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中心2000年—南越國宮署考古發掘記

Posted 水池

篇首语: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嶺南中心2000年—南越國宮署考古發掘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嶺南中心2000年—南越國宮署考古發掘記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 221 年)兼並六國後,於三十三年(公元前 214年)統一嶺南,設桂林、南海、象三郡,將嶺南納入秦帝國版圖。秦末,曾隨秦大將任囂征伐嶺南的龍川縣令趙佗發兵絕秦新道,擊並桂林、象郡,於公元前203 年,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廣州)。嶺南地區經過趙氏南越國近一個世紀的開發經營,漢越民族和睦相處,生產發展,社會進步。當時,作為南越國都城的番禺,既是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又是秦漢時期的一大都會。 漢文帝時,漢朝派陸賈出使南越,趙佗撤銷帝號,與漢朝中央政權修好如初,維護了嶺南的社會穩定。趙佗在嶺南實行「和輯百越」政策,提倡漢越通婚,尊重越人習俗;把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嶺南,推廣使用鐵工具和農具,改變嶺南地區以前「刀耕火種」的落後生產方式,有力促進嶺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南越國末年,丞相呂嘉反漢,漢武帝發兵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南越國傳五主,歷 93 年。 南越國世系表石構水池想像復原圖初露崢嶸 1995年,考古人員在廣州市中心中山四路忠佑大街西側一建築工地例行巡查時,於一個建築樁孔中發現4件「萬歲」文字瓦當。憑借專業的敏感,考古人員判斷下面一定有重要的遺跡。隨後考古隊進駐工地,經過 5 個月的搶救性考古發掘,清理出一座西漢時期南越國的大型水池遺跡。水池全用石材構築,這在中國考古學和古建築研究上都屬首次發現。一個核心保護區面積約 5.2 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 4 ~ 6 米,疊壓著 12 個歷史朝代的文化遺存從此展現在世人面前。廊腰縵回、舞榭歌台雖已不復存在,但我們可以從那閒看風月的深深宮苑一窺南越王國曾經的崢嶸。 石構水池西壁散落池底的八棱石柱和石門楣 水池呈鬥狀,池壁傾斜,用砂巖石板呈密縫冰裂紋鋪砌,砌法十分巧究。池底平整,用碎石鋪砌。在靠近水池中部的位置考古人員發現了有向西南傾倒的疊石柱,以及散落池底的八棱石柱、石門楣、「萬歲」文字瓦當和鐵門杻軸等建築構件,這說明水池當中原本是有大型構築物的。池岸邊還散落有大量的八棱石望柱、望柱座石等,所以水池四周原來也應建有石欄桿護攔的。水池南壁石板面上刻鑿有一鬥大的「蕃」字石刻,其意曾令考古人員百思不得其解。將近十年後的 2004 年在水池西南面發現的一口滲水井內出土 100 多枚南越木簡,其中 1 枚寫有「蕃池」二字,這個謎團才得以解開。原來這個水池名叫「蕃池」,「蕃」字是其簡稱。 左圖為 水池南壁石板面上的「蕃」字石刻 右圖為 墨書「蕃池」的南越木簡 當時發掘的水池僅西南一角就大約占地400平方米,後來經過考古勘探得知,水池的面積約有4000平方米,從水池頂部殘存鋪石板地面測得水池深約2.5 米。