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吉甫政治生涯最光輝的記載
Posted 石窟
篇首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尹吉甫政治生涯最光輝的記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尹吉甫政治生涯最光輝的記載
長江商報消息在有關尹吉甫的遺物中,除卻寶堂寺,不得不提的就是「兮甲盤」。此盤乃西周時期,尹吉甫命人所制,圓盤狀,皮殼黑亮,內底鑄有銘文133字,記述了尹吉甫遵從周宣王命令征伐「獫狁」(xiǎn yǔn),獲得赫赫戰功而受到周宣王賞賜,周宣王命尹吉甫司政成周(即「洛陽」)及四方績,直至南淮夷。銘文還記載,如果被征服的部族不服從,則「即刑鏷伐」之。
這133字銘文正是兮甲盤價值連城之處。盤中所記載內容正是尹吉甫政治生涯中最光輝的時候,誰曾想之後竟被周宣王處以殺頭之罪。
中國文物資訊咨詢中心文物鑒定室主任張習武說,銘文涉及的人物為周宣王及其重臣尹吉甫,涉及的事件包括宣王伐嚴允的戰爭、尹吉甫司政成周及四方績至南淮夷,所記內容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四要素齊備,對於研究西周官制、戰爭、封賞、稅賦、奴隸、貿易管理等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王國維更是在《兮甲盤跋》中評價:「此種重器,其足羽翼經史,更在毛公諸鼎之上。」
《詩經·小雅·六月》也對尹吉甫掛帥出兵抗擊獫狁的史實有詳細描述。
作為國之重器的兮甲盤,其收藏過程卻歷經波折。相傳兮甲盤於南宋時出土,宋人張掄曾見過它,並在《紹興內府古器評》對其進行了記載;元代,其先後被李順父和元代宰相鮮於樞收藏,據元代陸友仁《研北雜誌》記載,宰相鮮於樞喜收藏,一次他在僚屬李順父家發現一只銅盤,已被家人折斷盤足作餅盤,鮮於樞細心考察,斷定是古代器物,遂將此盤收藏。此盤就是傳世西周重寶「兮甲盤」。
此後,兮甲盤歷經數代名賢收藏傳遞,清末民初輾轉至大收藏家、著名學者陳介棋之手。但隨後,兮甲盤不知下落,人們便只能從遺留的拓片上看到兮甲盤的圖案和銘文。上世紀,日本書道博物館和香港中文大學都曾傳出收藏兮甲盤的消息,後經專家鑒定,均為偽造之物。
直到2010年,一位常年旅居美國的華人慧眼識珠,在美國一家小型拍賣會上發現了兮甲盤,隨後重金買回,兮甲盤才悄然回到闊別百年的故鄉,經國內多位權威青銅器研究專家鑒定,此兮甲盤為真品無疑。今年10月31日,兮甲盤在湖北省首屆藝術品博覽會上首次於公眾面前現身,得到極大關注。
得知這一消息的房縣文化館也趕到藝博會現場,對兮甲盤進行拍照保存。記者獲悉,房縣文化館正在聯繫兮甲盤收藏者,希望能夠對它進行復制,此後可以在房縣博物館展出。
◎探訪
殘存的石雕花窗中,依稀可見昔日的雕梁畫棟
青峰山在房縣榔口鄉,今又稱萬峰山。尹吉甫的宗廟寶堂寺就位於層山疊嶂的萬峰山上。這裡是青峰斷裂帶附近,群山林立,山高陡峭,樹木茂盛,寶堂寺是在一處石峰上雕鑿而成的石窟,因此也稱「石佛寺」。
記者2006年前往寶堂寺,那時寶堂寺尚未被大範圍開發、修復,一切都保留了原生面貌。上山的路很難走,一條一米寬拉板車走的泥巴路,縣上倒是投資修了幾公里水泥路,恰到好處地只修到下面村口和走路上石窟的分道口,一寸也沒有多修。
沿著泥巴路上山,記者遠遠看到,懸崖絕壁上,這處深掩在灌木叢中的石窟,雖然有些破壞,但是從殘存的石雕、護欄、花窗和那些肢體殘缺的人物雕塑中,依稀可見其昔日的雕梁畫棟。
石窟分上下兩殿,上殿石窟長5.6米,高2米;下殿石窟長9米,高4米。大門用方石雕刻,寺中精美的石門、石窗、望柱、挾欄等就在絕壁上雕鑿而成,寺內供奉著尹吉甫的石像,其石像手中還握著一個大毒蜂。
在石窟右側沿著崖壁鑿有石梯,共38級連。尤其是絕壁下有一尊高3米、寬1米的龜馱碑,碑帽為二龍戲珠的精美浮雕,碑身刻有「萬峰山寶堂寺立碑記」,細讀碑文,竟記述著「古周朝名宦尹吉甫」的生平事跡。原來石窟前還建有木質家廟,土改時被當作舊社會的東西拆毀,二層石窟也被人為砸毀不少,裡面的泥塑像基本毀完。
