吳國定下了瓜分魏國的計劃。如果單純搞結果論,這一點未免滑稽,但發生在諸葛亮身上,又讓我們不忍恥笑。他到底是諸葛亮,賢相之名庶幾可當。盡管後來兩國一直保持著聯盟關係,但無法真正協調立場,作為部署軍事鬥爭的基礎。兩國協同攻魏,行動從來就沒有成功過。幾十年過去,薑維應當能看得清楚;對於彼此的實力對比,他怎麼就沒有個清晰的認識呢?魏國滅蜀之前,判斷倒是非常準確:「自定壽春以來,息役六年,治兵繕甲,以擬二虜。今吳地廣大而下濕,攻之用功差難,不如先定巴蜀……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境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今絆薑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蜀軍總兵力十萬兩千,司馬昭的判斷是九萬,可謂精確。如果考慮到那個命令有戰前動員的意思,不宜誇大敵軍實力,則更加精確。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被歇後語譏為非大將之才的廖化,認識都比薑維清醒:「‘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智不出敵,而力少於寇,用之無厭,何以能立?」他苦勸薑維,「連年征伐,軍民不寧,兼魏有鄧艾,足智多謀,非等閒之輩」,不要「強欲行難為之事」。
兵猶火也,不戢自焚。戰爭是柄雙刃劍,搞不好傷不到別人,卻砍了自己。廖化指出了當時蜀軍的命門所在:智不出敵,力少於寇。智謀不比敵人強,兵力明顯比人家弱。這樣的狀況,有個比較好聽的說法,叫做知其不可而為之。可問題在於,誰有那樣的權力,把戰爭強加於蜀國百姓頭上?上面關於蜀國前後期的人口數據,來源不同,直接對比未必合適,但有一點還是要引起注意:《晉書·地理志》說,公元221年蜀有二十萬戶、九十萬人,《蜀記》則記載,到公元263年,這兩組數據分別為二十八萬和九十四萬。假定這兩組數據可靠,那麼在四十二年裡,蜀國戶數增加了四成,但人口的增長僅有百分之四強,兩者之間相差懸殊。這是怎麼回事?我們無法不聯想起蜀軍的連年征戰。
這些意見薑維當然都沒有聽。
薑維最大的悲劇在於,他還是個飽學之士,正人君子,一心為公。名臣郤正這樣評價他:「薑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貪厲濁,抑情自割也,直謂如是為足,不在多求……如薑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如果是個小人佞臣壞蛋,我們大可扔下書卷,罵兩句解恨,但對於薑維,又實在不忍加之惡言。曾經有人這樣評價南宋奸相賈似道:「閫才有餘、相才不足」。當時南宋稱安撫使、制置使為閫帥,基本相當於現在的軍區司令,只不過兼管部分民政。讀到這個評論,我經常會想起薑維。盡管他從來不曾居於相位,但自公元253年費禕醉酒、被魏國降將郭循刺殺之後,薑維在群臣中對蜀國的影響最大,幾乎將整個蜀國都綁在自己的戰車上,不是丞相也差不多。
將忠良薑維與奸臣賈似道並舉,感情上過不去,但結果確實很像。我們當然不能將蜀國的快速滅亡歸咎於薑維。當時黃皓亂政,後主昏庸,都是亡國之因。可盡管如此,還是得指出薑維在防衛部署上的重大失誤。這個部署就是所謂的「斂兵聚谷」。
前面說過漢中的重要。除了諸葛亮,蔣琬和費禕都曾長期在此駐紮。從魏延鎮守漢中開始,險要之處都設立營寨,充實兵力,敵軍進攻則憑險據守,使其難入一步。諸葛亮死後,魏國大司馬曹爽為了樹立威信,貿然伐蜀,王平禦敵,也採取這個辦法,最終曹爽只得無功而退。薑維認為這是防禦姿態,無法達到殲敵的目的,於是建議朝廷,廢除散落各處的營寨,全軍集中起來,分別駐紮於漢、樂二城。軍事上的事情,主要靠薑維拿主意,因此朝廷自然要采納,於是便令漢中都督胡濟退駐漢壽、監軍王含駐守樂城(今陜西勉縣東),護軍蔣斌駐守漢城(今陜西城固東)。
這個辦法好像積極,其實弊大利小,等於是放棄險要,自拆樊籬,很快就顯出惡果。後來鐘會攻漢中,幾乎就是探囊取物。
