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波那傳奇 雲南祥雲大波那神秘部族興衰史
Posted 墓葬
篇首语: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大波那傳奇 雲南祥雲大波那神秘部族興衰史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大波那傳奇 雲南祥雲大波那神秘部族興衰史
圖片由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有這樣一個地方,它是交通咽喉,擁有滇西最廣袤的壩子,列居雲南十大壩子之一。它的歷史源遠流長,其名頗有幾分來歷。
話說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發動巴、蜀的軍隊擊滅了滇東北的勞浸、靡莫,滇王投降。因漢武帝夢見彩雲南現,因此該地取名為雲南縣,直到民國以雲南命省名,此縣才改為祥雲。
祥雲壩子的北端有個名叫大波那的地方,白族語言稱為「島勃弄」,島勃意為大腦殼即大首領,弄是所在之地。
如果翻開史料,不難發現,「勃弄」竟然數次出現於《蠻書》等史籍之中。
1964年,此地發現了國內最大的銅棺,一時引起學界轟動,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大腦殼」之墓,一時間眾說紛紜,甚至不少人將其與1956年在晉寧出土的「滇王之印」聯繫起來,難道銅棺中的「大腦殼」就是滇王?
半個世紀前的考古發掘雖然有驚喜發現,但留存的資訊相對較少。
今年7月份至今,考古工作者再次在銅棺西部進行了一次大規模考古發掘,規模巨大的墓葬群呈現在考古隊員面前,墓主人的身份似乎越來越清晰,滇王之墓或被推翻,然而隨著發掘,歷史迷霧漸漸淡去的同時,考古隊員發現又有更多的重重謎題在前方等待。
巨大的棺槨在沒有機械的年代是如何運送的?這片墓葬群與銅棺主人是何關係?時光的隧道中究竟還掩埋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杖首
清理現場
2014年7月,考古工作者進駐大波那,工地周邊是大片的向日葵,不遠處則是一片桃林,秋季時沉甸甸的大桃子掛滿樹間,青黛的山巒似在眼前,這情景真像世外桃源,經歷了酷暑與嚴冬,考古隊員在這裡進行了一場艱難的解密工作。
數千年前,這片土地上的歷史就像一個巨大的問號,這個部族是誰?他們是什麼時候,如何在這片土地生活?這個村落到底有怎樣的輝煌歷史,會留下如此之多有關它的傳說?
金山變石山 遠古的神話
大波那位於祥雲縣東北角,這是一個有著萬餘人的村莊,齊整的田地散發出勃勃生機,龍山與象山猶如兩只有力的臂膀環抱著村莊。
遠遠看去,龍山形似臥龍,滿山斑駁猶如犁過的耕地,據傳遠古時代,龍山曾是一座金山,大波那村與鄰近的一個村子因爭這座金山,原本親近的村民們猶如死敵一般爭鬥得頭破血流,在又一次惡鬥後,村民們終於激怒了天神,於是決定給貪婪的人們一個懲罰,天神架起仙牛,一夜之間,一耙將金山變成石山,耙釘印赫然清晰,還有深深的牛腳印,據說人走在這裡,哪怕相互只隔幾米都看不到,於是爭鬥就此罷休,平息了兩村之間的爭鬥。
西區遺址
或許是為了印證神仙在此處留存了痕跡,整個龍山都籠罩在一股「仙氣」之中,龍山正中頂部有個名叫仙人井的地方,這裡地勢較為平整開闊,有一口直徑約半米多的井,當地人相信這井深不可測,因為曾有古人做過試驗,用12盤架皮(捆馱子用牛皮製作的架索,每盤長2.4丈)連接起來,拴上一扇石磨往井裡放,然而把96米的牛皮架放完仍沒有放到底,人們又往裡邊丟下石頭試探也沒什麼響聲,於是再沒有人有勇氣下去一探深淺,畢竟神仙的道行之深凡人怎麼敢褻瀆。
龍山腳下有一股清泉,據村民講泉水甘洌,從古至今日夜流淌,滋潤著世世代代在這裡生活的人們。
環抱著村莊的另一臂膀——象山也有動人的傳說。據縣志載:「昔有浪彎進士阮氏,官至山東曲阜縣令。請到聖象同歸家園,(沿古絲綢之路)路經波川,忽沉重難移,聖象變化為山,波人為此建廟祀之。廟內曾產神草靈芝,如期必發,鄉人引為神藥」。象山雄偉神奇,形象逼真,尤其是那長長的彎彎的象鼻,伸入前面的海水中足有500多米長。
