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貴西富、南奢北樸

Posted 居民

篇首语: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東貴西富、南奢北樸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東貴西富、南奢北樸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南京有了「東富西貴、南貧北賤」的說法。有人稱這是民間流傳已久的說法,還有人為這種說法加上了註腳——所謂東富西貴,是說南京城東有紫金山,這叫紫氣東來;南京城西,自古以來則多有達官貴人選址其中作為府邸……說歸說,到底有沒有根據?現代快報《發現》周刊,和您一起尋找答案。 現代快報記者 白雁

「東富西貴、南貧北賤」

說的不是南京

「東富西貴、南貧北賤」這句俗語的「版權」,其實並不屬於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的王銘珍先生和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的郗志群教授曾就此做過專門研究。

清代北京城東倉場多、金融業發達,城西王公貴族府邸多

王銘珍指出,這是昔日形容北京地域文化現象的一句諺語,原話是:「東富西貴南賤北貧,南城茶葉北城水」。所謂「東富西貴」,大體是北京東城西城多富貴人家之意。所謂「南賤北貧」,大體是指南城和北城的居民中貧賤之家較多。

王銘珍認為,具體來說,「東富」有兩個理由。一是東城舊京倉場多。當年京城號稱有13倉,其中有7倉位於東城。二是東城金融業發達,金店、銀行多,外國人開設的銀行也多在東城。

至於西貴,說的是西城的王府、官邸、富家宅邸數量多。清史研究專家馮其利著有《尋訪京城清王府》一書,提及京城王公府邸132處,其中位於西城的有70處。清代共有十三位皇帝,有118位皇子,他們的王府宅第80%以上是設在西城的。正因如此,西城文化也最能體現皇家所獨有的「貴氣」。

到清末時東富西貴的說法已經不成立了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的郗志群教授,也曾認真探究過「東富西貴」這種說法的來歷。郗志群指出,從目前已知的文獻資料看,最早記載和解釋「東富西貴」的是清末滿族學者震鈞的《天咫偶聞》一書,不過,在震鈞的記載中,對這句話本身就提出了質疑。震鈞認為「而今則皆不盡然,蓋富貴人多喜居東城,而風雨亦不復應期矣。」意思是說,到了清末,東富西貴的說法就已經不成立了,因為當時富貴人大多喜歡住在城東。

震鈞之後,清末蒙古族官吏崇彝在《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中記載:「世言京城‘東富西貴’,由來久矣。不過謂東城大宅多,西城府第多,其實不然。東城王公府第亦不少,西城當日街道荒涼而已。」崇彝也認為,隨著時代的變遷,「東富西貴」的說法已經不成立了。

到了民國時期,羅惇曧的《賓退隨筆》、夏仁虎的《舊京瑣記》和徐珂的《清稗類鈔》,都記載了「東富西貴」的說法,而且都認為這種說法是清代以來才有的。顯然,從清代到民國的幾百年時間裡,「東富西貴」所指的區域和內涵一直在變化。到了今天,這種說法就更是不成立了。

明代南京人:不同區域風氣習慣大不同

「東富西貴」的說法,被張冠李戴到了南京城。話說回來,每個城市的布局和居民性格,確實各有其特點,南京也不例外。早在明代,一位叫顧起元的南京人,就寫過一本《客座贅語》。其中一篇《風俗》,把南京按照東南西北幾部分劃分,介紹不同區域內居民的性格特點,並分析原因。記者結合其他史料,將明代南京城的格局和居民特點簡單梳理了一下。當然,今天的南京,和顧起元生活的時代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在尋找史料的過程中,我們驚喜地發現,今天的南京,仍舊留有不少明初的印記。

西

商業氣息濃厚,居民精明能幹會做生意

從大中橋向西,經淮清橋到三山街鬥門橋以西,再到三山門(位於今三山街),向北經倉巷到冶城,折向東到內橋、中正街(今中山南路附近),這一片區域,位於城市的西部。這裡的東西兩端,是內外秦淮河交會的地區,來自全國各地走水路的貨物,都要從這裡進出南京。隨著這些貨物而來的,還有全國各地的商人,他們操著形形色色的方言,忙碌地穿梭在街巷之中。有的來了就走,有的乾脆住下來,短則幾天,長則月餘年把,也有人乾脆定居下來。

由於商業發達,這裡還聚集了不少管理市場的役吏和各類經紀人,他們大多手腳麻利、頭腦好使,很善於和人打交道。這一帶的居民,長時間受到商業氣息的熏染,「攫攘而浮兢」,很是精明能幹,同時也把利益看得很重。