文獻記載秦始皇的蘭池宮中的蘭池有三島,這是古代帝王受蓬萊神話傳說影響將海上蓬萊、瀛洲、方丈三神池山模擬縮放於宮苑之中的結果。而蕃池中的建築應該是仿效秦的蘭池的做法。 其應當是目前考古發現的古典園林一池三山造園模式的最早實例。 1997年,考古人員在石構水池的南面發掘出一條長約 160 米的曲流石渠。渠體兩邊用砂巖石塊錯縫砌築,渠內底部寬約1.4米。渠體頂部向外擴寬約 20公分後再築一道略向外傾斜的擋土牆,是為防止雨水將泥沙沖入渠內,確保渠水清澈而特設的。渠底用砂巖石板呈密縫冰裂紋鋪砌,上面密鋪一層灰黑色河卵石,當中再用黃白色的大礫石呈「之」字形疏落點布。石渠高低起伏,自北而南再曲折向東連接一座彎月形水池。水池南北殘長7.2、東西寬 5.75、存深 1.75 米。池內東部豎立兩排大石板,將水池分隔成三間,南、北兩次間中部各平置一根八棱石柱,石柱頂部有一圓形凸榫,可知水池之上原來是築有水榭類建築,可惜已毀。水池西壁圓弧狀,頂部地面殘存有3 塊長方形石地梁,其中朝向水池一端鑿有方形穿孔,似作系繩之用。發掘時,池內發現大量龜鱉殘骸堆積成層,厚達0.5 米,其中一只大鱉的背甲寬達 0.43米。統治者的意志會被迅速加諸在器物以及宮苑等等,目之所及。所謂「千年王八萬年龜」,一切和長壽有關的東西都是肉食者所喜聞樂見的。 曲流石渠遺址全景彎月形水池內出土的大鱉殘骸 石渠的中部設置兩個由 2 塊弧扇形石板拼合而成的拱狀渠陂,用以蓄水和限水。當水流湧過渠陂,沖刷卵石,與渠底灰黑色卵石相映襯,不但會泛起粼粼碧波,還會產生潺潺水聲,有如置身於山谷溪澗之中的感覺。整條石渠還設有 3 個斜口,是在渠壁斜置一塊長方形大石板,由渠底往上伸向地面,或是為方便渠內龜鱉爬出水面呼吸而特設的。在石渠的西端盡頭處,有一座石板平橋橫跨於石渠之上,寬 2.36 米。橋的造型雖然簡樸,卻能平添幾分山村的野趣。橋北地面鋪設有步石,呈彎月形向東北延伸。步石間距約 0.6 米,與現存明清園林的步石間距相一致,看來我們的祖先早在 2000 多年前已經總結出信步閒庭的理想步距。 曲流石渠盡頭設一出水閘口,向外連接排水木暗槽。閘口分內外兩層,內層是用一石條打鑿成「凹」字形的方框,兩側及底部均鑿有凹槽,用來安裝控制水量的木閘板。外層是石箅,中間鑿有箅孔,既可阻隔樹葉堵塞木暗槽,也可防止龜鱉外逃。石渠的西面是一條曲尺形回廊,掩映於花木叢中,與附近的曲渠流水、平橋步石構成一幅美麗的圖畫。 石渠西端盡頭處的出水閘口 1998年,國家文物局派出由考古、文物保護、古建築、規劃等多學科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到遺址現場進行實地考察和論證。認為石構水池和曲流石渠是南越國宮苑的重要園林水景遺跡,是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的中國宮苑實例,對研究中國古代城市、古代建築史和古代工藝史有極其重要的價值,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精華所在。這兩次發掘分別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制同京師 2000年以來,考古人員在南越國宮苑遺址的西面又發掘出南越國的一號宮殿、二號宮殿、一號廊道、磚石走道和宮城北牆等遺跡。 一號宮殿基址位於石構水池的西側,坐北朝南,呈長方形,東西長30.2、南北寬14.4米,面積約435平方米。台基四周用磚側立包砌,散水寬 1.5 米,內側用印花方磚或長方磚鋪砌,外側鋪碎石,最外側用帶榫的長條磚側立包邊。宮殿東面庭院內有一口食水磚井,內徑0.85、殘深9米。