象山的傳說就在於這象鼻子上。據傳古時象鼻子周圍的田地,幾乎每年莊稼都會受害,即使是下了工夫管理也沒有好收成。
一年的夏收季節,恰好一位外地來的風水師路過村裡,聽聞人們唉聲嘆氣地說莊稼歉收之事,熱心的風水師詢問了象山之名又仔細看了半天,恍然大悟:「既然是象山,這片田地又恰似象鼻子,用同樣的耕作方法,卻與其他地塊長得不同,莊稼長不好是大象損害的原因。」人們半信半疑向他詢問解決辦法,這位先生答道:「你們只要對著象鼻子的地方用土築一個老鼠形狀的土堆,讓鼠頭對準象鼻子就可以了,因為大象怕老鼠鑽進它的鼻孔傷害它。要你們這樣做,就是用老鼠克大象的方法。」
於是,人們在離象鼻子西邊約300米的地方,築成了一個土老鼠。說來奇怪,自此以後,莊稼也好了。
棺槨與「膠泥」
追溯銅棺歷史
7月中旬,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大理州文物管理所、祥雲縣文物管理所參與的考古發掘,在大波那正式開始。
當現代人們的活動足跡,以層層黃土的形式被掀開後,幾十個大小不一的灰黑色長方形逐漸出現,如繪在土層中一般。經過鑽探,考古工作者已經可以確定這些長方形就是墓葬。其中靠東南方向的幾個長方形尤顯巨大,長度在6米以上,寬度在兩米以上。
如此巨大的墓葬在整個雲南都屬罕見。
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上世紀60年代,考古工作者第一次涉足大波那發現的銅棺墓。
彼時興修祥雲飛機場需從大波那龍山取石料。據發現銅棺當事人之一李信昌回憶,1964年3月的一天,他和村民偶然間發現坑道的石壁上露出一尺來長的一截黑色木頭,出於好奇,就用斧子敲打試探,直到第二天才露出銅棺面貌,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重視,於是進行發掘,出土了100多件青銅器,這具國內發現的最大銅棺,如今收藏於省博物館中。
「我小的時候不懂事,把一個青銅器拿回家去了,父母知道後把我罵了一頓,趕緊讓拿回去。」工地上,一位上了年紀的民工回憶道,由於當地人有拿墓地隨葬品不吉利的說法,他又將小件青銅器放回原地。
經過發掘,墓葬的雛形慢慢顯現,人們發現歷史驚人地一致。據李信昌回憶,當他們發現埋藏銅棺的坑洞時,「長方木架得有規則並且用白膠泥密封了木頭之間的縫隙,方木的四周又用木樁護著。」
而此次的考古發掘居然又是此種情況,在幾座大墓中,隨著逐步清理,棺槨出現在人們面前,厚重的棺木四周插著密集的木樁,成為槨,有的墓葬甚至用了兩圈木樁。而在木板下,工作者發現清理工作越來越難,墓穴裡已經有了積水,就像一個水下世界慢慢蘇醒一般,「只要出水的地方就是墓葬。」不知何時,村民們口中如此說道,「其實也很正常,因為墓葬很深,就像打了一個井一樣。」朱忠華解釋道。
清理過程中最艱難的就是與「膠泥」打交道,在積水下是黏性極強的白膏泥,常常下去清理就拔不出鞋子來。「像橡皮一樣,活了幾十年,沒見過黏性這麼強的泥,曬幹了又特別硬,這簡直就是古代用的水泥麼。」民工們一邊幹活一邊驚嘆。
「這些白膏泥是從哪裡來的?我們還不能確定。我們發現這裡地下曾經是一個古河道,這些膏泥是否從河道中取來?」閔銳說,與其他墓葬相比,這些墓葬顯然更為繁復,就連墓葬中的填土也是獨具匠心,「他們的填土方式也相當復雜,不是一般常見的墓葬將挖出來的土回填,而是有計劃的,在兩側夯築二層台,在四壁層層塗抹膏泥。」
9月9日上午9點,考古工作人員發現了工地中第一個青銅器,一個手指長的器物,一邊呈圓弧形,一邊呈凹形,大小類似大拇指,學者們認為凹形處應為小木棒,但是木頭已經腐爛,「應該是鋤頭的明器,色彩非常鮮艷,沒有被銹侵蝕,而我們拿到實驗室做的土樣分析,卻鑒定為微環境呈現微酸性,大家知道即便是微酸對銅器的腐蝕也很厲害,但是出土的青銅器卻沒有一點銹斑。」
這讓考古隊員一陣興奮。或許,這裡將有更多的青銅器出土。
巨大的墓葬 匪夷所思的謎題
10月2日,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劉旭到考古工地探望考古工作者,站在巨大的棺槨前,他也忍不住驚嘆:「人們花費這麼大的精力,製作規格如此高的墓葬,沒有道理薄葬。」
