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年前古瓷重現浙江德清 傳承中華瓷文化
Posted 青瓷
篇首语:努力吧,只有站在足够的高度才有资格被仰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3000多年前古瓷重現浙江德清 傳承中華瓷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000多年前古瓷重現浙江德清 傳承中華瓷文化
10餘件手工精制的仿商周時期原始青瓷器.朱建明攝
中新網湖州12月20日電(記者 邵燕飛 實習生 臧涵)記者從浙江德清博物館獲悉,最近,10餘件手工精制的仿商周時期原始青瓷器,經1200℃左右的高溫燒制後,在浙江德清出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指南針計劃課題組組長鄭建明稱:作為國家指南針計劃的一個項目,「瓷之源」課題運用現代科學的測試技術,使用當地的瓷土和釉料,結合古代傳統制瓷工藝和裝燒方法,使這一在德清失傳千百年的制瓷技術得到傳承。
2007至2008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故宮博物院、德清博物館聯合組成的考古隊,對德清縣商周時期原始瓷古窯址的考古有了重要發現。之後,經過三次全國學術研討會的論證,中國古陶瓷界作出了:「以德清為中心的東苕溪流域,包括湖州南部地區,在中國
2012年,「瓷之源」課題作為一個科研項目正式列入國家指南針計劃,這項「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開展原始瓷起源及先秦原始瓷製作技術發展的綜合研究」,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湖州市博物館、德清縣博物館等單位共同參與,進行瓷器起源的多學科綜合研究。
此次出窯的「德清瓷」,器形主要是青銅豆。德清博物館研究員朱建明向記者介紹:這些瓷的造型、質地、釉色與商周時期的德清原始青瓷器非常接近,燒制瓷器的龍窯也是按照考古發掘出土的商代龍窯遺跡,通過1∶1的原樣復原的,別小看了這座窯,它復制的可是龍窯的祖先,後代所有形式不一的龍窯都是從這裡起步的。
「此次出窯的,是復原了中國最早的商代原始青瓷。中唐後德清窯停燒,原因是由於制瓷資源和燃料的減少,因此當時的制瓷中心發生了轉移,導致德清制瓷業的衰落。如今第一窯青瓷的燒制成功,改變了德清一直面臨著的一個尷尬:享有古代中國‘瓷之源’的美譽,今天卻無瓷器生產。」鄭建明說。
提到這次第一爐瓷器出窯對德清的意義,這些青瓷的製作人、年輕的陶藝師王軍港驕傲地說,這10餘件手工精制的「原始瓷」,基本繼承、復原了3000多年前德清瓷的製作工藝,重現昔日德清窯的風采。原始瓷的製作過程十分講究,瓷器生產的基本工序為選料、制坯、上釉和燒造,每道工序又包括多項復雜的操作,如果哪個操作出現了錯誤,最終瓷器的質量就會受影響。
據了解,復興傳承德清原始瓷工藝對德清打造「瓷之源「文化品牌,開創一個涉足制瓷工藝和文化休閒旅遊的龐大文創產業具有重要的意義。(完)
本文來源:中國新聞網相关参考
中書協著名書法家張訓成,草書作品欣賞,筆走龍蛇行雲流水,好字
前言:歡迎您來到清雅閣,清雅閣的創辦初衷便是以傳承中華文化精神,發揚中國國粹藝術。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搭建藝術交流平台,我們將始終秉持創作優質書畫內容的宗旨砥礪前行。如果喜歡我們的內容,敬請關注、點贊、收
久病牀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揭露了人性的現實。中國的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在數千年的歷史傳承中積累了許多璀璨的精華,有折枝楊柳歌三百的依依惜別,有盛唐氣象溫養出來的錦口繡心,還有天淨沙下蘇幕遮的婉約
“久病牀前無孝子”,其實還有下半句,揭露了人性的現實。中國的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在數千年的歷史傳承中積累了許多璀璨的精華。有折枝楊柳歌三百的依依惜別,有盛唐氣象溫養出來的錦口繡心,還有天淨沙下蘇幕遮的婉
核心提示:文化部官員蘿塞拉·雷亞3日說,農場存在於公元1世紀,在這處迄今距離古羅馬城中心所在地最近的農商遺址中,考古人員發現水車轉動時留在石頭上的痕跡以及栽種柳樹、桃樹等樹種的遺跡。發現遺址的聖約翰大
核心提示:文化部官員蘿塞拉·雷亞3日說,農場存在於公元1世紀,在這處迄今距離古羅馬城中心所在地最近的農商遺址中,考古人員發現水車轉動時留在石頭上的痕跡以及栽種柳樹、桃樹等樹種的遺跡。發現遺址的聖約翰大
前兩年有一部叫做《摔跤吧!爸爸》的印度電影風靡了全世界,讓許多人感受到了摔跤的魅力。你知道嗎?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就有了摔跤這項運動,經過兩千多年的傳承演變,中國式摔跤逐漸成為了中華民族特有的體育項目
一羣外國人,在中國守墓五百多年,現已成地道中國人,傳承21代
山東德州一個不知名的小山村,埋葬着蘇祿國的一位國王,這是中國境內少有的埋葬着外國皇室的陵墓,也是唯一有外國皇室後裔守陵的墓地,幾百年的時間過去了,每年都會有使者從菲律賓不遠萬里前來祭拜,如今,蘇祿國王
百家姓是我國獨有的姓氏文化,很多姓氏都有悠久的歷史,經過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既是對先祖的尊敬,血脈的延續,也體現着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姓氏文化,百家齊放,現有記載的姓氏就有500多種,除了周吳鄭王這類
百家姓是我國獨有的姓氏文化,很多姓氏都有悠久的歷史,經過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既是對先祖的尊敬,血脈的延續,也體現着中華民族的文化內涵。姓氏文化,百家齊放,現有記載的姓氏就有500多種,除了周吳鄭王這類
經常看到有人對中式持懷疑態度。照搬傳統太生硬古板;現有的新中式又太現代;更別提那些只有一點中式元素的混搭了,好像中式根本就不適合現代的高樓大廈一樣。雖然表面上看也有點道理,但其實這是走入了一個認知的誤