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北伐為何不得人心

Posted 百姓

篇首语:你若无书相伴,便没了长相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南宋北伐為何不得人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南宋北伐為何不得人心

核心提示:總而言之,南宋的偏安根本上是由南北雙方民眾的意願決定的,對於南方窮人而言,打仗意味著食不果腹,命喪沙場;對於富人來說,稱臣納貢每年支付的白銀、匹銀和絹,從成本核算的角度看,遠遠比北伐開戰後的浩大成本與巨大風險來得划算。

一直以來,南宋的偏安一隅和北伐未竟往往被歸咎於皇帝的昏庸無能,以及秦檜等奸臣的禍害忠良。可事實上,當時南宋民眾的主流也是不希望北伐的。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並非如一些詩詞中描述的那樣,強烈地渴望朝廷收復中原,而是更願意偏安一隅,求得安穩。

南宋初期窮人厭戰

說到南宋時期的北伐,我們往往會想起陸遊臨終前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想起李清照的「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亦或是辛棄疾的「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但這些其實都只是文人們一廂情願的愛國情懷,並不代表當時大多數民眾的意願。南宋立足的江浙地區自古號稱東南膏腴之地,「天下賦稅,盡出其半」,但在南宋初期卻並非如此。經過宋徽宗20年花石綱的征掠、席卷幾百萬人口的方臘起義以及宋金戰爭的動蕩,這裡人口銳減,滿目荒涼,已經變成土匪、盜賊、叛亂者和豺狼出沒的地方。

南宋建立之初,國土面積只有北宋時期的一半多點,人口也大幅度下降,但來自北方的軍事壓力卻絲毫未減。南宋為了應對戰爭,常備正規軍平時大約保持在40萬人,戰事激烈時人數還要增加許多。在南宋民眾急需休養生息、恢復生產的情況下,如此龐大的軍隊無論從軍需供給還是人員補充上看,都是當時南宋民眾的沉重負擔。

再看稅收,南宋初期的國家財政收入平均在每年4500萬貫左右,其中1300萬貫左右用於皇室開支,2400萬貫左右用於在和平時期供養軍隊,其他所有開支只有七八百萬貫。而一旦戰事爆發,軍費會成倍激增。這多出來的費用,政府只會不停地用通貨膨脹和增加苛捐雜稅的方式轉嫁給民間。於是南宋一朝苛捐雜稅的科目之多、賦稅水平之高,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經常達到北宋時期的一倍左右。

可見,僅僅和平時期供養軍隊就已經讓南宋百姓力不從心了,而戰端一開,他們甚至連生存都成問題。因此,對於社會底層的窮人們而言,主要矛盾是吃飯問題而非民族矛盾,他們的意願只能是如薑夔在《揚州慢》中表述的那樣——「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只要北方政權不入侵,是絕對不願意打仗的,更不必提什麼北伐。

南宋中期富人反戰

而到了南宋中後期,老百姓特別是城鎮居民的生活水準有了很大的提高。當時中國已經完成了經濟重心的南移,南方的環境遠比北方要優越。這時,南宋的經濟實力已經大大增強,是否有強烈意願收復北方失地呢?事實上,百姓特別是富人階層對收復相對落後的北方並沒有多大興趣。

更重要的是,當時南宋民眾內部因為收入差距的擴大出現了分化,產生了一批非常富裕的商人、手工工場主和熟練工人,並進而形成了一個中產市民階層,他們的生活過得比官員都要好。例如南宋的知府一般是從三品或正四品,年薪在400貫(1貫為1000文錢)左右,而一個棉織業熟練工人的年薪卻達到了600貫。這個規模日漸宏大的中產市民階層既得富貴,也安於富貴,一旦北伐戰鬥打響,各種賦稅徭、兵役會成倍地降臨,勢必影響到他們的既得利益。而且即便收復了中原,朝廷也必然會「損有餘而補不足」,也就是從富裕的地方征收重稅,然後用這些錢來救濟遭受兵災破壞或者原本貧困的地區,南宋的百姓當然不希望自己被征以重稅。

有鑒於此,中產市民階層必然會竭力地反對戰爭,他們擁有全國2/3的巨額財富,也是國家各種賦稅徭役的主要來源,他們的聲音是當局不容疏忽的。更何況他們利用財富同當局官僚建立起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形成了一個牢固的利益共同體,因此很大程度上具有左右當局施政的力量。

「失地」人心已變

那麼身處北方「淪陷區」的百姓對於南宋朝廷的北伐又是什麼態度呢?其實他們並沒有感覺到自己飽受異族的壓迫凌辱,也沒有盼望南宋的軍隊進行北伐,如陸遊詞中所描述的那樣——「遺民淚盡胡塵裡,南望王師又一年」。即便南宋北伐,他們也不大可能像小說中描述的那樣,扶老攜幼、簞食壺漿地歡迎官軍。事實上,當南宋初期的百姓忍受著苛捐雜稅、提心吊膽地恢復經濟時,北方正在金世宗的精心治理下繁榮富足,金世宗也因此博得了「小堯舜」的美名。當1206年南宋發動北伐時,北方的漢人並沒有進行任何大規模的反抗金朝的活動,更別說一呼百應和宋軍一起抗金。倒是南宋的子民屢屢地因為不堪重負而揭竿而起,使得嶽飛手沾的義軍鮮血比金兵的還多。