此次發掘的墓葬,保存有較為完好的棺槨,其墓葬形制極具特色,尤其是墓葬形體之巨大,在雲南極為少見。除了出土一把極為珍貴的木制弓箭、大量陶器外,還出土了不少隨葬青銅器,其中尤以銅杖首、銅劍、銅卷經桿最為精美,帶柄銅鉞則具有重要價值,「有木柄的銅鉞很罕見,這讓我們得以知道其組合方式。」說到這個銅鉞,朱忠華顯得十分興奮,「只有在羊甫頭才發現有這樣的。」
墓葬群猶如一道道謎題,解了這道又出現那道。在眾墓葬中,一具木棺顯得格外特殊,棺木似乎是一塊巨大的整木剖空一部分,造型與四川的船棺有些相似,但不盡相同,考古隊員仔細研判,這座棺木是如何開啟的,因為一邊有一半有剖開的痕跡,另一半卻是嚴絲合縫,「這座墓葬,我們用了5噸的葫蘆吊才吊起來,可能棺木實際重量有3噸左右。」就連閔銳也覺得好奇,古代沒有機械,這麼重的棺木是如何從遠處運至墓地,又如何置於坑中。
另一座巨大的墓葬,也顯得異常神秘,當編號15的墓葬出現4塊巨大的蓋板時,考古隊員都興奮起來,這儼然與上世紀60年代出土銅棺的墓葬規格一樣,都是4塊蓋板,那麼有沒有可能,在這座墓葬裡發現第二個銅棺?
不僅僅是考古工作者期待,就連民眾也被發掘現場所吸引,工地開放日時,參觀者們進入工地驚嘆巨大的墓葬規模,平時就連保安與值班民警也會蹲在探方邊等待,而與考古隊員在一起工作的村民們每天的話題幾乎都是這個墓葬群,他們一邊挖土一邊揣測下面會有什麼樣的寶貝存在,甚至受隊員影響,民工們也練就了火眼金睛,不時拿著一塊土壤目光犀利。人們迫切地希望可以通過墓葬發掘解開謎底,墓葬的規格、墓葬的隨葬品,甚至有沒有值錢的寶貝?
只要繼續發掘清理,謎題必然會被解開。
然而,由於閔銳堅持著一貫的審慎原則,要求從每一層土壤和每一件文物中尋找到更多千年前的資訊,考古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著,幾乎每到一個節點,閔銳都要求工作隊進行拍照、繪圖,除了航拍外,還需要建模、三維拍照,「發現的過程很重要,我們一個墓葬從發掘到結束,最多10多個模型,在每個面上,盡可能完整地保留資訊,以後還可以倒推,大家可以從最後一個模型倒推最上面的模型,復原當時人們的建造過程。」閔銳堅持,這樣的工作方法可以讓更多的研究者獲得最多資訊。
於是,旁觀者們焦灼地發現,數天過去了,4塊蓋板還依然靜靜地躺在土中,吊足了眾人的胃口 。
最終的答案有些匪夷所思,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員朱忠華,是該墓葬的發掘者,「只有在填土裡發現了幾個殘缺的陶器,棺木比較散亂,但是以單塊木板來說非常規整,4個木板之間尺寸非常均勻,加工比較規整,還有卡槽。」據他介紹,類似的墓葬有兩座,沒有相匹配的隨葬品,或是因為遷葬。
「也或許是因為墓主人出現了什麼意外,沒有趕回來用這個墓葬,而其他人又不具備資格享用此墓葬。」閔銳說。
二次合葬墓 均是年輕的墓主人
10月的祥雲,秋老虎的威力不可小覷。位於整個探方最東南的一座墓葬裡,考古隊員張海龍看著埋藏於土下的一塊深褐色塊狀物,難以置信地大聲叫道,「朱老師,你來看下,這裡發現了人骨!」
正在隔壁探方工作的朱忠華心裡一喜,進到2米多深的土坑中仔細研判。在此之前,墓葬中對於人骨的發現幾乎停留在幾顆牙齒和殘碎的骨頭片中,千年的侵蝕,骨頭幾乎難覓。「難道又是木頭?」一度,朱忠華以為這些塊狀物只是碳化的木頭或是動物骨骼,可是再仔細一看,似乎又不是。他用竹筷輕輕撥開周圍的填土,半晌確定,「是人骨。」
當隊友們還沒來得及慶祝發掘有重大突破時,這個墓葬不斷刷新著記錄,「人骨太多了,應該不止一具。」當清理結束後,民工們也震驚了,墓葬裡面幾乎密密麻麻全是人骨,幾乎無從下足,「這麼多人骨,肯定不止一個墓主人。」
至此,考古工作者可以確定,這些巨大的墓葬群為二次合葬墓,「劍川敖鳳山,澄江金蓮山、宜良沙帽山都有發現二次合葬墓。」
實際上,考古工作者對二次合葬墓並不陌生,在遙遠的西北地區齊家文化中就發現了大量的二次合葬墓。距離大波那直線距離幾公里外的檢村也曾發現二次合葬墓,兩個墓葬群無論是葬俗還是隨葬品都十分相似,然而檢村等地區都用的是石棺,幾公里之隔的大波那為何要用中原流行的豎穴土坑木棺木槨?
