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本地出土青銅器近萬件 先秦兩漢器皿極受推崇
Posted 文化
篇首语: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廣東本地出土青銅器近萬件 先秦兩漢器皿極受推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廣東本地出土青銅器近萬件 先秦兩漢器皿極受推崇
■春秋楚王孫銅鐘
■透雕雲龍紋銅爐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邱立誠:
廣東青銅文化有過一段漫長的發展時間。在本地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基礎上,受到鄰近地區青銅文化的影響,廣東從商代踏進青銅文明的門檻,歷經西周春秋,至戰國時期走向了青銅文化的頂峰。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邱立誠認為,戰國時期廣東青銅文化已經走向了頂峰,而最為發達的地區則為西江流域。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實習生 柯洋溢
戰國中晚期是廣東青銅文化鼎盛期
廣東青銅文化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年代約為商至周初,是廣東青銅文化的萌發期。典型遺存有粵東的浮濱文化,粵北的石峽遺址中層文化,粵西的高要茅崗遺址和粵中的佛山河宕遺址、東莞村頭遺址。
第二個時期,年代為西周春秋,下限在戰國早期,是廣東青銅文化的發展期。典型遺存有代表本期早晚兩個階段遺存的粵東的平遠石正陶窯和粵中的博羅圓洲梅花墩陶窯。前者以方格紋、雲雷紋為主要特徵,後者以夔紋陶和陶塑動物為主要特徵。
第三個時期,年代為戰國中晚期,是廣東青銅文化的鼎盛期。典型遺存有粵東的揭陽中廈墓群,粵北的樂昌對面山戰國墓群、始興白石坪遺址,粵西的廣寧銅鼓崗墓群、封開利羊墩墓群和粵中的增城西瓜嶺遺址。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邱立誠介紹,從廣東出土的西周時期的青銅器中可以看出,廣東當時的青銅器發展相較於嶺北地區,例如湖南等地落後,總體水平與福建、廣西相近。
青銅兵器眾多,顯示先秦時戰況激烈
地處中國大陸南端的嶺南地區,在歷史上什麼時候開始鑄造青銅器,是否經歷過青銅時代的發展階段,是學術界十分關注的一個學術問題。而邱立誠也表示目前還不清楚是什麼原因使廣東地區在春秋時期湧現出如此眾多的青銅器,在他看來,嶺北越人的遷入,楚文化的影響以及越國的強大當然都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和歷史背景。但其數量、種類之多,仍然不能不使業界感到困惑。
邱立誠分析,在廣東青銅文化的第二期中,青銅工具類有斧、錛、鑿、刮刀、削刀、鋤、鍤、錐、鐮、鋸等;武器類有戈、矛、鏃、鉀、劍、匕首、鉞、叉等;容器、炊器類有鼎、釜、缶、鑒(盥盤)、盤、壺等;樂器類有鐘、鉦、鐸、錞等。其他還有人首柱形器、圓形或方形的未明器。這些青銅器中的大部分出於西江流域地區,如羅定、懷集、封開、德慶、四會以及北江下遊的清遠,粵東的揭陽、和平、連平也有一些,珠江三角洲及其他地區就顯得少一些,這不能不與嶺北的影響、傳入(主要是技術傳入)有很大的關係。
根據資料顯示,第三期青銅器有大幅度的增加。劍類流行長劍;鏃類從寬體雙翼演變為窄身雙翼;受楚及吳越地區影響的蹄足鼎、提梁壺出現;新出現提筒、帶鉤、鏡一類器物;甬鐘的數量亦增加;青銅工具和兵器的數量都較前顯著增多;在陽春發現了鑄造青銅器的原材料銅錠。自第二期起,在樂昌、海豐、珠海、香港等地都發現了鑄造青銅器的石范模,顯示出廣東地區的青銅文化逐漸進入了繁盛階段。
邱立誠總結道,西江地區青銅文化最為發達。青銅器上以「王」字形紋記為標誌,人首柱形器是其典型器物,流行墓底設腰坑的葬俗。這一地區學者們多認為與桂江流域同為西甌的活動中心。秦時西甌有君名譯於宋,有將名桀俊,可見西甌已具備國家形態。漢初趙佗亦稱南越「西有西甌」,並說「甌駱裸國亦稱王」。這一地區如羅定、肇定、廣寧以及廣西平樂銀山嶺發現的考古學文化,都證明先秦時期這裡有強大的使用為數甚多的青銅兵器的部族,墓葬等級森嚴,與國家形態是相適應的。因此,秦軍在這一地區遇到最有力的抵抗並不奇怪,也恰好從另一方面證明該地區應是西甌族群的活動範圍。
廣東商代青銅器研究
較大的問題在於斷代
收藏周刊:廣東在青銅器研究領域的現狀和研究隊伍如何?