有趣的是,當年帶頭革命,親手拆毀家廟的這位農會主席劉大斌,89歲了還健在,自出生起他就住在這裡,他的地就在石窟下面一點。我們的到來,也勾起了他復雜的心緒。劉大斌老人解釋說,那個時候,哪個敢毀壞廟就是好幹部,於是,大家把木頭拆來烤火,把石雕都砸壞了,有的石雕被扔到很遠的溝裡。
說起那段荒唐歲月,老漢一聲長嘆,現在大家只能四處尋回些沒有毀完的殘件。好在那塊龜馱著的廟碑在牛圈裡尋回,重又立在原處,還加了個遮風雨的簡陋涼亭,基本沒有腦袋的幾段泥塑,也拼拼湊湊重歸石窟。剩有那株千年的古櫟樹,還守候在家廟旁邊,訴說著那歲月的滄桑。
這些年,尹吉甫傳說先後被評為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劉大斌也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村民們寄望此地能開發成旅遊熱點,給他們脫貧致富帶來點好處,因此很熱心地四處尋找當年剩下凋殘的舊東西爛文物。
◎歷史
僧人們種地、燒磚、鑿井,自給自足
劉大斌說,寶堂寺是尹吉甫後人和房縣當地地方官員為了紀念尹吉甫而建的尹吉甫家廟。據寶堂寺出土的「萬峰山寶堂寺建造記」碑文記載:寶堂寺始建於漢明帝時期,歷代香火旺盛,到大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7年)規模達到鼎盛,先後有大量僧人在此生活、圓寂。
清道光十七年、三十年寶堂寺曾進行過兩次擴修。新中國成立後,寺中僧人先後離開,寶堂寺一直被當地村民做為牛棚使用。60年代,因「文革」時期「破四舊」,殿內神像和部分建築構件均遭到破壞。石窟所在崖壁上開鑿有幾個山洞和小龕,據當地老人介紹,那裡曾供奉有神像,現在也已遺失。
2011年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對身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寶堂寺進行了為期11天的勘探,考古人員調查發現,除寺廟正殿石窟外,寶堂寺周圍還有附屬房屋建築、山門、戲台、道路、窯址等,此外還發現了墓葬、水潭、水窖等僧人們的生活遺跡。
通過這些遺跡和當地老人的講述,我們似乎可以大致還原此前僧人們在此的生活。
劉大斌回憶,寶堂寺在當地知名度很大,香客也多,原來周圍的路四通八達,通向廟裡的山路有多條,但都是走多了自成的林間小路,沒有很規範的大路。這些年上山的人少了,小路都已經淹棄在落葉和泥土中了。
正因為處於深山之中,進山、出山一趟不容易,僧人們在此的生活基本上是自給自足,他們自己耕種、燒磚、鑿井。考古人員在寺內發現有仍可使用的石碾子和石磨盤,證明他們自己加工糧食。而據石碑記載,寺周邊有廟產、田產,考古人員還在寺周邊發現三個人工開鑿的水潭和一個水窖。據劉大斌講,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曾見到寺廟僧人用竹管自水窖引山泉水直通寺廟。
此外,劉大斌介紹,寺廟當時還有兩處窯址,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寺廟的和尚曾在此燒磚。根據他的描述,考古人員在附近撿到一塊灰磚,推斷窯址應該為清末民國時期,寺廟內和尚自己燒制磚瓦用於修補寺廟而修建的。後經當地村委書記劉金山證實,此次原有數處窯址,但是在上世紀50年代梯田改造時破壞殆盡。
自明代以來,寶堂寺的香火不斷,大量僧徒在此終老,按說應該有大量的僧徒墓葬,但考古人員僅在村北部一半山腰上,距寶堂寺石窟約120米的地方發現了一座墓葬,墓上建築呈塔形,由下至上共壘砌十一層石塊。劉大斌說,該墓修建於1934年,墓內埋葬的為原寶堂寺內一位圓寂僧人,葬具不是棺材而是兩口扣合的大缸。劉大斌說,民國時期尚保存有墓葬3座,目前已多遭破壞。