「兩者文化面貌差不多,但是一個用石棺,一個用木棺,顯然用木棺的要復雜得多,耗費的勞力力、資源更多。」閔銳說,從目前發掘的情況來看,這一遺址中存在很多文化因素,「有雙耳罐是北方的,我們之前發掘的遺址是幹欄式建築,這又是典型的南方文化,木棺在南北方都很普遍,但是這樣巨大的規模卻很少。」此外,大波那地處西南要塞,是到緬甸必經之地,「所以多種文化因素,也是合理的,不斷融合好的東西。」
當吉林大學體質人類學在讀博士趙東月做完鑒定後,人們又震驚了,根據現存的人骨可判斷墓主人年齡多在20到25歲之間。
那麼是什麼情況,造成如此多的年輕人死亡?戰爭還是疾病?細心的考古工作者發現,人骨上有一層藍色,「我們還在檢測中,目前判斷是一種塗料,在雲南其他地方的墓葬中也發現類似情況,在賓川的考古發掘中,就發現人骨身上撒了綠松石。」閔銳說,以前很多墓葬,因為沒有水,人骨幾乎都沒有保存下來,此次雖然發現了人骨,但由於保存條件不佳,一碰即碎,難以保存,也難以從中獲取更多的資訊。
「這些大量的合葬人骨並非是因為戰爭或者疾病導致的,反映的是二次遷葬習俗,通過遷葬把不同時段死亡的人的骨骸合葬在一起。」朱忠華解釋道,這些合葬在一起的人應該具有比較密切的血緣關係,之所以要合葬在一起,是因為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宗族觀念是極為強盛的。
他們是誰 滇人昆明族還是其他
大波那像個巨大的問號衍生出無數個小問號。
可以肯定的是,此次發掘的墓地與銅棺主人有密切關係,「應該是一個族群,銅棺主人級別要比這個墓地高一等。」閔銳說,此墓群的主人可能是銅棺的族人,「可能是他的兄弟一類的族人。」
那麼他們是何族群?事實上,自銅棺出土幾十年來,關於這一學術討論從未中斷過。國內知名考古學者童恩正也對大波那墓地主人的族屬進行了研究,認為這裡屬於靡莫之屬(古代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名。《史記·西南夷列傳》:「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 滇最大。」); 雲南著名考古學者李昆聲認為,這裡屬於「昆明人」。
當地學者認為,銅棺主人與晉寧石寨山出土的滇王之印屬於一個族群,銅棺主人就是滇王。
此次考古發掘,是否能解答這個疑惑呢?
