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人怎樣走上世界屋脊
Posted 人群
篇首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史前人怎樣走上世界屋脊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史前人怎樣走上世界屋脊
華蓋創意供圖
▲青海湖151遺址發掘現場
董廣輝
新聞背景
不久前一則新聞引起了廣泛注意,國際頂級科技期刊《科學》雜誌報導了蘭州大學陳發虎、董廣輝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史前人類向青藏高原擴散的「三步走」模式。本報特約文章的主要作者之一,向讀者深入介紹這項研究鮮為人知的細節。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又稱「世界屋脊」。人類最早什麼時間登上青藏高原?史前人類從間歇性到高原活動到大規模常年定居經歷了怎樣的過程?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們攀上「世界屋脊」?這些不但是讀者很感興趣的問題,也是科學家們致力解決的難題。
最新研究提出了史前人類向青藏高原擴散的「三步走」模式:第一步,距今約2萬年至5200年前,狩獵采集人群在青藏高原進行低強度的季節性遊獵;第二步,距今5200年前至3600年前,粟(谷子)黍(糜子)農業人群在青藏高原東北海拔2500米以下河谷地區大規模永久定居;第三步,距今3600年前開始,以種植大麥和牧羊為主的農牧混合經濟人群大規模擴張並永久定居至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區。
上述結論究竟是如何得出的呢?
2萬年前狩獵采集人群踏足高原,但停留時間較短,夏來冬去
與青藏高原東北部接壤的黃土高原西部,是自古以來人類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區。1920年,法國古生物學家桑志華在甘肅省慶陽市的黃土地層中發現舊石器,使隴東盆地成為大陸最早發現舊石器的區域。蘭州大學張東菊博士、陳發虎教授等對地處隴西盆地的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遺址的研究工作顯示,該地區的古人類活動至少可追溯至6萬年之前。除此之外,蘭州大學研究團隊還在隴西盆地調查發現了數十處舊石器遺址,說明該地區在距今6萬年至距今1萬年前,一直是狩獵采集人群生活的重要棲息地。
在新石器時代農業人群到達青藏高原之前,舊石器時代狩獵采集人群在至少2萬年之前,已經在高原高海拔地區及其周邊地區從事季節性的狩獵采集活動。然而,在青藏高原發現的舊石器遺址多為地表地點,有可靠測年結果的舊石器遺址不到20個,說明早期狩獵采集人群在青藏高原的活動強度很小。
由於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自然環境嚴酷,尤其是冬天,古人類很難獲得足夠的食物和熱量供給,因此推測舊石器人群夏天到高原遊獵,冬季則選擇生活在高原邊緣或周邊的低海拔地區。到距今8000年之後,由於粟黍農業在黃土高原西部湧現並快速發展,狩獵采集人群活動範圍受到排斥和擠壓,開始更多地在高原上活動,但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舊石器狩獵采集人群已在高海拔地區開始永久定居。
粟黍農業擴散,助古人類5200年前在高原海拔2500米以下地區定居
距今約1萬年前,農作物粟黍最早在黃河流域被馴化。大地灣遺址是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該遺址大地灣一期地層中出土了炭化黍,說明古人類在7800至7200年前已經開始栽培農作物。距今6500年前,中原地區逐漸興起的仰韶文化人群向西擴散至天水盆地,隨後粟黍農業在距今6000年之後在這一地區快速發展,成為最重要的生產方式。
粟黍農業發展導致仰韶中晚期人口的迅速增加,並且促使本地人群吸納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產生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馬家窯文化,也被認為是仰韶文化的地方類型。人口的大幅增長導致資源的緊缺,促使馬家窯文化人群和少量仰韶晚期人群向人口相對稀少的西部擴張,在距今5200年前沿黃河河谷擴張到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地區。另一部分馬家窯人群可能沿著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向南擴散,其影響達到了四川盆地,為粟黍農業沿長江上遊從青藏高原東南部向高海拔地區傳播奠定了基礎。
距今5200年前,從事粟黍種植的農業人群,已經從黃土高原西部擴散至青藏高原東北部的河湟谷地,並大規模永久定居在海拔2500米以下地區。距今5200至3600年前,馬家窯和齊家文化人群生活在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從事農業生產,種植的農作物以粟黍為主。粟黍有耐乾旱的特性,但其生長受溫度限制明顯,而溫度則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而下降。受溫度限制的粟黍農業,是這期間人類無法大規模在海拔2500米以上地區常年居住的重要原因。
青藏高原的東南部緯度低,水熱條件都比其東北部優越,因此粟黍種植的海拔上限較高。在海拔3100米的昌都卡若遺址,在4700至4300年前古人類已經永久定居並種植粟黍,但該時期青藏高原東南部海拔3000米以上,僅發現不足10處新石器時代遺址,說明人類定居的規模和強度都比較低。