井圈用弧扇形磚錯縫疊砌,井底用五塊砂巖石板鋪砌,當中一塊呈方形,中心鑿一圓形滲水孔。其餘四塊石板呈半弧形,每塊近圓心處均鑿一滲水孔。石板底下還鋪墊一層細砂和碎石,起過濾井水的作用。井圈與井坑之間的空隙用純淨的山崗土夯實,以阻隔地表污水滲入井內,確保井水清潔。發掘時,考古人員曾抽取兩瓶井水樣品分別送衛生防疫站和自來水公司進行化險,結果是「符合現代飲用水標準」。 二號宮殿基址位於一號宮殿西南面,現僅揭露其東北一角,建築形制與一號宮殿基本一致。在宮殿的瓦礫堆積中出土 1 件戳印「華音宮」銘款的陶器蓋,為確定該宮殿的名字提供了依據。《史記》和《漢書》皆記載: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漢朝派遣陸賈出使南越,封趙佗為南越王。趙佗本為秦朝將領,南征百越之時恰逢農民起義。曾經武功赫赫的帝國如秋風落葉一般,趙佗便趁機據嶺南建南越國。陸賈的到來,讓他聽到了久違的華夏鄉音。以「華音」來命名宮殿,或許表達的正是他內心最深處的鄉愁與喜悅。 一號廊道東側散水、排水明渠及地漏 一號宮殿和二號宮殿之間有一條廊道,是連接兩者的通道。廊道東西寬約6 米,已發掘南北長約 44 米。廊道台基用磚側立包邊,西側散水用印花方磚鋪砌。東側散水較特別,內側和外側均用印花長方磚鋪砌,中間夾砌弧狀排水明渠,南端設滲水地漏,下接排水木暗槽。廊道南面連接磚石走道,東西寬3.6米,中間用砂巖石板鋪砌,兩側用印花方磚鑲邊。 南越國宮署遺址遺跡分布圖漢長安城布局圖 《漢書•諸侯王表序》這樣寫道:「而藩國大者,誇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作為占據嶺南的藩國,南越國有能力也有欲望模仿長安城——帝國的心臟,用恢宏壯麗的建築彰顯權力與財富。長安城裡有未央宮、長樂宮、明光宮、桂宮等多座宮殿,象崗南越王墓曾出土過一枚印有「長樂宮器」的印章,南越國宮署遺址還出土過一件戳印「未央」銘款的陶器,南越國是否會效仿漢廷也建長樂宮和未央宮呢?根據西漢長安城的規劃布局,未央宮在城西南,長樂宮在城東南,而建章宮則在城外西邊。未央宮和長樂宮都建在龍首塬的高地上,利用這個地勢突出帝王的威儀,並且控制了全城的制高點,有利於城市和帝王自身的安全防衛。現在的一號宮殿遺址正好在古代的高山高地上,位於遺址的東南方,這個位置和西漢長樂宮的位置相似,東南邊又是禦花苑,方便王室休閒和遊玩。一切都有待更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和研究。 木簡斷代埋藏有木簡的井圈整取現場南越木簡 2004 年,在南越國宮苑石構水池西南面發現一口滲水井。井壁上部用弧扇形磚砌築,下部用圓形陶圈疊砌,深3.08 米。井壁東、西兩側各有一進水口與木質水槽相連接收集地面生活污水和雨水,泥沙經過沉積後再通過北側的陶管道排出宮外。在清理至近井底部時,意外發現一些木片上墨書有文字,這一發現令在場的考古人員感到十分興奮,這是嶺南第一次在遺址中發現木簡!由於井下空間狹窄,派人下井清理不但困難,而且對木簡也會造成傷害。經過集思廣益,決定在井旁挖一個深坑,把埋藏有木簡的最底一層井圈整取上來再進行清理。這樣既保護了木簡也保護了遺跡,可謂兩全其美。通過清理,共出土南越木簡 100 多枚,木簡字數達 1000多字,內容涉及軍事、法律文書、紀年、地名、職官、宮室管理等方面,是研究南越國歷史的第一手珍貴文字資料。如墨書有「廿六年」紀年的第 91 號簡,對確定南越王宮的建造年代提供了直接的證據。在南越國的五代王中,除趙佗在位時間長達 67 年外,其他四位南越王在位時間均未超過 26 年,所以木簡上的「廿六年」,應該是「趙佗廿六年」,即公元前 178 年,由此可推知南越王宮的建造年代應該不早於該年。