在寶堂寺附近,還發現了一個戲台子,其實它只是一塊巨大的石頭,在石頭上還殘留有往日搭台子的石柱和石坑。考古人員因此推斷,寶堂寺作為香火旺盛之地,人們進香朝拜會形成大量人流,人流的增加往往會衍生廟會、集市等相關場所,所以推測當時在附近應該有小型集市、廟會等相關衍生場所,但現在已找不到相關痕跡。
opinion
「戎車既安,如輊如軒。四牡既佶,既佶且閒。簿伐獫狁,至於太原。文武吉甫,萬邦為憲。吉甫燕喜,既多受祉。來歸自鎬,我行永久。飲禦諸友,炰鱉膾鯉。侯誰在矣,張仲孝友。」——《詩經·小雅·六月》
房縣萬峪河鄉尹吉甫「天官墳」。房縣文化館供圖
上層石窟外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明英宗天順三年《襄陽郡志》記載尹吉甫為房縣人。房縣文化館供圖
本文來源:長江商報相关参考
張擇端在12世紀的陽光中畫下《清明上河圖》的第一筆的時候,他並不知道自己為這座光輝的城市留下了最後的遺像。他只是在完成一幅向往已久的畫作,他的身前是汴京的街景和豐饒的記憶,他身後的時間是零。除了筆尖在
張擇端在12世紀的陽光中畫下《清明上河圖》的第一筆的時候,他並不知道自己為這座光輝的城市留下了最後的遺像。他只是在完成一幅向往已久的畫作,他的身前是汴京的街景和豐饒的記憶,他身後的時間是零。除了筆尖在
1.湖北历史上有哪些文化名人一.“中华诗祖”尹吉甫生卒年不详。房陵(今房县)青峰人,兮氏,名甲(一作伯),字吉甫(一作吉父)。死后葬于青峰山,周宣王的大臣。湖北历史上第一位政治家、哲学家、军事家,是《
這是清朝天安門復原的效果圖。由近及遠依次是正陽門箭樓,東西閘樓,瓮城,城樓,大清門,千步廊,長安東西門,天安門。這是清代天安門及其廣場的平面圖。天安門老景圖。這是清末民初的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年間,原
關羽是怎樣斬的顏良? 正史上的記載, 比起演義來更加驚險可怕
關羽是怎樣斬的顏良?正史上的記載,比起演義來更加驚險可怕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塑造了很多風雲人物,尤其是忠勇的關二爺,義薄雲天的他積累了不少粉絲,以前香港電影里面的兄弟結拜,拜的也是關二
關羽是怎樣斬的顏良? 正史上的記載, 比起演義來更加驚險可怕
關羽是怎樣斬的顏良?正史上的記載,比起演義來更加驚險可怕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塑造了很多風雲人物,尤其是忠勇的關二爺,義薄雲天的他積累了不少粉絲,以前香港電影里面的兄弟結拜,拜的也是關二
導言:秦始皇嬴政作為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結束了春秋戰國諸侯割據的混戰局面,為封建歷史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的出現直接影響了後世幾千年,由於各種原因,後世並沒有留下秦始皇的著作或者文章,我們只能通
李吉甫(汉语拼音:lǐjífǔ),唐朝诗人。字弘宪,以父栖筠荫,补仓曹参军,为太常博士。宪宗立,拜考功郎中、知制诰,入翰林为学士,转中书舍人。元和二年,同平章事,后为淮南节度。虽居外,朱泚每朝廷得
泱泱中華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默默無聞奉獻自己的人也有有許多的人被史書記載斯人已逝面對先祖我們只能從零星的記載中懷念他們今天我們來看看【韓姓】在明代有哪些人1-韓秉彝具體年間不詳,洪洞人,
毛泽东和陈毅的革命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从1928年4月28日两人第一次相见开始,直至1972年1月6日陈毅逝世,在这长达44年的峥嵘岁月中,他们共同伴随着中国革命雄伟壮丽的历史,走过自己生命历程中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