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完成於北宋覆滅的幾年前,汴梁這座曾經繁華富裕、擁有140萬人口的大都市,在被金國占領後只剩下不足20萬人,成年男子還不到1萬人,而它只是整個北方宋金交戰區的一個縮影。因此北方百姓在獲得來之不易的太平之後,最關心的是如何活下去,至於國家認同並不那麼重要。老百姓就是老百姓,不管什麼國號、年號,誰當皇帝,他們都一樣要交糧納稅。

到後來辛棄疾、陳亮倡言北伐的時代,北方百姓雖然日子過得不如南宋子民,但他們對於宋朝的認同卻更加淡泊了。因為此時距離北宋亡國已經過去了半個多世紀,在金國占領區的原宋朝遺民中,親身經受過金人蹂躪痛苦的那批老人已經所剩無己,新出生的兩代人並沒有嘗到被殺、被辱的痛苦。相反,他們在金國皇帝的統治下過著安居樂業的太平日子,沒有人希望南宋朝廷北伐中原,正像辛棄疾和陳亮在奏折中所反映的那樣——「北方被占領區的老百姓已經快忘了自己曾是大宋朝子民這件事了」。

總而言之,南宋的偏安根本上是由南北雙方民眾的意願決定的,對於南方窮人而言,打仗意味著食不果腹,命喪沙場;對於富人來說,稱臣納貢每年支付的白銀、匹銀和絹,從成本核算的角度看,遠遠比北伐開戰後的浩大成本與巨大風險來得划算。無論是秦檜的「紹興議和」還是孝宗時的「隆興議和」其實都有著廣泛的「民意基礎」。北方的百姓則已經適應了金朝的統治,沒有響應南宋北伐的動機。而這些都不是由南宋的某個皇帝想一雪前恥,或者嶽飛、辛棄疾等主戰派將領的大聲疾呼就可以改變的。

本文來源:凱風網

相关参考

元朝滅亡後仍然擁兵百萬,為何不趁 ”靖難之役”時打回北京

1367年10月,雄踞江南的朱元璋開始了漢族有史以來規模最為宏大的北伐之戰。短短十個月的時間,明軍便攻破了元大都。不久,朱元璋改大都為北平,宣布大明君臨天下。至此,統治中國長達98年的元朝覆滅,其殘余

元朝滅亡後仍然擁兵百萬,為何不趁 ”靖難之役”時打回北京

1367年10月,雄踞江南的朱元璋開始了漢族有史以來規模最為宏大的北伐之戰。短短十個月的時間,明軍便攻破了元大都。不久,朱元璋改大都為北平,宣布大明君臨天下。至此,統治中國長達98年的元朝覆滅,其殘余

金朝為什么自稱漢人,反而把南宋稱為蠻夷

提起金朝,很多人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岳飛抗金。在岳飛抗金的故事里,金朝是作為入侵者、蠻族的姿態存在的。清代小說《說岳全傳》對於金朝也持鄙視態度,甚至作者在安排小說解決的時候,還杜撰出宋朝北伐金國,脅迫金

金朝為什么自稱漢人,反而把南宋稱為蠻夷

提起金朝,很多人最深刻的印象莫過於岳飛抗金。在岳飛抗金的故事里,金朝是作為入侵者、蠻族的姿態存在的。清代小說《說岳全傳》對於金朝也持鄙視態度,甚至作者在安排小說解決的時候,還杜撰出宋朝北伐金國,脅迫金

朱元璋為何不立有本領的朱棣為太子

朱元璋是大明朝的開國皇帝,他有魄力,有思想,有力度。一直搞不明白,他為何要讓朱標父子為儲君,而讓和自己類似的朱棣做藩王。而儲君的懦弱,又為燕王朱棣的謀反創造了條件,那麼朱元璋為何不立有本領的朱棣為太子

朱元璋為何不立有本領的朱棣為太子

朱元璋是大明朝的開國皇帝,他有魄力,有思想,有力度。一直搞不明白,他為何要讓朱標父子為儲君,而讓和自己類似的朱棣做藩王。而儲君的懦弱,又為燕王朱棣的謀反創造了條件,那麼朱元璋為何不立有本領的朱棣為太子

劉邦為何不為戚夫人留下後路

秦朝末年,豪傑並起,項羽於巨鹿之戰中擊敗秦軍主力,徹底推翻了秦朝這個大一統王朝。隨後,項羽開始分封諸侯。劉邦因不滿項羽所為,任用各路賢明之人,開始了同項羽的戰爭,楚漢戰爭由此打響。隨後,在張良、蕭何、

斬草為何不除根

1402年6月南京城的金川門緩緩打開,負責防守的谷王朱橞、曹國公李景隆迎接燕王朱棣的大軍進城,至此歷時三年多的「靖難」之役宣告結束,大明的皇位由朱標一脈轉移到了朱棣一脈。最高權力面前絕沒有兄弟、叔侄之

斬草為何不除根

1402年6月南京城的金川門緩緩打開,負責防守的谷王朱橞、曹國公李景隆迎接燕王朱棣的大軍進城,至此歷時三年多的「靖難」之役宣告結束,大明的皇位由朱標一脈轉移到了朱棣一脈。最高權力面前絕沒有兄弟、叔侄之

林丹汗也被尊為成吉思汗,為何不學鐵木真滅金,就在乎"眼前的苟且"

林丹汗也被尊為成吉思汗,為何不學鐵木真滅金,就在乎"眼前的苟且"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