邱立誠:關於廣東地區青銅器的研究隊伍,目前正在逐步成長,尤其是20世紀以來研究隊伍不斷壯大。省內的高校如中山大學、暨南大學也有一些學者在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廣州市考古所也有一些專家,還有一些地市的研究員,如深圳博物館、珠海博物館的工作人員等。
收藏周刊:嶺南地區歷史上從什麼時期開始鑄造青銅器至今仍無明確的定論,原因在哪裡?
邱立誠:有人認為青銅器的「范」,即鑄造的模范不一定到商代,分歧就在此。商代廣州地區的青銅器鑄造主要集中在小型的工具、兵器,大件的容器則要進入西周才出現。但依據初步的線索,一般可以認為嶺南地區在商代已經開始青銅器的鑄造。
收藏周刊:你的書中提到廣東地區的青銅器上多出現「王」字形紋,這蘊含著怎樣的資訊?
邱立誠:東周的器物上多出現「王」字形文,這具體是王國的標誌還是族徽,尚且不可定論。大體上是出現在西江流域的一種標註性符號,可能跟那一帶的土著有關,也可能是西甌傳過來的。
收藏周刊:您如何看待青銅器近年來受追捧的現象?是否和青銅器領域出現的重大學術著作和考古發現有關?
邱立誠:一方面廣東本土出土的青銅器數量稀少,不到萬件。再者,青銅器在反映工業發展水平和社會面貌上更具代表性,相較瓷器和其他的金屬器物,歷史更悠久,在藝術形態也更具表現力,尤其是先秦兩漢的青銅器極受推崇。專家在青銅器領域的研究發現會提升青銅器的社會關注度,讓更多的藏家把目光投向青銅器交易市場。
收藏周刊:目前廣東在青銅器研究方面存在什麼問題嗎?
邱立誠:目前主要的問題是對於廣東早期青銅器的斷代仍然存在一些爭議,尤其商代的青銅器,能夠確切判斷年代的比較少。這跟發現的數量以及相關考古證據的材料有關,希望學界多投入精力到商代青銅器的研究上。
邱立誠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
現藏廣州文博系統的部分青銅器
●廣東省博物館
楚王孫銅鐘
通高58.9公分,甬長20.4公分,銑距30.8公分,銅質,鑄於春秋時期。主體為合瓦形,器體下邊為弧形。隧與鼓部飾蟠螭紋,篆、甬、舞部均飾竊曲紋,紋飾精美。鉦部與左右鼓部皆刻銘,正背共六處48字。銘文書法流暢,揮灑自如。
透雕雲龍紋銅爐
通高30公分,口寬20.4公分,鑄於明代宣德時期。銅香爐橫截面為圓角方形,子母口,折沿,束頸。蓋與鈕部飾透雕雲龍紋,蓋接近鈕處飾一周蓮瓣紋,腹部飾二龍爭壽紋。透雕雲龍紋銅爐製作精細,紋飾精致,造型古樸典雅。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楚式銅鼎
鼎最早是一種用來煮食的炊器,後來成為政權地位的象征。南越王墓共出土銅、鐵陶鼎51件,其中青銅鼎36件,這些鼎按器形可分為楚式鼎、漢式鼎、越式鼎三種,這是墓中出土的唯一一件楚式鼎,它起源於古代楚國。
南越國偏居嶺南,經濟文化相對落後,其鐵工具、馬、牛、羊等要從北方輸入。這件楚式鼎與墓中出土的其它楚文化器物反映了南越國與中原內地的經濟貿易交流是較為頻繁的。
「蕃禺」銅鼎
南越王墓出土漢式銅鼎共18件,其中9件器身有「蕃禺」或「蕃」的銘文。番禺就是今天的廣州,它在秦朝時是南海郡的郡治,南越國時為都城,這件「蕃禺」銅鼎說明廣州建城已有2210多年的歷史了,它是廣州城市建設史的重要物證。
名詞解釋