以往人們責難薑維,主要著眼於他後來的假投降。這個觀點未免迂腐。薑維最大的失誤主要集中在兩點:戰略而言,不該頻繁用兵,九伐中原;戰術而言,不該「斂兵聚谷」,放棄險要。這跟直接拋棄漢中差不了多少。
南宋郭允蹈在《蜀鑒》中,甚至直接以後面這個原因,指責薑維誤國亡蜀: 「蜀之門戶,漢中而已。薑維之退屯於漢壽也,撤漢中之備,而為行險僥幸之計,則根本先拔矣。異時鐘會長驅直入,曾無一人之守,而敵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鄧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智者而能見。嗚呼,薑維之亡蜀也。」
郭允韜認為,即便沒有鄧艾奇兵出江油,蜀國已經不支,原因都在於薑維的部署失誤。這個看法當然未免偏激。蜀國之亡不在薑維,甚至也不在黃皓與劉禪,只在自身實力不濟。當然如果換個角度,黃皓與劉禪也可以歸入蜀國的實力,只不過是負值而已。
薑維的才幹,在蜀國後期確實比較突出,但卻只有邊帥之能,遠非宰輔之用。諸葛亮選擇這個接班人,不能算作成功。
本文來源:鳳凰網歷史相关参考
228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做出了一個讓他痛心疾首的的決定,將自己的親信、好友馬謖處死!馬謖死後,諸葛亮留下了眼淚,親自前往祭奠,「待其遺孤若平生」。諸葛亮與馬謖關係很好,所以他會流淚;但他還是蜀漢的權臣
薑維北伐,文學作品中稱為九伐中原,是指三國時期蜀國大將軍薑維北伐曹魏的戰爭。公元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諸葛亮死後,蜀漢的北伐大業並沒有停止。就薑維來說,被後主劉禪加封薑維右監軍、輔漢將軍
自從蜀漢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第六次北伐慘遭失敗後,薑維又興師動眾組織了幾次北伐,不僅沒有取得預期的戰果,反倒在蜀漢景耀五年(公元262年)的北伐中,再次被老對手鄧艾擊敗。然而,北伐失利對薑維來說
能否在《三國演義》裡找一個智謀、武功都超過薑維的人?在這篇文章,筆者就來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在《三國演義》中,薑維是個全才,他兼備一個武將全部的優點:勇氣、武藝、將才、政略、威望、堅韌、忠誠、廉潔、剛
諸葛亮平定南蠻後,蜀國就開啟了北伐計劃,並且一度完全壓制曹魏。然而,天有不測風雲,蜀國正在節節勝利之時,咽喉要地街亭意外丟失,隨後蜀軍也被迫全部撤退,第一次北伐之戰就這樣稀里糊塗地告終。從古至今,幾乎
在《三國演義》裡,不僅能看到關羽張飛的驍勇善戰,義薄雲天;還能看到曹劉孫魏蜀吳的你來我往,妙計奪權;更能看到家國大義,看到忠信之情。李曾伯做《八聲甘州》“休說紛紛往夢,任陰平鄧艾,駱谷薑維。”趙蘊玉寫
說到漢末三國的上邽,大家都非常熟悉,這裡是三國期間諸葛亮北伐的主要戰場。在諸葛亮的五次北伐當中,有兩次的主戰場就在上邽地區。薑維後來發動的北伐中,上邽也多次爆發激戰。由此可見,上邽在西北地區具有獨特的
公元263年8月,執掌曹魏大權的司馬昭發動了魏滅蜀之戰。此戰,曹魏總共派出了18萬大軍。當然,這18萬大軍一開始沒有集中在一起,而是兵分三路來進攻蜀漢。其中,鄧艾率領3萬多兵馬,進攻遝中一帶的薑維,諸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一統中原之後,開始對西北虎視眈眈,出兵經略關中。鄰近關中的西涼地區,歷來是軍閥馬超和韓遂等人的根據地,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憤然起兵,與曹操展開一場持續數年的大戰。建安十
馬謖不聽話,丟了街亭,被諸葛亮砍了腦袋,其實心裏最開心的就是跟馬謖一起去的王平了,這個王平,不但相貌平平,戰功平平,連名字都是平平,本來就是搭配馬謖去守街亭的,王平心裏開始沒覺得什麼,做副手就做副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