又如第84號簡墨書有「守苑」二字,它與發掘的南越國宮苑遺址相互印證,確認遺址的真實性。 此外,井內還出土大量動植物的遺存,其中動物種類有魚、龜、蚌、鳥、雉等;植物種類有甜瓜、冬瓜、荔枝、楊梅、羅浮柿、棗、南酸棗、烏欖、杜英、君遷子、楝、山雞椒、紫蘇等,可反映出當時嶺南的生態環境和王宮的日常飲食。 重疊王國 根據文獻資料記載,五代時期南漢國的都城王宮位於今廣州城北京路一帶,築有乾和殿、玉堂珠殿、昭陽殿、文德殿、萬政殿等多座宮殿。考古發掘印證了文獻資料的記載,在南越國宮署遺址上疊壓有南漢國的宮殿和宮苑水池遺跡。這更是古城的魅力所在,咫尺之間千年風帆過盡。 南漢國一號宮殿疊壓在南越國一號宮殿之上,坐北朝南。已發掘南、北兩進殿堂,兩者之間有廊道連接。南面殿堂台基用磚包砌,東西長33、南北寬19米,面積約630平方米,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北面殿堂僅存東西 6 列、南北6排共36個磉墩(柱礎石下面的基礎),建築東西長33、南北寬28米,面積約930平方米,面闊和進深均為五間,其中主間寬達6.8米。 南漢國二號宮殿東回廊遺跡綠化標識展示南漢國二號宮殿第一進殿北面庭園蝴蝶牡丹紋磚鋪地面(局部) 南漢國二號宮殿位於一號宮殿西面,坐北朝南,是一組以多進殿堂、庭院和回廊組合而成的大型建築院落。目前僅揭露其東半部共四進殿堂,其中南面第一進殿堂台基用青石板和磚包砌,現清理東西長 20、南北寬 25 米,進深三間,面闊不詳。台基南面東側有一登殿台階,台基東面南側辟一門通向東回廊。南面為磚鋪廣場,北面庭院用蝴蝶牡丹紋方磚鋪就,顯得十分華麗。第二進殿堂用磚包砌,已揭露部分東西長13、南北寬12米。第三進殿堂用磚包砌,已揭露東西長 28、南北寬 18 米,進深三間,推斷面闊七間。第四進殿已揭露東西長 18、南北寬 10 米,進深兩間。宮殿東回廊台基東西寬 14,進深三間,已揭露南北長約 190 米。 南漢國雕16獅柱礎石 南漢國三號宮殿位於中山四路西段北側商鋪和人行道下,現僅揭露一段鋪石板地面和一個柱礎石。礎石用整塊青石雕鑿而成,底座方形,邊長1.12、高0.56米,重達2噸。覆盆分兩層,下層用淺線條雕刻出覆蓮瓣紋,上層用高浮雕雕鑿出16個獅子。獅子呈蹲坐姿式,昂首挺立,雙耳向後收緊,兩眼圓瞪,兩前足緊抓地面,雄健有力。覆盆頂面呈圓形,平整光滑,直徑約0.6米。該礎石巨大而精美,為國內僅見。獅子並非原產古中國,而是來自南亞和非洲。今天的斯裡蘭卡就被古人稱之為「獅子國」。遙遠的異域進貢的獅子被統治者們養在禁苑玩賞,同時作為權貴的專有符號被印記在各種建築物中。宮苑水池位於一號宮殿東南面,東西長約 80 米,南北現揭露寬約 17.5 米。水池岸邊用湖石層層壘砌,高低錯落,以營造曲折無限的水面效果。 在南越國宮署遺址除了發掘有南越國和五代南漢國的宮殿和宮苑遺跡外,遺址上下還疊壓有秦、漢、晉、南朝、隋、唐、宋、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的文化遺存。在已發掘的15000平方米範圍內,共計清理房屋基址420多座、牆基300多條、道路60多條、溝渠360多條、水井500多口、滲水沙井近600口、灰坑約3000個。出土各類可復原器物約4萬多件,磚、瓦、石等建築材料和生活用陶瓷片多達數百萬片。南越國宮署遺址是西漢南越國和五代南漢國的都城王宮所在地,也是歷代郡、縣、州、府的治所所在地,是廣州兩千多年來作為嶺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歷史見證。如同一本無字史書記載著廣州2000多年城市發展歷史。(本文作者為 南越王宮博物館陳列考古研究部主任 副研究館員) (原文刊於:《大眾考古》,2013年第4期) 本文來源:kaogu