西亞地區小麥、大麥和羊經河西走廊傳入,助史前人類3600年前邁上整個高原
距今4000年前後,約1萬年前最早馴化於西亞地區的小麥、大麥和羊,經河西走廊傳入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古氣候研究顯示,北半球氣溫從距今4500年前開始下降,並於3600年前降至谷底。溫度的下降很可能對青藏高原東北部的粟黍農業造成影響,導致人口與資源之間的平衡被再次打破。
人類為適應逐漸變冷的環境,必須採取更為多樣的生產方式,在此過程中發現了大麥、小麥和羊耐高寒的特性。距今3600年之後,一部分以種植大麥和牧羊為主要生計方式的人群,開始向高海拔地區擴張,並成功大規模定居至海拔2500米以上地區。而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下河谷區域的人群,依然以種植粟黍為主,但增加了大麥、小麥種植的比例,以適應氣候冷幹的趨勢。
溫暖適宜的氣候條件,此前被認為是促使史前人類向青藏高原擴散的最主要因素。而最新研究結果卻顯示,史前人類恰恰是在距今3600年之後全球氣候轉向冷幹的大背景下,才向青藏高原高海拔寒冷缺氧地區大規模擴張的,在此過程中,歐亞大陸史前農業傳播給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地區帶來的農業技術革新,發揮了最為關鍵的作用。在此之前,溫暖濕潤的氣候是促使舊石器人群到青藏高原季節性狩獵采集,以及粟黍農業人群大規模到高原邊緣河谷地區永久定居的重要因素,為距今3600年之後的人群向高原腹地擴張奠定了基礎。由此可見,氣候變化與史前人類向青藏高原腹地擴張的關係是復雜的。
背景知識
發現古人類活動
留下的印跡
人類在生產和生活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物質,包括人類生活的住所、生產的工具和食物、廢棄的垃圾等,古人類也是如此,而其遺留下的物質就是他們生存留下的印跡,也就是考古遺址調查或發掘過程中發現的考古遺存。
考古遺存包括古人類化石(遺骸)、居住和埋葬遺跡(房屋遺存、洞穴、墓葬)、使用過的工具(石器、陶器、金屬器等)、擾動過的地層遺跡(灰坑、文化層等)、伴生動物化石(動物骨骼)、伴生植物化石(炭屑、炭化植物種子)等。
蘭州大學研究團隊在研究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地區古人類活動歷史時,首先是與考古研究機構合作,對這一區域的史前文化遺址進行細致的調查,並選擇考古地層保存完好的遺址取樣。通過動植物化石的鑒定,可以知道古人類如何利用植物和動物資源;通過對人骨和動物骨骼化石的碳氮穩定同位素分析,可以判斷古人類的食物結構。炭化植物種子是最可靠的碳十四測年材料,通過其年代測試可以知道古人類活動的準確時間。
通過以上方法,科學家可以成功破譯考古遺存中所蘊藏的神奇密碼,回答古人類在何時、何地,以什麼樣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存在於我們生存的星球。
本文來源:華龍網相关参考
01.底層人的一般邏輯最底層的人出人頭地,都是社會的傳奇,各人有各人的機緣。道光八年,名將鮑超生在一個連地都沒有的人家,所以他基本不可能靠勤勞致富,又因為年少喪父,所以更不可能念書識字。換句話說,他的
神話與社會歷史學學者有過這樣的認知:幾乎每個民族的神話,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史前的歷史真相以及現實的投射。並且隨着社會的發展,神話逐步寓言化,成為表達文人思想主張的一種工具。在古代中國的神話中,有「”
神話與社會歷史學學者有過這樣的認知:幾乎每個民族的神話,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史前的歷史真相以及現實的投射。並且隨着社會的發展,神話逐步寓言化,成為表達文人思想主張的一種工具。在古代中國的神話中,有「”
眼下正處寒冬,火鍋,大概是這個時節消費者最喜歡點的一道菜,從考古中發現來分析,中國人吃火鍋確是有傳統的,早在兩三千年上古商周時期,已開始吃火鍋了。那麼,古代中國人怎麼吃火鍋,喜歡吃什麼火鍋?鼎是什麼?
眼下正處寒冬,火鍋,大概是這個時節消費者最喜歡點的一道菜,從考古中發現來分析,中國人吃火鍋確是有傳統的,早在兩三千年上古商周時期,已開始吃火鍋了。那麼,古代中國人怎麼吃火鍋,喜歡吃什麼火鍋?鼎是什麼?
在世界各地陆续发现了远古不同时期人类创造的劳动工具,如石器等,以及部分史前人类留下的遗迹,这些遗迹或已深埋在地下,或躺在大洋底,但也有直接暴露在地面上,它们具有相当遥远的历史。200万年前的人类工具和
斗羅大陸動漫中,比比東是極其重要的一位角色,從玄機對她的外形打造也能看出地位高低。她的出現也算是將整個動漫的劇情推到了真正的主線上,唐三與比比東之間的對決這才開始。比比東在斗羅大陸上的地位已經不用多說
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時,此國是唯一投反對票的歐洲國家,如今怎樣
經過二戰之後,世界的格局千變萬化。世界多極化也要求各國必須加強聯繫,促進世界和平已經成為了全球的大趨勢。1945年,世界大部分主流國家在紐約簽訂《聯合國憲章》,標誌著聯合國的正式成立,人類終於有了和平
中华文明历史上最神秘的三幅图画:八卦图、河图、洛书。先天八卦河图洛书这或者是当今世界整个人类文明最神秘的三幅图画,历史最悠久,著作者不详。图画最简单,研究者最多,研究时间最长,研究成果最丰富,研究潜力
衆所周知,從蘇聯時期到今天的世界格局,中俄之間存在着歷史矛盾的同時,還有着更爲迫切的利益關係。近年來,俄羅斯面臨西方的武器禁運和經濟制裁等,用不卑不亢的精神堅決表態、絕不向西方服軟,這也讓俄羅斯和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