地廣人稀,軍人和學生多,民風淳樸

從笪橋(在今評事街北端)向北,經冶城轉到北門橋、鼓樓以東,包住成賢街繼續向南,到西華門,這一片區域,位於城市的北部。這裡有國子監,生活著許多太學生。這裡也是武官聚集的地方,堪稱文武雙全。不過,這裡沒什麼娛樂場所,也沒什麼像樣的人文景觀,想要遊玩或是看美女,就得去城南的溫柔富貴鄉。

由於武官和太學生的生活方式簡單,這裡的民風受其影響,也比較單純。

出了鼓樓,繼續往北,過三牌樓,沿著金川門、儀鳳門、定淮門一路走,再折向南,到石頭城,這一塊地方更靠北,其特點又有不同。雖然自然景色很美,但這裡地廣人稀,物質生活相當貧瘠。這一帶由於靠近江邊,自古以來就是駐軍的地方,並且軍隊人口數量占到當地總人口數量的十分之七。從明代的地圖來看,這裡還有北兵馬司、西兵馬司之類負責地方治安的機構,都具有半軍事化的性質。由於士兵們吃穿粗糙,思想也很簡單,受他們影響,這一塊地方生活方式簡陋,民風淳樸剽悍。樸實的城北人,也因此常常成為城南人的笑柄。

豪宅多、美女多、樂子多,民風驕縱奢侈

從東水關向西到武定橋,折轉到南門(今中華門),再向西到飲虹橋和上浮橋,接著向東折轉到貢院(位於今夫子廟),這一片區域,位於城市的南部。明代南京城的豪門大族,喜歡在這裡置業,營造私家園林。比如,明初中山王徐達的東西花園、湯和的信國公府都建在這裡,《客座贅語》一書的作者、曾經擔任過吏部左侍郎的顧起元,也曾經在城南建有私家園林「遁園」。而那些從外地來南京的生意人或者官員,在飛黃騰達之後,也熱衷在城南買一塊地,建起象征自己身份的豪宅。這些有權有勢的人帶來了大量的財物,也帶來了驕縱奢侈的生活方式。在他們的吸引下,大批遊手好閒的人,喜歡聚集到城南,整日飲宴作樂,不理正事。

城南的男人們喜歡玩樂,女人們也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豪門大族家的女人,既有錢又有閒,她們特別重視儀表,花了大量時間講究穿著和化妝。這種奢侈的風氣,也影響到了附近普通人家的女子,她們紛紛效仿,梳起精致的髮型,塗上鮮紅的唇膏,生怕被別人比了下去。

皇宮和官府所在地,居民「尷尬而傲僻」

明代的南京,從大中橋向東,經正陽門(位於今光華門)、朝陽門(今中山門)到太平門,再折向南到玄津橋(位於中山東路南側、龍蟠中路西側)、百川橋,這一大片區域,是皇城和百官衙署所在地。在這裡活動的主要是大富大貴的皇族和百官,顧起元形容這裡的居民「尷尬而傲僻」,意思是說他們顯得傲慢邪僻。

既然是皇族和百官聚集地,顧起元怎麼敢說他們「傲慢邪僻」?原來,在顧起元生活的萬歷年間,大明的國都早已遷到北京去了。而南京,則稱為「留都」。「留都」南京保留了完整的中央政府體系,六部、都察院、五府和內廷的太監體系,一應俱全。唯一的不同是,留都沒有皇帝。南京雖然名為留都,但顯然已不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明初的宮殿和署衙,到了明中晚期,也歷經風雨而破敗。

當然,雖然已經從最尊貴的頂端跌落,但這裡依舊是南京的政治中心。這一帶的居民,自然也就「尷尬而傲僻」。

延伸閱讀

明代高官「顧天官」

隱居老城南醉心南京文史

《客座贅語》收集整理了明代南京政治、經濟、文化、世俗、民情等方面的資料,作者顧起元是南京人,生活在明朝晚期。顧起元早年曾擔任吏部左侍郎等職。後來,他辭官隱居,住在南京城南的遁園(位於今花露崗附近),不問政事,一心做學問。顧起元學問淵博,通曉典籍掌故與古今人物,晚年著作頗豐。由於他早年為官,且官至高位,民間俗稱「顧天官」。

「東富西貴、南貧北賤」

說的不是南京

到清末時東富西貴的說法已經不成立了

明代南京人:不同區域風氣習慣大不同

西

商業氣息濃厚,居民精明能幹會做生意

地廣人稀,軍人和學生多,民風淳樸

豪宅多、美女多、樂子多,民風驕縱奢侈

皇宮和官府所在地,居民「尷尬而傲僻」

延伸閱讀

明代高官「顧天官」

隱居老城南醉心南京文史

本文來源:現代快報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