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打了數百年仗都不缺糧

Posted 祁山

篇首语: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戰國七雄打了數百年仗都不缺糧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戰國七雄打了數百年仗都不缺糧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在蜀漢諸葛亮壯志未酬的北伐戰事里,「缺糧」一直是樁讓人痛心的憾事。多少次戰事的關鍵時刻,都因糧食接濟不上含恨退兵。如此遺憾,也叫後世許多質疑諸葛亮軍事能力的票友,找到了「諸葛亮不行」的由頭:人家戰國七雄打了幾百年都不缺糧,就你諸葛亮缺糧?,但這事兒,真不能這麼比。首先一個事實是,誰說戰國時代,「戰國七雄」們不缺糧了?,在那近三個世紀的「戰國爭霸」時代里,「缺糧」一直是「戰國群雄」們公認的難題。以春秋晚期《孫子兵法》的總結說,如果要組織一場「帶甲十萬」的大戰,就需要「千里饋糧」,且「日費千金」。對於當時「春秋戰國群雄」里的任何一家來說,這都是個負擔極重的天文數字。戰國時代的許多慘烈戰役里,糧食問題更是勝負手,比如著名的秦趙長平之戰,趙國正是長期對峙導致糧食枯竭,陷入「趙無食」的困境,甚至「請粟於齊而齊不聽」,這才不得不冒死一擊,導致四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戰國時代,列國的變法圖強運動,都是圍繞著「獎勵耕戰」「興修水利」做文章。因為誰家的糧食保障最充足,誰就能夠在這場角逐里笑到最後。而那個時代,把「解決糧食問題」做到極致的,正是最後一統天下的強秦。比如著名的秦國商鞅變法,其核心就是「決裂阡陌,教民耕戰」,從而使秦國糧食產量激增,這才「無敵於天下,立威諸侯」。強大的農業生產,就是秦國一統天下的底氣。,但即使這樣,面對連年用兵的大戰,哪怕強如秦國,糧食吃緊也是常事。同樣是秦趙長平之戰,趙國打到了「無食」,獲勝的秦國也是「國內空」,糧食消耗十分巨大。為了確保戰時糧食充足,秦國也有嚴格的軍糧徵收制度,按「戶」來徵收軍賦,徵收標準是「三分取其二」。秦國變法後大幅增產的糧食,絕大多數都用於戰爭。對於普通農戶來說,可想而知負擔有多沉重。,而在糧食運輸環節,當時的秦國,更是走到了列國的前面。在戰國中後期秦國兼并列國的戰爭里,秦國的陸路運輸通道,有東部的崤函道、東北的晉南豫北道、東南的武關道以及西南的秦蜀道。正是這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確保秦國能快速運糧調兵,對中原列國發起一次次打擊。,更起到決勝關鍵的,當屬秦國的水上交通。強大的秦國造船業,令強秦在渭水黃河長江各條水路線路上,都形成了暢通的運輸網。秦國使臣張儀就曾向魏楚等國得意標榜,秦軍從巴蜀沿水路出發,憑著強大的水運能力,一天就可以行進三百多里,且「不費汗馬之勞」。秦國對中原列國的絕對優勢,以及一統天下的結局,就來自這強大的「補血能力」。,而比起當年強秦這農業生產發達,且水陸交通順暢的後勤條件來,同樣是「缺糧」,近四個世紀後諸葛亮遭遇的,卻是「地獄難度」。,首先是糧食生產能力。戰國時代時,坐擁關中平原與巴蜀平原「產糧基地」的秦國,農業生產能力早已領先列國。而諸葛亮執政時期的蜀漢政權呢?手裡只有巴蜀平原這一塊地,且漢昭烈帝去世後,留下的是一個損失慘重且物資匱乏的爛攤。蜀漢賬面上的人口,直到263年亡國時,也只有二十八萬戶九十四萬人,勞動力十分稀缺。,就是在這樣的爛攤上,諸葛亮開始了他「重農積穀」的治國策略,重新整修了秦代時留下的都江堰等水利工程,還新修了九里堤與大小諸葛堰,在外有戰事內部勞動力不足的困境下,他更堅持「精兵」政策,無論戰事如何吃緊,都不能妨礙士兵正常退伍歸鄉,於是「去者感悅」「往者憤踴」,士氣與生產積極性大為提升。,諸葛亮「開府治事」僅僅五年,蜀漢就儲備了充足軍糧,支撐了他震撼天下的北伐大業。而在諸葛亮去世後,他生前的農業國策,也繼續造福著蜀地百姓。蜀漢亡國時,巴蜀大地仍是一片「百姓布野,餘糧棲畝」的農業景象。國小人少的蜀漢,能夠硬扛曹魏四十二年,重要一條,就是諸葛亮的農業心血。,如此農業成就,放在三國時代的生產條件下,確實是不折不扣的奇蹟。就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也發出了服氣好評:「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但對於志在北伐的諸葛亮來說,當時比糧食生產更「高難度」的,卻是戰時糧食的後勤運輸。比起四百多年前,可以憑藉蜀地漢中發達的水運交通網,率領漢軍「暗度陳倉」的「兵仙」韓信來,諸葛亮北伐時的條件卻大不同:由於地震等自然因素影響,戰國至楚漢爭霸時期流經蜀地的古漢水支流,此時早已斷流。曾「助力」韓信的發達水運網,自然也不復存在。於是要供應諸葛亮北伐所需的糧草,幾乎就只能翻山越嶺(祁山部分地區可通漕運,但輸送量十分有限)。,這樣的惡劣條件下,諸葛亮的北伐,難度當然也大得多。蜀漢與曹魏的東部邊界,是海拔兩千米以上,綿延八百里的秦嶺山脈,對面的曹魏政權,其人口兵力都在蜀漢六倍以上。哪怕路線最短運輸最方便的祁山道,也是山嶺崎嶇。所以為何諸葛亮每次北伐都是「出祁山」?只能從這裡衝過去。,於是,哪怕蜀漢的存糧再充足,面對如此惡劣的運輸條件,缺糧,依然是諸葛亮時時刻刻會遭遇的威脅。幾次關鍵的大戰,更是因為「缺糧」而功虧一簣。圍攻重鎮陳倉二十天,最後不得不因缺糧而撤軍。重創曹魏司馬懿的鹵城之戰,本可繼續擴大戰果,也因中書令李嚴運糧不力,只能含恨撤兵——哪怕有一次,糧食能跟得上,諸葛亮北伐的歷史,都極有可能改寫。,也正因如此,比起戰場上的奇招迭出來,為「缺糧」問題,諸葛亮也沒少花心思。他北伐的首要目標,就是佔領隴右,為北伐奪取一塊保障充足的後勤基地。而在他人生最後一次北伐前,為縮短運糧距離,他在漢中黃沙平原開闢了屯田,還在臨近曹魏邊境的新谷口建立糧倉。當老對手司馬懿故伎重演,與諸葛亮在五丈原對峙,企圖「餓死」諸葛亮時,當時的蜀漢軍隊,不但糧倉充足,且又開闢新的屯田。如果不是心力耗盡的諸葛亮病故軍中,這一仗,完全能繼續熬下去。,能把「缺糧」問題解決成這樣,如此諸葛亮,放在三國時代,已是最優秀。,更重要的是,就是在這兵少缺糧,且天時地利全吃虧的北伐戰役里,面對絕對優勢的曹魏大軍,「奇謀為短」的諸葛亮,卻一次次打出戰術妙筆,戰場上多次重創司馬懿,殺得這位未來的「晉高祖」不敢應戰,只能閉門自守,憑著國力與運輸的優勢乾耗。此情此景,也恰如裴松之的一聲嘲諷:「仲達(司馬懿)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諸葛亮)自來自去。」,這「缺糧」難題,造就了諸葛亮「自來自去」的戰場傳奇,讓後人更加理解這位名相的智慧與擔當。同時,更有著發人深思的回味:糧食安全問題,無論歷朝歷代,無論和平戰爭,都是不容忽視的,關乎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參考資料:過少雯《諸葛亮的五次北伐與後勤》、趙宏坤《戰國時期秦國軍事後勤保障問題研究》、高涵《三國時期蜀國農業發展研考及對後世的影響》、張佳瑋《諸葛亮與司馬懿的軍事能力,實際如何?》

