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山口待渡圖》卷——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Posted 山口
篇首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董源《山口待渡圖》卷——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董源《山口待渡圖》卷——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五代,縱50公分,橫320公分,現藏遼寧省博物館。作者董源(約937-962年),字舒達,鐘陵人(今江西進賢西北)人,南唐時曾任後苑副使,後苑又稱北苑,故人稱「董北苑」。善畫山水,多作江南平遠風景,畫法獨樹一幟,為畫史所稱「北宋山水三大家」之一。
此畫為絹本,淡設色畫,圖繪江南夏景山水。右起是平靜的水面,中遠處有一細長的小洲,稍近為一漁船,坡岸平緩,岡巒起伏,草木蔥榮其上,洲渚錯落,樹木繁茂,房舍掩映其間,偶見勞作的農人,垂柳依依,空氣濕潤,山形朦朧,整個景象與米芾所言「峰巒出沒,雲霧顯晦……溪橋漁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及柯九思所說「岡巒清潤,林木秀潤,漁翁遊客出沒於其間,有自得之意」完全相符。
山口待渡圖 卷首
所畫草木、山巒,水墨清淡濕潤,皴染濃厚,復加皴點。北宋米芾極讚其山水畫,稱「唐無此品」,對元以後山水畫影響很大。曾入藏元內府,卷後有元代虞集等人詩題。該圖的絹質、尺幅高度和畫法,與藏於故宮博物院的董源《瀟湘圖》卷一致,似原為一卷中物,皆為董源山水畫的代表作。
山口待渡圖 局部
山口待渡圖 局部
馬自樹主編:《中國文物定級圖典——一級品·上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12月。
本文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相关参考
春秋越王勾踐劍春秋越王勾踐劍李來玉春秋晚期,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通長55.7公分,身寬4.6公分。為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勾踐所用青銅劍,劍身滿飾菱形紋,劍格兩面以藍色琉璃鑲嵌花紋
春秋越王勾踐劍春秋越王勾踐劍李來玉春秋晚期,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通長55.7公分,身寬4.6公分。為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勾踐所用青銅劍,劍身滿飾菱形紋,劍格兩面以藍色琉璃鑲嵌花紋
戰國早期,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尊高33.1公分,口徑62公分,盤高24公分,口徑47.3公分。出土時尊放在盤內。尊為筒形,侈口,長頸,腹下垂,圈足。口沿鑄雙層虺紋和
戰國早期,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尊高33.1公分,口徑62公分,盤高24公分,口徑47.3公分。出土時尊放在盤內。尊為筒形,侈口,長頸,腹下垂,圈足。口沿鑄雙層虺紋和
戰國,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曾候乙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長3.2米,寬2.1米,高2.19米。葬具,形制碩大,結構奇特,棺重約7噸,是曾侯乙墓墓室內的主棺,棺內套有一內棺,成殮墓主人屍骨。外棺由
戰國,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曾候乙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長3.2米,寬2.1米,高2.19米。葬具,形制碩大,結構奇特,棺重約7噸,是曾侯乙墓墓室內的主棺,棺內套有一內棺,成殮墓主人屍骨。外棺由
[摘要]:戰國早期,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玉料呈白色。器由五塊玉料琢鏤成不同形式的二十六節十二個活環套練式佩,由十三片鏤空的各種形式或圖案的玉片及廿四個圓環、半圓環或方扣連
[摘要]:戰國早期,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玉料呈白色。器由五塊玉料琢鏤成不同形式的二十六節十二個活環套練式佩,由十三片鏤空的各種形式或圖案的玉片及廿四個圓環、半圓環或方扣連
[摘要]:戰國時期,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高16.3公分,長20.4公分。木胎。呈鴛鴦形,由兩半膠合而成,頸部作圓形榫卯結合,插入器身,頭可自由轉動。器身內部剜空,北部開有
[摘要]:戰國時期,1978年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現藏湖北省博物館。高16.3公分,長20.4公分。木胎。呈鴛鴦形,由兩半膠合而成,頸部作圓形榫卯結合,插入器身,頭可自由轉動。器身內部剜空,北部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