「西甌」是秦漢時期活動於嶺南桂江、潯江流域地區的古代民族。
本文來源:新快報相关参考
春秋楚王孫銅鐘藝術中國[://artx]透雕雲龍紋銅爐藝術中國[://artx]廣東本地出土青銅器近萬件先秦兩漢器皿極受推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邱立誠:廣東青銅文化有過一段漫長的發展時間。在本地新
春秋楚王孫銅鐘藝術中國[://artx]透雕雲龍紋銅爐藝術中國[://artx]廣東本地出土青銅器近萬件先秦兩漢器皿極受推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館員邱立誠:廣東青銅文化有過一段漫長的發展時間。在本地新
瓷器鑒定和先秦上古史研究是真知堂研究的主要兩個方面。研究上古史,特別是西周之前的上古史,則需要更多的中國古文化方面的知識,青銅文物就是一個重要內容,圖為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文物-雙面神人青銅頭像。江西新
青銅器修復是由於外界環境的影響和自己結構的缺陷,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腐蝕,在數千年遺留的傳世品和出土青銅器中,有些部分出土的青銅器甚至破爛不堪。要使這類受腐蝕的青銅器能夠長期的保存下去,關鍵在於深入分析其
青銅器修復是由於外界環境的影響和自己結構的缺陷,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腐蝕,在數千年遺留的傳世品和出土青銅器中,有些部分出土的青銅器甚至破爛不堪。要使這類受腐蝕的青銅器能夠長期的保存下去,關鍵在於深入分析其
12月7日,記者在寶豐縣文物局獲悉,清涼寺汝官窯遺址第11次發掘再獲重大發現,首次出土素燒窯爐、仿青銅器素燒器和元明時期民用瓷器窯爐。專家稱,此次重要考古發現,對研究中國陶瓷史具有重要意義。為配合做好
12月7日,記者在寶豐縣文物局獲悉,清涼寺汝官窯遺址第11次發掘再獲重大發現,首次出土素燒窯爐、仿青銅器素燒器和元明時期民用瓷器窯爐。專家稱,此次重要考古發現,對研究中國陶瓷史具有重要意義。為配合做好
龍紋石磬商代晚期禮樂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銅刀商代晚期河南安陽殷墟54號墓出土位於殷墟重點保護範圍內的花園莊東地的54號墓屬殷墟二期偏晚階段,約晚於婦好墓,早於郭家莊M160號墓,是近70年來發現的殷墟第
龍紋石磬商代晚期禮樂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銅刀商代晚期河南安陽殷墟54號墓出土位於殷墟重點保護範圍內的花園莊東地的54號墓屬殷墟二期偏晚階段,約晚於婦好墓,早於郭家莊M160號墓,是近70年來發現的殷墟第
12月10日上午10點,澎湃新聞記者和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先秦考古及中國古漢語研究學者李零一起在上海博物館參觀「周野鹿鳴——寶雞石鼓山西周貴族墓出土青銅器展」。李零在9日下午在復旦大學有一場有關長沙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