相关参考

從未被盜擾的南越王墓,出土了全國一半的玉質容器

南越文王墓位於廣州越秀象崗山中,1983年6月,廣東省政府基建部門正於此山施工,偶然發現墓室頂蓋石板,震驚世人的嶺南大墓就此現身。後經科學考古發掘,確定墓主為西漢南越國第二代王文王趙眜,下葬時間為公元

從未被盜擾的南越王墓,出土了全國一半的玉質容器

南越文王墓位於廣州越秀象崗山中,1983年6月,廣東省政府基建部門正於此山施工,偶然發現墓室頂蓋石板,震驚世人的嶺南大墓就此現身。後經科學考古發掘,確定墓主為西漢南越國第二代王文王趙眜,下葬時間為公元

2014考古發掘突破不斷,邊疆地區驚喜連連

[摘要]:2015年的腳步慢慢走近,人的腳步是向前走的,我們沒有能力讓時間倒流,卻有能力利用考古使我們超越時空,幫助我們同古人對話。2014年,這些穿越千年而來的文物,隨著考古發掘出現在人們面前,揭開

2014考古發掘突破不斷,邊疆地區驚喜連連

[摘要]:2015年的腳步慢慢走近,人的腳步是向前走的,我們沒有能力讓時間倒流,卻有能力利用考古使我們超越時空,幫助我們同古人對話。2014年,這些穿越千年而來的文物,隨著考古發掘出現在人們面前,揭開

羅馬時代瓷磚現古代小狗爪印 或有2000年歷史

帶有狗爪印的瓷磚編譯:記者李文實習生李珣近日,考古學家在英格蘭萊斯特發掘出一些羅馬時代瓷磚,並在磚面上發現了古代小狗和其他一些動物的爪印。這些瓷磚可能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一家建築公司在建造學生宿舍

羅馬時代瓷磚現古代小狗爪印 或有2000年歷史

帶有狗爪印的瓷磚編譯:記者李文實習生李珣近日,考古學家在英格蘭萊斯特發掘出一些羅馬時代瓷磚,並在磚面上發現了古代小狗和其他一些動物的爪印。這些瓷磚可能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一家建築公司在建造學生宿舍

秦嶺再次發現子午古棧道遺跡 面臨破壞亟待保護

12月26日,考古工作者調查秦嶺子午古棧道遺跡。最近陜西省考古工作者在秦嶺再次發現子午千年古棧道遺跡,位於秦嶺210國道沿線紅樹嘴的一條三十餘米長包括了四個不同時期開鑿的棧道遺跡是子午古棧道的最新發現

秦嶺再次發現子午古棧道遺跡 面臨破壞亟待保護

12月26日,考古工作者調查秦嶺子午古棧道遺跡。最近陜西省考古工作者在秦嶺再次發現子午千年古棧道遺跡,位於秦嶺210國道沿線紅樹嘴的一條三十餘米長包括了四個不同時期開鑿的棧道遺跡是子午古棧道的最新發現

1955年,五個聯名發掘明朝帝陵的人都是誰

現在的考古專家原則上是不會主動挖掘古墓的,除非是古墓有遭到破壞的風險,為了保護墓中的珍貴文物,才會對古墓進行保護性挖掘工作。至於更加珍貴的帝陵,那是更加不會輕易進行挖掘了。因為在六十多年前,考古專家曾

1955年,五個聯名發掘明朝帝陵的人都是誰

現在的考古專家原則上是不會主動挖掘古墓的,除非是古墓有遭到破壞的風險,為了保護墓中的珍貴文物,才會對古墓進行保護性挖掘工作。至於更加珍貴的帝陵,那是更加不會輕易進行挖掘了。因為在六十多年前,考古專家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