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發現大陸最早的蜥腳形類恐龍足跡

Posted

篇首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自貢發現大陸最早的蜥腳形類恐龍足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自貢發現大陸最早的蜥腳形類恐龍足跡

龍貫山恐龍腳印

自貢網訊(李毅 記者 陳莉媛)最近,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獲悉,富順龍貫山的「犀牛腳印」經專家們研究,認為保存在上三疊統須家河組頂部巖層上的這些細長的橢圓形腳印與來自北美和歐洲的始蜥腳足跡非常類似,很可能屬於距今2億年前一種特殊的兩足行走或偶爾兩足行走的蜥腳形類恐龍所留下的,這是大陸發現的最早的蜥腳形類恐龍足跡。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性學術刊物《波蘭古生物學報》上。

足跡成「內八字」

由19個深後腳印構成

龍貫山恐龍足跡暴露地表很多年,當地人稱其為「犀牛腳印」,直到2009年自貢恐龍博物館研究員彭光照看到媒體上關於這些「犀牛腳印」的報導後,在記者的帶領下赴現場調查後才初步確認為恐龍的足跡。

龍貫山恐龍足跡經過長期的風化剝蝕,原有的一些特徵已看不到,所以研究者沒有命名新的恐龍足跡類型,也無法完全確定造跡者究竟屬於哪一類早期恐龍,但它們仍然反映了一些有趣的細節。

彭光照告訴記者,例如,至少有19個深深的後腳印構成一道單獨的與眾不同的行跡,每個腳印都具有顯而易見的細長的凹槽,這些凹槽為趾頭和爪子的拖痕,說明造跡者行走在厚而且比較軟的沙層上所留。行跡中有一些明顯的滑痕,似乎說明當時這裡起伏不平,而且沙層相當濕滑。還有就是龍貫山恐龍足跡不同的地方在於足跡朝著中線向內偏,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有點「內八字」,而北美和歐洲的始蜥腳足跡是明顯外偏的「外八字」。

體長約七八米

造跡者行走速度緩慢

龍貫山足跡為一串後腳腳印,專家們推測造跡者是一種兩足行走的動物,如果造跡者是四足行走的動物,那要麼它的前腳腳印恰好被後腳腳印所疊蓋,要麼它在某種特殊情況下被迫用兩後腳行走。

「從足跡的長度可以推斷,龍貫山足跡的造跡者體長約7至8米,與國內早侏羅世的祿豐龍長度差不多。」彭光照說,足跡的間距則顯示,造跡者的行走速度緩慢,可能是遇到了過於濕潤的地面所致。

龍貫山足跡保存的時代為三疊紀晚期,距今約2億年。中國還沒有這一時期的恐龍骨骼化石的記錄,恐龍足跡化石也僅僅在四川彭州和天全有零星的發現,為大小不一的獸腳類恐龍足跡和早期似哺乳類足跡。龍貫山足跡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蜥腳形類恐龍足跡,從而證明蜥腳形類恐龍在三疊紀晚期在大陸就已存在。它的發現對研究這一時期的恐龍動物群面貌、古地理、古環境、古生態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本文來源:zgm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