「關於族屬的問題還是有些困惑,現在還很難說屬於哪個族群。」閔銳介紹,出土滇王之印的滇池周邊文化與滇西文化還是有很大區別。「比如滇池周邊是一字格劍,滇西則是山字格劍。滇池區域發現貯備器,而滇西從未發現。兩者之間雖有各自的文化面貌,但也有交流。」
昆明族一說似乎也不十分確定。按照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所寫:「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楪榆,名為巂、昆明,皆編發,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千里。」 即昆明族是遊牧民族,編發,而且沒有君長。「但是大波那銅棺出土權杖,這肯定是有君王的,否則誰會用銅棺下葬?」
此次出土的隨葬品中,也發現了杖首,「是鳥的形象,這個部族是否有鳥崇拜。」朱忠華說,此外,隨葬品中出土了鋤頭和紡輪,說明有農業和紡織業。
在浮選土樣時,工作人員發現一塊經緯線交織的織物,「是個殘片,指甲殼大小,我看了很高興,很像麻布,如果是說明當時就有了紡織,但是還得再做實驗分析。」閔銳很謹慎,盡管有發現但因為研究不夠沒有下定論。後期工作中不斷有著小驚喜,一個木制品出現了,「樣子像木錐,保護後很漂亮,有可能是挽發用的,說明時人有發髻,那麼這就和司馬遷說的編發不一樣,當然還得再經過研究後才能確定。」
閔銳說,這就存在兩種情況,如果司馬遷所載正確,那麼銅棺主人和此次發掘的墓主人,就不是昆明人,而是另一種沒有被史書記載的族群,「也或許是因為司馬遷從未來過雲南,昆明族占據的勢力範圍並不小,占據好幾個壩子,他們之間是否存在差異。」
「從考古發掘來看,墓主人應該是一支強大的族群。」閔銳進一步解釋,大波那高規格的墓葬群,說明其實力強大,並設有君長,且其青銅文化對東邊也有影響,「在這一片區發現的曲刃矛,在萬家壩也有發現,說明它對周邊文化有影響,當然也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
盡管此次發掘已經結束,一些謎題還未解開,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兩千多年來,大波那一直續寫著傳奇,「這是一個有文化積淀的地方,大波那的遺存要比太和城早,它積淀的實力為日後的南詔發展興起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大波那的考古發掘暫告段落,相信終有一日,考古工作者會還原這段迷樣的歷史。
圖片由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記者 連惠玲(春城晚報)
本文來源:中國文化傳媒網相关参考
梁庄王朱瞻垍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九个儿子,《明史·诸王世表四》有简要记载,:「”梁庄王瞻垍,仁宗庶九子,永乐二十二年封。宣德四年就藩安陆州。正统六年薨。无子,封除。”梁庄王朱瞻垍不知道什么原因,只活了3
1.英国脱欧任意主体所体现的政治常识英国“脱欧”已经在6月24日已经尘埃落定,不过“脱欧”事件犹如那挥翅的蝴蝶在整个世界引起幡然大波。无论是出于对全球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担忧,还是出于对出国、旅游等汇率问
如果一个将军,不但才能突出,又长的帅,那肯定会吸来一大波粉丝。比如说众所周知的兰陵王高长恭。对于男生来说,驰骋沙场所向披靡绝对是心中的偶像。对于女生来说,长得帅又温柔,那肯定是欧巴。兰陵王就是这样一个
1912年3月23日,上海,一件久已引起轩然大波的杀人案,即将迎来它的审判。 此时,由于民国初建,法院等机构尚未建立,此案的审判所便被临时安排在了上海南市市政厅内。下午2时,三位审判官首先依次升
新京報訊(記者王勝男)4月13日,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航控股」)發布公告稱,海航控股控股子公司雲南祥鵬航空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祥鵬航空」)擬向海南發展控股置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
回纥人的先祖本称"丁零人""铁勒人"或"赤勒人"、"敕勒人"——那首著名的古诗《敕勒川》,据说就出自回纥人先祖之口。早在公元前3世纪,这支游牧部族便活跃在贝加尔湖以南蒙古高原、额尔齐斯河与巴尔喀什湖之
1971年出生的史姗妮虽说她现年已经46岁了但因保养得宜、身材姣好又常在个人博客晒上火辣照片还摆出各种性感的姿势让无数粉丝心醉当选台湾无名小站“新人气女王”被网友称为“大波美女”。史姗妮曾在无名小站张
1971年出生的史姗妮虽说她现年已经46岁了但因保养得宜、身材姣好又常在个人博客晒上火辣照片还摆出各种性感的姿势让无数粉丝心醉当选台湾无名小站“新人气女王”被网友称为“大波美女”。史姗妮曾在无名小站张
2010年9月7日,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被日本海上保安厅巡视船撞击,船长和渔民被日本警方带走。日本法院批准拘留并审判中国渔船船长的事件,在平静的中国东海掀起了轩然大波。 日本政府的强硬态度使人们
1894年9月8日,正当中日两国在朝鲜惨烈激战时,一颗“炸弹”却在紫禁城里引起轩然大波:江南道监察御史张仲炘弹劾正当前敌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罪名是骇人听闻的腐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