相关参考

战国七雄打了几百年都没说缺粮,为何诸葛亮总缺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出茅庐后辅佐刘备定荆州,夺益州,抢汉中,奠定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国基业。在刘备托孤之后,更不忘当年三顾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一己之力六出祁山,撼动占据天下三分之

蜀國疆域遠超韓國,為何不是戰國七雄之一呢

眾所周知,戰國七雄,是戰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除了戰國七雄之外,被譽為戰國第八強國的是哪個國家

在古代中國,曾經有一些神秘的王朝國家,他們都曾真實存在過,但具體的歷史卻並不被人們所熟知,常常籠罩在層層迷霧之中,比如樓蘭、南詔、古蜀、烏孫、疏勒、大理、龜茲、東胡等等。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互相

戰國七雄韓國先祖,力保趙氏孤兒,為韓國崛起奠定基礎

三家分晉後,韓、趙、魏正式為諸侯。其中韓國是三家中最弱小的,但是它在吞並鄭國之後,成功地躋身於戰國七雄之列。那麽韓氏一族是怎麽發展起來的呢?在韓姓的發展史上,非常有貢獻的一個人,名叫韓厥。當時晉文公經

沈尹戌悲剧,证明楚国从来都不缺人才,却缺乏人尽其才的机制

沈尹一职,在史学界颇有些争议:有人说是楚国县尹,有人说是沈姓的官尹,更有人说是楚国的内侍官。沈尹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楚庄王时期。公元前597年晋、楚邲之战前,楚国中军由沈尹率领,楚庄王弟弟子重与子反分率

七雄爭霸,秦滅六國,那六位亡國之君下場如何呢

秦滅六國以後,秦國是如何處置六國國君的呢?秦滅六國之戰即是戰國末期最後一場諸侯兼并戰爭,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場封建統一戰爭。戰國末年,在七雄中日益強大的秦國,在秦王嬴政的領導之下,從公元前230年到

英法百年战争打了多久

英法百年战争起止时间介绍英法百年战争时间持续长达116年,可谓是世界上最长的一场战争,从1337年到1453年,断断续续共分了四个阶段,虽然中间有的时候看上去想要停火,当实际上却又往往只是表面现象,经

英法百年战争打了多久

英法百年战争起止时间介绍英法百年战争时间持续长达116年,可谓是世界上最长的一场战争,从1337年到1453年,断断续续共分了四个阶段,虽然中间有的时候看上去想要停火,当实际上却又往往只是表面现象,经

打了一百年的战争

战争

二戰德國投降時仍有700萬大軍,爲什麼不打了

二戰時期,德國的V1、V2導彈讓英國吃了不少苦頭衆所周知,二戰中,提到德國就是強大的代名詞,以一己之力連續挑翻了數個歐洲老牌主義強國。法國淪陷,戴高樂政府被逼流亡,而英國在和德國的對抗中更是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